抵制杜汶泽与“地域炮”
阅读提示:杜汶泽的言论,就像为可口可乐代言的明星喝起了百事,在他自己和一些拥趸看来可能是真性情的表现,但论职业操守和媒体情商,则是败笔无疑。
撰稿|不小可
有句话说的是:许多网络骂战,不管开头因为什么样的事吵起来,到头来都会变成开地域炮。有太多微小的理由能让我们一棒子打死一船人——被一个带外地口音的人插了队,就说某地的人素质真差;身边有几个同乡人恰好都有些城府,也会被迅速归类。有个网帖叫“说说外省人对老家最大的误会是什么”,在里面你能看到各种像笑话一样的地域偏见。
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印象,再加上一点想当然,地域误会就这么轻而易举地产生了。而在所有的地域论战里,又数港台和内地的误解最为频发。杜汶泽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周杰伦也炮轰过“大陆歌迷”,说他们“素质很低,只会跟风,好像一棵墙头草,他们根本不懂我的音乐”。台湾新闻里讲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娱乐节目里讲大陆女生“连包包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
在这次的“杜汶泽事件”中,骂者与挨骂者的思维里,都脱不开这种“想当然”。杜汶泽在嘲讽某些网友素质低、只够钱去上网的时候,并不需要进行全国经济或者道德普查,就像一小部分香港人只需要一个近在咫尺的穷亲戚就能对整个内地经济下判断。而网民在群起攻击杜汶泽的时候,也不需要事先调查大部分香港人对内地的态度,只需要一个杜汶泽在某一时刻针对某一部分内地人的一小句批评就够了。
随着此起彼伏的“杜汶泽滚粗内地”,相信即使是此前根本没有Facebook账号、或者连杜汶泽原话截图都没看到过的人,也会在电影院看到宣传海报上出现“杜汶泽主演”的那一刻,萌生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正义感,好像抵制了他演的电影,就为内地人在香港人面前挣回了一番面子。
2012年时,陈奕迅也遇到过同样的声讨。当他在歌里唱:“跌跌碰碰要到医院插队接生”,“蝗虫蝼蚁,寻求默契,相称礼貌”时,曾引起震怒,让无数人叫他“滚粗内地”,“要把他的歌都删除”。但是在一部分港媒那里,陈却成了“为港人发声”的直言人物。同样,杜汶泽在遭遇内地网民抨击时,也受到了一部分香港网民的支持。说到底,杜汶泽、陈奕迅,还有近年来甚嚣尘上的代购奶粉、海港城D&G阻止港人拍照、内地幼童当街便溺等等新闻事件,追根溯源都是同样的发端:不是大陆人素质差不差的问题,是资源焦虑。
骄傲的另一面,往往是自卑。杜汶泽的矛盾也是很多香港人的矛盾:本土市场缩小,内地潜力无限,一方面觉得自己家乡最好,一方面又家道中落不得不背井离乡,诸多不惯诸多磨合。而内地网民对这些人的敌对情绪之所以那么容易被煽动(五一档期历来是电影片方必争之地,把杜挤走自然有人得利,有利的地方就有人舍得出力),也变相证明了虽然已经富起来有底气挺直腰杆骂回去,但心态到底还一时走不出积贫积弱时代的思维定势:你说我穷,我就把钱堆起来给你看;你说我素质差,我就把你赶出我的领地。
当然你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由,你有言论的自由,我有不看你电影的自由。但这就像争论“幼童当街便溺”和“当街拍幼童私处”哪个更没素质一样,到头来一定是两败俱伤,唯一有建设性的是讨论“如何解决香港街头如厕难”。
事到如今,最伤的其实是电影投资方。杜汶泽主演的《放手爱》虽然本来也属于“一周下档”的小片,但总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票房只收一两百万,以至于片方不得不发出与他断绝关系的声明:“确实是我们的失误,用了一个没有艺德的演员。”听起来有点绝情,但这也恰恰是杜汶泽此次最错的地方:忽视了职业操守。
虽然他自己在Facebook上表示不在乎失去大陆市场以后的金钱损失:“你说给我五亿赚,我够胆要,但是改天我没得赚,也行!因为对着人民币一时,对着自己良心一世。”但对于电影片方来说,他就是“代言者”,身为代言一方,有必要慎重自己的公开言论,这既无关人品无关智商也无关个人政见或审美趣味,纯粹是一个“代言者”的职业操守和“媒体情商”——杜汶泽的言论,就像为可口可乐代言的明星喝起了百事,在他自己和一些拥趸看来可能是真性情的表现,但论职业操守和媒体情商,则是败笔无疑。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