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中的热切期盼
阅读提示:每当一个城市举办国际体育赛事,这个城市就成为全球新闻焦点,对城市形象而言难道不是宣传推广吗?
主笔|沈嘉禄
《新民周刊》:姜总,每次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结束,你会总结一下收获吗?
姜澜:这个问题让我想起辛弃疾的两句词:一句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我可以用它来形容赛事,热闹,壮观,欢乐,全民狂欢。另一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从第一个层次上说,“那人”包括外省人、外国人。在上海落地的F1和网球大师赛,吸引观众越来越多,但主体是上海人,如果其中70%是外省人和外国人,那整体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可给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带来更多机会。一场赛事只提供一张门票,但多部门齐心协力,合作联动,局面就大有可观。外省人、特别是外国人来观赛,他希望享受到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旅游业的六要素都需要,看完比赛还要留他在上海玩几天,晚上看一场歌剧或京剧,听一场国际顶级乐团的交响乐,白天逛逛创意产业园区、博物馆、美术馆,甚至与市民一起参加滨江马拉松,那么一场国际体育赛事产生的效用会乘数放大。这次我们承办马术赛,赛事本身与上海城市的精神气质相符,如果与马术赛相关的活动也一并组织展开的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肯定会更大。
《新民周刊》:是的,国际体育赛事应该成为一个引擎,一个引爆点,一个来上海的理由。这次马术赛的门票都有哪些人来购买?
姜澜:外地马术俱乐部是最积极的买家,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国人也比较踊跃,但还未出现我预期的局面,也就是说专程飞到上海来观赛的外国人不多。我在国外常常看到许多车迷、球迷会一场接一场地跟着他们的偶像观看巡回赛,比赛到哪个城市,他们就赶到哪个城市。上海是本次巡回赛的第四站,希望有更多的外国马迷跟着一起来,在上海玩几天,哪怕像出席亚信峰会的外国元首夫人那样吃吃城隍庙的小吃也好。
《新民周刊》:你说起了小吃,很有意思,去年我与上海市旅游局道书明局长作客新浪一个互动节目,向网民征集“喜欢上海的100个理由”,结果有一半以上的理由与美食有关,比如生煎、小笼、本帮菜等,只有一两个理由与体育赛事有关,F1是一个网民具体提及的。
姜澜:F1首先提升了上海的知名度。每当一个城市举办国际体育赛事,这个城市就成为全球新闻焦点,上海F1期间会有一千多家媒体汇集,每天将报道发往世界各地。再比如此次马术赛,男女同场竞技,高手如云,亮点多多,场面振奋人心,全年有14场分站赛,电视转播已覆盖59个国家与地区,观众超过1.3亿,倘若加上LGCT网络直播,受众面绝对更庞大,这对城市形象而言难道不是最好的宣传推广吗?
其次,顶级体育赛以速度、力度、精准度等表达了城市的活力、激情与创造性,上海举办这样的顶级国际赛事是加分的,与她的文化传统、与她的精神气质相吻合,强化了国际性和开放度。第三,大赛的举办也吸引了世界著名品牌参与,每年都有可观的盈利。但是实话说,我对赛场设置并不满意,因为它远离城区,你在赛道上基本看不到确切的上海元素。我希望像蒙特卡洛那样,让赛车在大街小巷飞梭穿过,电视画面在跟踪赛车时也将城市风貌有动感地体现出来。此次马术赛选择世博园区,红色的中国馆是大背景,上海元素就很醒目。
《新民周刊》:不久的将来,黄浦江滨江带贯通后,每年的国际马拉松会在滨江展开,城市景观也会随着运动节奏徐徐展开。那么,你期待来上海观赛的另一层次的“那人”是谁呢?
姜澜:这些年因为工作需要,我也跑过一些参赛城市。我发现大赛期间,都会吸引众多的政界、商界及文化界名流,他们将赛场的贵宾包厢视作国家或城市的客厅,建立私人感情,进行不系领带的社交活动。有些在正式场合不便说的话,或在外交途径不便展开的活动,借这个社交平台可以轻松进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邂逅式的外交”,就是要展现其灵活性,避免某种尴尬,那么这种场合和情景是最适宜的。比如热芒汽车拉力赛,24小时连轴转,比赛到后来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但政界商界要人仍然云集于此,喝喝葡萄酒,抽抽雪茄,谈得更加深入。反观我们国内的重大体育赛事,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或气氛,浪费了机会,闲置了渠道。上海有数十个友好城市,这些市长其实都可以请过来。现在商界领袖来得也不多,顶级国际赛事的良机没用足用好。我作为承办方,左等右等,“那人”迟迟不露面,那是非常焦虑的。所以我们要创造最好的条件与气氛,吸引各方面人士前来发现价值与机会。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