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土豪范儿
阅读提示:看得出来,马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记者|金 姬
2014年,阿里巴巴以“根本停不下来”的投资节奏,从“每月一投”到“每周一投”,涉及领域涵盖金融、导航、教育、百货、视频网站、家用电器、旅游、电影、足球、搜索、传媒和邮政等诸多领域,让人直呼“看不懂”。
阿里巴巴投资部负责人张鸿平曾表示:“我们采用一个生态圈的方式来做投资布局。”主业互联网的阿里巴巴已经与足球进了同一个生态圈了吗?看得出来,马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开启“土豪”模式
去年8月,阿里巴巴1.2万名员工陆续搬到位于杭州文一西路689号的未来科技城办公。自那以后,杭州全城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而园区对面的浙江理工大学分院却知晓率很低。在文一西路上,不少楼盘挂出“专供阿里员工”的横幅,因为早被阿里巴巴团购了。文一西路有些地方略显崎岖,出租司机偶尔嘀咕:“应该让阿里巴巴出钱修修,这里打车的十有八九都和他们有关。”
这两年,阿里巴巴“土豪范儿”越来越足——去年还在专注于做主业,如余额宝就吹响了互联网金融的冲锋号。可今年却俨然成了专业投资客:触角伸向中信集团、高德软件、全球最大英语学习机构TutorGroup、美国移动视频聊天服务商Tango、文化中国传播、海尔集团、佰程旅游网、银泰百货、恒生电子、华数传媒、优酷土豆集团、UC优视、广州恒大足球队、21世纪传媒、新加坡邮政和中国邮政……没有人能预测阿里下一步会投什么——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初步算下来,阿里巴巴2014年上半年已经在投资其他企业方面砸了26.97亿美元、人民币187.05亿元和港币81.91亿元,总投资额折合人民币420.11亿元——接近阿里巴巴历年的投资总额——根据今年5月6日阿里巴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招股书,截至2013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集团拥有的现金及短期投资约为78.7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9.02亿元)。
当然,现在的阿里不差钱。根据招股书,2013年二至四季度,阿里集团的收入为404.73亿元,其中净利润达到177.42亿元。2013年,阿里旗下淘宝、天猫与聚划算的交易总额(GMV)达到15420亿元,约合2480亿美元。
上市前的最后冲刺?
有业内人士分析,阿里马年马不停蹄地“增肥”,是为了给招股书润色。除了在电子商务领域的霸主地位以外,阿里通过大手笔的收购、投资来扩展自身生态系统。如此一来,不仅让自己在账面上显得颇为好看,也能为全球投资界讲述一个完美故事。
但招股书提交后的一个多月,阿里仍然“投来投去”——6月5日,阿里巴巴斥资人民币12亿元,购入广州恒大足球队的50%股权;6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与UC优视公司联合宣布,UC优视将整体并入阿里巴巴集团,与阿里集团部分业务进行集成;6月12日,阿里巴巴联手中国建材等三家企业组成的财团,以5亿人民币投资国内财经媒体21世纪传媒,增资后,阿里或将占增资扩股后股权的20%;还是6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京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物流、电商、金融、信息安全等领域全面开展深度合作,合力建设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络……
有业内人士分析,阿里巴巴在赴美上市前集中收购,一方面能有效利用资源,另一方面避免上市后纷繁的手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计划从此次公开募股中筹集10亿美元资金。这一融资规模远未达到此前业界盛传的150亿-200亿美元的预期。也就是说,这一次公开募股并没有像此前外界所预测的那样成为美国资本市场最大规模的IPO。不过据华尔街分析师指出,10亿美元只是名义上的数字,阿里最终的融资很可能超过2012年上市的Facebook的160亿美元的IPO规模。在今年秋天美国上市后(外界猜测是8月8日,股票代码BABA),阿里巴巴将成为全球价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一,还将成为最有价值的中国上市公司之一。
从递交IPO到正式上市至少有3个月时间,阿里还在不断开拓自己的“帝国疆域”——分析师们预估,阿里巴巴市值接近2000亿美元,而腾讯的市值刚超过1500亿美元。
“码上淘”重磅来袭
虽然阿里巴巴在2014年上半年“一投再投”,但集团今年主业的重点之一是6月10日推出的“码上淘”平台,用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运营官(COO)张勇的话说:“码”将成为阿里集团“云+端”战略的重要一环,帮助客户用后端交易体系、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与包括手机、电视、PC、线下门店等终端无缝链接,最终帮助商业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同时推动商业电子化进程——此项决定距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还不到3个月。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阿里码上淘战略的大力推进,二维码未来或出现无所不在的局面,而这背后支撑海量数据处理的则是云计算。一旦“码上淘”战略稳步实施,将有助于淘宝系巩固其在移动端的优势。阿里的此番举措让本已前途暗淡的二维码产业重新有了信心。
事实上,阿里通过商品码、码上店、互动码、服务码和媒体码等五类码来打通线上与线下的通道,意图就是通过各种“码”,将线下的流量引导到线上去,是一个所谓的O2O“闭环”战略。
在互联网专家看来,阿里“码上淘”又杀伤了一大批互联网同行——首先冲击了以微信、京东、顺丰为代表的各类体验店和试点便利店;另一方面,阿里积累的十亿级商品库依靠云端数据库的整合,挤压了我查查、百度图像搜索等生存空间。
阿里还是阿里,在到处砸钱似乎“游戏人间”的时刻,不忘偶尔重拳出击一把。这让许多竞争企业面临“被招安”还是“被打败”的境遇,因为阿里帝国实在太庞大了。但吃得太胖的阿里也存在不少隐患,业内就流行一种说法:被阿里收购的企业没有好下场。
说到这一茬,人们总是忘不了雅虎中国。2005年8月,阿里全资收购雅虎中国,代价是雅虎以10亿美元加雅虎中国获得阿里集团40%的股权。但雅虎中国被阿里收购后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其在中国搜索市场和作为门户网站的地位都一落千丈,雅虎的搜索团队被抽空转至淘宝做搜索。 2013年先是中国雅虎邮箱停止服务,之后9月1日网站正式关闭,原有团队被转去做阿里公益。
还有口碑网,2006年10月接受阿里战略投资后,其战略开始摇摆不定,和大众点评网的差距越拉越远,如今已难觅其身影。类似的案例还有中国万网、虾米音乐等,被收购后都遭遇了瓶颈,甚至逐渐走向衰落或被阿里“同化”。在今年流行的APP“秘密”(现名“无秘”)上,就有不少对阿里的吐槽。如何“消化”那么多收购企业,可能是阿里今后面临的一大难题。
收购易,管理难,且行且珍惜。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