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美国南海舞剑的背后

日期:2016-05-2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南海形势再严峻,哪怕偶尔擦枪走火,也不意味着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了,估计不远的将来,争端和紧张或许愈演愈烈,有惊无险是常态。
特约撰稿|倪乐雄
 
       从去年10月下旬到今年5月上旬,美国海军三次进入中国南海岛礁12海里内,进行挑衅,而且扬言以后随时想来就来,国人愤慨、东亚屏息、世界瞩目。去年美舰来闯前笔者曾预测:中美南海对手戏的套路会在第一次交手时形成,这个“套路”就是美舰闯进来,中国“武装押送”出去。果然一连三次都是这种套路,双方剑拔弩张却有惊无险。中美南海对峙何以呈现这种云诡波谲的表象?美国为何冒险挑衅中国?首先必须从美国全球战略的框架下去审视南海对于美国的意义。
 
美国蹦到前台
 
  美国军方情报机构在二十年前就预测,未来的南海是世界上又一个引发冲突的危险地区。在七八年以前,美国方面还表示不介入南海争端,近年来却态度急转而下,迅速从幕后大张旗鼓地来到前台,以“航行自由”名义挑衅中国12海里领海主权。这一反常的举动意味着什么?美国在南海弄险的底线在哪儿?已引起世界的关注。
  从根本上讲,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虽是大赢家,却也是险胜而已,战争是一场拿国家命运的豪赌,美国经历两场生死格斗,加上与苏联的冷战,虽侥幸取胜却惊魂未定。由此美国总结得出的“血的教训”是:如果美国有能力在德国、日本崛起的萌芽状态时全力打压,就不会有两次远赴欧洲参战和太平洋战争的大麻烦,至少代价会很小。因为,对手扩张初期所投入的打压成本再大,也比羽毛丰满再动手时小得多。残酷的二战和冷战经验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集体记忆”,在任何时候都会体现在美国的国家战略中,而不仅仅是荣誉、责任、权力欲这些浮华的因素。
  从全球战略视野里,亚洲意识形态和制度对立的中国崛起,在美国看来显然是最严重的潜在威胁。这并非无端揣摩,美国在南海迅速从后台跳到前台,是最好的证明。只要美国自认为中国开始“扩张”了,一定会在战争的“集体记忆”激活下采取“超前打压”,哪怕是虚张声势,也比无所事事要好。另一方面,美国知道南海诸国谁也无实力直接同中国硬碰硬,只能自己出头了,不出头是自己认怂了。因此美国在对中国目前的实力和国内形势进行了充分研判后,采取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强行闯入行动。
  美国在南海的行动受到全球几个因素牵制:首先是中东的麻烦。世界历史表明,帝国势力的无限扩张会导致自身的崩溃,帝国维持庞大的势力同样也会导致衰落。当今美国就属于后者。自从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分崩离析以来,经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战争后,同时借助国际反恐这一非常规战争,美国在小布什执政时期达到了顶峰状态。但是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最明显的迹象体现于利比亚战争的第一轮轰炸后,便交出战场指挥权,同时退出对卡扎菲政府军的空中打击,将利比亚战场实际主导权移交给欧洲盟友法国。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目标是通过“颜色革命”加武装干涉,强行兜售所谓“大中东民主计划”,美国及其欧洲盟国动用武力,费了九牛二虎的劲儿,好不容易把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披上了民主政体的外套,然而在民主政体的外套里面,却演绎着伊斯兰教派传统和古老的部落之间的血腥冲突。在遭到“颜色革命”席卷的巴勒斯坦和埃及,民主选举让对美国充满敌意的哈马斯、穆斯林兄弟会分别在巴勒斯坦和埃及掌权,而很听话的穆巴拉克却下台遭到审判,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利比亚则战后政局陷于混乱,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陷入困境。
  正当奥巴马好不容易把利比亚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法国,想从中东脱身时,它推行的“颜色革命”已点燃了叙利亚的内战。倘若是小布什执政那会儿,定然毫不犹豫派出陆海空三军帮助叙利亚反对派,短时间内一鼓作气,推翻阿萨德“独裁政权”,把俄罗斯晾在一旁气得干瞪眼。然而底气不足的奥巴马始终没敢在关键时刻诉诸武力,因其首鼠两端,以致丧失在叙利亚迅速解决战事的良机。美国的犹豫不决被俄罗斯窥破虚实,处于欧洲守势的俄罗斯在欧盟步步紧逼的被动态势下,乘机出兵染指叙利亚内战。叙利亚内战陷入僵局后,伊斯兰国横空出世,惊动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和土耳其与俄罗斯的冲突,乱中添乱把叙利亚搅成一锅粥,此时美国在中东已完全乱了章法,严重影响其重返亚太的战略转移。
  除了利比亚战争横插一杠子外,伊朗的核反应堆问题也一直在扯美国东向对付中国的后腿。在核扩散问题上,伊朗同美国较劲了十三年之久,其间奥巴马政府曾多次发出战争威胁,并在2009年着手和以色列一同打击伊朗地下铀浓缩设施。直至2015年7月14日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终于达成全面解决核问题的协议。伊朗核问题极大地牵扯了美国的精力,使之难以完全脱身东向。中国却利用这段时期时机加固南海前沿部署。
  在欧洲方向上,俄罗斯的强硬也牵制着美国的战略东移,俄虽处于守势,但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处于拉锯胶着状态,乌克兰内乱中俄罗斯顽强地在退却中死缠对手不放,乘美国在中东举棋不定之际,突然开辟新战线向叙利亚渗透,牵制了美国很大一部分精力,使美国在欧洲和中东两地穷于应付,无法顺利地战略东移。
  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并在南海与中国对弈,是在中东乱局、伊朗核问题、乌克兰危机、国内经济危机等严重牵扯下,在困难重重中勉强展开的,其重返亚太时已是一只跛脚鸭。
  尽管力量和精力分散,美国恃其雄厚实力,对亚洲任何一国仍具绝对优势。尤其在南海对付中国时,还有几股势力可资利用,核心是美日、美韩、美澳、美菲四个同盟,它们之间亦有矛盾,但在关键时刻站队,至少是形式上的“铁哥们”。此外,可借助的外围力量有印度、越南、新加坡和部分东盟国家。美国还能利用的筹码是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越、中菲等国南沙群岛之争、中印边界划界之争、“台独”“疆独”“藏独”和中国国内现代化转型期社会诸多矛盾等。美国会在南海博弈中充分地、巧妙地、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批“筹码”。
  美国是从世界总体发展趋势、全球战略考虑的角度,才把中国当作头号潜在威胁的。除了众所周知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世界第二经济体外,另外两个因素使美国特别提防中国,即军事现代化程度快速提升和对海权的追求。这是除经济实力外,美国世界霸权的两个根基,即维护秩序的武力和把这种武力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能力。这两者一旦失去,美国还有今天的“派头”吗?
  美国相信且用自己无数次实践证明了武力是外交的基石,更是霸权唯一的直接支柱。除了俄罗斯之外,只有中国具备挑战美国武力地位的潜力。美国绕开只具世界权力机构象征意义的联合国而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属于“搂诸侯以伐诸侯”,标志着世界仍处于“天下无道”的“自然状态”。那么武力就具有决定性,美国完全被这种思路所支配,继而凡有能力挑战自己武力的潜在对手必视为威胁,新型大国关系的话语很难改变这种思路。
  同样是潜在威胁,美国一定会认为中国的威胁远大于俄罗斯,因为俄罗斯所处位置决定了其只能作为大陆性格的国家而生存,军事上被陆权主义所支配,追求海权的欲望和兴趣不大。中国除了悠久的陆权主义传统外,由于生存方式由“封闭性农耕的内向型经济结构”转型成“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已历史性地转身面向大海,在五千年未有的“国家海上生命线”必须得到保障的需求下,必然在国防上向追求海权方向延伸,必然要建设强大的远洋海军,这是海洋国家的规律。于是,美国感到自己向世界各地投送武力的能力,正受到一个迅猛崛起大国的严重挑战。因此,中国超过了俄罗斯,成为美国耿耿于怀的头号潜在对手。
  早在十五年前,小布什当选总统后,就已经感觉到中国的潜在发展趋势,并且下了“重返亚太”专门对付中国的决心,只是本·拉登突然横空出世袭击了美国本土,打乱了美国重返亚太的计划。之后,美国上下完全被笼罩在复仇的情绪中,发动了报复性的阿富汗战争和推翻萨达姆的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结果引爆了中东前所未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则陷入泥潭长达十几年。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神算。中国幸运地获得和平建设的宝贵时间。美国深陷中东泥潭期间,眼睁睁看着中国经济增长,高科技军事现代化,海军建设、空中加油、三代四代战机的设计、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军舰建造并开始印度洋护航和南海维护主权的实际行动,眼看中国从容坐大,可谓心急如焚。这就是当初美国顾不得中东能否摆平,急忙脱身把卡扎菲扔给法国,急于重返亚太的原因。
 
中美对手戏
 
  目前中美对手戏中,双方各自发挥着自己优势的一面,尽量地以己之长克对方之短,美国打军事牌,中国打经济牌。美国费劲地沿C形包围圈在中国周边作战略布势和前沿作战部署,以防将来之万一。它可能在某个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最终拉出一个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军事同盟,这对美国来说是最理想的结果,而对中国是比较坏的状况。
  中国采取的方针很明显是用“经济之盾”挡住美国“军事之剑”,而非以短击长,用尚在起步的军事手段“硬碰硬”。中国以“一带一路”为纲,沿着陆上贸易线和“海上生命线”编织经济贸易网络,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基础。其中隐含着未来两个可能的伏笔:一、将来维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网络一旦受到威胁,海外使用武力就是理所应当的,避免给人“侵略扩张“的口实,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获得高度统一;二、用经济手段刨去美国军事同盟的根本,即与美国同盟中、和美国准备拉拢的国家在经济上形成“命运共同体”,使之与美国的同盟中分离出来瓦解之。所以“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对美国的亚洲军事同盟集团和潜在的军事同盟构想,有釜底抽薪之效。军事服从于国家经济需要,一个国家军事政策与经济政策总是一致的,不会根本上发生冲突。那种经济上依赖中国,军事上依赖美国的国家即使不被撕裂,即便不站在中国一边,也有阻碍其站到美国一边的作用,美国的盟国首鼠两端状态在中美矛盾中能起较大的缓冲作用。
  中国战略上打经济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美国拼凑亚洲同盟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美国也心知肚明。所以,要从大战略层面与中国较量,就必须从根本上、也就是经济上着手,对中国也来个釜底抽薪。因此,美国迅速主导起原来不怎么起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力图将中国排斥其外。可以预见,中美在亚洲目前真正的角力场不是在军事领域,而在经济领域,其中交锋将趋于激烈。
  在这样全球格局和亚洲背景之下,再来看军事因素和南海对峙,目前的状态就比较好理解了。首先中美军事行动都服务于各自国家的大战略目标,中美一旦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都会影响各自的国家大战略布局,因此无论在台海、钓鱼岛还是南海,双方都是尽量避免直接的擦枪走火。因为都是核大国,中美双方都知道一旦全面开战,结局必是两败俱伤,真正的胜利者未必是直接对抗中的一方,往往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开初一旁观战的第三者,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就属于这种“第三者”角色,最有体会。
  但是,不愿发生军事冲突的中美双方又都高度重视军事力量建设,因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存在对经济建设、发展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通过高科技准确的兵棋推演,一方对另一方明确的军事优势,可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经济利益。所以即使竭尽全力避免军事冲突,也不会停止军备竞赛。因为强弱之势是明确无误的,双方都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地位,理性地调整自己的利益诉求,该让的让、该要的要,这里需要的是彼此利弊和底线的精确评估。于是,也就明白了中美两军南海三次过招,美国军舰为何没有选择登陆南沙岛屿,而是进入12海里;中国守军没有选择直接开火和警告射击,而是选择“武力送行”。
  尽管南海军事现状只是中美双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因素综合反映于军事层面的东西,却并不影响对纯粹的军事层面做一番考察。因为纯粹的军事存在(不需打仗)本身就有帮助国家大战略实现的价值,因此中美双方都不会在军事实力上示弱,军演和展示新武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虽然中国在自己的主权范围填海造岛、修建军民两用机场和导航设备,从国际法看无可非议,但毕竟将中国海空打击的前进基地,一下子从海南岛前推了1050公里,将周边邻国包括美军基地等某些重要区域一下子纳入作战半径,这是一次军事强势的展示和优势的获得,作为潜在对手,怎会内心不感到恐惧和震撼?所以美国只能硬着头皮,冒险来闯12海里,以企抵消中国这次强势的影响。这一轮交锋下来,中国被对手闯进了12海里,但却实实在在得到了重大军事收益,权衡得失,得大于失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中国这次强势和优势举动对两洋态势具有长期的影响,因此美国悻悻然说要经常来、随时来。
  美国的“C”形包围也好,中国的填海造岛也好,都含有追求有利的军事部署的考虑,有利的军事部署本身就有影响政治、经济、外交的价值,还有在假设的未来战争中占有先机的价值,这些都可成为和平时期同对手打交道的重要筹码,通过亮这些筹码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利益。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亚丁湾这些都是战略要地,争夺者、控制者未必真要发动战争,只是看重它们和平时的“筹码”作用。美苏两国冷战时,争夺战略要地那么激烈,就是打不起来,都可得到解释。如此看来,南海形势再严峻,哪怕偶尔擦枪走火,也不意味着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了,估计不远将来,争端和紧张或许愈演愈烈,有惊无险是常态。(作者系著名海权战略学者、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