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采编幕后 > 正文

农村墓地,该平该留?

日期:2012-12-0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在上海开往郑州的动车组上,透过车窗可以看到,无论是江南,还是淮北、中原,广袤的农田里,此起彼伏的坟头。当动车组驶入河南,商丘、开封的一些农村地区,因为尚未开展平坟运动,又恰逢“十月一,送寒衣”时节,坟头上都是花圈、供品。

     一位从无锡上车的旅客说,无锡农村早没有土葬的习惯了。1980年代开始,大家就响应政府号召,对去世的亲人火化、装骨灰盒,送到公墓下葬。当时乡镇也有政策,比如如果不火化的家庭,将没有资格进乡镇企业工作,收入会比村里人少一大截。这样的政策在今天看来,似乎也不合法。但当年对于老坟、祖坟,江苏绝不干预。类似的举措在山东也有。

     对于禁止土葬,目前河南省的法律规定来自于1999年河南省人大修订的《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周口市一位官员坦言:“殡葬执法可操作性不强,公益性公墓建设等配套措施跟不上,再加上‘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根深蒂固,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虽然很突出,但都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平坟复耕工作之所以引发关注,其背后是殡葬法规如何落实的问题。”

     史璞教授认为:“就法律实施上之所以有难度来说,对是否土葬仍可讨论。比如城市里假若有坟头,肯定要平。对农村,没有必要非得限制。农村有入土为安的风俗理念。我的一个亲戚,许昌地区的,给村干部送了几千块钱,死去的亲人就不用去火葬了。农民需要个坟头,祭奠有个去处,心灵有所慰籍。一个村一个公墓同样占地方。历史上的坟头,都是自然消亡的。当然,对于农业村来说,未来条件好了,硬件上去了,农民自然而然会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没有必要逼着搞运动。”

     至于迁坟,在河南农村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本次周口平坟运动中,就有人从新疆连夜坐飞机赶回家来,为了迁坟。可大多数在外的游子,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家里的坟就被迁了。比如人民日报记者张永恒太康老家的坟,比如在郑州市郊打工的张桂英婆家在太康龙曲镇乡下的坟。

     史璞说:“我给我娘迁过坟。我娘过世三十多年了,最初的坟头就在郑州北边的贾鲁河河堤上。后来坟头都找不着了,家人只记得方位,好不容易找到了。后来往邙山公墓搬迁。迁坟是有一套礼仪的,家属关联人都到场,参加者按照长幼、性别,先后去挖坟。挖出来的遗骨还不能见天,必须用红绸布遮盖着,重新收敛到骨灰盒里,然后口中念念有词­——搬新家了……”这些仪式,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不是迷信活动,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农村田头的坟地,无论是该平还是该留,在清明节已是国家法定节日的今天,肯定不是靠“运动”能够解决掉的,必须尊重民俗与民意。即便是风俗的改变,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哪怕三个月就能完成的。否则,秋后算账,一定亏了!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