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搜,搜…… 变,变,变……
3月8日周六早晨一觉睡醒,打开手机就发现马来西亚航空MH370客机失联的消息。
失联?不是失事,不是坠毁,看样子有救。这是我近年来面对多起突发性航空事故报道,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我第一时间致电马来西亚航空,得到的答复也是——飞机是失联,不是失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24小时过去,48小时过去,越南方面一直在发现,马来西亚方面一直在否定越南的消息,飞机却找不到。至《新民周刊》发稿时,MH370失联客机仍未找到。
作为周刊,对过去一周发生的如此重大的航空事件,不可能不关注。同仁在微信群里讨论后,在北京的记者张静以她的视角,写了一篇温情脉脉的文字。在上海的我,则最终判断——无论发稿前后是否找到失联飞机,如何寻找飞机将成为首先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了本周发稿的主题。我还向周刊领导提出——要留出版面连续两周关注马航失联飞机。
在具体采写操作时,我们最终选择通过关注马航、越南、中国各方的新闻发布会,也通过电话、邮件连线相关专家,并从电视直播、网络上寻找不同的线索。这样操作的好处是能够全方位了解情况。比如在比对马来西亚和越南发布的失联时间时,我们发现一个称3月8日2时40分失联,一个称3月8日1时20分失联,那么这之间的一个多小时,飞机去哪儿了呢?
再比如我曾在飞机失联首日通过微博、电话采访到试飞员徐勇凌,之后徐勇凌上央视对搜救工作做解读。从我与徐勇凌的沟通,比对徐勇凌在央视的分析,也许是由于时间的推移、情况的不断变化,他产生了不尽相同的解读。于是,我再找寻相关专家的发言,进行推理判断修正之前的观点。
随着稿件的刊发,周刊同仁正在继续关注MH370失联飞机的情况,并将在下周进行进一步深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