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感受催眠
在采访这个选题之前,单位里的同事们就对“催眠”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一来是因为电影《催眠大师》的热映,同事们想知道其中的桥段是否真实;二来,因为“催眠”向来带有神秘的色彩,在人们印象中早已根深蒂固:“催眠很神奇”。
于是,带着他们的几大疑惑,我去参加了一场有关“催眠”的分享课。这才知道,原来催眠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从一出生就经历着“自我催眠”、“催眠别人”和“被别人催眠”这三个阶段。
广告是最常见的催眠现象。而在体育运动中,教练一直对自己的队员说:“你可以,你一定能夺冠。”事实上,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是一种催眠。
又例如,我妈从小老对我说:“你怎么这么胖?”久而久之,我现在成了个胖子,减肥屡遭失败。这在主讲人程小芳老师看来,也是一种催眠,我妈在不经意间就把“我是胖子”这样一个概念深深地植入到了我的潜意识里。
所以,催眠也广泛被应用在教育领域和潜能开发。她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用鼓励的方式。如果小孩去玩火,家长可以说“你很勇敢或者有好奇心是好的,但是……”。在不打击和遏制孩子好奇心的同时,用“但是”来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危险性。
当然,整场分享课上,催眠的现场演示必不可少。除了文中提到的“钢板人桥”,程小芳还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伸出自己的双手,在催眠中体验手指瞬间长长的“奇迹”。就拿我来说,原本一样长的手指在她的指令下,左手就明显长于了右手。我想,这大概就是催眠的力量。
回到单位后,我也依样画葫芦地“催眠”我的同事们。只可惜,均以失败告终。看来,催眠大师还真不是人人能当的。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