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果粉的iphone记忆
作为一个非苹果控,我用过的苹果产品只有ipad和早年的ipod,自己花银子买的只有ipad。当年入手ipad还是在一个高瞻远瞩的理由支持下——“体验新媒体在移动端的应用”。至于更换得比厕纸还快的iphone,作为一个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我承认腿脚赶不上了。
但我并不敢小看苹果的魅力,真正见识到这一点是在去年到巴黎旅游时。有天我一大清早去逛卢浮宫,所谓一大清早,就是计划在9点开馆前半小时到。原本在地铁上还得意着早起的鸟儿不排队,等从地铁站出来,顺着标示往卢浮宫方向走,却发现一堆人和我们同向前进,让人颇不淡定。还没走到门口就被一条赫然不见首的长龙震惊了。莫非我们小看了卢浮宫的世界地位?我赶紧问维持秩序的保安:参观卢浮宫是不是在这里排队?他说不是,顺手往前一指。我们顺着队伍往前走了几十米,终于发现真相,大伙儿排的是卢浮宫入口隔壁的苹果店,据说当天5s发售——而在卢浮宫入口处等候的只有两三人。
当iphone普及到一定程度,所谓身份象征的意义就坍塌了。有一次听银行工作的朋友说,信用卡营销人员闹情绪,因为业务员拉了一笔单子,给几十号人办卡,但让银行的信用审核部门给驳了。银行不是送公仔送保温杯哄着人家办卡么?怎么说驳就驳了。原来办卡者是一群连锁理发店的洗头工,全部是90后,办卡目的是为了透支买iphone。信审人员判断,这群月收入一两千的小孩子在拿到iphone后,很有可能就闪人了。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苹果手机将电池设计成不可取出,收集用户定位信息上传数据库,利用后门程序攫取用户facebook照片日志等,似乎没那么可怕,反而事关窃听、泄密、谍战,是不是显得这款手机的主人更高大上了?(任蕙兰)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