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为了采访西津渡纪录片盛典,在镇江呆了将近一个星期,见到了来自各国的评审团,也见到了形形色色的纪录片人。
采访他们的时候,北京纪实频道的艺术总监朱贤亮笑说,你到电视台,看到打扮的最像民工的人,那就是干纪录片的。在光鲜亮丽的电视人中,最朴实无华,最风尘仆仆的那些,的确就是干纪录片的。
业界曾经流传着这么一种计算:拍一部纪录片,花上差不多一年时间,收入不到十万,而一般中等水平的摄影师,年薪也有二十多万。放在一起看,愈加显得干纪录片这行,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不过,尽管又苦又累又不来钱,每年还是有许多新人投身进来。今年盛典上,九零后的制作人就已经不稀奇,最年轻的大概才念大一大二。采访解修远和旦增色珍就是一个例子,两位都是九零后,都很有想法,完全不是出现在媒体批判版面的无脑一代。他们的拍摄动因很简单,开头都只是想记录自己的生活,那些不记可惜的故事,那些遗漏遗憾的想法。慢慢的,这样的记录变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用心,而最重要的,是她们关心社会,关心身边的人,所谓纪录片,所谓纪录片人的情怀,说白了就是关心,而不是对所有的事熟视无睹,淡漠虚无。
传媒大学的朱羽君老师教书育人五十多年,在她眼里,学生的摄像机就像当年文青的笔。今年,舌尖第三季冠名费超两亿,这意味着为舌尖出力的许多民营公司,个体户,也赚到了钱。朱老师的学生有不少是纪录片自由人,凭手艺吃饭。在她看来,越是自由的市场,其实越考验真功夫。现在的孩子们,进央视,卫视的愿望不再像当年那样迫切,出路多了,选择广了,就更见技能训练的重要。(阙政)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