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如何报道
对于新闻性周刊的记者来说,发表在本刊的报道终归是新闻报道。所谓新闻报道,无非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有关2050年的上海,又该如何报道?且不论如今尚没法买到通往未来的机票,即使有这么一张时空穿梭之旅的机票,关于未来的报道终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如果我眼已见,自然已然发生,那就不是未来,而是以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未来不可预测,未来不能报道。即使不是以写科幻小说的方法,而仅仅是写一组报道。今年早些时候,上海市政府将《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发布,一时应者云集。短短几个月时间,《新民周刊》记者就收到了N多个研讨会的邀请函,一时间,各类研究成果浮出了水面。
难道那些研究成果就是照见未来的那面镜子吗?某种程度上是,某种程度上又不是。我们当然能从研究成果上看到未来的影子,可如果说要精准说出2050年将发生什么,肯定是不可能的。就像根据当年的预测,原子弹可能在20世纪中期问世,可第一颗原子弹到底在什么时候爆炸,是在美国的沙漠里,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就会有偶然性。
有关预测未来这件事儿,专家的意见有时又是相左的。比如在“世界性全球城市”的定位上,有人认为未来的上海市环球No.1,而同济大学的诸大建教授则有不同看法。诸大建认为:“在全球城市上,上海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三第四,但现在看不出超越纽约伦敦的潜力;城市区域上,按照高铁体系、城市能级、区域文化,上海与长三角可以成为世界翘楚;在城市生活和环境质量上,没有看到领军希望,这方面赶超要至少30年积累,上海现在还不到有想法的时候。”在火热滚滚讨论的同时,这一论调似乎令人惊愕。不同的论调,来自于不同的数据分析、不同的视角观点,甚至来自不同的利益诉求……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时间会证明一切,毕竟眼见为实。关于未来如何报道的问题,想来本次《新民周刊》的报道仅是抛砖引玉,期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在此2015新年即将到来,又一个未来即将到来之际,祝读者诸君健康,祝大家都看得到美好未来。( 姜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