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条生命换来的教训
跨年夜发生在外滩的拥挤踩踏事件让我们失去了36条年轻的生命,也让上海这座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以悲痛的姿态迈入新年。作为一座以理性著称、管理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的城市,36条生命以这样的方式逝去,留给上海的不能仅有伤痛,也不会仅是耻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安全是底线,要深刻吸取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血的教训。
事件的调查与善后工作目前正在继续,魔鬼藏在细节里,外滩踩踏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教训,城市公共安全又该如何构建?正视问题,亡羊补牢,既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也才更符合上海的城市精神。
公众对外滩踩踏事件的发生表现出极大的悲伤与失望可以理解,但首先也要看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近年来的不断进步与改善,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2003年起,我国开始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发布,与此同时,一系列与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关的项目也陆续启动。
当然,在认识到进步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去缩小这个差距。
对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上海政法学院城市安全中心的章友德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给出了三个方子——
第一:加强对公民城市公共安全教育。特别是此次主要的受害人群——90后大学生,要高度重视在大学里面的城市公共安全意识教育、能力教育的紧迫性。
第二:健全城市规划体制机制。在进行大型城市公共规划、设计时,应将如何防止客流量的过度聚集、如何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纳入考量因素。
第三:建立重大节日预案机制。在元旦、春节、元宵等重大传统节日,从政府到警方都应有详细而具体的预案,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客流量密集地区要配有专门的应急疏导人员,疏导人员的职责不仅仅是有效疏导客流量,更重要的是对游客的心理疏导,而不至于出现游客恐慌局面。
将预警、监控、疏导系统纳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中,政府建立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不仅仅应该体现在重大节假日安全的防范上,更应该将该管理机制日常化、常态化。(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