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复兴,不在文件里
电影复兴,不在文件里
今年的电影节,比往年来得更猛一些。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电影票更难买了。
开票当天的宕机且不去说它,能拼命刷刷刷,刷出几张热门片的边角座位,已经算运气。然而崩溃的是,几乎二分之一的展映影片,都那么热门。或许,不是电影热门,而是电影节的观众基础,随着二十多年的培养,越来越深厚。
除了展映丰富,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是报道点最丰富的一届:创投项目整整十年硕果累累,一带一路带来沿线国家难得一见的影片,VR开启电影节科技新元年,更多电影放映走进了社区和学校,曾经是迪士尼一笔大生意的电影衍生品,慢慢受到华语片的重视……而这一切的背后,又预示着同一个主题:上海的影视产业,正在迎来复兴的黄金时代。
电影节开幕前夕,我采访了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刘海波。在这个上海与温哥华联合开办的大学里,你能感受到什么是时下影评里最流行的那个词:工业水准。不只是硬件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与产业接轨,培养具备工业水准的应用人才。
电影复兴,不在文件里,而是从一盏灯光的布置,一个不露破绽的妆容,一种不令人感到尴尬的表演,开始累积。
也正因为上海大学与温哥华大学的这次合作,带动了整个环上大(上海大学)板块的电影产业。在环上大影视园区,我得知,许多影视企业已经从北京搬到了这里。曾经,一位上戏教授告诉我,为什么影视公司愿意聚集在北京:除了扎堆好办事之外,当地的各种幕后人员,价格更便宜,业务也更熟练。可见,产业链产业链,就是要有这根链条,才能拉动产业。而如今,环上大正在成为上海的影视孵化基地。
电影节不过短短九天,热闹过后,能留下什么,才是最值得玩味。(记者 阙 政)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