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不要步步惊心
养老金收益率低下问题一直难觅解决良策。在去年年底的财经年会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养老金、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此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支持地方养老金按一定比例购入股票,力争使养老金以最佳途径入市运营。而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又表示养老金暂无入市计划,养老金投资运营的举措一定要经过人社部的审核同意。最近的股市被这些忽左忽右的消息撩拨得心神不宁。
总体而言,养老金入市,一方面可为养老金保值增值探寻新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则被期许能给低迷的股市注入一针“强心剂”,可谓各尽所需。但需要提及的是,有投资回报的股市并不需要养老金来救市、而养老金也并不一定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长期以来,业界一直担忧养老金“空账”现象影响到其社会保障功能。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导致欠账较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又加剧了其“仓储”枯竭,企业养老金拖缴、拒缴、非足额缴纳等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个别地方将养老金账户视为“小金库”随意挪用。这些问题直接将养老金推向了入不敷出、严重亏空的窘境。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低下又令其雪上加霜。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就已经高达1.3万亿。近期公布的《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则称,2010年有14个省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入收不抵支,缺口高达679亿元。究其根源,收缴上来的养老金只能存入财政专户,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这种过于求稳的思路忽略了对效率的追求,以至于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水平长期难以跑赢通胀率,实际上处于贬值缩水状态之中。
当下将养老金投资于股市的思路在国际上并不鲜见,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401K计划就是其中一个典例。401K计划其实就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其资金可以投资于股票、基金、年金保险、债券、专项定期存款等金融产品,雇员可以自主选择养老金的投资方式。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401K计划在推行之初也经历了长期论证。美国政府最早在1974年就出台相关法案,1978年才通过了《国内税收收入法案》,其中的第401条第K款,即现在被津津乐道的“401K”计划直到1982年才向资本市场开闸放水,从制度建设到真正实施用时长达18年之久。
国际经验表明,养老金入市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一方面,把握好入市时间颇为关键。美国养老金入场的点位是道琼斯指数1000点,是道指历史上的一个极低点,这个点位甚至在著名的1987年股灾中都没有被跌破,之后道琼斯指数一直处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反观国内,如果中国的养老金要入市,是不是也意味着A股市场将跌出一个罕见的低位呢?去年年底,上证综指已回到十年前的点位区间。部分养老金在此期间入市,或许可以切中股市触底反弹时机。但需要提及的是,当前A股市场的体制性问题尚未彻底厘清,股市尚未摆脱暴涨暴跌的怪圈,价值投资理念仍未成为市场主流,其中蕴藏的巨大风险与养老金自身诉求不相匹配,难言能为养老金的长期保值增值营造适宜环境。另一方面,在机构投资者较为成熟、资本投资工具较为丰富、法律和监管体系完善的背景下,美国养老金资产与资本市场之间得以形成良性的互动。从国内证券市场长期资金的表现看,投资业绩之间相去甚远。例如近5年间,社保基金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15.83%,而保险行业仅为6.17%。如果地方养老金等资金入市,是否一定能够获得如社保基金那样的收益水平?对此谁都无法做出保证。更为关键的是,一旦股市波动加剧,就有可能让养老金投资成为经济问题社会化的导火索。
就此而言,虽然此前过于求稳的思路需要得到纠偏,但是养老金也不宜被放置于风险偏大的投资环境之下。养老金尝试走入股市的重要前提,是A股市场投资价值回报能够得到充分兑现。当然,将养老金入市视为填补空账的方式,对股市而言也是不公平的。养老金与股市之间产生交集,还需要步步为营,否则就将会是步步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