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财富 > 正文

去中国实习

日期:2012-07-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一群25岁到40岁之间的美国大学生,想在上海找到实习机会:了解不一样的商业文化,会给他们的简历加分,让他们回到美国就业时更有优势。

 

  盛夏酷暑,来自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一群美国学生参观了上海张江股权交易中心,和以往走马观花的美国人不同,学生提得最多的问题是,“这里有没有实习机会或工作?”
  迈阿密女孩Yinem Garcia第一次来中国:“上海和我印象中的中国不同,我原以为这里建筑低矮,但来到这个城市才发现和纽约等都市一样。我很想在这里找个实习或工作,了解不一样的商业文化,因为这会给我的简历加分,让我回到美国就业时更有优势。”
  Yinem来中国还有另一个原因,父亲在迈阿密做汽车零部件生意,一直从中国采购原料,也有意来中国市场发展业务,希望女儿将来能帮助他。“不过他这次没有给我什么任务,只是来看看。”Yinem轻松地说,但仍然很认真地听工作人员介绍中小企业在股交所挂牌交易的细节。
 
中国夏令营升温
 
  和Yinem一起来中国的还有另外41名学生。经济专业的大四学生Daniel Lemasters外表看上去只有20岁出头,但却是参加过三次战争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队员,家族中父亲、爷爷也都是军人,这位复员军人身上有很多处伤。他依靠退役后的补贴凑足学费,完成自己的大学梦。
  他的经历比中国的大四学生丰富得多,除了在伊拉克、阿富汗、科威特等国家服役以外,他还去过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但感觉中国和这些国家很不同。“上海到处人很多,我接触到的中国人都很开放,很友好,这是我对中国人最大的印象。”
  Daniel希望有机会到中国二线城市工作,这与向往华盛顿、纽约的中国留学生不一样。“因为中国一线城市市场已经饱和,竞争很激烈,如果我卖自行车,要和300多个自行车品牌竞争。如果我去二线城市,竞争没这么激烈,而且可以挖掘到很多机会。我可以把美国的经验移植到二线城市。”
  吸引Daniel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有良好的人才市场。“我可以花比较低的价格招到很多优秀的雇员,他们有良好的计算机水平和外语能力,有些工人虽然未必毕业自名校,可能不擅长应试教育,但是非常有天赋,很聪明,即使他们没受过训练,只要稍加培训也能做得很好。”
  中美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经济高速增长的地方人们都会很守时,美国人也很守时。我有一些南美的朋友,他们觉得时间是个灵活的概念,没有守时的习惯。”但Daniel也体会到中美之间商业文化的巨大差别。比如中国人“要面子”,即使一个企业业绩不算突出,也会用一些语言表现出做得很好,但美国人觉得做得不好而说出事实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商业文化差异的地方,美国需要理解双方文化差别的人才。”
  不过对他的雄心壮志而言,中文是最大的拦路虎,虽然他除了英语还会一门西班牙语,但“学中文太不一样了”。
  Mariela Huanuco也是一名大四学生,中国和她想象中很不同。“我知道中国是一大经济体,但我不知道这里的经济是如何增长的,亲眼看到这里发展迅速,城市有这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感觉很兴奋。”Mariela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课余时间除了要完成作业,还要督促自己的孩子做功课。
  “我们把很多事都看作理所应当的,到了这里我发现很多事不是我们想象中这么容易的。比如教育,中国孩子们从小要苦读,通过考试,但我们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因此中国孩子竞争意识更强,数学、物理都学得很好,我的孩子理科很弱,我感到很担心。”
  42个学生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言谈举止十分成熟。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助理教务长卢鹏告诉《新民周刊》,大部分学生是半工半读。因为美国父母不供子女念大学,学生必须自食其力。“很多人白天工作晚上上学,这次来中国每人要花几千美元,但他们都愿意来看看。”记者了解到,学生中有人从事健康食品行业,也有在制药厂工作,来自各个不同领域,他们普遍看好中国市场,想来中国发展。
  卢鹏在1980年代“出国潮”中到美国求学,在迈阿密工作多年。“和我们这代人当年去美国一样,现在的美国学生觉得中国有很多机会。因为美国经济不景气,欧洲市场低迷,而中国经济对他们来说却充满着神话色彩。”
  他明显感觉到,人们在上海走路很快,就像在纽约一样,而迈阿密的人走路会慢一点,欧洲人走路更慢,因为走快了没有意义,节约的时间没什么商业价值。“人的步速其实就是一个地方的经济速度。”
为什么来中国?
 
  “你知道现在中国企业主最流行什么?不是带漂亮的女秘书,而是带一个外国助理,找个女生在大庭广众出现很丢人,找个洋秘书才表示你的商务水平提高,有国际化视野。”卢鹏开玩笑说。
  很多中国企业主想学英语,卢鹏准备把急于在中国求职的Daniel介绍给一个煤老板,“对方正在上一个EMBA总裁班,正愁没人帮他做作业。”洋助理平时可以辅导企业主英语,陪他练口语,见外国客户时给他做翻译,也能从中了解中国人做生意的方式。
  中国和美国商务之间潜移默化发生着变化。“十年前美国人觉得中国是大工厂,我遇到企业主问得最多的是,这个东西能不能在中国找人帮我生产?因为中国制造质量好价格便宜。但现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个优势慢慢消失了,但随着经济腾飞中国人消费力提高了,大工厂变成大市场。现在好多人问,这个东西能不能帮我卖到中国去?美国经济危机以后更明显。”卢鹏说。
  中国人在奢侈品店的消费行为就像30年以前的日本人,不问价格,只问“还有多少个?”这给美国企业传递了一个鲜明的信号:中国人买得起。
  对没有来过中国的美国人来说,这里的经济像个神话。他们不吝以最大限度推测中国人的消费能力。
  应该通过什么手段和方式卖产品?宝洁、通用等美国大企业早已到中国来安营扎寨,但中小企业似乎不知道门在哪里。它们知道买东西要去广交会,但对怎么卖东西却是门外汉。
  卢鹏讲了一个故事。迈阿密有个做饲料的公司,在青岛设立了一个中国办事处。从美国派了一个光杆司令过来,两眼一抹黑,一个中国人不认识。他在酒店大堂和一个英语不错的中国人搭讪,你能不能帮我成立一个公司?那个人正好是个律师,就帮他做了。能不能帮我兼职做总经理?律师也答应了。于是这个公司以一个戏剧性的方式起步,现在每个月有30多个集装箱的产品卖到中国来。
  “但现在公司要扩大中国业务的规模,瞎碰就不行了。”公司最开始和零售商打交道,因为不熟悉中国情况,经常遇到拖欠货款的麻烦,靠打官司解决。现在决定把青岛作为管理办公室,在各地设立分公司,将产品卖给批发商,用信用证结汇。公司老总要卢鹏推荐一个学国际贸易的中国学生,到迈阿密总部工作半年,派到青岛做区域总经理。
  “GE等公司到中国,中层以上都是美国人,只在中国招普通员工。现在中层也有些中国人,但其中大部分是港台的,在美国读书并在总部工作过几年,再外派到中国。从美国派一个管理人员和在中国招一个,薪水可以差到十倍以上。”卢鹏分析。
  但对一个开发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来说,一个在中国工作几年的美国人,比在美国读几年书的中国人更有优势。“企业主更愿意有个美国人,对中国市场很了解,熟悉中国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中文很流利,把他派到中国,因为对美国人更信任。但这样的美国人很稀缺。”因此越来越多美国人愿意到中国来找工作或实习,学中文,给自己的简历镀金。
  熟悉中国市场的美国人另一条出路是国企或有实力的民企。海信、海尔、华为等企业进军海外市场需要熟悉双方市场的人才。而一些制造业民企因为出口利润微博,试图覆盖更长的产业链,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做批发或零售,他们也愿意雇佣在中国工作过的外国人。
  外国人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但对有志于在中国镀金的年轻人来说,中文是个很大的挑战。参观结束,上海张江股权交易中心相关人员很遗憾地表示,招聘不会中文的美国学生可能性很低。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