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里的风暴
代购告急
几个月前,新西兰贸易与企业协会的新闻发言人在上海参加一次母婴论坛,他惊讶地发现,现场至少有一打中国奶企宣传自己采用新西兰奶源,或是得到新西兰某品牌授权,然而这些被拉来的“虎皮”新西兰品牌他几乎闻所未闻。
不知道还有多少新西兰奶业人士在中国遇到过这种窘困,新西兰接连出台的保护政策中,相信有他们的努力。9月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inistry for Primary Industries)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将联合新西兰海关,开展行动打击非法输出婴儿配方奶粉的行为,将对非法输出婴儿配方奶粉的公司和个人分别处以最高30万新西兰元和5万新西兰元的处罚,并酌情决定是否对其提出指控。
“非法输出”首当其冲就是网络代购。依据1999年颁布的新西兰动物产品法案规定,一切将奶制品带离新西兰本土的行为都被视为输出,包括网购及亲友赠送等渠道,而只有在初级产业部注册备案的出口商才有资格输出包括婴儿配方奶粉在内的奶制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通过邮寄等方式运往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消费市场。国家质监局官网数据显示,其总货值已超过1.5亿新西兰元(约合7.5亿元人民币),并仍在快速增长。
政策话音刚落,淘宝网一些新西兰Karicare奶粉网店打出“限老客户限6罐”等字样。虽然至今还没听说哪家网店的货被新西兰海关扣了,但这点风吹草动已经足以让人们对接下来的严打政策展开联想。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新西兰第一次对中国代购出招。近几年,在中国国内对新西兰奶粉需求量激增的局面下,大量当地华人或留学生在当地采购奶粉,通过物流公司发往中国。在一份惠灵顿发行的中文报纸上还刊登了“招聘奶粉代购人员”广告,每购买6罐Karicare婴儿配方奶粉并配以超市小票,代购者就可获得10新西兰元的代购费。出现在《Close up》、《Campbell Live》等当地电视媒体中的中国人,成为“抢”走原本应属于新西兰孩子奶粉的“元凶”。新西兰政府只得限制每人每次的奶粉采购量,此举又引起当地华人的不满。在SKYKIWI等论坛里,奶粉代购事件也一直是大家的讨论热点。
与此同时,新西兰奶粉出口商们时常在媒体上抱怨,随着中国对新西兰奶粉需求上升,一些中国品牌正在利用和损害新西兰奶粉纯正天然的形象。为了杜撰“血统”,一些中国奶企冒用新西兰贸易标记,甚至有企业将新西兰总理John Key的头像放在宣传照上。一个月前,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出口商为了“联合保护新西兰奶粉在海外的形象”,成立了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出口协会。
相比新西兰宝宝的啼哭,产业利益对新政的驱动显得更直接。2012年一季度,中国奶粉进口量已达21.2万吨,同比增长17.2%。从奶粉的进口国别来看,2011年排名第一位的就是新西兰。不甘庞大的中国市场被代购者或假冒者瓜分,奶粉出口商对“严打”期盼已久。新政出台后,拥有新西兰Dairy Exporter证书,并且通过了RMP (risk management program)风险认证的大企业才能分享这杯羹。
伤不起的本土妈妈
如果中国的宝宝们被问及“你幸福吗?”,享受全球最贵奶粉总可以算一条幸福理由吧。
以新西兰著名奶粉品牌Kareicare为例,一盒婴儿配方奶粉的价格在18.5新西兰元至29新西兰元不等(95-150元人民币左右)。而在中国的购物网站上,不同品牌的6罐一箱的新西兰奶粉售价则在1000到1500元人民币之间。前不久被曝出安全问题的雀巢超级能恩系列奶粉,澳大利亚版也比国内超市卖的要便宜200多元。
进口奶粉进入中国市场动不动溢价在100%以上,洋品牌也直呼冤枉——几层营销环节和税费加上去,不转嫁给消费者又能转嫁给谁?若是价廉物美的代购渠道被堵死,本土妈妈更是伤不起。
新西兰突如其来的“严打”让艾琳又陷入选择奶粉的纠结中。这已经是她在女儿出生后的十几个月中,第三次为这件事头疼。
艾琳最开始为女儿选择的奶粉是日本明治,因为育婴论坛上的妈妈们说,日本奶粉比欧美奶粉更适合亚洲宝宝的体质。但日本奶粉缺锌,适合普遍吃海鲜的日本人,未必适合中国宝宝。而且日本除北海道外没有优质草原,奶源算不上顶尖。日本海啸以后,艾琳彻底弃用了可能遭核辐射污染的日本奶粉。
经过缜密的研究,她将目标锁定在欧盟奶粉上,因为欧盟严格禁止婴幼儿食品添加转基因物质,奶粉的质量标准高于其他地区。为了远离假货,艾琳选了在国内知名度不算很高的德国品牌Milupa。
这款奶粉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代购渠道,艾琳让在德国工作的同学帮忙邮寄,因为德国超市规定每人限购两盒奶粉,同学驱车跑了四家超市,凑齐八盒奶粉给艾琳寄回来。有时同学工作繁忙,艾琳又找到一位德国留学生代购奶粉。“我们把留学生寄过来的奶粉盒,跟同学代购的奶粉盒仔细对比,认真分析,感觉应该是真货。”
即便如此小心翼翼,艾琳的宝宝也差点有断炊之虞。“有一次奶粉足足晚了一个月,家里备用的快喝完了,我赶紧跑到港汇花300多元买了一盒其他牌子的德国有机奶粉,幸好女儿没有不适应。”艾琳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德国海关有时会抽查邮寄出境的奶粉,无论是质量或是超重问题,都会耽搁邮寄时间。
不久前德国同学告诉艾琳,自己即将回国工作,让她为奶粉早作打算。艾琳踌躇起来,单靠代购解决孩子的口粮问题风险太大,最后一咬牙,换奶粉。
这次她选择的是新西兰奶粉karicare,但折腾还没结束,艾琳很快从论坛上获知一则消息,正规出口到中国的karicare奶粉通过海运抵达中国要经过赤道,温度会影响奶粉的品质。艾琳只好找到空运奶粉的代购,然而新西兰严打非法输出婴儿奶粉的消息传出,再次让她陷入无奈。
脆弱的育婴链
艾琳不是唯一进口品牌的拥趸,她经常逛逛的育婴论坛上,妈妈们不厌其烦地考证洋品牌的“血统”。以奶粉为例,奶源、所有配方原料、生产、灌装全部在国外完成的,才算纯进口。Nutricia是欧洲最大的母婴食品公司,它实行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品牌不同品质的策略,在荷兰是nutilon(荷兰本土牛栏),英国是cow&gate(英国牛栏),德国是美乐宝,澳洲新西兰是karicare,这些品牌的奶粉都是顶级奶源;到了香港虽然还叫牛栏,但奶源换成了印尼的;到了内地就变成了多美滋,1999年的欧洲二恶英事件中,多美滋宣称是上海奶源,到了2008年国内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口径改成进口奶源。诸如此类的障眼法,着实考验妈妈们的眼力。
某育婴论坛上一位妈妈为宝宝的健康开了一份囤货清单,仅奶粉这一项就有十几个品牌,清一色都是荷兰本土牛栏,新西兰karicare,德国喜宝等洋品牌。大到婴儿车、浴盆,小到奶瓶、纸尿布、和尚服、浴巾、毛巾、碗勺全部列出详细的洋品牌名称。洋货育婴的理念引来几百楼跟帖,不少妈妈留下邮箱地址向楼主索要更详细的资料。
但是不说庞大的需求激发了代购者制假的勇气和智慧,即便正规渠道进口的商品也难保万无一失。国家质检总局每月都会公布进境不合格食品通报名单,据统计,14个月以来的通报名单中共有34批次超过270吨不合格进口奶粉被销毁或退货。9月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上公布了7月入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其中由于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近25吨从新西兰进口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被退货。
崇尚洋货育儿的妈妈们恨不得为宝宝武装到脚趾(指甲剪也用进口品牌)。但是如果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洋货上,育婴链上的任何一环都会因为外国出口政策变动或产业风险而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