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楼市暴动”之后遗症
撰稿|孙华良
上海楼市变化一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今年3月上海楼市单月房产交易量达149.36万平方米。去年上海全年的房产交易量仅为960万平方米左右,去年3月仅76万平方米,因此,今年3月的149.36万平方米堪称交易数据的“暴动”。据悉此数据创下“史上最牛房产调控”以来上海房产交易量的新高。有关数据还显示,上海第一季度房价上涨2%以上,内环内房价上涨10%以上。
数据是抽象的,但给房地产行业造成的“后遗症”是难以估量的。剥开数据表象看本质,人们会惊讶地发现,“三月楼市暴动”具有鲜明的调控政策痕迹。在调控细则出台之前,楼市为何不冷反热呢?
笔者在一次会议上提问:“如果调控政策细则会遏制房价上涨,或会使房价下跌,那为什么购房者不是等待细则出台后购买,而是抢在细则没出台前强行购买,是不是购房者认为调控政策只会使房价上涨而不是下跌呢?”
与会者听闻此问大多失色,且窃窃私语,道出一种不合时宜的“谬论”:调控数年,房价不跌反涨,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的购买预期和对未来涨跌的判断。因此,购房者会恐慌性地入市抢买房产。
这种“谬论”会不会成为现实还有待观察,而道出的市场现状是符合数据“暴动”的事实的。上海“三月楼市暴动”确实遗留下不少“后遗症”,应引起关注房地产行业的人们高度重视。
其一,巨大的交易量使房产开发商获得了大量的现金流,减轻了它们的开发资金压力, 使它们能从容应对调控政策。从市场角度来看,“物以稀为贵”,房产开发商的房屋存量少了,自然不肯“割肉”销售。因此,上海的房产开发商在今年下半年是不会轻易主动下调房价的,房价上涨概率很大。
其二,巨大的交易量改变了房产开发商的市场预期,使众多开发商奋不顾身地奔赴土地拍卖市场,不惜代价抢夺地块,囤积土地资源,准备收获新一轮的发展利益。这种观点,不是臆测,而是事实归纳。
截至今年5月17日,上海土地市场共计出让61幅经营性用地,比去年同期多出了42幅。土地成交面积达201.6万平方米,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2倍。而且,今年土地成交溢价率大幅提升,“地王”屡现。以上成交数据的平均溢价率高达29.6%,而近期有的土地溢价率屡屡逼近100%。回首去年同期,土地几乎都是以底价或接近底价成交,平均溢价率仅为1.6%。土地拍卖平均溢价率高于25%以上,意味着房产开发商对于后期市场房价的看涨幅度,至少是25%以上。那么以此而论,房产开发商看涨房价或推高房价的预期已是“铁证如山”了。
其三,上海楼市交易量暴动,房价不断上涨,土地溢价率高涨,“地王”纪录不断刷新,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将楼市调控政策逼上悬崖。这种结果,无疑调侃了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权威性,也在挑战调控政策的市场公信力,导致调控政策权威性的贬值。
那么,谁会承受这种“后遗症”呢?答案是肯定的:要么是房产开发商,要么是广大购房者。如果调控政策不能容忍上海房价上涨,就会出台更严厉的举措来加以制约。如果调控政策默认这种挑战,那么所有购房者就要用更多货币来为 “后遗症”买单。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