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钱:那些沉没的资本
“央行整风”、“央行跟商行掰手腕”、“自上而下的压力测试”等等的说法,在了解内情的金融界人士看来,多少有些“心灵鸡汤”的感觉,“沉没资本过多”或许更接近本源。
记者|张襦心
6月21日夜,记者接到一位金融行业的朋友来电,告知速将手上的股票抛掉、理财产品变现,并预言“短期震荡估计难免,6月份已经刀光剑影了”。没想到一语成谶。
23日起,全国多地包括工行、中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系统相继莫名其妙发生故障,无法取钱、转账。由于恰恰发生在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创下罕见的新高之后,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令人遐想万千,恐慌瞬间从银行间蔓延至普通生活,“钱荒”之说不胫而走,甚至有投资人士惊呼“金融危机要来了!”
24日“黑色星期一”,沪指跌破2000点,放量重挫5.3%,创下最近46个月最大单日跌幅,银行地产等百余股跌停。周二大盘开盘便击破1949点“建国底”,股民们以苦作乐、接龙报数:1945点抗战胜利,1937点抗战爆发,1931点九一八事变,1911点辛亥革命,甚至一度穿越到了1864年的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 银行间的一场流动性危机,居然会导致股市两天200点崩盘式下跌。是什么引爆了这场“金融地震”?后期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雷”会引爆?国内外各种猜测出笼。
然而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批评:“现在的报道都没有报到点子上,什么银行冲时点、冲业绩都是表面问题,你们应该做深入的报道。”随着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央行整风”、“央行跟商行掰手腕”、“自上而下的压力测试”等等的说法,在了解内情的金融界人士看来,多少有些“心灵鸡汤”的感觉,“沉没资本过多”或许更接近本源。
“六廿惨案”
此次金融动荡,“震中”乃是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员口中的“六廿惨案”,注定要载入中国金融史册。
本来每年6月份流动性都会趋紧。 银监会年中、年末会对银行进行存贷比考核,现金不足的银行不得不向有现金的银行临时借点钱,好过账面关。再加上月末商行需要向央行上缴存款准备金、1.5万亿理财产品月底到期、税收集中上缴财政等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市场短期内出现资金缺口。
然而今年银行对资金的渴求程度前所未见,持续一个多月的大面积流动性吃紧,终于在6月20日这天达到高潮。当日隔夜利率创历史新高,盘中一度最高飙升至30%,7天最高成交至28%,均为有史以来最高的水平,流动性紧张程度超过2008年。就在同一天,“央行向工商银行注资500亿元”、“中国银行由于流动性紧张发生资金违约”等传闻曝出。虽然此后被证实为谣言,但整个金融市场已经风声鹤唳。
银行使出浑身解数找钱,送油、送大米、送蒸锅层出不穷。即使在危机爆发后,一方面工行表示上周末取不出钱乃是正常的系统升级,央行也责成商行备足现金,老百姓要多少给多少,以防挤提。但一位交通银行的金卡客户告诉记者,从前他不需要预约,一天可以取款的限额是8万,但6月30日那天他去取款,竟然取不到了。“客户经理专门给我打电话,说如果我最近现在没有用现金的计划,他可以送给我一个多功能高级蒸锅。”无奈之下,该人士只得通过银行转账把钱汇给外地的家人。至于家人能不能有办法从当地银行把现金取出来,那就只有天知道。
面对如此境况,商行一个月来一直幻想央行会放水解渴。在以往资金紧张局面出现时,被昵称为“央妈”的央行也总会出手解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释放额外资金,并压低货币市场利率。没想到这次央行居然作“壁上观”。于是双方各种隔空喊话、磋商博弈,以至于工行系统升级都会被坊间谣传为“商行上演逼宫大戏”。
巨额亏空
为何央行迟迟不施援手?坊间流传“央妈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大意为“几个熊孩子以前零花钱给得太多,乱花,买很多没有营养的零食,现在收点零花钱回来,你们就开始一哭二闹三上吊,以为会叫的孩子有奶喝啊。今后必须合理花零花钱,零花钱不是无限量的,有事找央妈协商,饭还是有得吃的,但零食少吃。”甚至有些专家猜测:央行这回是不是一定要把泡沫主动掐破,避免给新一届政府留下更大的泡泡?
毫无疑问,“零食”指的是一个近来很热的概念——中国式“影子银行”,或者更准确地讲,是银行的各种“影子业务”,比如愈演愈烈的各种理财产品,其背后不知掩藏了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窟窿。
从这一角度而言,“央行整风”仅标题都能提振士气、彰显正能量。
然而一位业内人士建议不要过于乐观。“央行不是不放水,而是不能够再放水,通胀压力让央行无法再通过印钞票帮商行补窟窿。”
通胀是一个大家熟悉的词。它跟这次银行间流动性危机,有何瓜葛?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沉没资本”的概念。
在经济学里,一分钱对应一分钱的物资,这是我们衡量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原则。假设央行印了200万的钞票,工业生产出200万的产品,200万的货币有200万的实物对应,这在金融里被称为“有效资本”。但如果其中100万的货币,由于银行呆坏账、腐败等种种原因,已经不在市场流通了,这100万便是沉没资本。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贷款,无疑是银行产生亏空的原因之一,比如仅2006年武汉113家改制国企,就造成了银行20亿的损失。而中国金融系统的严重腐败,也“功不可没”。
近年来银行界曝出的一些大案要案更是触目惊心,仅从浮出水面的新闻报道看,涉案金额动辄上亿。比如2001年,中国银行发现账目出现4亿多美元的亏空;2005年中国银行黑龙江某支行的巨额存款失窃案高达近3亿,该支行原负责人潜逃国外;2010年齐鲁银行年报显示损失共22.59亿元??还有南海华光73.2亿元骗贷大案、交通银行锦州分行2.2亿元不良贷款核销案??刘金宝、王雪冰、余振东、张恩照,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都是巨额的国有资产流失。由于“内部人”集体作案的隐蔽性,大量案件都是在多年后才被发现。
“银行的沉没资本太多了,比如很多来源于银行不良资产的理财产品,就是一种掩盖沉没资本的方法。”一位与银行合作,做了十几年企业信贷生意的人士告诉记者:“有位文化名人的丈夫做了很多项目,其中60%在我们看起来都是在玩概念。比如我在京郊向某村村长租了500亩地,租期10年,包装成一个果园项目,抵押给银行。这个中间有很多暗箱操作的方式,绝对可以抵押成功。在这个猫腻的过程中,沉没资本就产生了。等我拿到银行出具的证明,表明我拥有500亩土地的资产之后,这块地就无所谓了,我可以永远不用去看它。然后我再找一家娱乐公司,说我有500亩地,我们合作建一个高尔夫球场。人家说你把土地证拿来看一下,我就讲土地证还没有办下来,但是我有银行的土地证明。于是我们成立了一家公司,继续运作,高尔夫项目报建,包装成一个500亿的项目,拿这个项目去融资,融了300亿回来,但实际上我租地只花了50万。接下来再做成理财产品,跟银行合作卖出去,拆分得越细,卖出去的就越多,再收回来的就是现钱了。这个建在虚拟资产之上的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
这位人士在2006年以前做过一个最成功的项目,就是把一块土地用订金的形式签了一个买卖合同,再包装成福利性项目去银行融资。他们最初只想贷几千万,银行理都不理,据说这种越小额越难贷的现象普遍存在。后来他们索性报了一个3亿的贷款额,没想到信贷经理主动面授机宜,报6亿,他最后给批3亿。“一些银行面对的赖账、坏账太多,他们用很多错综复杂的交易搬来移去,掩盖坏账,这类毒瘤会越生越大。2009年开始的4万亿投资狂潮,可能又会带来一波呆坏账浪潮。”
根据已经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工、农、中、建、交这五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已达到3274.84亿元,占其净利润总额的比重达到42%。
温水煮青蛙
“任何事情,环节越多,风险越大。资本流动的渠道越多,速度越快,中间产生的沉没资本就会越多。实物是存在的,钱少了怎么办,那就需要印一些钱出来。而藏起来的钱并不是消失了,无论是给了郭美美,还是给了谁,它都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去流通,并且终究还是要拿出来买东西。如果沉没了5000万,拿出10万来买东西,市场就会出现10万的通货膨胀,拿50万出来,就会增加50万的通货膨胀。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这次银行间的‘里氏9.0级地震’不是突然,已经温水煮青蛙很久了。由于沉没资本越来越大,当一些短期因素出现后,就变成了引爆危机的最后一根稻草。在2009年、2011年就分别爆发过两次类似现象,现金流非常紧张,拆借利率高涨,只是没有被广大公众所知。由于中国这10年来货币增发已经太多了,导致央行已经不能再继续释放流动性。如果通胀大面积爆发,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
房地产商从拿地开始,就开始从银行借贷,没有一家房地产商是从自己账上划钱去拿地。通胀爆发后,银行没有办法再给它钱了,还要把钱收回来。而房产商的空置现房,已经抵押给银行了。它就像农民一样,粮食已经卖掉了,只能再种,但是没钱买种子、农药,它只能破产。由于房地产是支柱产业,这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商业银行理论上可以拍卖房产商抵押的房产,但是在通胀的情况下卖给谁呢?账上是2万一平方米抵押给银行的,如果银行打折1万元卖掉,剩下的1万元账面亏空怎么办呢?所以现在很多问题是像一堆乱麻一样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难解的疙瘩。”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日前认为,市场将迎来三波冲击波。第一波冲击是银行间的地震,主要表现为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这波冲击最猛烈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但影响可能还会持续几个月的时间。第二波冲击是票据贴现和理财产品利率大幅度上升,影子银行体系规模收缩,目前这一影响已经初露端倪。这不仅影响银行类机构,还会影响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一些深度介入票据和理财市场的机构。第三波冲击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考虑到房地产投资恢复和基建增长的不可持续,再加上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冲击,实体经济趋势本来就较弱。在此背景下一次较强的流动性冲击和收缩很可能会加速经济的下滑。随着实体经济的明显下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偿付能力会出现问题,其中地方政府的问题可能会严重得多。
记者采访的金融界人士们则认为飓风已经袭来,漩涡已经出现,只是谁都不知道这个底是深是浅。他们在密切关注央行的动向。如果央行表示无论如何都将托市,意味着一个购入美元的信号开始。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