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财富 > 正文

汉堡启示:旧城也有新生活

日期:2013-08-1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威堡的成长不可能赶上“浦东速度”,但这是异于浦东开发的另一种城市改造方式,浦东模式得到的是新城新生活,威廉姆斯堡获得的,是旧城新生活。
 
 
特派记者|黄 祺
 
 
  城中村、棚户区、废弃工业区??中国官员听到这些词,一定眉头紧锁。旧区改造,在中国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难题,与旧区改造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纠纷、矛盾和利益纠葛。
  欧洲城市德国汉堡,也同样面临旧城区改造难题。
  由于土地所有权和经济体制的差异,汉堡遇到的问题与中国不尽相同,不过,汉堡旧区改造中有不少理念与经验值得借鉴。在这里,旧区改造从启动之初,就精细设计和规划,改造的目标侧重于提升旧区作为新生活区的吸引力,而不是眼前的商业价值。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政府向开发商提出种种限制和条件,要求它们齐心打造一个让居民热爱的新社区,而不是简单的商业社区或者住宅“鬼城”。
  对于那些原本居住密度较高的旧城区,汉堡市正在实验一种多元的改造计划,这些计划努力让原住民无需搬家而改善居住条件,同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营造新的社区空间,政府希望提升整个社区的品质,从而改善居民的人群结构,让这些原本沉闷的社区变得更有活力。
 
回到城市
 
  汉堡旧区改造,一个最大的动力是当地人对市区居住空间需求的上升。
  过去,欧洲都市人喜欢住在乡下。“特别是有了孩子的家庭,过去他们喜欢住在郊区,房子带院子,孩子可以自由活动。但现在,很多人的想法改变了,从郊区到市区上班,交通拥堵,路上累,又不环保。如果市区有一个地方可以住得比较舒服,我们更愿意住在市区。”汉堡人维娜说。
  拥有180万市中心人口的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也是欧洲最具商业活力的都市之一。虽然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城市,但汉堡在城市规划方面却保持着欧洲传统,禁止破坏城市天际线和原有风貌。
  汉堡市依傍易北河和阿尔斯特湖,水域周围就是热闹的市中心和别墅区。为了维护完美的天际线,汉堡市不允许市中心建设过高的建筑,一般新建建筑都不超过5层楼,至今市中心最高的建筑,依旧是147米的圣尼古拉大教堂。
  城市不能向上“生长”,而外来人口又在不断增加,郊区居民也向往着向市区回迁,汉堡市区需要开拓更多的居住空间来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
  幸运的是,汉堡市中心就有一片黄金处女地,如今,它被叫做港口新城。汉堡因港口而兴盛,汉堡港是欧洲最为繁忙的港口之一,集装箱出现之前,距离市政厅仅800米的港口码头,曾是来往商船上下货的热闹场地,商家也为了运输方便建了大量仓库,建成欧洲规模最大的仓库城。这些19世纪晚期建成的红砖建筑,绵延1.5公里,仓库之间夹着河道,构成独特的仓库风景。仓库城幸运地逃过二战轰炸,完整保存至今,明年,汉堡将为仓库城申请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集装箱运输代替了传统货运,老港口作为运输码头的功能被新港口替代,仓库城中一部分仍为地毯仓库,但大部分都已改作他用。很多年以来,仓库城和老码头仅仅被视为观光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
  直到2000年左右,被废弃的码头和仓库城一带共155公顷面积的区域,被汉堡市政府重新规划,目标是建设一座适宜人们工作、居住和休闲的活力社区。建设将持续到2025年,如今已经有2000多居民搬进已完成的建筑中,完全建成后,港口城将使得汉堡市中心面积增加40%,容纳12000居民。
 
活着的社区
 
  港口新城改造是目前欧洲最大的城市改造项目,但“大”并不是港口城引以为傲的地方,港口城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市政府的主导下,港口新城从规划开始,就极力避免新城变成功能单一的社区,而是一座充满人气、人情味儿的都市新区。
  在中国,功能单一的城市社区日益显现出弊端。那些白天人流如织的商务区,晚上却悄无声息,而建设在城市周边的住宅区,则沦为“睡城”。北京天通苑社区就是常被人诟病的典型,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的社区,占地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人。天通苑恐怕也是亚洲最大的“睡城”,人们住在城外而工作在城内,早晚的流动使得连接商务区和“睡城”的道路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交通压力,给城市交通拥堵雪上加霜。
  汉堡港口新城则要求,每一幢建筑都必须具备办公、住宅和公共开放空间三个功能,所谓公共开放空间,就是对外营业的餐厅、商店、休闲娱乐场所等等。从已经投入使用的一些建筑,能够看到社区将来的样子。联合利华公司入驻港口城一幢大楼作为办公用地,大楼底层并不像传统的办公楼那样戒备森严,居民和游客可以随便进入、穿行,大堂内有便利店等商业设施。与这幢大楼相连的楼房为住宅区,建筑周边还有公园。港口城未来还将建设学校等配套设施,一所属于港口新城的大学也正在筹备之中。
  正在建设中的汉堡新地标——易北音乐厅,将为港口城嵌入炫目的标志,汉堡市希望,当人们来到汉堡时,第一个想到的不再是圣保利区的红灯区、娱乐街,而是港口城和它的易北音乐厅。
  还有3年,易北音乐厅将完工投入使用,这座别致的建筑利用一所古老的仓库作为底座,仓库建立于1870年代。红砖外墙的古朴仓库之上,是银色基调的现代钢结构建筑,通透的外观让人很容易联想起帆船或者波浪。
  易北音乐厅的建设过程几经波折,工期也大大延长,汉堡人似乎并不抱怨,反而更加期待音乐厅的建成。音乐厅导游介绍,在出现资金缺口的问题后,一些市民为音乐厅捐款。如今10亿欧元的造价中,除了近8亿政府投资、1.4亿商业投资之外,还有6500万欧元来自民间的捐款,另有500多万民间捐款将用于补贴音乐会票价,让欣赏音乐会变得更加容易。
  音乐厅作为港口新城的一部分,也必须像港口城其他80多幢建筑一样,符合港口城对建筑功能的要求,因此,易北音乐厅中除了音乐厅外,还有餐饮、停车场和住宅——当然,规划中的47套住宅将会是汉堡的“豪宅”。
  一座精心规划的新城,怎样避免变成“富人区”?汉堡的做法是,强制要求公寓总数的三分之一为政府福利房,这些公寓的租金或者售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
 
另一种“浦东”
 
  如果了解汉堡的历史,就很容易理解汉堡人对港口和码头的情有独钟。
  汉堡全名为“自由汉萨城汉堡”,是西欧通向北欧、东欧的桥梁,汉堡不仅聚集商品,还聚集商人、海员。因为海员、商人的到来,汉堡的夜生活在欧洲享有盛名,圣保利区的夜店、酒吧、红灯区,从来游客如织。后来风靡全球的英国披头士乐队,早年就在汉堡的酒吧混迹,与其他欧洲城市相比,汉堡会有更多的机会。披头士的汉堡时代,一度因为水平太差而寂寂无名,甚至连生活都很难维持,后期才有所成就,吸引了一批年轻听众。
  贸易、商业、娱乐、造船业成就了汉堡,可以说,没有港口就没有汉堡。到今天,乘船近距离参观现代化码头、看起重机搬运集装箱、看硕大的集装箱货船、看码头上的运输机械都还是汉堡人喜爱的观光项目。
  因为这种特殊的情结,汉堡市一点也不担心港口新城对市民的吸引力,尽管尚未完全完成,但记者看到,旧城新生活已经初现雏形。楼房之间的绿地上,有家长带小孩玩耍。滨水的餐厅坐满食客,食客们眼前是昔日喧闹而此刻安静惬意的码头,红砖古旧的仓库化为背景,人像是穿梭在时空之间。
  据说中国不少城市也想效仿汉堡港口新城,建造港口社区,上海的临港新城也曾到此取经。不过,恐怕很少有城市具备汉堡港口新城这样的地理优势。港口新城紧邻市中心,位置类似上海的外滩,因此,汉堡港口新城不缺人气,而国内众多港口城,往往距离市区太远,难以形成人气。
虽然身处旧区,但港口新城毕竟是一座新城,相比之下,旧区改造要比建新城要困难得多,汉堡在旧区改造上也正在探索自己的做法。
  上海人应该很容易理解威廉堡区在汉堡人心目中的形象,40年前,上海浦东也曾像威廉姆斯堡区一样缺少吸引力。汉堡市中心位于易北河的北岸,威堡位于南岸,威廉姆斯堡区经济落后,经济收入很低甚至靠国家救济生活的底层居民、移民聚居在威廉姆斯堡区。威堡地势较低,房屋陈旧,1962年汉堡遭遇洪水灾害,威廉姆斯堡区死亡200多人。
  “去威堡先要打预防针”——当地曾有这样的说法,其中的意思,就像多年前上海人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为了改善威廉姆斯堡区的形象,同时也为了解决威廉姆斯堡区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汉堡市从2005年开始启动对威堡的改造,其口号为“跨越易北河”。
  当地改造项目的负责人带记者参观威廉堡居民区,当地人大多居住在建设于1930年代的联排公寓楼中,这些公寓楼看上去很像上海1950年代大量建设的“工人新村”。从窗口的尺寸看,每套公寓面积都比较狭小,一栋公寓中容纳居民人数很多。
  负责人介绍,威廉姆斯堡区的55000多居民,来自100多个国家,这里的失业率是汉堡市平均失业率的2倍,受教育水平大大低于平均水平,很多人拿社会救助金。由于贫困和文化差异,居民中间的社会矛盾也很多。
  汉堡政府希望改善社区环境,但方法不是通过拆迁重建,而是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情况下对旧房进行改造。第一批改造项目的改造方法是,在原有建筑外墙外加一层玻璃钢架,这样,原本采光不佳的公寓,有了阳台。记者看到,很多人家在阳台上种植花草,有人坐在阳台上晒太阳。
但通过居民走访,设计者发现这个方案并没能使大多数人满意,居民们反映,他们的苦恼在于居住面积太小或者居住空间不合理,加一个阳台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负责人介绍,根据居民的要求,他们为公寓的内部做了调整,比如让卧室变得大一点,或者让厨房大一点。
  过去,威廉姆斯堡社区几乎没有公共活动的场所,经过改造,社区中增加了养老院、运动场、幼儿园、游泳池、诊所。除了旧房改造,威廉姆斯堡区也建造了一些独栋的新建筑,这些建筑各有特色,采用了不同的节能或者环保技术。改造项目负责人说,通过这些具有特色的新建筑,希望吸引那些原本选择远郊居住的居民到威廉姆斯堡区来。近期,威廉姆斯堡区这些别具一格的新建筑正在对外开放展示,另有一个园艺博览会正在举行,原本被忽视多年的威廉堡区迎来了德国各地的游客。
  与中国大拆大建的思路不同,威廉姆斯堡区的改造没有让原住民搬家,政府希望通过“温和”的措施,一步一步提升社区品质。
  在港口新城还是码头的年代,铁丝网隔绝了易北河南岸与北岸市区的交流,后来,经济水平的差异又让威廉姆斯堡区被长期冷落。现在,通过“跨越易北河”的改造计划,威廉堡正在重新获得生机。威堡的成长不可能赶上“浦东速度”,但这是异于浦东开发的另一种城市改造方式,浦东模式得到的是新城新生活,威廉姆斯堡获得的,是旧城新生活。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