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财富 > 正文

土豪,到网上放个贷?

日期:2014-01-0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有人在网贷尝到甜头,也有人中雷。一旦平台倒闭,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投资人自己是最后一道风控。


记者|任蕙兰


  收益率有多高,吸储速度就能有多快,两者在一定范围内肯定应该成正比。如果余额宝年化收益在5%以上,就让银行蹙起了眉头,而P2P(Peer to Peer,伙伴对伙伴)网贷的收益率呢?居然是12%-18%!
  互联网金融圈中,向来地位非主流的P2P网贷在2013年新闻迭出,刚传出一个月倒30家平台的噩耗,又听到招行、平安等传统金融机构雄心勃勃的进军号角。2014年,P2P是“空”还是“多”?拉出来走两步?
  

指尖上的理财
 
  如果你定时去银行网点和大妈一起排队买基金,一定会在饭桌上被鄙夷“奥特曼”(out man),现在大家热衷炫耀的是,靠余额宝赚了几趟车钱,或是投资P2P网贷赚了几顿饭钱。
  P2P网贷适合懒人理财。投资人选一家P2P平台,注册、充值,在借款项目列表中选出一个借贷装修的新郎,或是等钱进货的淘宝卖家,研究他的风险等级和利率,然后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在他的借款标的里凑个份子。一旦标的集满,就等着借款人按月还本息吧。
  资深投资客何伟(化名)从2010年开始投资网贷,几年下来平均年化收益21%,扣除手续费,收益在18%,他在各大网贷论坛和投资群里有不少拥趸。
  和大部分投资者一样,何伟最初把网贷作为补充投资途径。因为股票低迷,存银行利率不给力,他才想试试网贷。这个圈子刚起步时,网贷标的利息一般在12%-15%,数字跑赢基金和信托,何伟第一年投了4万。但到了年底一结算,逾期坏账如麻,加加减减,最后只拿到 4%的收益。于是他尝试分散风险,足迹遍布拍拍贷、人人贷、贷帮等多个平台。
  2011年起,随着P2P平台大量崛起,对资金的争夺日渐激烈,涌现了很多高利平台,何伟记得,盛融的年化利率达到24%,在当时风头无二。“上海那时线下金融公司也就12%的年化率。”从那以后,胃口被吊高的投资人甚至喊出年化率不到50%就不投的口号。网贷的泡沫迅速胀大。
  何伟记得,最初投资群里大家的“仓位”多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间,以有闲钱的白领上班族为主,2012年开始,很多“重仓”也进入圈子。肖林(化名)就是游进网贷的一条大鱼,他是一家私募基金LP(有限投资人),IPO停止一年半,使得不少投资人上千万资金没有退出渠道,不得不另觅方向。2012年底,在熟人的推荐之下,肖林开始在点融网试水,累计至今,他的投资额已经到400多万元。
  不少像他这样的专业投资人被新推出的债权转让机制吸引。正常还款的债权项目,能以类证券化的方式在平台上交易,投资人资金退出更灵活。“债权转让交易很活跃,正常还款3-5个月的项目,很受专业投资人青睐,因为这些标的恶意欺诈的可能性很小。”点融网联合首席执行官郭宇航说。
  有人在网贷尝到甜头,也有人中雷。一旦平台倒闭,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何伟也曾几次狼狈地从地雷阵中爬出来,并且归纳出自己的心得。
  “投资最好是6-8分散法则,就是平均分散在6-8家平台,按比例每家分布15%左右,同时对6-8家平台每周进行一次资金量、投资人气、运营能力、平台利率动态、发标月份情况的打分,看看哪些平台能将抵押物直接过户给投资人,毕竟这样透明的平台只存在经营性风险,会减少欺诈风险的可能。”他认为,投资人自己是最后一道风控。
  通过个人分析,何伟曾经在一些平台出事前,在一些小圈子里预告过平台的风险,其中包括2012年11月的优易,2013年6月的及时雨,2013年5月的网赢,2013年9月的宝都。
  2013年是P2P平台风险集中爆发的一年,下半年一个月内倒闭30家平台。2013年倒闭潮过后,何伟发现对于平台已经越来越难看懂了,更谈不上把握,新开的忽悠平台上线,圈钱的手段更巧妙,隐藏更深,更难露出蛛丝马迹。
  
“本息保障”是张安全网?
  
  大部分国内P2P网贷脱胎于英美。美国两家主要的P2P借贷平台,Lending Club和Prosper,截至2013年4月2日,各自促成了15.21亿美元和4.47亿美元贷款。在透支消费发达的美国,大部分人借钱的目的是还信用卡账,Lending Club平台上90%借钱需求来自个人。国内P2P平台的主要客户是小微企业,拿不出像样的抵押品而入不了银行门槛。
  国内网贷圈发展之初,被贴上“小乱差”的标签,起步时期的第三方网贷平台,大多是无任何背景的民间机构,规模、实力、资金量、信用审核方式千差万别,有些系统性风险较大。随着网贷圈做大,渐渐涌现出有一定政府或者国企背景的平台,如江苏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的开鑫贷,以及由平安旗下担保公司担保交易的平安陆金所等。2013年,在海外发展成熟的一些P2P平台也到中国寻找本土化可能,比如Lending Club联合创始人Soul Htite在中国创立了点融网。
  众多网贷平台良莠不齐,投资者难以分辨,于是一些平台为了吸引资金,搭起一张“安全网”——风险担保,平台承担坏账代偿义务。目前大部分平台都承诺“本金保障”,有些甚至提出“本息保障”,即便是最初坚持投资者风险自担的平台,也妥协为有条件的“本金保障”。
  这张安全网到底可不可靠?
  鼻祖级的Lending Club并没有“本金保障”条款,网站做到充分披露信息,由投资人自己判断并承担风险。郭宇航认为,国内越来越多的网贷平台提供某种形式的资金保障机制,是由国内投资环境的特点以及由此伴生的问题所产生的。“不做本金担保客户会流失,国内投资人普遍契约意识不强,不会仔细研究网站披露的借款人信息,也不看网站条款。”
  人人贷联合创始人杨一夫认为,平台的风险担保也有其合理性。因为平台的盈利主要来自成交后所收取的服务费。如果平台不必为坏账负担任何责任,就会激励尽可能多地达成交易,而这势必会影响信用分数及评级的公允性。长此以往,则会蕴藏巨大的道德风险。风险共担机制既可以保证平台审核的公允性,在交易发生风险时,又能让持有债权的出借人通过平台在最大程度上收回欠款。
  在很多投资人看来,拥有“本金保障”的承诺就意味着零风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一些出事的平台正是倒于“本金保障”引发的风险。当平台承担了过多的代偿义务后,造成风险过于集中于平台,在极端情况下无法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只会给出借人带来更大损失。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杠杆是1:10,也就是一块钱的本金只能担保最多10元的交易。这些平台有实力来担保上亿元的交易吗?当然更毒的是发布假信息,用虚假借贷‘以新还旧’。”拍拍贷创始人张俊曾经撰文吐槽。
  郭宇航认为,从目前的实际操作来看,在一定条件下承诺“本金保障”的平台,预赔风险在可控范围。“只有当P2P平台上的坏账率超过平均收益率,才会动用平台的本金赔付。”
  不过大部分网贷圈人士都承认,网贷发展的未来是去担保化。就像是淘宝,不会为了皮鞋的质量,提供延保、返修乃至退款的服务,平台只做交易服务和裁判角色。
  随着时间推移,运营越久的网站,本身的风控越有效,至少说明网站本身没有加入借贷的风险,而且网站自身的运营能力得到了认可,取消担保就会是“软着陆”。“如果规定取消担保,必须是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一批投资者会离开,但竞争环境是公平的。”
  另一个思路是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担保,引入国有担保公司、再保险公司等。美国Prosper设立了独立于公司运营的一支基金,用于公司破产后维持平台运营,直至最后一笔还款完成。
  
“天标”的末路
  
  最初一批小平台上线时,经常会用借款期限极短的“天标”、“秒标”攒人气,很多嗅觉灵敏的投资老手趁着平台刚上线时抢“天标”、“月标”,因为利率优惠,而且按照经验,刚上线的平台没那么快垮。但随着平台大量涌出,短标变得越来越不安全,本刊在2012年报道过“淘金贷”倒闭事件,此平台上线一个月关张,困住不少抢短标的老手。
  “对于天标,借款人需要少量的垫资过桥是可能的,但如果某个平台发天标常态化,并高出一般利率,最好慎投或减少比例,因为就算是真实的业务也会蕴涵着无穷的经营风险。”何伟在投资群里预警过几个开业就发几千万天标的平台,最后它们纷纷以倒闭告终。
  郭宇航强调,“秒标”、“天标”都是假标,是平台以“资金池”模式运作的表现。P2P平台的商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纯做资金和项目之间的中介平台,收取服务费;另一种是先吸引资金,建立“资金池”,再找项目匹配,类似于银行业的“低储高贷”。
  而银行资金盘子动辄上千亿元,有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监管以及国家信用担保。一个网贷平台几千万流动资金,很难玩转“迷你”银行业务。
  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资金池”的玩法让平台更容易上手。“平台先有借款人,再找投资人匹配,这是很辛苦的。我们刚上线时,一个借款标的要13-14天才能凑齐资金,借款人体验就会变差,认为这个平台借钱速度太慢。所以很多平台先利用假标吸引资金,再去找借款项目投资。”但这样做平台会有投资冲动,因为手上募得的资金不断发生利息成本,它在选借款人时就会降低门槛,放大风险。
  类似的做法是发布“理财计划”。一些平台通过“理财计划”每期募集几百万资金,与基金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名称仿佛,内容雷同,但预期收益更高,一般达到年化收益12 %- 15%。而相比基金公司的理财产品,P2P平台上的“理财计划”发行门槛低得多。
  “设立理财产品,吸纳借出者的资金去放贷,赚取差价;如果游戏顺利便罢,但亏损了就会祸害一大片用户,重则无法兑付,关门倒闭。倒下的30家网站大部分就是如此。”张俊表示。
  P2P平台是裁判员,但一些平台从做裁判的角色中看到了私利,变身运动员参与交易。在很多时候,风险就来自角色的转变。
  受到威胁的良币在努力驱逐劣币。继8月北京首推中国网贷自律公约之后,12月18日,上海8家网贷平台建立了网贷联盟,推出了更细化的自律公约。除了禁止资金池模式运营,还规范了数据发布格式,平台公布坏账率时难以再玩文字游戏。此外,每家会员被要求每年在联盟规定的列表内选一家审计机构“体检”。
  
得大数据者,得天下
  
  “一个人声称经营企业多年,如果他的手机号是130或134开头,而不是138或139,他的说法就要打个问号。”点融网首席风控官王文阳说。
  无论是Lending Club上的卡债奴,还是国内P2P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主,借钱凭的都是自身信用,对借款人信用的准确评估是规避风险的关键。而经过借款人美化的申请材料,难免有些藏着猫腻。
  一个年收入15万的外贸公司经理,在点融网申请借50万用作房屋装修。信审人员通过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网查到,此人在上个月正好涉及一宗50万元债务纠纷的官司,于是拒绝了他的贷款申请。
  这样的例子信审员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个企业主申请借15万用作购买比亚迪的车。从他的企业证明和收入证明来看,都符合要求。但信审人员通过查看他最近一年在人行的征信报告后发现,此人有一笔15万元的借款,在1个月之后需要归还。此人的贷款用途有捏造的嫌疑。
  最初国内上线的P2P平台,运营团队大部分是互联网技术背景出身,对信用审核比较忽视,一些平台宣称以互联网方式做金融,信用审核100%通过线上进行。这也造成了最开始那个阶段坏账如麻,平台倒闭风潮迭起。
  除了依靠系统评估,很多时候需要依赖线下信审人员的经验发现材料中的漏洞。各大商业银行信用卡部和小微贷款部第一线的审核人员,成为P2P平台招募的对象。
  国内线上审核只占20%-30%,更多依赖线下,信审人员通过交叉比对、致电或发函相关公司来确认信息。但在美国Lending Club,只有40%左右的信用审核靠线下人工在做,其余都是线上完成的。
  为何国内互联网金融的风控更依赖线下?
  这和中美两国的信用环境有关。Lending Club通过网络平台接受借款客户的借款请求,并在得到用户授权后从各大征信机构获取用户的信用分数,将高于某个分数线的借款人的借款请求放置于平台上进行筹资。
  在这个过程中Lending Club并不收集和接触用户的信用资料,而是通过与交易过程绝对独立的第三方获取用户的信用分数,并在筹资过程中将该分数持续呈现在平台上以供出借客户进行参考。上述三家征信局通过提供数据获取盈利,与交易是否达成无关。
  而在国内,大量借款用户信用资料的收集、审核以及后续的加工、评级等工作全部要由平台完成。平台根据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将他的信用分为从A到F档,确定借款项目的利率,匹配风险和价格,供投资人参考。
  原因在于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建立和国外有相当的差距。全国范围内最权威的人行征信报告,除了商业银行以外,只对少部分小贷公司开放,P2P平台难以获取。一些平台的折中做法,是让借款人在平台工作人员陪同下,本人去开自己的征信报告,再由工作人员回传,确保提交的报告不会经过加工篡改。
  国内缺少具备相当公信力的完全商业化的征信机构,可以为借贷平台提供来自第三方的信用评分,随着征信管理办法开放,网贷平台和国政通、深圳鹏元、上海资信等民间征信机构合作,但这些机构大多还在积累期。
  网贷平台如果要自力更生,大数据的整合获取并非易事,商业银行可以花几年时间花巨大投资建立信用审核数据模型,轻资本的互联网企业难有这个实力。
  P2P的捷径是从传统金融机构挖人。最大的摇篮除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以及小微贷款的风控部门,就是各大信用卡咨询公司。这些公司给各大银行做风控模型,接触大量数据建模,对数据分布、不同地域特性很熟悉。
  “首航信用卡咨询公司,最先做信用卡评分卡系统,现在这个团队去做P2P了。”一位投身电商P2P的前银行业人士说。
  如果说新P2P时代,得大数据者得天下,以招行为代表的传统银行在抢这块蛋糕时颇有底气。利用银行现有的小微、零售客户,辅助利用银行的信贷审核和信用评估方式,把原本线下的信贷交易转移到P2P的线上,起点已然不低。而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依托强大的卖家数据,也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
  而P2P圈内人士认为,银行做P2P,相当于和原有的商业模式左右互博。因为习惯吃利差的银行,如果去推利率高的资金产品,存贷息差就会缩小,募集资金的成本提高。
  无论逐鹿的群雄如何发力,可以预测的是,根据美国经验,在残酷竞争之下,留下的将是最强大的公司。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