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艺术品与资金链
阅读提示:除了为企业提供财税处理上的便利,投资艺术品还能为企业带来些什么?
记者|任蕙兰
当你走进波士顿广场的摩根大厦,会看到一座当代著名雕塑——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的《四棵树》,接着迎接你的是意大利艺术家哈里·伯托埃(Harry Bertoia)的《无题》、美国“大地艺术家”安格妮丝·丹妮斯(Agnes Denes)的《超球面——地球在宇宙中的形状》……无论是摩根大通、微软还是洛克菲勒家族,都用艺术品让世人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实力和品位。
西风东渐,近几年国内企业也开始用艺术品装点门面,形成市场高热的一股推力。企业在拍卖市场一掷千金,只是为了让参观者叹为观止吗?
有关艺术品的财税魔术
中国企业在国际艺术拍卖市场出风头已不是一次两次。去年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以1.72亿人民币(2816.5万美元)购得毕加索名画《两个小孩》,让一群俄罗斯、欧洲买家目瞪口呆。外界怀疑到底值不值,企业却淡定表示,原本的预算是5000万美元呢。
万达不是特例,泰康人寿、新疆广汇等国内知名企业也已纷纷踏入艺术收藏圈子。从红色革命时期美术作品到中国当代艺术,从世界名画到宋元山水,企业的收藏逐渐从“拍脑袋”向“体系化”发展。
除了能获得艺术品升值带来的收益,投资艺术品也为企业提供了避税的腾挪空间。
不少企业将购买的艺术品纳入“固定资产”,从而每年计提折旧。举例来说,如果一企业以100万元购入一幅字画,作为固定资产入账,按5年折旧,每年计提折旧20万元(企业所得税率25%),则每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万元,5年折旧完毕,共计就可以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25万元。
当然,如果企业5年后卖出这幅字画时,成交价在300万元,由于字画价值已经全部折旧,净值为零,则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就是75万元(300×25%)。而如果前期没有计提折旧,那缴纳的所得税可以将300万减去100万购入成本,计算下来本次转让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就是50万元。
“看上去企业最终缴税的税款金额一样,但企业先计提折旧的方式获得的好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折旧降低了企业当年的盈利水平,延迟了企业纳税时间,赢得了资金的使用利息收益,企业可以节省贷款利息等开支。”税务专家、《百姓不缴糊涂税》一书作者汪蔚青说。
但是,艺术品在会计处理上是否可以纳入“固定资产”科目一直以来存在异议。根据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使用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企业会计制度还规定:除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等资产”外,“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但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来核算。
对照这条规定,企业把购买的艺术品归入“固定资产”核算似乎有道理,因为艺术品的价值一般都超过2000元,使用期限也都超过两年。但汪蔚青解释,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虽然始终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但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损耗。而艺术品则不同,其价值往往随时间的增长而不断上升,与固定资产使用损耗减值相违背。
“税法上要求固定资产的折旧能够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还要求该资产需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有关,并进一步规定折旧能够扣税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与企业取得的应税收入直接相关。为了提升企业形象,购买字画和雕塑放置在办公区和高管办公室里。这部分提升企业形象的艺术品,其作用与生产经营和应税收入之间并不具有直接指向性,因此,目前从税收视角而言,比较难以将其视为与收入直接有关的开支。”
然而,除了北京、浙江、辽宁等部分地区税务机关出台文件明文规定,企业购买、投资艺术品不属于固定资产的范畴、不得计提折旧、成本费用不得税前扣除以外,大部分地区并未明确规定艺术品不应纳入“固定资产”,所以实务中将购入的艺术品计提折旧的企业并不少。“如果未来税法做出相应调整,这种做法会有一定的风险。”
用天价艺术品融资?
除了为企业提供财税处理上的便利,投资艺术品还能为企业带来些什么?
在豪购毕加索作品之前,外界对万达资金链问题的质疑始终没有停歇过。此前据媒体算推断,万达的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90%左右,其高速扩张依赖于高负债率。一面负债累累,一面购买天价艺术品,这似乎成为中国企业投资艺术品的一个怪象。
近日艺评人江因风撰写的《2.8亿鸡缸杯背后的合法洗钱》一文激起千层浪,他在其中指出,一些企业正是靠将艺术品炒上天价来融资。
2011年媒体曝光一个惊人的文物融资骗贷案例:一件假的“金缕玉衣”被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估出24亿元的天价,富豪谢根荣以此从建设银行骗取了10亿元的贷款。富豪谢根荣破产后,此案例曝光。
直接用伪作骗贷风险很高,江因风分析,很多企业是通过拍卖行将或真或假的艺术品炒上天价,再进行质押融资。比如A以实际交易价格100万将一件艺术品卖给B,A和B联手拍卖行假拍,在拍卖过程中把价格抬高到5000万,这个5000万的虚拟成交价格就成为艺术品的公开身价,B再凭此去进行融资。
难道无人去戳破这个泡沫?
拍卖公司一般不会去戳穿皇帝的新衣。A和B按照实际交易价格100万,付佣金20万给拍卖公司,拍卖公司也按照20万收入缴纳营业税。拍卖公司按照《拍卖法》规定对交易双方A和B的真实资料进行保密,也没有法律要求拍卖公司需要公开实际交易价格。
税务局怎么看呢?A需要就卖艺术品所得向税务部门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A没有以公开的成交价5000万缴税,算不算偷税漏税?汪蔚青分析,企业缴税是以拍卖行开具的发票为准,写的是实际交易价格,公开报道的成交价格不能作准。“而且税务局有义务保护纳税企业的商业机密,不会曝光作品的真实价格。”
虽然这个玩法似乎没什么风险,各方都对拍卖的水分心照不宣,但要忽悠银行贷款也变得越来越难。
前几年,一些银行陆续推出过艺术品质押业务,但规模都很有限,而且主要以工艺品为主。2010年5月,深圳同源南岭文化创意园以一批苏绣为担保,获得建设银行深圳分行2900万元贷款。2010年7月,中国民生银行和几家机构合作推出“寿山石质押贷款”,门槛是存款1000万以上客户才能做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抵押率最多50%,贷款利率年息12%。2011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景德镇分行发放陶瓷艺术品质押贷款,受贷人以自己收藏的陶瓷艺术品为质押,获得300万元贷款。
而在拍卖场上呼风唤雨的现当代艺术品均难以在银行获得认可。“因为银行对拍卖行的估价并没太多信任,也不可能储备一批鉴定专家来给艺术品估价。”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
于是,企业转向形形色色的艺术品信托等手段融资。2010年,一幅颇有争议的黄庭坚《砥柱铭》辗转流到台湾商人手里,被北京保利估价8000万,上拍后被买家王耀辉以4.3亿天价拍下,据称后被王耀辉抵押给自己的信托公司,从合作银行获得2.5亿的信托基金融资而转投地产。
有媒体披露这幅作品一直没有实际成交,称王耀辉是凭保利拍卖开出的发票来作为抵押凭证的,但发票因为最终未付款而注销,而《砥柱铭》还在保利的保险柜里面。
保利对种种质疑作出了回应,甚至首次向外界公开拍品成交纳税凭证,澄清《砥柱铭》并不存在“假拍”或做局情形,其真实成交价为3.9亿元,缴税780万元,官网发布的声明表示,拍品的整个拍卖成交过程,都是依法进行的,且后续结算、完税工作均已顺利完成。
如果泡沫破裂
因各种原因被炒上天价的艺术品,真的从来是只涨不跌?
统计学专家列文(Christopher Lewin)认为:在高通胀和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应该选择艺术品作为投资工具,因为它最为稳妥、最能赚钱”。他的核心逻辑是:艺术品投资的需求在上升,而供给却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同步增长。
事实真是如此?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是购买艺术品的豪客。1987年3月,著名的安田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买下了梵高的《向日葵》,付出了3900万美元。大昭和纸业公司董事长齐藤良平更以1.606亿美元收购了雷诺阿和梵高的两幅画,其中雷诺阿那幅7810万美元,梵高的《加歇医生像》8250万美元,创下当时油画交易史上的最高价。
大企业对艺术品的狂热并不是个别现象。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国内热钱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领域,也促使艺术品投资在日本逐渐繁荣。日本艺术评论家濑木慎一曾对日本艺术品市场进行梳理。他在书中写道,1990年,日本从海外购买艺术品总额逾6000亿日元,绘画、版画、雕刻作品逾170万件。日本艺术品市场在3年间,急速膨胀3倍,总额超过1万亿日元。
但随着日本泡沫经济在1991年破灭,艺术品市场无限美好的繁荣景象也戛然而止。一些银行及大企业为了回收资金,纷纷将手中价值几亿日元的梵高、雷诺阿等名家的作品出售,这些被认为最具保值性的艺术品价格下滑严重。当整个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需要通过大批抛售艺术品的方式来换取现金时,由于抛压集中,前期投资的收益就会很低甚至产生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从海外重金购入的艺术品,有相当一部分再度流向了海外。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