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是“群众运动”
阅读提示:个性的种子一旦精确投放,科创的春天必将波澜壮阔!
撰稿|杨雄里 王泠一
编者按:今年上海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正迅速推进,处于调研转化为实施文件的关键阶段。4月15日,徐汇区政协与上海社科院联合举办的“上海中心城区科创战略突破口选择”座谈会上,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徐汇区政协主席韦源等畅所欲言,精彩纷呈。本刊摘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汇区科协主席杨雄里先生与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泠一先生的对谈。
创新思维需要自由阐发的气氛
杨雄里:我们在创新驱动以及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具体创新,很关键很基本的改变是观念上的创新。观念上的创新在我来看很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思维,如果我们类似的讨论会、座谈会都只是为了阐述领导所发表的意见,在我来看没有太大的意义。我觉得应该营造一种气氛,建立一种土壤,使得创新的思想能够自由地阐发出来,这点非常重要。我自己就试图这么做,应该明确提倡“创新思维”。
王泠一:是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无论是徐汇这样的中心城区,还是上海等沿海省市,在创新思维上好像总是在很谦虚地学习和传播“外来理念”。如去年至今,德国智库在上海加大了推介其首创的“工业4.0”概念的力度;上海媒体也多有报道,当然这些报道的信息源都来源于德方。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工业4.0”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战略;代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势头。那么,代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势头的必然是德国吗?很多人津津乐道:在汉诺威“手机定制汽车只需点份订单”,就像在徐汇定一个晚餐的包房一样简单。其实汉诺威也就是50多万人口的一座小城;它虽是德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但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其汽车工业在其国内已失去大批量生产的可能;只能根据客户忠诚度来进行“以新换旧”,自然就需要智能化定制了。而徐汇以及上海,是人口全球规模第一的中心城区和特大城市;就汽车市场等行业的旺盛需求而言,改造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对“工业4.0”不必迷信!
草根创新不是分母而是酵母
杨雄里:现在经常听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把它理解成为形容我们国家在创新思想指导之下形成的生气勃勃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科学而辩证地领略其意,把它当作是一场“群众运动”,那我们就走偏了。如果把创新只是作为一场运动来进行,就有可能是一哄而起,但实际上很难收到我们所期望得到的成效。这点也许我是杞人忧天,但已经有很多教训证明如果这样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同时,我认为在创新思维中间应该充分体现个性元素。我们有很多共性的问题,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如从世界范围来讲,环境问题是各个国家都有的,气候问题也是各个国家都有的,因为我们都住在这个地球上。在中国,除了环境问题以外,除了气候问题之外,还有怎么改变政府管理职能的问题,怎么消除腐败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共性的问题。在处理共性问题上面所积累的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处理共性问题的经验,对整个国家全局发展非常重要。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矛盾有它的个性,矛盾有它的特殊性,对于一个具体地区来讲,可能要非常注意考虑地区本身的特点。
王泠一:您的观点很精彩!关于政策上的共性,也就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安排”,更多地属于公共服务的培育和生产关系的梳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具有最强烈的个性色彩;创新而出的生产力新格局,又往往在规划意料之外。我曾去深圳进行科创考察,华为当初就没有进入当地政府的规划视野。
目前在上海,专家们都在反思中心城区创新氛围的产业化方面不如华为,战略性方面不如中关村。至于科创主体错配上,国企、民企、外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创新瓶颈。如国企的考核、任命、任期制度,决定其对创新缺少持续动力,占上海中心城区经济半壁江山的国有经济没能完全体现出创新主力军作用。有专家还戏称“国企不是共和国的长子,而是少爷”!外企主要是基于上海和中国市场产品营销的外围创新,虽有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但不会触及核心技术环节。民营企业理应是最主要、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徐汇等上海中心城区民营企业数量不少,但多数集中于商贸、地产等第三产业,科技创新优势不明显,没能成为引领上海创新潮流的主体。所以,就出现了“国企大而不强、外企强而不为、民企长而不大”的现象。对此,徐汇区在“十三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破题。
草根创新,则是我国科技文化的传统,我不看作为“群众运动”、而是“群众路线”。我国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最初也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草根创新行为;也没有朝廷(古代中央政府)的规划性支持。如造纸术,就是汉代“万众创新”的产物;后来由蔡伦完成完全工序流程记录。又如毕升,不过就是印刷车间的工人;没有功名、没有高薪,但活字印刷(当时也无专利)就是功在千秋!今天,徐汇、静安等中心城区草根、白领等创新活跃,围绕开发区、大学园区等还有风险投资和天使基金配套。从这个角度看,草根创新已经不是分母而是酵母。
不可复制的优势更具核心竞争力
王泠一:徐汇区是上海著名中心城区,行政区域面积为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万。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及国家级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105位“两院”院士在此工作和生活,而香港不过拥有18位“两院”院士。同时徐汇还是医疗大区,三甲医院拥有数为上海之最。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海淀区能够和徐汇区相媲美。徐汇区的创新能力,是上海中心城区的缩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不可复制的个性科创优势,在我看来将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前景。
杨雄里:对于针对个性化优势的这些经验,不一定是可以复制的,不一定是可以推广的。正是这样一些经验,对于我们地区的发展极其重要。我长期生活在徐汇区,工作在徐汇区,现在是住在黄浦区,我觉得这两个区情况很不一样。徐汇区在科学技术资源方面、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和底蕴是黄浦区没有的,而黄浦区它所具有的金融发达、商业繁荣、旅游特色等个性化优势,也是徐汇区不完全具备的。所以在科创过程中,徐汇区所取得的经验,并不一定在黄浦区就可推广可复制。因此,我们在看待中心城区的科创战略突破口时,既应该注意到一些矛盾的普通性问题,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矛盾的个性、特殊性;而后者更具有原创性。
从科创突破口来讲,我们还要分析具体地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特点优势在哪里。比如,我认为生命科学研究是徐汇区科学技术方面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我们上海市其他区都不具有的。如在“类脑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如果能够紧密联系产业发展、转型的重大需求,无疑将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目前,类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推广到互联网、金融投资与调控、医疗诊断、新药开发、公共安全等一系列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或将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总之,个性的种子一旦精确投放,科创的春天必将波澜壮阔!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