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车友圈怎么玩?
阅读提示:很多特斯拉车主本身就是创客或投资人。
撰稿|陈尔东
附加值在于混圈子
去年5月,我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和小伙伴们通力谋划之后,回国组建了一家教育咨询领域的创业公司。历经一年的摸索和成长,我们的企业逐渐走向正轨。事业上的成果让我决定犒赏一下自己,今年6月,巨蟹座的我迎来了26岁生日,而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是一辆特斯拉轿车。我不是一个“技术控”,但喜欢体验各种前卫产品,并且这还能为减少碳排放出力。
说起我和特斯拉的渊源,不得不追溯到回国之前的一次环加州之旅。在湾区访问期间,我有幸前往特斯拉位于旧金山的总部访问,并与特斯拉老板Elon Musk的团队有过一次小范围座谈。说实话,作为对机械领域完全无感的文科男,我对于特斯拉在技术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并没有五体投地之感,我的兴趣点更多集中在这个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让人耳目一新又印象深刻的营销策略。
而我真正与特斯拉近距离接触,也是源于一次它的成功营销。我以“海易出行”形象大使的身份成为“极车公社”特斯拉项目的首期体验嘉宾。这是个类似融资租赁的会员制项目,你缴纳一定会费,获得一辆特斯拉的租赁权,如果你有段时间不用车,会有专人上门取车,短租给其他人,从而摊薄你的用车成本。几年后你可以选择购买或终止租赁。
这次驾驶体验让我对特斯拉着迷,它的魅力与其说是作为一个汽车产品,不如说是一项科技成果。我长期坚持的“车只不过是代步工具”的观念也第一次被颠覆,因为车的附加值——车友圈太吸引我。我迅速入手了一辆。
生活在上海,任何一次新鲜尝试都不会觉得孤独。上海的特斯拉车主们搭建了高效的车友会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微信群里每天新消息闪烁不断,任何有关这款新能源科技车的问题在群里发出之后,都会迅速得到其他车友的解答,不能被立即解答的疑难杂症也会激发数百位车友们集体讨论。一些车友在群里大方地公开自行安装的家用充电桩的位置信息,免费提供给路过的车友们充电,方便车友出行。
微信群高度关注着与特斯拉息息相关的每一次技术革新和政策调整,比方说,车友们翘首企盼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更加成熟地落地和推广,也期待国内的交通主管部门能够更有灵活度地接纳自动驾驶技术进入中国。甚至,车友们还为政策执行者们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开放政策,从自动泊车开始尝试,再往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方向靠拢。
没想到的是,在创业热背景下,车友群还成为一个创业项目的交流空间,车友们自主发起并成功众筹了一家火锅店,开业之际十一辆红色特斯拉排成一溜儿宣传推广,成为魔都一道令人瞩目的靓丽风景线。火锅店开业之后借助车友们的广泛人脉,迅速在上海竞争激烈的火锅市场中抢得了一席之地。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很多特斯拉车主本身就是创客或投资人。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崇尚科技和创新,对尝试新鲜事物满怀浓厚兴趣,同时又具备谨慎的克制。上海的特斯拉车主们以“70后”和“80后”居多,通常都有体面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我一样拥有海外留学、就业和生活背景的车主们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因为背景相似、气味相投,车友们都很聊得来,话题很广泛,车友圈除了分享特斯拉的使用感受,还会交流魔都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大家会讨论如何在上海聘请靠谱的外籍保姆。当台风来临之际,车友们相互叮嘱着关好车窗车门,并为困在路上还没到家的伙伴们传递温暖。
充电的喜与忧
充电是特斯拉车主最头疼的事,但在我看来,并没那么可怕。
首先这个圈子教养良好,所以排队充电时也很少着急上火。在上海为数不多的特斯拉“超级充电桩”,车主们自发地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充电,并且时刻关注手机App上的充电进程,一旦充满便会立即驶离,避免耽误后续排队的其他车主的时间。我甚至不止一次地看到素不相识的车主相互礼让,把充电机会优先提供给时间更为紧迫、尤其是从外地路过要赶着跑长途的车友们。
等待充电的过程也是一个绝佳的社交机会。每一次充电既是给车补充能量的机会,更是为车主们的彼此结识提供了平台,一方面大家交流驾驶和保养特斯拉的一系列心得体会,另一方面也能谈谈项目,发展成为更有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在事业上相互助力。
我曾经在江苏无锡的超级充电桩充电时,遇到一位浙江杭州的车友和他的同事,非常巧合地发现大家是教育行业的同行,于是利用充电间隙互相沟通了各自的业务范围,一拍即合,达成了同业结盟的意向,让资源对接和共享更有效率地实现。
特斯拉细分化的品牌定位筛出了一批层次相仿的客户,车主之间搭建了一个微妙而可持续的情感链条,而这种日益强化的集体属性让很多车主自发地以“铁杆粉”甚至“脑残粉”的身份力挺特斯拉的创新和推广。
然而软实力虽然强大,硬件配套上毕竟有待提高。事实上,困扰全球特斯拉车主的老大难问题——充电,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结构性的改观。上海的“超级充电桩”数量依然停留在个位数,华东地区作为国内充电桩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也还没有做到每个地级市都有“超级充电桩”。虽然大部分上海车友大部分的使用范围都是上海市区,但是偶尔也会有周边自驾出行的需求,那么充电的便捷与效率就会成为线路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我有时从上海开回南京,沿途经过的苏南三市(苏州、无锡和常州)都有“超级充电桩”,但是从常州到南京之间还没有相应的布局,这也就意味着我必须提前做好完善的充电和行车计划,避免在途中遭遇电量耗尽的困境。车友们少不了合力“吐槽”一下特斯拉充电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不方便,尤其是开到快要没电时候的尴尬场面,那位杭州车友曾经在只剩8公里续航里程的时候才艰难地找到一个目的地充电桩,差点需要请求特斯拉的道路救援服务。
的确,高速上特斯拉的回头率极高,可是如果不小心在高速上耗尽电量等待救援的话,就再也没那么拉风了。
另外,“超级充电桩”虽然可以提供最高效的充电过程,但是据多位车主反映,长期使用“超级充电桩”会对车载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目的地充电桩”接近10小时的充电时长又远不能满足很多对时间非常敏感的车主需求。
除了“充电难”之外,特斯拉在中国的普及还面临着其他一系列困扰,比如4S店的分布极其有限,这对非4S覆盖区域的车主的维修和保养增加了很多成本。特斯拉的科技性极强,磨合过程中难免会有瑕疵,当无法通过技术支持服务热线远程解决的话,就不得不把车开到4S店寻求帮助,例如合肥的车主只能驱车近400公里到上海进行检测和维修,通常还会需要等候几天到数天不等的时长才能再返回4S店把车开回家里。
就像老罗的“锤子手机”用力强调情怀一样,特斯拉的品牌推广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用概念化的包装方式提高用户黏度,塑造车主们对于新能源车各种不便这一既成事实的包容度。比如相比于常规能源的汽车或是“油电混合”的准“新能源车”,特斯拉自带的“充电难”困扰反倒成为了一个可爱的标签,绝大多数特斯拉车主都拥有不止一辆车,因而并不完全依赖它实现所有的出行需求,大多数的车主似乎并不介意,更愿意把它定义成一个不必每天使用的“玩具”,而不是承载全部交通功能的代步工具。心态上的包容,促使更多车主在深知充电不便的事实前提下,依然捍卫特斯拉的品牌温度。
吃螃蟹的风险
车友通常会在商务出行中使用特斯拉,起到“装饰门面”的眼球效果,但这只能在北上广深奏效。
如果说“北上广深”和以上海为圆心的长三角地区是特斯拉目前在中国销售和推广的主流区域的话,那么在其他地区的品牌认知度构建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新能源车在沿海大城市中青代中所受到的追捧,并不能说服内陆地区传统商务人士放弃其他品牌而选择特斯拉。作为一辆价格百万元人民币左右的汽车,与特斯拉同等价位的品牌通常具有更高的认知度和辨识度,比如玛莎拉蒂的吉博力和保时捷的卡宴。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一个传统行业的企业主一定会更乐意购买后者而不是特斯拉,毕竟纯电动车所能承载的商务属性远不如同等价位的豪车品牌。
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特斯拉车主而言,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代价之一就是必须承担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既然是科技创新的产物,那么特斯拉其实就跟“苹果手机”一样,拥有巨大的技术提升空间。作为首批吃螃蟹的中国车主,内心自然是矛盾而挣扎的,一方面无比期待技术革新的效率更高,广泛解决一系列的技术困扰,让特斯拉的产品更加无懈可击;另一方面又会担心自己所购买的第一代特斯拉车辆迅速沦为阶段性产品,被新技术和新产品替代。每一款新的“苹果手机”发布之后,往期机型的价格就会跳水,这也正是很多第一代特斯拉车主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至少目前特斯拉官方提供的半价回购计划并不能彻底打消车主们对于车辆剩余价值的隐忧。我身边的朋友们就分属截然不同的两大阵营,一拨人惊艳于特斯拉的科技感,希望尽快入手成为车主,另一拨人则不解为何要承担充电这份本不必要的“折腾”,更多的人是持观望的心态,等候更成熟的时机再做决定。
最近又有未经证实的传闻,新能源车的充电在未来也许会逐渐收费,虽然目前对特斯拉的车主们几乎是零影响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充电本身除了产生时间成本之外还会附加上经济成本,那么新能源车赖以生存的竞争优势就会骤然削减,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在上海,特斯拉的车主们免费获得一块价值近十万元的上海车牌,但是这项政策的延续性目前还不得而知,如果未来有变数的话会导致更多潜在用户转而选择其他车型。
上海市最新的政策调整要求新能源车的车主必须在购车前安装固定充电桩,这势必影响到一批高性价比油电混合车型(如荣威550,比亚迪秦)的销售,也让特斯拉所处的新能源车大环境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选择新能源车,既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科技化定义,也意味着对更美好的环境的一种集体追求。试想如果有一天新能源车能够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那么马路上的清洁指数就会实现质的提升,因为汽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呼吸道疾病也会随之减少。如此美好的画面虽然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到,但是我期待这一天尽快到来。(作者为缪思咨询创始人,特斯拉车主)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