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上最大和最快的大客机都难逃停产?
撰稿|笑饮
情人节说分手,不得不说这是个令人哀伤的结局。托马斯·恩德斯(Thomas Enders),这位刚满60岁的德国人,在今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那天,就经历了这样一种痛。
那一天,恩德斯向全世界宣告,将与A380道别。作为空中客车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他宣布,A380飞机将于2021年正式停产。原本,A380的停产日期还不会这么快到来。可由于阿联酋航空此前决定取消39架A380的订单,具体说,就是将总订货量从162架减少到了123架,直接导致空中客车公司算出了A380的停产日期——2021年。
(2月14日,空中客车公司宣布,将在2021年最后一批订单交付完成后,停止生产其标志性超大型喷气式客机A380。)
恩德斯说:“这一决定的结果是,我们没有大量的A380剩余订单,因此也不再有维持生产的基础。尽管近年来我们努力向其他航空公司销售这款飞机。这导致了A380的交付将在2021年结束。”
尽管在2021年停产之前,空客的工厂仍将继续为剩余订单而开工——今年完成8架,明年完成7架,2021年只需完成2架。未来三年空客生产的这17架飞机中,除了3架为日本全日空航空订购以外,还有14架的买家就是阿联酋航空。
算下来,直接导致A380飞机2021年停产的阿联酋航空,本是这款飞机的最大买家——已服役81架,总订购数超过162架——站在空客的角度,一定希望阿联酋航空的A380机队进一步扩大。即便按照减少订货后的订单,阿联酋航空也总共向空客订购了123架A380飞机。再看A380飞机订购数排名第二的新加坡航空,总订购不到30架。至于法、德、英国这些与空客公司直接相关的老欧洲经济强国,各自订购数却少到刚达到两位数而已。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在全世界来说都算奇葩的阿联酋航空,那么,A380早就停产了。A380面临停产,令人想起一段往事。那就是协和式飞机的退役。
协和式飞机黯然收场,与如今的A380一样,绝不是性能不够优越,也不是技术不够领先。恰恰相反,它们一个飞得足够快,一个个头足够大,堪称史上最大客机。超大、超音速,这都是人类航空史上的奇迹。如今,当奇迹早已飞进现实的时候,为何在商业领域却很难成功呢?难道这真的是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导致的吗?
商业上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
协和飞机有多快?它能够追上和超越地球的自转。当乘客飞越大西洋从巴黎到达纽约时,从时间上来讲,乘协和飞机的乘客会发现,他们“尚未出发,就已经到达”。
1996年2月7日,协和式飞机从伦敦飞抵纽约仅耗时2小时52分59秒,创下了航班飞行的最快纪录。在没有协和式飞机的日子里,这一航程一般得花费9个小时左右。从速度上来看,协和式飞机具有非凡的竞争力。尽管票价有高低之别——协和式飞机往返大西洋两岸订单机票价格通常在2万美元。2003年的2万美元,可以全款在上海外环线外买套一室户房子了!但就像如今在中国大地上的高铁和普快一样,协和是飞机和普通大飞机,各自有自己的消费人群。协和式飞机在客运市场飞行了27年本身,也证明了其并非无法进行市场开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噪音问题、环保问题,甚至曾经偶发的空难,综合起来,最终导致了协和飞机的停飞——2003年10月24日,在结束了最后一班飞行后,协和式飞机再没有机会飞上蓝天。
(2014年3月14日,法国图卢兹,协和飞机进入航空博物馆进行陈列。)
与协和式飞机一样,A380飞机自诞生之初开始,就是航空领域的大明星。许多喜爱大飞机的朋友还记得2011年4月27日的情景。那一天15时30分许,阿联酋航空一架A380飞机降落上海浦东机场。堪称盛况——两辆消防车喷出巨型水柱“拱门”,欢迎“空中巨无霸”首度光临上海。
之后,中国南方航空相继引进了多架A380飞机。在2011年10月29日,也就是南航A380体验飞行的最后一天,竟然出现了头等舱销售速度远超经济舱的航空界奇事。当时,尽管所有舱位的机票都不打折,但500多个座位的飞机在那段日子几乎天天爆满。当时媒体曾报道称,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华人专程飞到北京,只为过一把A380首航豪华头等舱私密包厢的瘾。
一直以来,A380飞机都是许多飞友的“梦中情人”,希望有更多机会坐到这架豪华双层大飞机。对于空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恩德斯来说,将A380称之为自己的“梦中情人”也是很恰当的。近些年来,无论他走到哪里,或者空中客车公司的推广团队走到哪里、广告打到哪里,都能见到恩德斯与A380的合影展示人前。从感情上说,从愿望上说,痴迷于A380的飞友与恩德斯有着一模一样的愿景,那就是——A380不要停产。然而,恩德斯在空客总部图卢兹举行的年报会议上,曾不失冷静地说:“做出停产决定让人痛苦。我们在这架飞机上耗费了很多精力、资金和汗水,但是做生意不能把商业决策基于感情或愿望,而必须基于事实。”
2000年12月的时候,空客公司宣布研发A380飞机。当时,这款四台发动机、555座级超大型远程宽体客机的研发预算是88亿欧元。后来,又追加预算到120亿英镑。这还不算1990年代的预研究费用。原本,此款飞机的盈亏平衡点应该是400架。目前看,实际出货量顶多超过盈亏平衡点的一半而已。
由于出货量有限等各种原因,A380的定价本来高达 4.326 亿美元以上。如此高昂售价,绝非一般小航空公司所能承受的,而飞机租赁机构本身所做生意就是针对买不起飞机的中小航空公司,更不会主动考虑这种类型的飞机。除非有航空公司主动接洽。新加坡航空是A380飞机的“第一个吃螃蟹”的用户。新加坡航空恰恰又是A380用户中最为谨慎的一家,其在确定使用此款机型之初,就采用了售后回租的运营方式,即飞机所有权归到德国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彼得博士集团(Dr. Peters Group)和飞机租赁公司Doric所有,新加坡航空则租借使用,租期10年。2017年租期到期之后,新航因运营成本过高而没有选择续约。
大型航空公司即便有实力买A380,也得考量其市场前景。在今年2月初,A380本还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英航的母公司国际航空集团(IAG)有一批波音777退役。A380成为首选替代方案进入国际航空集团总裁威利·沃尔什(Willie Walsh)的视野。无疑,沃尔什也是A380的“粉丝”之一。国际航空集团总部伦敦的希思罗机场更是著名国际空港,各种设施几乎像是专门为A380打造的主场一般——英航现在运营的12架A380在希思罗机场很是风光。更何况总体来说,对于国际航空集团而言,A380某种程度算得上是自家生意,能够买自然会买。但是沃尔什最终并没订购哪怕一架A380。英航希望空客贱卖A380。可赔本赚吆喝推销A380,对空客来说已经是受够了的事,还不如不卖来得爽快。
另一方面,对于2005年首次进行航班飞行的A380来说,之所以频频被要求降价,是因为某种程度的生不逢时。刚实现销售没多久,2008 年全球金融风暴就来了,国际油价更是蹭蹭往上涨。许多航空公司对 4 引擎大飞机包括波音747都望而却步,更何况更大只的空客A380呢?商业上无法成功,停产成了必然。
不同理念不同体系之争
人们至今还记得2000年12月19日,新成立的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EADS)联席董事长让-吕克·拉加代尔和他的德国同事曼弗雷德·比肖夫在宣布正式启动A380项目仪式上的讲话。
拉加代尔自信地预言:“我们将实现卓越的盈利能力”,比肖夫说话的语气更加肯定:“该机将获得足够大的市场”,能像1970年代的波音747那样大大改变航空运输业的面貌。
在空客推出A380的同时,波音公司并没有继1960年代末以后推出新的双通道、四发动机大客机。2011年9月26日,波音公司将首架787飞机交付日本全日空航空,人们发现,这是一款比其他中型客机更轻盈,客舱更宽敞的新飞机。更关键的是——这是一架超远程中型客机。航程甚至比A380还远那么一点点,达到了16000公里。
尽管也遇到过不少故障、停飞事件,但仅过了短短5年多时间,787飞机就实现销售破千架,成为问世后最短时间销售破千架的机型。以上海航空为例——2018年9月,当上海航空公司接收首架787-9的时候,波音特为在机身上喷涂上“100”的字样——这是上航机队的第100架787飞机!
追求更多载客量的A380飞机,和追求更高舒适度兼带远航程的波音787飞机,实际上代表了空客与波音的发展理念之争、航空市场设置体系之争。
原本,空客认为,未来大型航空枢纽的作用越来越强,航空公司在枢纽间安排各种航班衔接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分配。因此需要更大型的飞机在枢纽间飞行。乘客要去小地方,可以在这些枢纽港换乘支线客机,或者改乘路上交通工具。
波音则认为,未来的航空旅客越来越不喜欢在枢纽频繁的转机,希望能够实现二线城市之间的不转机、点对点直飞,因此需要一种载客量不太多,但是航程足够长,性能足够好的飞机。
空客A380并非没有一丝一毫的取胜机会。阿联酋航空的崛起,似乎证明了空客的眼光独到。1985年,以一架波音737飞机完成首航,至今,阿联酋航空不过34年历史。用爆炸式发展来形容这家年轻的航空公司,一点不为过。由于当时起,迪拜就实行积极的天空开放措施,使得迪拜迅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航空枢纽,进而一步跃升到世界航空枢纽港的位置。如今,阿联酋航空公司成为世界上空客A380和波音777最大的运营商。A380是全球最大客机,波音777则在双发动机客机中最大。
然而,空客公司的失算之处在于——阿联酋只是个特例。随着技术进步,双引擎客机,譬如787飞机的航程已经超过A380,完全可以实现在中小机场间点对点直航。如此一来,所谓的枢纽必将消解。试想一下,能够直航到达的地方,谁还愿意转机?更何况双引擎客机的乘坐舒适度亦显著提高了呢。
点对点的直飞航线相对于枢纽-支线模式,对航空公司来说能够提高运营效率,有效降低飞机燃油消耗、机体和发动机维修、起降导航费以及人力等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点对点的直飞市场能够避开大型枢纽机场,有效地缓解枢纽机场空域拥堵、航班起降时刻不足等民航业发展遭遇的瓶颈问题。
枢纽-支线、点对点直飞,两种理念,涉及未来整个国际航空运输领域究竟该如何整合的问题。此时,拥有更多资源优势的一方,往往会赢得最终的胜利。譬如拥有更多客源、拥有更多机场、拥有更多合作航空公司的一方,或者一个联盟,将在资源调配上掌握主动权,最终压迫另一方摈弃自身所选,跟到优势方队伍。
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和当年挤兑欧洲人生产的协和式飞机一般无二,A380也没有得到过哪怕一架来自美国的订单!
无论20世纪中叶,还是如今,美国都是世界民用航空领域最大的市场。如果一家大型飞机制造企业没有来自美国的订单,那么,其开发的飞机必须开拓出与之相当的市场,或者能满足自身生产不至于亏损的订单。否则的话,此款飞机必死无疑。
当年协和式飞机投产前,最初有18家航空公司承诺会下订单,但最终只有来自协和飞机的研发国的英航和法航订购了飞机。美国甚至曾经一度禁止协和飞机到港,直到引出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才准许协和式飞机飞到纽约。
尽管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看,美国和欧洲是盟友,然而这并不代表在商业领域美国就得分羹给欧洲。特别是在大飞机项目上,就连美国国内,也经历过洛克希德·马丁、麦道、波音几家争食,到波音一家独大的过程。在环球市场,寡头未必心甘情愿有新的竞争者入局。
而经过选择-投入-摈弃,这么一段弯路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波音787梦想成真,意味着A380项目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