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欧债笔记:群雄纾困

日期:2012-01-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2011年的欧元区,是各国领导人比拼能力的竞技场,有的人无奈地黯然退场,有的人在期待的目光中摩拳擦掌。

帕潘德里欧:生不逢时

  1952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帕潘德里欧,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希腊总理。但不同于父辈的是,他任期内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矛盾之中。一边是欧盟施加的压力:想要救希腊,必须缩减政府开支、缩减公民福利。另一边是民众的反抗:政府一出缩减计划就游行示威。
  2004年,帕潘德里欧成为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党领袖。他随后两次竞选总理,两次铩羽而归,获称政坛“斗士”。2009年,帕潘德里欧三度“出战”,打出改革牌,最终赢得选举,成为总理。
  然而生不逢时的他却赶上了希腊债务危机,被逼无奈的他在欧盟与民众之间周旋无果,最终不得不选择在2011年10月31日宣布该国将就欧盟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新方案举行全民公决。
  此言一出,对他的指责更是铺天盖地地到来,随后在经历了十几天的“政局动荡”之后,2011年11月4日,帕潘德里欧同意辞职,以换取反对派加入联合政府。后又在11月10日凌晨,为了希腊的稳定,他最终选择离开,以此督促各党携手让欧盟援助协议实施,向世界展示希腊的团结。
  外界评价称,帕潘德里欧的执政初衷并没有错,错的只是他选错了“全民公决”的时间。
  随后组建的新政府需要继续施行缩减政策,以换取欧盟对希腊的救助。结果是希腊公共和私营部门各行各业职工在12月1日举行了总罢工,这是希腊联合政府上台以来首次总罢工,也是2011年希腊发生的第七次总罢工。希腊的问题已演变成一场持久战,除非有足够的时间用来改变民众的态度,否则只是更换领导者,并无太大作用。
  尽管将黯然下台,帕潘德里欧为避免国家破产而展现出的坚韧、正直和决心为他在党内外赢得尊重,希腊人甚至亲切地唤他“小乔治”。
  英国媒体同样惋惜道:“唯一一位最了解希腊真实问题的领导人要辞职了。”抛开希腊债务危机这个烂摊子,很多人对帕潘德里欧的执政能力仍表示赞赏。翻开帕潘德里欧的履历,他并不比其父辈们逊色。
  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达了对他的致敬。《卫报》曾有评论说,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平易近人、谦逊有礼,很容易打交道。同时他沉稳,手腕灵活,这一点,从帕潘德里欧当外长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曾缓和了与邻国土耳其长期紧张的关系,并与长期对手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改善了关系。而这次的辞职,更是展现了他以大局为重的姿态。

贝卢斯科尼:“伤心”辞职

  在这风波之中,最让人意外的欧债“炮灰”恐怕就是这位意大利“政坛不倒翁”贝卢斯科尼了。
  1994年5月当选为总理,2001年5月再次当选,2008年第三次当选。作为意大利唯一一位三次当选的总理,个性鲜明的贝卢斯科尼在从政过程中绯闻和丑闻层出不穷。而他除了担任总理外,还跨商界、政界、体育界和娱乐界,被人称为“千面总理”。
  纵横政坛17年的贝卢斯科尼更是写下无数风流故事,“腐败门”没扳倒他,“裤裆门”没绊倒他,欧债风波却成了让他倒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报道,2002年到2011年这10年时间里,贝卢斯科尼执政长达8年之久,意大利的经济在此期间几乎没有增长。
  如今意大利的问题是,在欧洲,意大利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仅次于希腊,10多年来,它一直饱受经济增长低迷的困扰。同时政府内部争斗不断甚至逐步加剧。并且,意大利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对欧元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都将远远大于希腊或爱尔兰。
  2011年11月12日,贝卢斯科尼宣布辞职,自称感觉“获得解放”,打算将来不再参加任何竞选。但据安莎通讯社报道,当贝卢斯科尼的轿车驶入总统府时,民众高喊“小丑,小丑”。当时,他对助手说了一句:“这太让我伤心。”
  不过,对于75岁高龄的贝卢斯科尼来说,要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反对者争斗已经越来越困难,而应对意大利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则更易使人心力交瘁。同时,由于富可敌国,手中的产业遍布意大利,他早已把总理这个职业当作自己的“兼职”。这样看来,他轻松地选择离职也就合理许多。
  新总理马里奥·蒙蒂曾经担任过欧盟反垄断专员的经济学家。他一上台便大力进行改革。12月4日,蒙蒂宣布了一份总规模达300亿欧元的“一揽子”紧缩与增长计划,其规模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以应对意大利的危机。
  蒙蒂称,意大利经济基本面是“好的”:“意大利经济没有像西班牙那样经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也没有像爱尔兰那样经历金融泡沫。意大利家庭储蓄率高、负债率低。银行业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保持着距离。虽然意大利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高达120%,但公共部门的负债水平已经得到控制。”
  但法国兴业银行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意大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节约开支和提高税负,而在于改革劳动力市场。

拉霍伊:临危受命

  不同于前两位总理的三次连任,西班牙前首相在自己的第二个任期结束后主动不再寻求连任,将债务危机的烂摊子扔给了继任者拉霍伊,此时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的西班牙,失业率在欧盟国家中最高,已达到了21.5%,年轻人失业率更达45%。由于失业率飙升,再加上萨帕特罗政府推行紧缩经济政策导致了民怨沸腾,拉霍伊临危受命。
  虽然西班牙新政府的成立,带来了一时的缓冲,但仍有巨大的风险。带领4600万西班牙人团结起来与危机进行战斗;继续推进改革;赢回欧洲的信任;重新赢得AAA信用评级……这些都是拉霍伊接下来要克服的难题。
  新当选首相拉霍伊的执政政策已在竞选期间部分透露:政府为实现2012年减赤目标准备实施的新紧缩方案。紧缩措施旨在2012年削减165亿欧元赤字,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低至4.4%,2013年降至3%,从而达到欧盟的要求。新紧缩措施涉及劳动制度、金融、医疗、教育、能源、公共管理及旅游等方面。
  拉霍伊表示,政府很难一时解决所有问题,但会尽力为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提供条件。目前,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刺激经济与减少支出并重。拉霍伊此前就曾承诺,上任后将在稳定预算、减少财政支出和改善就业市场等方面进行紧急改革。进一步压缩公务员队伍、国有企业规模,整顿银行业,实施企业减税等,但不会减少养老金投入。
  现年57岁的拉霍伊,为人低调、内敛。据了解他的人说,拉霍伊行事直接、平实,“稍显乏味”。但这些才是面对危机时一个领导人该有的品质。不会因为多言而引出误解和恐慌,不会花大把时间进行“政治秀”,可以诚实地面对问题,再适时的给民众信心。
  拉霍伊心中很清楚,新政府无法迅速扭转当前经济形势,“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但同时,他对如今债务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心知肚明:要想摆脱困境,除了政府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民众的改变,于是他喊出“和你一起,参与改变”的口号,他还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带领西班牙走出泥淖,要带领国人告诉全世界,西班牙依然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默克尔:“一姐”好听不好当

  在应付欧债的棋局中,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一姐”形象显得无比高大。去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一年一度“世界百强女性风云榜”中,默克尔当之无愧地稳坐第一,这也是她第五次荣登该榜榜首。
  “一姐”听上去风光,实际却不好当。一方面“家境”殷实,被南欧伸手待援的小邻居当作救命稻草,不能对他们视而不见,否则唇亡齿寒;另一方面,家里人的反对声高涨,“凭什么他们偷懒欠单,要我们辛辛苦苦赚了钱去付账?”
  默克尔政府起初的按兵不动加剧了市场恐慌,最后迫于形势需要,不得不同意对希腊展开援助。但是面对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的陆续求援,政坛铁娘子为了顾及国内情绪,在谈判桌上表现出寸步不让的冷峻一面:要救助可以,你得大力整顿国内财政。
  很难想象,其实默克尔小时候胆子特别小,有次跳水足足犹豫了45分钟才跳下去。她在自传中写道:“……从跳下一刻起我就充满了勇气,什么事都没有畏缩过……我想,在决定性的时刻我还是勇敢的,但我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即兴的勇敢我没有。”
  对于欧元债券这一普遍被认为是解决欧债危机的“终极方案”,尽管世人望穿秋水,法国也倾向支持,默克尔就是不点头。难怪《商业周刊》在2011年11月底的封面文章《默克尔何时行动》中语带催促地问:世界的命运掌握在这个女人手里,她拿着一手好牌,却为什么无动于衷?
  “我认为,发行欧元债券是尤其令人担忧和不适宜的。”默克尔说,“企图通过债务共担来摆脱欧洲货币联盟的结构性缺陷,这种想法不会取得成功。”
  当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对欧洲最新救助计划搞“全民公投”时,默克尔大发雷霆,“我话说得再明白一点,如果希腊一定要公投,那就(公投)回答这个问题好了:希腊愿不愿意继续留在欧元区,是或不是?”
  严谨的德国人特别讲求纪律。2011年12月2日,默克尔在德国联邦议院也就如何解决欧债危机发表了政府声明,与前一天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讲话形成呼应。她想力争通过修约强化欧盟委员会对欧元区各国预算政策的干预权,并使欧洲法院拥有必要时通过制裁强化纪律执行的权力。
  在辞旧迎新之际,默克尔再度警告,新一年对欧元区国家将是艰难的一年,欧元要取得成功就需要欧洲各国携手合作。不过即使克服这场危机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欧洲最终还是能够走出困境的。
  他还说,德国有理由对前景感到乐观,这是因为同欧洲其他经济体比较,德国所受的影响较小,竞争力依然强稳,特别是国内失业率为20年来最低。

萨科齐:法国也有大作为

  萨科齐去年有几件值得高兴的事,喜得千金,这是家事;在应对欧债危机过程中表现突出,支持率回升,这是公事。
  作为仅次于德国的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在应对欧债危机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不及德国财大气粗,但一向高傲的法国人怎甘愿被德国人牵着鼻子走?在德国犹豫是否救助希腊的时候,萨科齐曾在2010年5月用拳头用力砸着桌子说,作为欧元区的一分子,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应该帮助希腊。如果德国在债务危机问题上不帮助希腊,法国将退出欧元区。
  2011年10月23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就应对欧债危机齐聚布鲁塞尔。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会上表示,欧债危机对于欧元区以外的其他欧盟成员国会产生负面影响。“尽管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并且也无意加入,但是英国的利益要求有一个强劲和健康的欧元。
  卡梅伦称欧盟领导人还需做出更多的安排,才能使得人民相信欧元区已经采取了防止危机扩散的必要措施。同时他重申英国决不会加入欧元区,称欧元区是一个“只能进不能出”的灾难性机制。
  面对着卡梅伦的“指手画脚”,萨科齐指责其“站着说话不腰疼”。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对卡梅伦及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各大媒体上发布的应对欧债危机言论感到很“恶心”。“我们对你的批评感到很恶心,我们不需要你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萨科齐在峰会上说,“你说讨厌欧元,不想加入,但是现在你要干涉我们开会。”
  尽管卡梅伦向萨科齐赠送了一条粉色的羊毛毯,祝贺后者喜得千金,但这个应景的礼物丝毫没有缓和峰会上的火爆气氛。
  11月3日在法国戛纳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新闻发布会上,萨科齐坚决表示,法国将努力保卫欧元与欧盟。“我们不能允许欧元区解体,欧元区的解体意味着欧洲的解体”,“我们需要希腊留在欧元区内”。

拉加德:麻烦终结者?

  2011年6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法国女财长拉加德将出任IMF总裁,任期5年,自2011年7月5日开始。
  55岁的拉加德受命于危难之际,也是IMF历史上第一位女总裁。走进位于华盛顿的IMF总裁办公室时,她穿的既非宽跟的中性鞋子,也不是女性常穿的高跟鞋,而是一双非常女性化的便鞋。一些观察敏锐的记者写道,这恰好反映了拉加德的个性:女性化、优雅、自信,而且实用。
  当她还在芝加哥从事律师职业时,在很多工作场合都是众多男性中的惟一女性。有评论称,正是这些特别的经历,让拉加德磨练出了高超的调解技巧,以及柔性但不失坚持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作为IMF新掌门,谈及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的债务危机,一头银白短发的拉加德承诺不会因为同是“家乡人”而顾及人情,相反会与欧洲领导人进行坦率讨论,需要做出艰难选择时不会“心慈手软”。
  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样,拉加德实权在握,心态放得很平。“我知道有些人视我为榜样,一些年轻女性希望从我身上获得启发,”拉加德说,“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愿意想这些,想这些会让人自我膨胀。但正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提出的一个观点,你就是他人眼中的你。这是一种责任。”
  青少年游泳队的经历教会她“屏息凝神”,也教会她在组织起来的团队中做好工作。西方许多领导人都称赞拉加德头脑冷静、毅力不凡。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曾说:“无论在哪里工作,她都能够表达和坚持自己的看法,发挥自己的影响。”美国财长蒂姆-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也赞赏拉加德“经验丰富”,而且在担任法国财长期间,一方面积极捍卫法国利益,另一方面与国际同行保持良好的关系。英国财政大臣乔治- 奥斯本自称拉加德的粉丝,说她的任命“对于全球经济和英国都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没有人比她更适合这个职位”。
  “世界经济正处在关键转折点”,去年年底,不论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是在出访非洲或是出席亚太峰会时,拉加德在不同场合对全球经济发出警告。她认为,欧债危机已演变成一场关于公共财政和金融体系稳固性的信任危机,并可能加剧社会矛盾。由欧债危机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将影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拉加德认为,部分问题原因在于各国内部的保护主义。因此,她不但呼吁欧洲各国加强合作,要“用一个声音讲话”,而且提醒其他国家也不要袖手旁观,置身事外。因为欧元区各国显然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解决这场危机。如果得不到外部援助,一再蔓延的欧债危机可能会拖累全球经济陷入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但即便外界声音纷扰,拉加德始终对欧元区表示谨慎乐观。1月9日拉加德指出,完全有理由对欧洲经济前景做出更加乐观的预期。她强调,作为一个整体,欧元区经济2012年将有可能避免陷入衰退的命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