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折腾经典的N种方式

日期:2012-02-2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其实经典之于后来的创作者,就像最精美的食材之于庖厨,每个自认为技术一流的厨师都想挑战最好的原材料,似乎不如此就对不起手里那把解牛的刀。

 

近期,新版《西游记》正在各大卫视热播,这已经是古典名著《西游记》继TVB版、浙江卫视版之后,短期内的第三次翻拍。环顾荧屏,新版《还珠格格》、《宫2》、《一起又看流星雨》、《又见一帘幽梦》,誓将“新”“又”“二”之风进行到底。走进影院,大银幕上都是暌违多年的故人:《龙门飞甲》、《白蛇传说》、《碟中谍4》、《画皮》、《武林外传》电影版、《欲望都市》电影版……是经典真的秀色可餐诱人染指?还是我们的时代太过浮躁?
  
换汤不换药型
  
  这也难怪,从古至今,民间手口相传的经典故事就这么些,两只手都数得过来:四大名著、四大元曲、三言两拍、《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白蛇传》、《霸王别姬》、《夜半歌声》……算上限制级的《金瓶梅》、《肉蒲团》,外加当代最高产的武侠派掌门金庸、言情派代表琼瑶,作品也不过成百上千,和中国目前每年约1.5万集、世界第一大的电视剧产量相比,实在九牛一毛。
  原材料就这么些,每天晚上7点到10点,各地电视台的黄金档却犹如慈禧太后的晚宴般,非得摆出100道子丑寅卯各有滋味的吃食来,才能对付观众“每晚四集连播”、“一天八集大放送”的胃口。“厨子”们只好想方设法,折腾那些千年不变的鸡鸭鱼肉,今天红烧,明朝清炖,清淡久了撒上一把辣椒,来个重口味回锅,务求认不出原材料的本来面目,方可蒙混过关。
  好在,每年走向影视市场的新演员就像历届港姐一样准时降临,在物产丰富的中国大地上,俊男靓女永不断档。旧作没有新意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有新人作为谈资——20年前,梁朝伟是韦小宝,20年后,轮到黄晓明讨8个老婆;1986年,谢晋等导演汇集众多一线演员,演绎72集古装神怪片《聊斋》,16年间,从TVB的罗嘉良钱小豪,到林志颖胡歌李冰冰,席方平、花姑子、梅女们换了一茬又一茬;70后眼里,黄日华是郭靖、翁美玲是黄蓉,80后看来,张智霖是郭靖、朱茵是黄蓉,到了90后,两位大侠又被李亚鹏、周迅取代……新鲜面孔搭乘着经典作品的时光机飞进千家万户,稀缺资源也借由新鲜面孔不断包装再生,成了老坛卤汁里浸出来的新卤味,只要打出“百年老铺”的闪亮招牌,一定有老饕不请自来。
  食客一边开口大啖,一边又埋怨味道寡淡远不如从前,恨工业流水线砸了老店的招牌。殊不知正是慕名而来的受众太广、胃口太大,才令老店不堪重负。要知道,风靡网络的美剧,几乎都以每周一集的速度在拍摄和更新,每年一个剧组的产量不过区区二十多集,是我们一周的播放量。更夸张的是英剧,一部迷你剧的每集时长才30分钟,每年只产出6集。所以人家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独特的题材、新颖的拍摄方法,而我们只能在“快点拍”和“更快点拍”之间作出选择,没有工夫独创一格,只有一窝蜂地往热门里扎堆:你谍战,我就反间;你宫廷,我就穿越;你家长里短,我就儿女情长。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原意是乘势借东风,实情却更像中了火烧赤壁的连环计,大家串成一条线上的蚂蚱,要生一起生,要死一起死。
  
乘胜追击型
  
  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几乎是每个商业导演都会采用的策略。一旦作品大卖,即使还未来得及登堂入室成为经典,至少也是名噪一时,为后来者铺平一条康庄大道。
  在好莱坞,热门电影的续集拍摄几乎成为一条捷径:《杀死比尔》,2部;《罪恶之城》,3部;《碟中谍》,4部;《死神来了》,5部;《蝙蝠侠》,6部;《电锯惊魂》,7部……续集拍完拍前传,甚至都不用遵循“过一过二不过三”的市场规则,见好不收,一泻千里。拍到后来,甚至连当初的剪辑师,都升级成了导演——《电锯惊魂》系列第七部的导演即是前六部的剪辑师凯文·格劳特(Kevin Greutert)。
  续集虽然容易募集资金,却无法保证票房。在IMDB的电影评分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部系列电影是如何走向衰败:第一部有8.0左右的高分,第二部跌到7.3,第三部6.5,到了第四部,就属于“看了纯属浪费时间”的5分甚至更低。《惊声尖叫》系列便是如此,《虎胆龙威》4部和《变形金刚》3部也不能幸免类似的结局。这些续作往往由不同的导演执导,情怀、气度与技巧均输前任一筹,越拍越烂也在情理之中。
  而另一些续作,则由原作导演亲自执导,结果大相径庭:彼得·杰克逊的3部《指环王》水准稳中有升,第三部更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风头劲到连当年的最佳外语片得主,都要在致辞里庆幸《指环王3》属于本土拍摄,不能参选外语片。曾拍摄《性、谎言和录像带》的青年导演斯蒂文·索德伯格,也在6年之间孜孜不倦地拍摄了《十一罗汉》、《十二罗汉》和《十三罗汉》,屡获好评。更著名的例子是影史上的传奇《教父》,三部均由科波拉执导筒,续集甚至比首部风评更高。
  在中国影坛,热衷拍摄系列电影的导演也不少见,尤其在电影产业发达的香港,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东方电影公司老板黄百鸣。
  翻看黄老板历年交出的成绩单,你会发现,几乎每年的贺岁档上,都有他活跃的身影。从1988年周润发钟楚红主演的《八星报喜》开始,黄老板已经给大银幕献上了9次“喜事”:1992《家有喜事》、1993《花田喜事》、《97家有喜事》、1998《九星报喜》、《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2011《最强囍事》、2012《八星抱喜》……每年都是喜事,每年都要有些不同,实在是难为黄老板。
 
旧瓶装新酒型
  
  聪明的主创晓得简单复制或批量生产都是没有出路的,要观众买账,还得“搞搞新意思”。翻拍经典剧目,除了演员一代新人换旧颜,还有什么可以令人眼前一亮呢?
  首先是情节。当年何冀平初到香港,被圈内人劝谏:“香港米贵,居大不易”。《新白娘子传奇》的创作仿照西方,写一集拍一集,所有场地、设备、演员都在那里等着,编剧要是断顿,后果不堪设想。幸而她话剧编剧出身,功力深厚,结果反倒似白居易:“有此好剧本,在香港居住就容易了。”电视剧拍成后轰动一时。如今再看,本来时髦的特效稍嫌落伍,但想象力丰富、在情在理的情节和精心打磨的台词却十分经得起岁月推敲。相形之下,2011年电影版《白蛇传说》也是打着特效的旗号,却浑然不知导演目的何在,直把情爱、妖兽、武打、特效乱炖成了一锅粥。
  再来是人物性格。非独中国,国外也早就有过翻拍经典的先例。2007年,由裘德·洛和迈克尔·凯恩主演的《足迹》(Sleuth)即改编自1972年迈克尔·凯恩和好莱坞老牌影星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同名影片。当年担任编剧的安东尼·沙弗(Anthony Shaffer)是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大导演希区柯克的御用编剧,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138分钟的电影里几乎有100分钟都在念对白,台词设计精巧,犀利刻薄有余,台上只见劳伦斯与迈克尔两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像展开一场辩论赛,两张嘴不得消停。而新版却主打悬疑风,用更为缓慢的节奏营造诡异气氛,情境大不相同。迈克尔·凯恩更在前后两部戏中分别出演中年和老年角色,前后来了个互换,对照来看,别有一番风味。而荣获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无间行者》,也是改编自港片《无间道》。实力派影星杰克·尼克尔森和莱昂纳多硬是把香港警匪片演出了西部风。
  气势也是重要的创新。1999年,金庸只收一块钱便把《笑傲江湖》翻拍权卖给央视,放心任由张纪中拍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厚此薄彼的原因不只在于“TVB经常将剧情加很多改动,所以要多收一点”,更是让自己的作品改编从此摆脱了TVB式的小格局。张纪中对人物的塑造和节奏的把握如何另当别论,但起码他把演员们带离了邵氏的摄影棚,迈向更广阔的大山大水。宏大的风格受到了新一代观众的认可,新船下水,试水成功。
  如今3D当道,特效盛行,“科技流”正是时兴,不少翻拍剧便顺势而上,拿出“特效”作为卖点。陈嘉上的《画皮》将魔幻风带进古典名著,一张人皮下涌动着千万条蛆虫的场面震撼人心。其实早在1966年,邵氏电影公司就曾拍摄过《聊斋志异》中的这则小故事,由著名演员鲍方导演,高远、朱虹主演,当年的宣传海报甚至吓倒过不少路人。其后的1993年,胡金铨导演《画皮之阴阳法王》,将这个故事再次搬上银幕,主演是大家熟悉的郑少秋、王祖贤、午马、洪金宝。但现在时隔多年,记得这两部电影的观众屈指可数,陈嘉上版《画皮》便成了王生与女鬼故事的最佳代言。
  同样在特效流中尝到甜头的还有去年年初风流一时的《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在90年代初,香港曾有过一段三级片热潮,许多高质量情色片都在当时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当数1994年由麦当雄、萧若元联手炮制的《玉蒲团之偷情宝鉴》。不同于以往三级片给人留下的粗制滥造、色欲当道印象,此片制作上乘,画面精美,气韵连贯,在三级片票房史上堪称前无古人,一直被奉为香港三级片经典之作。其后还有《玉蒲团之玉女心经》、《玉蒲团之官人我要》跟风出世,借着第一部的口碑,也成了票房的宠儿。本来三级片拍到90年代末已经式微,不想在3D技术的推波助澜下,再度兴起,成为城中话题:2011年,香港“一元制作室”请来带有1/4德国血统的日本AV女星原纱央莉助阵,《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在香港上映的第一天,就击败了詹姆斯·卡梅隆的3D巨制《阿凡达》,拿到278万港币的票房,潘多拉星球的旖旎终不敌人间美色。
  但是最终,《画皮》在第28届金像奖中只摘得最佳摄影奖,《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也并未能超越当年《玉蒲团》的江湖地位。时髦的东西总伴随着时间上的限制,一时风头无两的,也就最容易过时。翻新剧若想要超越经典,恐怕不只是搞点新意思就能成事的。旧瓶装新酒,关键还得看新酒的滋味。若能符合时代的审美和价值取向,赋予老剧新的内涵,当代味蕾方才乐于接受;如若不然,则进步的徒有技术。像谁说的:“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东西都在进步,但人却经常缺席。”  
尾大不掉型
  
  翻拍剧容易走红,往往因为经典剧作有着非同一般的群众基础和集体回忆,座下教众甚多,只要有人揭竿,就不怕没人起义。而四大名著却不常有人敢碰,究其原因,不是资金不够,也非演员难寻,而是群众基础太过深厚,尾大难掉。任你再怎么创新,也不可能让宝黛合卺、瑜亮结义、孙猴子翻出五指山、一百单八将自立为王不是?
  名著是什么?名家手笔、架构严密、环环相扣、细节丰富,莫说一般编剧“拖不动,踅不转”,下笔无门;就连其中的价值观,也经过几朝几代老百姓反复确认,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又有多少余地让主创们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呢?
  但这几年,电视屏幕上却迎来了四大名著80年代后的第一波翻拍热潮:李少红拍《红楼》,高希希染指《三国》,鞠觉亮重拍《水浒》,《西游记》也迎来了张纪中更大手笔的新版。目的无他,最重要就是,和老版“不同”。就为了这“不同”二字,各位导演们真算是机关算尽。
  李少红请来了叶锦添,《红楼梦》里人一身行头全部换过,结果“铜钱头”、煞白妆容、阴惨气氛却频频遭讥,“红楼梦”突变“红雷梦”,贾府上下险变“西山一窟鬼”。但如潮的恶评并未影响电视剧的热销,新版《红楼梦》被各大卫视联手买断播出权,日进斗金。
  张纪中则花重金打造怪力乱神九九八十一难,光猪八戒的头套就是一掷500万。较之前作,最明显的胜利在于玄奘:唐僧从来都被塑造成白白净净、懦弱无为的形象,老版里甚至一个随从都不带就上路取经去也,若不得猎户搭救,一早葬身虎腹,哪还轮得到各路神仙出马考验取经意志。而新版里黑黑瘦瘦的聂远无疑更符合玄奘本人的精干。至于沙僧,也不再是那个扛着行李,只会反复重复“大师兄,师父让妖怪给抓去了”的老好人。但新版《西游记》在故事表达方式上如此平庸,而所谓花了大价钱的特效在一开播就已遭观众恶评。
  四大名著的改编、翻拍之所以难,不只是珠玉在前,更是因为,有多少人在看,就有多少人在等着挑刺。编剧自以为读了五十遍原著便很下功夫,不曾想民间更有那读过百遍千遍、情节细节烂熟于心的,张口即是“错、错、错”。
  功过是非自有论断,而一部翻拍片最不想收到的效果便是:“当观众看完新片以后,反而更加惦念老版。”新版翻拍得越差,老版越是经典。从这个层面来说,四大名著的翻拍几乎全军覆没。
  
另辟蹊径型
  
  如此吃力不讨好,为何还有人前仆后继对经典“下手”?其实经典之于后来的创作者,就像最精美的食材之于庖厨,每个自认为技术一流的厨师都想挑战最好的原材料,似乎不如此就对不起手里那把解牛的刀。
  说起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典,也并非没有珠玉在前。拿港片而言,我们现在所知的经典:《梁祝》、《倩女幽魂》、《夜半歌声》、《精武门》、《新龙门客栈》、《黄飞鸿》,其实也早有名作传世:196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导演,凌波、乐蒂主演;1960年,《倩女幽魂》,李翰祥导演,乐蒂主演;1937年,《夜半歌声》,马徐维邦导演,金山、胡萍主演;1972年,《精武门》,李小龙主演;1967年,《龙门客栈》,胡金铨导演,上官灵凤、石隽主演;黄飞鸿的题材更不知被拍了多少次,才轮到李连杰行侠仗义。
  可以说,港片的黄金时代几乎就是围绕着翻拍产生的,而一部作品不断被翻拍,也间接证明了它的经典性。每一次的翻拍,都有可能产生新的标杆,被同时代的观众,送上经典宝座。
  就像现在,提起“龙门客栈”,90%的人都会想到徐克而不是胡金铨。翻开徐克的履历表,摆在面前的一切更加令人称奇:几乎所有最著名的作品都源自翻拍,几乎所有的翻拍都自成一格,超越前作。
  《黄飞鸿》、《新龙门客栈》、《倩女幽魂》无不有珠玉在前,徐克却仍然可以在银幕前啐珠咳玉,用浪漫飘逸改变以往“硬桥硬马”实打实的武打片套路,开创“柔性武侠”的先河,被誉为对古代“侠气”二字最精准的注解。而《梁祝》、《青蛇》等片更是脱离了古装戏曲片的陈窠旧臼,故事表皮下注入新颖内核,个人色彩浓烈,万象人世间,一骑绝尘。
  但翻拍圣手也有失手的时候。对徐克而言,是“成也经典,败也经典”。
  1986年,蛰伏多年的吴宇森拍出《英雄本色》,一鸣惊人。吴宇森不喜欢拍续集,拍完一部之后便打算收官。但徐克不。在《英雄本色2》里,他硬是让已经英勇就义的小马哥变出个活生生的孪生兄弟来再战一场。甚至在续无可续的情况下,仍然拍摄了《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换上和前两部完全不搭界的梁家辉梅艳芳,把类似故事换到越南再演一出。
  同样的情形又在拍摄《倩女幽魂》时再次发生。这个系列虽然都是程小东执导,却无处感受不到监制徐克“命运的大手”。《倩女幽魂》2、3和第一部几乎毫无关系,第三部更是由梁朝伟代替张国荣,从书生变成和尚,重新再演一遍人鬼情。反响却一部更比一部差,经过岁月的沉淀,终于只有第一部成了经典,续作均成路人。
  如今,他有祭出3D版《龙门飞甲》,除了青少年观众被刀光剑影所迷惑,众老观众全都摇头感叹今不如昔,廉颇老矣。
  相比之下,幽默大师刘镇伟倒是无心插柳柳成阴。《西游记》各个翻拍版本都褒贬不一,唯独恶搞系的《大话西游》,历久弥新,在短暂的质疑声后迎来长久的春天,成为学院派和民间双重热衷的独特话题。严肃恶搞不失致敬意味,更隐约透露出深厚的电影情怀。
  更聪明的是刘镇伟的好朋友王家卫,从不续作或翻拍经典,却在2009年,把当年开“哲学武侠”先河的《东邪西毒》重新制作成色彩更加浓郁的“终极版”。从前看不懂的东邪西毒北丐、刀剑草鞋桃花,经过岁月的磨白,忽然一一清晰起来。却原来风未动幡也未动,是少年的心已动。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