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vs吴秀波
阅读提示:医生有三重境界:治病救人,人文关怀,进入病人的灵魂。能做到前两重已经很了不起,如果大部分的医生都能做到前两重,对患者来说,就是莫大的福气。
张嘉译,擅演地下党也擅演黑老大,“书卷气”和“江湖气”并存。
吴秀波,有时是正义凛然的军人,有时是背信弃义的叛徒,亦正亦邪。
2011年,国内评选“最美50人”,他们双双中选,分获“扎实之美”与“真诚之美”。
在大型医患题材连续剧《心术》中,张嘉译是完美稳重的“大师兄”刘晨曦,吴秀波是肆意招摇的“二师兄”霍思邈。放下枪械,拿起手术刀,他们一同大步流星迈入三甲医院神经外科……
大家来“潜伏”
《心术》的主要拍摄地是位于浦东红枫路上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沪上某知名三甲医院毗邻。非但六六在写作小说前已经在该医院“潜伏”体验数月,就连剧中多位主角,也少不了实地学习。
“大师兄”张嘉译印象最深的是医生查房的过程:“去的正是神经外科,患者非常多,医生对待每一位病人的耐心和关怀,我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的表情可能并不总是和颜悦色,但是对每一个病例,都会进行讨论,甚至争执,直到最终确定。”
相比“大师兄”的人性视角,“二师兄”吴秀波对技术层面的描述临场感十足:“我很正常很安静地看完了大手术。看到锯开颅骨,看到脑组织,看到他们从脑组织里找到肿瘤把它取出来,也看到最后缝合。当颅骨被掀开之后,周边虽然做了很多的卡子,血仍然不停地流出来,医生拿管子插进去不停地吸,就像你吸可乐的声音一样,但吸的全都是鲜血。”
对于这样的经历,吴秀波坦言:“其实就是演员这个行业里特别常见的一件事:体验生活。”但今时今日,曾经司空见惯的事情却显得奢侈:“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纪实风格的电视剧了。这个体验生活的过程是有成本的,不单单是制片方的行为成本,也涉及到经济成本和演员的时间成本。但是这个成本,下得很值得。”
然而,短短几天或数周的学习,对于演好资深职业医生而言,仍然是不够的。为此,剧组方面特别请来专职医生从旁指导。据导演杨阳说,大伙“恨不得抓住每一分钟的机会向医生提问,不懂的实在太多”。
“完美”遇见“肆意”
早在2010年小说《心术》出版之际,腰封上的广告词“据守医院数月,零距离见证现场”,就试图让读者相信,这是一部以“真实”作为主要卖点的作品。如今又是潜伏又是现场指导,貌似誓将“真实”进行到底。
然而在剧本讨论过程中,张嘉译却对六六说:“忽略掉真实,就让刘晨曦做一个完美医生吧!不要有任何缺点。”
许多演员对“高大全”的荧屏形象避之唯恐不及,巴不得多来些“心有千千结”的角色供自己发挥,张嘉译却不以为然:“真实不真实并不重要,我想用他给人们带来希望,而不是绝望。我不怕观众说他‘高大全’,生活本来就不轻松,何必再让大家难受呢?”
其实张嘉译早在2001年的电视剧《帕米尔医生》里已经演过一个感人的支边医生。据说当年剧本还未成型,看了编导拿来的素材,张嘉译就问一个问题:这些都是真的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被真人真事打动,立即拍板来演。“支边医生和《心术》里的医生,尽管医疗条件天差地别,但剧中反映出的仁爱之心,却是每个医生都必须要有的。”
有了稳重内敛的“大师兄”,自然需要再来个外向型的“二师兄”互相辉映。吴秀波对接演霍思邈这一角色感到十分快乐:“我曾经塑造的大多数角色是隐忍的,比如刘新杰,比如程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要隐藏自己生命的方向的。而霍思邈,他是阳光下的植物,肆意绽放。你在他身上看得见油滑,看不到隐忍,这是我从未感觉过的自由。”
和原著相似,电视剧中霍思邈被塑造成一个个性鲜明的人,嘻嘻哈哈,风流外露,时不时“眉毛一挑”、“嚣张得意”,生气起来对着病人嚷:“我叫霍思邈,欢迎投诉。我的医生编号是1082……”用吴秀波自己的话来形容:“走到哪里,他都是亮的。”
尽管性格迥异,两人还是在高明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方面达到一致。为了表达“信、望、爱”的主题,两位主角就像田野里的向日葵,有些形状偏圆,有些偏椭圆,却都脱不了向阳的本性。
“神性”与“人性”
按字面理解,“心术”意即“仁心仁术”。张嘉译在本意之上又补充一句:“心在前,术在后。”六六在书里写:“开刀就是打仗,开刀的目的就为了取出一个瘤子,就好像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占领一座城池。也许一场关键战役只打了一天,前期的准备要做一年。为接近那座城池,你要排兵布阵,你要修渠挖壕,你要有充足的粮草供给,你还要培养奸细。”张嘉译对此说法非常赞同,他演的刘晨曦“一定要打有准备之仗”。
另一边,霍思邈却会在“做手术的时候讲个段子缓解一下紧张情绪”。吴秀波体验生活时的感触之一,便是“看到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就像凳子躺在木匠台上一样”。在他看来,“每每当我们生病需要求医的时候,心里的天平已经发生倾斜。一开始你会将医生当作能拯救自己生命的神,但当他一旦不能完成预期的神职,又会对他失望,将他看成一个有可能危害你生命的元素。所以身为患者去看医生,永远会存在误读。其实医生就是人,不应该将他神化。”
他曾经也以病患的身份去看待医生:“突然发现,我的身体、我的器官对我来说意味着生命,但在那个手术台上,意味着一种工作。就像雕塑家手上的石头,工人手里的机床,战士握着的枪。手术是巨大的创作,有巨大的风险,医生把它看得太重或太轻,都会失去执行这件工作的准确性。”
这也和张嘉译的观察吻合:“最难演的还是手术室里的戏。穿上手术服戴上口罩,全身上下能露在外面的只有隔着护目镜的两只眼睛,神态方面无能为力。本来以为眼神还能发挥,结果发现真正的医生在动手术时眼睛里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都是常态。”
而对于原著中提到的“医生三重境界”,张嘉译感叹:“即使是刘晨曦这样的‘完美医生’,也只能做到前两重:治病救人、人文关怀,并努力向第三重‘进入病人的灵魂’迈进。”在他看来,能做到前两重已经很了不起,“如果大部分的医生都能做到前两重,对患者来说,就是莫大的福气。”
“医者”“患者”期待换位思考
演完医生,两位主角都更能体会这份职业的不易:“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一台手术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外边热,手术室里冷,几个月拍下来,剧组一半以上的人都病倒了”,“有一次吃了感冒药在房间里小睡片刻,结果助理怎么拍门都醒不过来,后来去打了点滴”……
相比体力上的辛苦,精神上的压抑、萦绕心头的阴霾更难消散。谈到近年来不时见诸报端的医患纠纷,乃至危及医生人身安全的暴力袭击,张嘉译一脸沉重:“实在太不应该了。”《心术》中,他扮演的刘晨曦既是德高望重的医生,也是一个肾衰竭孩子的父亲。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让他对医患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在很多时候,比起其他医生更能换位思考,更能为患者解决问题,也更感同身受。”
在这方面,吴秀波本人有过惨痛的经历:17岁那年,他被医生误诊为肠癌,切除了40厘米的直肠。若发生在现在,公民维权意识普遍较强,定要讨个说法。但在当年,恐怕也只能不了了之。而即使如今,遇到小问题,碍于维权成本太高、过程太过繁琐,大多数时候,也只有自认倒霉的份。
与此同时,专业医闹的存在和小部分过于冲动的病人,也将医生和医院推向两难的处境。《心术》的一位观众本身也是护士,据说她所在的医院,专为医护人员设立了一个“委屈奖”,凡是为了医院利益忍受病人辱骂,或者遭遇殴打不还手的,能拿到几百元奖金。有人认为这笔钱受之无愧,有人却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
对此,张嘉译的看法是:“这个奖也可以叫作‘无奈奖’吧。在大家的观念里,普遍觉得患者是弱势群体,大多数时候也的确如此;但医生、医院也有无奈的时候,不能说更同情哪方面,只希望大家彼此间能多些理解,多些换位思考。这也是《心术》这部电视剧最想传达给观众的东西。”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