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当民工”的暗喻
近日,一组名为《中国2050》的摄影作品在网上被疯狂转载,片中的主角均是外国人,扮演着中国社会中的底层劳动者,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网友感叹,真盼望“外国民工”时代早日到来,自己也开个工厂专雇老外。
摄影创作者刘本恩(Benoit Cezard)是个法国人,2006年来到中国武汉当法语教师,“发自内心热爱这个国家”,并在3年前娶了武汉女孩刘学蔚为妻,夫从妻姓。摄影是刘本恩的业余爱好,《中国2050》是其2011年开始的一个摄影项目的一部分。
“21世纪初很多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经济超级大国。中国已让其大多数人口脱离了贫困,每一个人都获得了社会保障,他们过着惬意舒适的生活,拥有汽车和住房,并能够到海外旅行。而同时,美国与欧洲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全面下滑,失业人口遽增,随着美国与欧洲的衰落以及中国的强劲发展,出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移民大潮,那些来自老旧超级大国的居民,怀着他们的‘中国梦’背井离乡来到这片土地适应各种工作。”刘本恩对创作意图的解释,很有“穿越感”。
对刘本恩来说,在武汉,一份外教的工作能够保证生活暂时衣食无忧——如果持有普通的消费观。但这些工作并不保险,一年续一次的合同让外国人提心吊胆——当然也可以让他们更加努力和用心地做好本职工作。
像他这样的外教,并没有中国教师所享有的年终分红和各项福利,每年三个月的寒暑假也只能得到一部分工资。“如果你只打算短期待在中国,这样的工作会让你很满足,如果你打算长期在中国待下去,特别是想在这里成家生小孩,那么你就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了。”
2009年与刘学蔚结婚后,刘本恩将生活重心放在了武汉。但是在中国买房子让这个法国小伙犯难,“外国人在中国买房子需要一次性付全款”。“还有一个让我们担心的问题是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我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之后,便失去了我在法国可以得到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
在武汉生活多年,刘本恩说当地的中国人对他非常友好,虽然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老外持有好奇心,比如“想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在这里干什么,每个月挣多少钱,结婚了没有”,但这种好奇心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动力,让他们尝试着和外国人交流,“如同我们在慢慢适应中国一样,他们也在尝试着慢慢地接受我们的存在”。
有一次,刘本恩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一位大婶,他把位置给她,后来大婶问他要电话号码,并问他可不可以和她的女儿见面。“我一开始还不明白,后来知道她可能觉得我是个好人,想让我和她的女儿约会,我只好告诉她我已经结婚了。”
刘本恩认识的大多数老外朋友都很喜欢中国,也尊重中国人的习惯习俗,当然也有一些人适应能力差点,爱抱怨,比如饮食啦、公共交通啦、噪音啦、空气污染啦等等。“我觉得偶尔抱怨一下可以理解,在中国待久了你肯定会想念自己家乡的食物和生活环境。但如果你持续抱怨,见人就说,我觉得你就是被自己的刻板印象所控制住了。”“说实话我是不太理解这些老外的,如果你不热爱中国,或者说不尝试着去热爱自己在中国的生活,那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呢?但生活就是这样,并非只有黑白两种色彩,也不可能永远从一种角度去想问题。”
《中国2050》的内容包括《拆迁施工》、《洋环卫》、《摆地摊》、《经营边三轮》、《园林工人》等,照片中由老外扮演的中国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让中国网友眼睛一亮,但刘本恩说,这照片要是放到法国,大家会觉得稀松平常。“卢梭等思想家产自法国,人人平等的思想在那里根深蒂固。因此就业平等、职业平等,在那边也就毫不奇怪。”
刘本恩认为,照片之所以对中国“观众”形成视觉冲击,还说明一个问题——目前在中国的外国人能够从事的职业非常有限,基本分布于金融、高教等高端领域。“也许将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向外国人敞开,让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了解。要是有法国人来中国修马桶了,那就说明中国真正做到国际化,是一个成熟发达的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