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起起伏伏留学潮

日期:2012-08-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如今,很多家长把越来越小的孩子送进留学队伍中,也许是铁了心要他们在海外扎根了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说到出国留学,说到海外游子,不知为何,我总会想起这两首诗里的句子,虽然这两首诗都不是为留学而作。当父母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国外,当孩子背起行囊背井离乡,他们的心情是如诗中写的一样伤感,还是为了终于走出国门而欣喜若狂?像上海这样的都市,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孩子出国后又留下了多少寂寥的“空巢”家庭?这一切,似乎都无法阻止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潮。
  最早的留学热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从噩梦中苏醒的中国人开始了对出国留洋的渴望,当时任何海外关系都会被当作出国的希望。美国是第一选择。最先出国留学的是一批大学或者研究所的学者,他们中不少人一开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久而久之就留在那边,转为学生攻读博士学位了,这多少有点非正常手段的留美使得他们这一代人大多成就有限。由于那时国人的经济收入与美国的消费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那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洗盘子打工挣学费的故事了。与此同时,公派留学生开始慢慢多起来,公派一般是要求回来报效祖国的,但更多人选择违反协议,留在美国或者从其他国家转至美国继续深造和工作。著名经理人唐骏的经历可以视作当时留学生的一个典型例子,他在1985年获得公派日本留学的机会,又在1990年趁赴美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滞留美国,开始他的留美生涯。
  到80年代末,公派留学生逐渐淡出,自费出国留学渐渐成为主流,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中国大陆的又一波留学热潮。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个重点高中里面,几乎2/3的学生都在读托福、考托福,准备出国。美国的考试遴选政策在普通市民看来相对公平,你不需要搞关系弄公派名额,也不需要很多钱来支付学费,只要你有才,考到足够的分数,就能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改变命运。那时的留学与今日不同,几乎没有家庭可以负担孩子高昂的学费,如果你申请不到全额奖学金,即使拿到一些大学的offer,也只能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许多人为了全奖只能放弃半奖的常青藤名校,到逊色一筹的大学就读。
  然而,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移民政策的收紧,赴美学生签证的拒签率开始大大提高,据说整个90年代平均在50%上下,但在90年代早中期可能更低一点。以笔者高中毕业的1993年为例,原先托福成绩580也能申请到学校并且获得签证,这时候基本上要过600分才有可能申请到全奖,而如果不是全奖,则都会被拒签,有时候连差一点的学校的全奖都会遭遇拒签。到后来,流传着的赴美留学门槛非常高——必须是名校的全奖才能保证不被拒签,美其名曰:美国需要最优秀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当年一个班级虽然有一半的同学在读托福,但最后赴考的不多,而留学成行的更是一个都没有。因为名校全奖不仅要求托福高分,更要求数理化成绩优异,如果有省市级或者全国竞赛奖项,才是最好的砝码。比如当年被哈佛录取拿到全奖的邵亦波(后来学成归来创立了易趣网)就是上海华师大二附中的高材生,曾多次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当年他的全奖赴美也是轰动一时的新闻。不过,这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人留学梦碎,一些学生因为读英语考托福荒废了学业,却屡遭拒签,不得不调转头来复读高三课程,在国内上大学。
  然而,那些留学梦想并没有在这些人的心中熄灭,4年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都卷土重来,为出国读研而奋斗。90年代后期,赴美读研取代读本科成为主流,除了托福成绩,读研还需要考GRE(文科和理科)或者GMAT(商科),像复旦生化系这种国外科研条件明显占优势的科系,一届学生80%以上都出国了。另一方面,有些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一两年后也加入留学大潮,MBA学位就是这样从国外一路流行到国内的。
  也是在这个时期,除了美国,香港和加拿大成为另外两个海外留学重镇。香港回归以后,由于政策上的开放,它的高校优质师资和条件吸引了众多内地的本科生,除了读研,还出现了本科交流生的案例。加拿大则是以优惠的移民政策引来国人的注意,不少人移民以后选择继续留学深造,还有的以此为契机辗转到北美的另一地——美国。以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留学签证为例,1997年学生签证申请案1921个,获签率35%;1998年申请案3361个,获签率55%;1999年申请案9319个,获签率59%;2000年申请案12000多个,获签率59%。申请数和获签率都是逐年上升的。
  2000年以后,特别是9·11之后,美国又一次收紧移民政策。这也给了另外一些瞄准教育经济的国家以机会,欧洲英、法、德等国,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都加入了中国的留学市场。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优势在语言,中国学生的第一外语大多是英语,只是从考托福变为考雅思而已;德国的优势在于免学费政策;法国则申请相对容易,而且学费生活费也比较便宜……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普通老百姓经济收入的改善,使得留学不再是少数尖子生才能实现的梦想。一些国家把教育当成一门生意,入学门槛较低,国内很多富裕的家庭,出钱把子女送到国外留学。一批留学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只要支付一笔钱,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部件,被送往国外。很多国家的拒签率相当低,国外教育机构开始争夺中国生源。
  2005年前后,随着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进一步开放教育市场,签证变得相对容易。留学生趋于低龄化,很多学生从出国读研转为出国读大学,甚至出国读高中。资料显示,2010财政年度,美国在中国大陆签发学生签证(F-1)11.38万个,占全球的1/6,而且学生签证通过率高达85%以上。2009财年美国给中国大陆颁发了8.18万个学生签证,2008财年为5.63万个,2007财年签发了 5.15万个,又比2006财政年度增加40%。可见,中国正在掀起新一波留学美国的高潮。
  与这波出国热同步的是归国浪潮。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国外经济形势普遍疲软,就业率不高,因此学成回国成了留学生另一个选择。与最初一批留学生即使打零工也要留在国外不同,新一代的年轻学子更注重身份地位和生活质量,选择更多元,如果在国内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很多人都愿意回到故土,海归人数逐年增加。根据教育部以及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2010年,中国大陆出国留学人数约达190.54万人,共有63.22万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而到2009年为止海归人数还只有49.74万人,2008年为止是39万人,2007年为止31.97万人。
  海归人数的上升与这一代留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也有关系,有些孩子出国留学还要妈妈陪读的例子并不少见,吃苦、独立的意向比较弱。另一方面,出国留学获益很多,但也有损失,其中最大一点就是与父母亲人的分离,待到学成,留在海外的子女也很难担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么令人心酸无奈啊,如果说选择留下是为了下一代,那么选择回归则更多体现为了上一代的亲情。
  如今,很多家长把越来越小的孩子送进留学队伍中,也许是铁了心要他们在海外扎根了吧。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