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2012,我们都是必胜客
当12月21日安然结束时,人们尽可以去嘲笑“末日论”。
荒诞不经的预言一次又一次地落空了。尽管如此,人们无法嘲笑一种可能性:这个世界可能在突然之间整体清零;人们更无法回避这样一种必然性:这个世界终会在某个时刻归于寂灭。
“世界末日”的话题,其实能让我们慢下脚步,重估生命中的各种价值,从而寻找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
这里,我们将讲述六个人的故事,看他们如何把握当下,追求辉煌。
末日预言也有正能量。走过2012,我们都是必胜客。
1.林丹的2012
林丹对于2012世界末日的种种传言一笑了之,他用自己努力的身姿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的未来更辉煌。
记者|张 伟
上月底,中国羽毛球公开赛期间,上海源深体育馆,《新民周刊》记者再次与林丹见面。秋日的下午,场内羽毛球激战正酣,场外林丹在忙于他的新书签售,2012年,林丹成了体育界的人气王,谈及即将过去的一年,林丹感慨万千。的确,2012简直就是“林丹年”:这一年,他成功卫冕奥运冠军;这一年,他与相恋8年的女友谢杏芳牵手红地毯;这一年,他的广告身价突破了千万元??
永恒的2012
记者曾经多次采访过林丹,在上海,羽球一哥再次坐在了记者的面前。少了赛场上的几分霸气,也没了夺冠后的激动与呐喊,面对《新民周刊》记者的采访,“超级丹”表情平静,话语中多了一份谦和与责任。
谈及伦敦奥运会巅峰对决,几乎所有人的记忆都会在林李世纪大战的现场定格、回放:疯狂、喜悦、尖叫、遗憾、落寞,种种情绪的肆意宣泄让温布利体育馆像一个快要爆炸的大锅炉,当决胜局的比分锁定在胜利的那一刻,狂喜的林丹把温布利体育馆变成了田径场,似乎只有奔跑和呐喊才能宣泄内心情绪,随后他面向温布利观众,以及全世界的电视观众,脱掉战袍赤膊欢庆,双手做出一个机枪横扫的动作??这不由人让人想起了《亮剑》中李云龙的那句经典台词:“什么他娘的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是军人,就从来不说孬话!”就在林丹尽情欢呼的这一刻,连英国BBC电台的评论员也被林丹征服:“林丹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卫冕羽毛球男单冠军的运动员,他绝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羽毛球运动员。而李宗伟有点可怜,他总是距离冠军那么近,却无法取胜。我能感觉到他心碎的感觉,但我们必须向林丹致敬,金牌属于他!”
在上海,《新民周刊》记者与林丹的话题自然离不开2012的伦敦,但林丹却不愿多谈自己,他更多地谈到了对手:“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羽坛,要占有一席之地,自然需要有自己的‘独家法宝’。我觉得他们都很强,每个人都很优秀。正因为他们都有实力,要想战胜他们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每次和他们对决我都告诉自己,要保持冷静。其实,我很感谢我职业生涯里的这些对手们,正因为有他们的陪伴,才令我的故事更加精彩。”
记者发现,如今的林丹之所以能够在伦敦奥运会上再次获得男单冠军,成为了同时拥有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全英赛、世界杯、总决赛、苏迪曼杯、汤姆斯杯八大满贯于一身的世界羽坛第一人,这除了他与生俱来的过人的天赋,强悍的体能,细腻的技术外,还离不开他尊重对手的谦虚品质和坚强不屈的的意志精神??凡此种种,帮助林丹成为了球迷和业界公认的史上最杰出的羽球运动员。
丰收的2012
在中国龙年,作为世界羽坛最为耀眼一条“中国龙”,超级丹实现了事业爱情的双丰收以及荣誉和金钱的双丰收。谈及2012,林丹向记者谈到了世界体坛的劳伦斯颁奖盛典。
龙年的春节刚过,林丹只身飞往伦敦,参加世界劳伦斯奖的颁奖盛典,该奖项素有“体坛奥斯卡”之称,他入选了“推荐提名”,成为第一个受邀出席的羽球运动员。为了出席颁奖,他买了套黑色西装,白衬衫搭配紫色领带,在刘翔和李娜无法参加的情况下,他是唯一的中国运动员代表,这也是世界对羽毛球文化的一种最高认同。走在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厅,超级丹俨然是好莱坞式的国际巨星,在唐宁街10号受到英国首相卡梅伦接见时,又变成了社会活动家。成就,定义了他的多重身份,也将更大的责任赋予了他,除了在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之外,羽毛球对于他的意义也在发生着改变。
《新民周刊》记者请他谈谈参加世界劳伦斯奖的颁奖体会,林丹答:“可以说感慨万千吧。只有参与过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国际舞台。我们的传统优势项目可能并不具备真正的全球性。可能别人承认你是世界冠军,也承认中国体育很棒,但并不代表我们身处最抢眼的位置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文化比金牌更重要。”林丹的这番话,也是他首次参加劳伦斯颁奖盛典感触最深的体会。
谈及2012的另一个收获,林丹的话题变得轻松起来:“今年国庆前夕,与相恋8年的阿芳完婚,总算是立业成家了吧!”
传说中的杨过和小龙女,苦等16年后终成眷属,而林丹与谢杏芳相守8年,2012年9月23日,龙年的八月初八,在这个黄道吉日,这对羽坛的“神雕侠侣”用一场盛大的婚礼见证他们的爱情。伦敦奥运会后,很多人猜测林丹会不会功成身退。林丹表示,他一定会在婚礼后,好好地坐下来问问自己的内心。而眼下,他只能半开玩笑说:“老婆只会喊你回家吃饭,李宗伟却会喊你回球场训练。有时候在竞技场上,你的对手会比你的教练更让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现在,是老婆最大。”
除了收获了事业和爱情,在这一年里,林丹的商业身价更是呈现出直线上升之势。
长相英俊、身材出众的林丹如今在中国体坛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比赛训练之外的他亦频繁穿梭于各类发布会和时尚活动。他不但时常出现在时尚杂志和影视广告的大片中,他更拥有自己的运动品牌。而此次伦敦奥运上,霸气外露的“超级丹”显然将赛场变成了秀场:延续着一贯的硬汉风格,健硕的身形、黝黑的皮肤,大臂毫不掩饰性感的文身,还有颇具熟男气息的凌乱胡碴,不知谋杀了多少菲林。2012伦敦奥运上成功逆袭,惊心动魄的决战,更是撼动了全球数亿观众。无疑,“超级丹”的威力仍将持续扩大,这也将为他赢得更多品牌的追逐。只要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浏览网络,你就会发现林丹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汽车、奶制品、功能性饮料、剃须刀、化妆品、服装等各个领域的广告上,他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2012中国体育运动员中的广告代言第一人。目前,林丹已代言十多个国际大品牌,而且其两次身价爆涨都是从奥运会夺冠时开始的,据业内专家分析伦敦奥运会林丹商业身价至少翻了一番,顶级代言收入已经突破了千万。
完美的2012
对于林丹所取得的成绩和影响,央视名嘴张斌曾认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体育的领军人是模糊的,有大量优秀的选手都成为候选。而林丹正是在这个临界点上完成了辉煌之作。不论态度还是潜质,林丹都具备成为领军人的素质。”如今,四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姚明已经退役,刘翔逐渐老去,孙杨尚显稚嫩,唯有林丹,显得那么完美。
在羽球场之外,林丹的身份依然有点复杂:是运动员,是军人,还是一名客家人。而在千千万万粉丝的眼中,他永远都是无与伦比的“超级丹”,这个绰号来自羽毛球世界联合会官方网站对他的昵称,其受欢迎度可见一斑。
从外形上看,林丹俊朗的外表一直以来让很多男女粉丝为之疯狂。实际上,林丹的魅力更多地在于他君临天下的霸气 ,在这个男性气质正在逐渐丧失的时代里,很有男人味、野性十足的林丹自然备受追捧。与此同时,在生活中,超级丹又是一位追求时尚,极有品位,够哥们、讲义气的大帅哥。
“做最真实的自己!”是林丹率真个性的体现。记得在2012年的北京,出征奥运会前,《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林丹时问他:“有人说,你有着彼得·盖德的技术、夏煊泽的拼劲和孙俊的脑袋。你认为呢?”林丹正儿八经地说:“我很喜欢这些球员,但我不喜欢这个说法!好像我是他们的结合体。我就是我,谁也不是!”
站在赛场上,超级丹的自信和杀气,常让对手不战而栗,这样的个性是装不出来的。的确,一个运动员要想成为明星必须有三个条件:出众的球技、英俊的面孔、与众不同的个性。没有个性的运动员成不了明星。林丹在成为明星后,他的个性也成了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赞同也有非议。但林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管别人怎么说,总是我行我素,勇敢前行。
林丹队友曾透露:林丹在队里非常讲义气,从不耍大牌,对小队员非常友好,平时小队员们在技术上有什么问题向他请教,他总是热情帮忙。周末闲暇之余,林丹还经常请队友们一起吃饭、唱卡拉OK什么的,他不吸烟、不酗酒,不玩电子游戏、不爱上网聊天,和队友谈笑聊天时,他的言语总是充满智慧和幽默,很受欢迎??这所有的一切都注定了超级丹在国家队的老大地位。
原本,林丹的一哥身份只限于羽毛球范围内。从7年前以中国羽毛球队领军人物的身份获得汤姆斯杯冠军开始,他一直占据着世界羽坛霸主的地位,尽管这其中,间或有陶菲克、朴成奂、李宗伟给他施加一些压力,但是林丹人气和实力不仅屹立不倒,反倒是越来越强大。但在2012奥运会夺冠之后,林丹的名字似乎不再仅仅局限于羽毛球的范畴,在提及中国竞技体育的代表人物时,很多人马上就会说起林丹。而如今,看着林丹一路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现在的国内体育第一明星,李永波则感慨万千:“他的确是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我也乐意看到他能站在更高的地方,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发展。”
怪不得林丹对于2012世界末日的种种传言一笑了之,他用自己努力的身姿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的未来更辉煌。
采访最后,记者翻开了林丹刚刚签售的新书《直到世界尽头》。谈及这本自传,林丹说他并不忌讳披露自己12年国手生涯中一路走来遭遇的各种挫折,其血泪成长史堪比励志大片,“扛住了,全世界都属于你;若被打垮,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这或是林丹对竞技世界最真情的思想告白,也是他不断前进的一大动力。低调、刻苦、坚韧不拔、不断超越,永无止境。正如他在书中所言:人生的精彩不在于你站得有多高,而在于生命的宽度,“与一生相比,我过去的岁月只能算是匆匆片刻,我也不过是在羽毛球领域里做成了一些事情。现在,让我只做林丹,做回自己。那个从福建龙岩的小县城里走出来的小伙子,他平凡如你,正在书写未来??”
2.见过“末日”更珍惜“今天”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末日”,既然如此,2012年12月21日,又与平常的每一天有什么区别呢?
记者|黄 祺
四十出头,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几乎可以预见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轨迹。如果单纯从个人的前途来说,孙蕴伟医生也在这个年龄上看到未来:继续医生职业,医治病人,积累临床经验,总结科研成果,老去,成为让人尊敬的好医生??
但同时,孙蕴伟对未来又深感不安:医患关系是否能够改善?是否有更多年轻人安心做医生?社会矛盾能不能少一点?法制化是否能够真正实现?
研习医学的人最“唯物”,孙蕴伟把2012“末日论”当作一个笑话,他只希望,这样一个被赋予神秘色彩的年份,可以成为这个社会的“拐点”,他期待更多人像医生一样抱有务实的精神,用切实的行动让未来变得更好。
医生的2012
年初从媒体上读到2012“末日论”的新闻时,孙蕴伟权当是个笑话。从18岁选择进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医开始,孙蕴伟注定成为一个“唯物”的人。在一个“唯物”的人看来,只要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末日”的存在,那么,它就是不存在的。就像通过人体解剖如果找不到某个器官,那么这个器官就一定不存在一样。
直到有一天,上初中的女儿也开始提到“末日论”,孙蕴伟才认真地想了想这个名词。
孙蕴伟现在是上海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从实习医生到现在近20年的从医生涯,难免见证病人的“末日”。见过太多以后,孙蕴伟以为自己对生命的消逝已经麻木,但这种麻木感,其实只是特殊职业从业者的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医生最明白生命的归宿是个什么样子,于是总要避免去端详命运的模样。
医生这样有可能见证他人“末日”的人,更能体会“今天”的珍贵。因此,像“末日论”这样的故事,让孙蕴伟觉得不值得讨论,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末日”,既然如此,2012年12月21日,又与平常的每一天有什么区别呢?
孙蕴伟自己的2012年,充满积极的暖色调。从事业发展上来说,孙蕴伟获评“正主任医师”,同龄同行中,评上正高职称的并不多,这是对他多年学习积累和工作实践的肯定。这一年,孙蕴伟还接受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带队援滇。
瑞金医院援滇医疗队,是上海市医疗援滇计划中的一部分,医院希望“留过洋”的孙蕴伟也能“下下乡”。一开始,在接受医院任务时,孙蕴伟有一些不情愿。半年的援滇一方面会影响科室发展,他带的研究生也会受影响。另一方面,孙蕴伟多年在国外求学,一直遗憾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女儿成长,现在女儿正读初三,学业压力大,孙蕴伟本想多陪陪她。
不过孙蕴伟最后还是接受了任务。孙蕴伟和同事们的目的地,是云南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州府泸水县。从上海先乘坐飞机到昆明,第二天再乘飞机到保山,从保山换乘近4个小时的长途汽车,颠簸2天之后,一行人才到达边陲小城。
这是孙蕴伟第一次在如此落后的地方长期工作,泸水县邻近缅甸,只有17万人口,生活在县城里的仅3万,大多数人居住在山区峡谷地带。县医院楼房看上去还不错,但一进入内部,孙蕴伟就发现了巨大的反差。
一个差别是,像瑞金医院这样的大型三甲医院,分科很细,医生一般都是在某一个专科上具有专长,而泸水县医院的科室设置,还像几十年前的医院一样只分大科室。还有一个更大的差别是,“现代医学越来越依赖仪器,当地几乎没有先进的仪器,我们的本事很多都用不上。”
现实情况给援滇医生们出了难题,但他们又不甘于无所事事。孙蕴伟和同事们调整了一下“战略”,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当地医疗人员的培训上,向他们传授现代医学分科等知识。
医生多多少少有些理想主义,在援滇的半年中,孙蕴伟和同事们虽然没用上自己的“看家本领”,但如果当地医生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有所收获,他们也会体会到满足。
手电筒与希望
“其实做医生很矛盾,一边总是抱着希望,一边又见过太多的社会矛盾,太多让人悲观的现实。”中国医生的职业处境,本身就是一个冷酷的现实。
孙蕴伟当年报考医学专业,最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医生这个职业非常稳定。“1990年代初,社会还充满动荡的气氛,当时觉得,当医生是最稳定的职业,而且还能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带来健康上的保障。”当时,医生在社会上受人尊重,医患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张。
20年以后,医生居然成为很多恶性伤害事件中的受害者。“杀医”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词,仅2012年,就有6起“杀医”事件发生,造成3名医护人员死亡,13人受伤。
最近的一起事件发生在11月29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医生被人用斧头砍伤致死。医院宣传处称,事发时医院处于午休时间,一名中年男子没有挂号,直接冲进诊室,用斧子将正在当班的康红千砍伤。事发时诊室内无其他人,康红千立即被送往三楼急救,但抢救无效死亡。
医生的职业声誉下降,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很多时候是医生替社会承担了社会矛盾的恶果。孙蕴伟说,医院里最常出现的矛盾,是病人对医保限制的不满。“一些病人很贫困,但医保对报销范围又有限制,部分人会把对医保制度的不满,发泄到医院身上,与病人接触的是医生护士,他们自然把怨气发泄到我们头上。”
制度的困境不是医生们能够改变的。孙蕴伟提起晚期癌症患者住院难的问题。今年3月,一封市民写给上海市领导的公开信,引起上海市高层的注意,也引发社会讨论。写信人秦岭的父亲身患晚期癌症,向几家医院申请住院都被拒绝。
医院不愿接受晚期癌症病人的原因,与“病床周转率”这样一个评价指标有关,医院害怕晚期癌症病人“压床”,因此不敢接收病人。但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他们不会去区分管理制度与医院、医生之间的差别。
像这样无法解决的现实症结,每天都在医院这个“舞台”上上演,医生常常因为现实而心生无奈。
医患关系紧张,具体到一个医生的身上,就变成了对“风险”的恐惧。“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一定会有失误的时候,现在的医患关系,让医生们时时感到紧张。”不过就像孙蕴伟所说,即使现实环境如此,他还是保持着职业上的好奇心。“我不会放弃做一些探索,只不过会更加小心。”
医生更懂得“当下”的重要,更明白行动比任何空想都要有价值。因此,孙蕴伟还是每天7点半准时出现在医院,除了病房查房和专家门诊工作处,还要完成各种内窥镜操作和治疗。孙蕴伟希望,更多人像医生一样,一边心怀期待,一边相信行动的力量。
“如果‘末日’真的到来,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孙蕴伟医生几乎不用考虑,立即回答:手电筒。
这个答案让记者有些意外,通常我们会以为医生在危机时刻,想到的是急救包这样实用的物品。
“有手电筒就有光明啊,那时候精神鼓励和寄托最重要。”尽管现实有些让人困惑,但孙蕴伟还是保持着自己的乐观。
站在2012年的末尾,孙蕴伟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总是有期待,期待社会变得更好,期待真正的法制化,期待女儿能够生活在一个稳定而安全的社会,尽管这些愿望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实现。”
3.田艺苗:穿T恤听古典音乐
记者|阙 政 撰稿|林鹭萍
对12月21日的末世论,她百分之百地不相信。“我们做的事情未必有多大的意义,很多时候都是对自己有个交代。”
2012,田艺苗很忙。
唱片业不景气,越来越多机构倒闭,唱片公司改走经济路线,古典音乐就更是式微。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的古典乐乐评,读者却很广。从2002年至今,十年间,田艺苗在不少媒体开设了多个音乐专栏,乐评集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印数一再增加。
看起来,听古典乐的越来越少,跳“江南Style”的越来越多。但田艺苗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讲座,仍然次次满场。
谁还需要欧洲两三百年前的流行乐?
“你去大剧院看演出就会发现,演奏家都是年轻的,观众却大多头发斑白了。”田艺苗忆起父辈的古典乐情结,感触颇深,“如果说我们是从小被父母逼着练琴走上这条道路的话,那他们才是真的爱。下乡劳动的时候坐在拖斗上唱《图兰朵》;‘文革’了去垃圾堆里捡抄家剩下来的古典唱片听??当音乐和他们苦难的生活连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深刻的记忆。再听到熟悉的曲子,那个年代就又回来了,所以他们对古典乐真的非常有感情。”
一旦离开这样特定的生活背景,听着罗大佑们长大的一辈人,便与古典音乐渐行渐远。欧洲两三百年前流行的东西,还能不能够表达现代人的个性与感情,显然是个问题。更何况,古典音乐本身就未必代表着个性或感情。“像巴赫那时,音乐表达公共的感情;到了肖邦、李斯特,他们觉得有必要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严格意义的古典时期,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早期,那时的音乐个性并不突出。一般宫廷贵族需要哪些礼节性的音乐,就请音乐家写一个。”田艺苗说。
不过,“复古”正是眼下当红不让的潮流。几百年前的流行音乐,被时间酵母酝酿出别样的风味。说起来,古典音乐在西方的处境,与京剧昆曲在中国的情况多有相似——民间仍然有年纪较大的人,当作生活习惯一般去欣赏;进入庙堂演出时,却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去品味。
“昆曲一个完整的本子要三四天才能演完,依依呀呀的唱腔,铺得那么长,我们小时候未必会喜欢这样的音乐。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你就会觉得能够欣赏它的美。那种几百年前的节拍,古雅的韵味,和现在日新月异的节奏很不一样。”在田艺苗看来,“这就是复古吧。”
正如复古的时装并不是叫人从头到脚穿上当年的衣冠鞋履,隔了几百年的时光再回来,古典音乐也早就不是它从前的样子。但这其中那些微妙的改变,那些现代元素的丝丝融入,却恰恰满足了时人的需要。
“人活在现代,感情就是现代的感情。”田艺苗说,“我不支持原样照搬,古典音乐还是要用现代的方式来演绎。像古尔德,他是用机械化和数理学的东西来呼应巴赫的感情,特别有新意,有个性,将巴赫弹出当下的感觉。我觉得古典音乐的演绎需要个性化,需要时代感。这样古典音乐才能继续流传下去,不然就是一潭死水。”
“穿T恤听古典音乐”
对音乐的喜好常常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纯粹也直接。李海鹏曾经对田艺苗说:“古典音乐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屏障一样。我很烦的时候,打开巴赫,就感觉它像一个屏障,隔开了世俗的生活。”
这或许是其他音乐力有不逮的方面,但对于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而言,却未必是好事。屏障将世俗挡在身外,也不免令音乐本身产生距离感。越来越多古典音乐被运用于典雅堂皇的高档场合,成为体现身份层次的奢侈品,像华服,像珠宝,装饰感越来越强。人们穿起燕尾服去衬托一种艺术欣赏的仪式感,与其同时,许多本该被同时吸纳的内容信息、弦外之音,却通通被忽略。
2010年前后,写了十多年乐评专栏的田艺苗结集出版了自己的乐评著作《温柔的战曲》。写乐评的田艺苗并不喜欢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随性而行的她也并不急于推销自己。反倒是成书之后,引来许多读者的建议,“你光有书,没有音乐,我们怎么来欣赏音乐的好?不如你来开讲座吧!”她想,“那也不错,你们说开讲座,我就开一个试试看吧。”随后,就有了“穿T恤听古典音乐”。
起这样的名字,当然是有抗衡仪式感、权威感的意思在:古典音乐并不是一定要穿礼服去听才行,穿T恤为什么就不能进音乐厅?——但田艺苗也不希望“穿T恤”这个放下身段的举动,成为另一种“摆姿态”、另一种“装”。一方面,她很理解“礼服观众”的心态:“很多人觉得有必要用一种仪式感去尊重古典音乐,这也没错。”但另一方面,她深信“艺术不应该有任何的繁文缛节”:“艺术的本质是质疑所有繁文缛节,质疑规则甚至道德和感情,寻找真理。艺术家要推翻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他要用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去思考去写作。我们这个年代提倡贝多芬,为什么?他就是一个袒胸露臂冲进圣殿的人,他的音乐是直指人心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音乐是完全贴近生活的东西。它其实可以是生活中的一种工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今天我很累,本来想睡一觉,睡了还是觉得累,但如果听一段音乐就好像人一下子振奋起来了,或整个放松了。这是最明显的一种功效。音乐就是在你心里干涸的时候,有东西会流进去。”田艺苗希望“穿T恤”这个举动不只是针对音乐,也是为自己扫除浮面的虚饰,“只有这样做你才能真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古典音乐被她讲得很好玩
经过两年多的尝试,“穿T恤听古典音乐”的线下讲座已陆续在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等地举办。书店、图书馆、大学、音乐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兴致勃勃前来,领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在上海音乐学院里,田老师教的是作曲理论,难免枯燥。但在古典音乐讲座上,走的却是公共推广的道路,用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乐理知识她也会讲到,但绝不会是课堂型——“比如聊音乐结构,我会讲:‘它像三明治,第一段会出现面包,中间则会变化,出现蔬菜或者牛肉,变成别的素材,到了第三段又会回到面包的素材。’用这样的方式让大家了解。”
比起结构,她更在意“音乐到底在表达什么”:“结构也是一种音乐表达。很多人会说,这段是‘命运在敲门’,这段是‘月光’,这段是‘暴风雨’。其实贝多芬原来写这些音乐的时候是没有标题的,都是出版商为了促销,故意标上去的。所以你说这个音乐像什么,其实并不准确。为什么一定是‘命运在敲门’,不能是‘命运在敲窗’呢?把意思说死了,也就没意思了。音乐首先是模仿,模仿自然界,模仿人的心理活动和感情。但是要听出在模仿之外,它的艺术规则。模仿必须要建立在规则和思维上,才能体现出深刻的感情。这样去讲的话,大家就可能对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讲座上,田艺苗常常会给来客放一段音乐——先来一首爵士乐,再来一曲三百年前的巴赫,然后问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里不同。在她看来,无论爵士乐还是巴赫,“它们都有一种游乐的东西,有一种游戏精神,是玩出来的。巴赫的协奏曲就好像朋友之间游戏竞赛,你留一点时间给我玩,然后你接着玩。现代爵士乐也是这样的,不知不觉中,音乐的精神流传了下来,在不同年代,音乐始终有这样的精神。”
而这种游戏精神,这种“大家在一起”的好玩,也正是“穿T恤听古典音乐”最吸引来客的地方。除此之外,田艺苗还会分作曲家来讲:“比如莫扎特的歌剧,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脑子的人,像《唐璜》这样的作品,他没有去做道德审判。你看完会觉得:唐璜虽然很坏,但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唐璜,那也挺乏味的。贝多芬有时候还会作点道德审判,但莫扎特没有,这是他很高明的地方??”选择的倾向体现着她的个人喜好。听其言观其行,田艺苗的个性魅力,相信一定也是她广受乐迷欢迎的原因所在。
如今,“穿T恤听古典音乐”在微博的微群上已有近千名成员,不时上传一些自己喜爱的古典音乐,或是发布相关活动信息。接下来,田艺苗将会继《温柔的战曲》和《靠谱》之后,筹备出版《穿T恤听古典音乐》主题书,介绍她自己喜欢的音乐家和主要作品。为的,当然还是推广古典音乐。
对12月21日的末世论,她百分之百地不相信。但人生总有大限,田艺苗看得很开:“我们做的事情未必有多大的意义,很多时候都是对自己有个交代,让自己可以安心去老,或者在终点来临的那一刻,可以安心去死。”
感情丰富的人才懂音乐
近年来,不少文化人开始了他们跨界推广古典音乐的尝试。香港小交响乐团指挥叶咏诗曾与詹瑞文合作,以“栋笃笑”的方式演出《古典音乐速成——音乐词汇笑疗法》,轻松诙谐地为观众传授予古典音乐常识。香港小交响乐团还多次与流行乐手合作演唱会,《爱与交响曲》(张学友)、《弦歌有你》(张信哲)等令流行乐迷同时领略了古典音乐的风采,跨界效果颇佳。周立波也和中国爱乐乐团携手办过海派清口混搭交响乐的“新赏会”。
有时候,无心插柳比有意栽花更有效,比如村上春树——“他很喜欢古典音乐,什么都听,据说他一边跑步一边听巴赫。村上春树老在书里写到古典音乐,而且是专业的知识,所以现在那么多年轻人喜欢古典音乐,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而田艺苗的乐评集也非常好销,今年新出版的《靠谱》,上市两个月已经重印。她却说,写乐评就得要“不靠谱”——“重要的未必是识谱,感情丰富的人才懂音乐。现在很多人学钢琴、买乐器、听音乐会,我觉得他们就是急着想变得跟音乐有关系,急着想变得高雅起来,这不是真正地理解音乐的妙处,这就是我说乐评得‘不靠谱’的主要意思。”
正如毛尖说的,流言传播得最快。田艺苗并不排斥写音乐家的八卦。“每个人都会对八卦感兴趣,我也是。讲到肖邦大家就会想到乔治·桑,讲到勃拉姆斯就会想到克拉拉,听众就是从八卦开始了解音乐的。八卦不仅是推广古典音乐的敲门砖,还能帮助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有些人生活中可能比较闷骚,什么都不好意思说,把所有的感情都投入他的音乐。关注一个作者,他的生活中发生过哪些大事情,什么事对他影响特别大,对于理解他的作品而言,是非常有用的。”
聊古典音乐,不可避免地会谈到电影。且莫说直接以著名音乐家生平为题材的名片,就有《翠堤春晓》、《一曲难忘》、《闪亮》、《狂恋大提琴》??不可胜数。即使是古典乐在经典影片中的昙花一现,也足以绕梁三日——看过《肖申克的救赎》,谁能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费加罗的婚礼》?《时光倒流七十年》的主题曲,教人一听便为之倾心;就算小猪麦兜,也用了太多巴赫肖邦莫扎特。好的古典乐为电影点睛,电影的成功又极大增加了观众对于原声音乐的兴趣,不啻是双赢。
但田艺苗却略有保留,原因是对电影音乐的质量始终存疑。“电影对古典音乐的传播力度很大,有很多段落直接采用古典音乐。但电影音乐很多都是画面感、描绘性的东西。而在古典音乐里,描绘性的东西意义不大。音乐是用节奏、音调、和声等素材来发展的,并不是画面,画面感的音乐很容易变成风景明信片。而如果是用音乐本身素材来发展,大家就会觉得这个音乐有血有肉,有逻辑。所以一直以来,古典音乐里,纯音乐获得更多认可。”
电影在推广古典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令它成为自己的附庸,对影片,加分有余;对音乐,却失去思考空间。甚至,电影的发达还会影响了当代古典音乐的创作——“当代的古典音乐写起来都像电影了,这未必是音乐的好事。不过我想,电影是这个年代新的综合艺术品,如果莫扎特、柴可夫斯基活在当代,可能都会来写电影音乐。平时我一直很关注电影音乐,因为这些音乐里面会传达出这个年代新的讯息,这些音乐的新感觉会影响当代古典音乐的创作。”
原以为着力推广古典乐的田艺苗对于电影和古典乐的联姻一定相当赞成,结果却未必尽然。这也告诉了我们她在推广古典乐上的底线:“身段要放低,但音乐本身的质量不能放低。推广的意义,并不是将一件事做得尽量通俗。”
4.爱红酒,更爱生活
记者|任蕙兰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地方生活工作,一切都在起步,怎么会去相信尽头很快就会到来呢?”
美女爱醇酒
“新上海人”Eva是一个很高挑的法国美女,双腿修长,五官立体,眉宇间有些像法国影星奥黛丽·塔图。她有欧洲女人的考究,在上海的寒冬只穿一层薄薄的丝袜,绝不肯牺牲形象去屈就低温;也有欧洲女人的随意,身上的毛衣裙剪裁很简单,没有其他装饰。
她在一家法国葡萄酒代理公司ASC精品酒业任品牌经理,负责把宝祖利新酒推介到中国市场。因为宝祖利新酒的存在,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成了世界各地宝祖利迷们欢呼雀跃的一天,刚刚酿成的近100万箱新酒就经宝祖利地区的数十个小村庄,穿越沉睡中的法国乡村,一路跋涉,抵达里昂、巴黎及法国其他航空口岸,被运送到世界各地翘首以待的葡萄酒爱好者手中。零点钟声敲响之后,葡萄酒经销商们争相向大家宣布:“宝祖利新酒到了!”
法国人想到宝祖利新酒,第一个念头就是狂欢。最初的起源是每年秋季农民们会庆祝丰收,宝祖利新酒就成了欢庆的宠儿。Eva在巴黎参加过宝祖利新酒的狂欢,当时一杯酒售价70欧元,但欢乐的人们依然慷慨地豪饮。当然宝祖利新酒在一般情况下很平价,它是使用当年的佳美(Gamay)葡萄酿造出来的葡萄酒,不耐久存,多数酒要在1-2年内喝掉,新酒更要在3个月内喝掉,否则就失掉了它应有的果香和新鲜风味。
“法国最贵的葡萄酒不是拉菲。”Eva不断强调,也不是拉图或木桶,而是勃艮第产区的罗马尼康帝。她很高兴越来越多中国人知道,在法国除了波尔多,还有其他地区出好酒,宝祖利新酒就是勃艮第的佳酿。和波尔多产区的葡萄酒不同,宝祖利新酒在橡木桶中呆的时间比较短,只有1-3个月,因为“年轻”所以口感清新,酸涩感少,带着浓郁的水果芳香,很适合年轻人,特别是女性。
在法国以外,究竟哪个国家的人们最先尝到新酒?这对于宝祖利粉丝是件非常重要的事。Eva告诉记者,答案是日本,因为根据时差,日本最先到达11月第三个星期四的凌晨。而中国人只比日本晚两个小时享受到新酒。但是新酒上市是在凌晨,当Eva和酒友在酒吧为宝祖利新酒狂欢时,大部分中国人还在梦乡里。不过她很高兴参加酒吧狂欢夜的粉丝越来越多。
进入中国市场后,宝祖利新酒通过和必胜客合作来扩大认知度。“必胜客的主要顾客是时尚的年轻人,他们到那里庆祝、聚会,现在他们可以在欢乐餐厅品尝到宝祖利新酒。必胜客的披萨、意大利面、牛排都很适合搭配宝祖利新酒。”Eva觉得,就像人们一开始不习惯用刀叉,不喜欢带奶油味的浓汤,但是对披萨和意面等西式餐饮慢慢从陌生到乐于接受,也会慢慢爱上宝祖利新酒。
Eva发现,葡萄酒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以前中国人把葡萄酒当做一件昂贵礼物,但现在买来自己喝的人越来越多,有很多葡萄酒价格并不贵,口感也容易接受,适合在聚会的时候和朋友分享。中国人注重面子,如果你请别人喝酒时能顺便说说酒背后的文化故事,会显得自己学识丰富,很有品位,所以中国人喜欢有故事的酒。”
“上海妈妈”的乖女儿
在和朋友同事去中餐馆吃饭时,Eva偶尔也会试试白酒。感觉怎么样?这个法国美女吐了吐舌头,“太太辣了。”不过她很喜欢中国的米酒,喝上去香甜醇厚,也不怎么醉人,就像个温柔的小姑娘。
在上海的几年中,Eva不仅适应了这里的食物和米酒,也习惯像一个本土上班族一样生活:每天挤地铁1号线去上班,在公司工作到晚上8点。“我在这里像中国人一样工作,但是会像法国人一样享受生活。因为我经常加班到很晚,但是下班后会找方法放松一下。”加班结束后Eva不会立刻回家,而是和朋友去喝杯鸡尾酒,聊聊天,9点再回到家里给自己做顿简单的晚餐,然后洗澡睡觉。
Eva说自己有两个妈妈,一个在法国,一个在上海。
法国妈妈已经70多岁了,生活在法国南部的小镇Frontignon,那里有薰衣草和普罗旺斯大区葡萄酒,还有许多来度蜜月的外国伉俪。法国妈妈每次打电话给Eva时,都会问她什么时候回家,这是Eva最大的牵挂。老太太来上海旅游过一次,Eva带她去了外滩,那里的法式建筑让她感觉亲切。不过对于其他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她可不怎么有兴趣。老太太不会讲一句英语,更不会中文,但并不妨碍她感受上海人的热情。
“上海妈妈”是Eva的邻居,一个50多岁的妇女。每次来Eva家里会很熟惯地坐到沙发上,跟自己弄点饮料,然后和她的“伊娃”(“上海妈妈”自觉地把Eva名字的发音本土化了)聊家常。虽然老人不会英语或法语,Eva的中文水平也仅限于便利店买东西的水平,但有趣的是她们总能通过肢体语言让对方明白自己在讲什么。Eva喜欢“上海妈妈”给她的“熊抱”,“上海妈妈”也喜欢法国女儿叫她“妈妈”。每次Eva回法国前,“上海妈妈”总会“吃醋”地问她:“你回去找你的法国妈妈了,不要你的中国妈妈了?”可惜的是,最近“上海妈妈”搬走了,她要去帮女儿照顾刚出生的外孙女。“她去照顾她的中国女儿,不要法国女儿了。”Eva开玩笑说。
信风水,不在乎“末日”
Eva喜欢上海的生活节奏,路上人们走路速度都很快,每个人都明白时间的意义,但又不显慌乱,默契地遵守着共同的规则秩序——比如在地铁站,上车的乘客在每道门边上排成两排,把中间走道留给下车乘客,地铁门打开时,进和出的人们迅速有序地交换空间。
“这座城市总是在变化,摩天大厦建起来的速度很快,每天路过的地方经常会发现开了新店。这和我出生的城市不同,和巴黎也不同,巴黎的一切感觉总是静止的,不会有很显著的变化,街头经常能看见存在了几百年的东西。”
不过Eva也带着法国人对传统和历史的自豪,比如巴黎地铁站虽然很旧,不过在靠近景点的地铁站点会有油画或其他艺术品装饰,还有人在那里表演行为艺术。“上海就像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努力在快速发展,扔掉了一些其他东西,以后会回过头花很长时间再把这些捡起来,包括城市的历史遗迹和环境。我们现在会花很多钱去维护历史建筑,不是把它们推倒重修,而是一点一点地修葺,这样花的成本更大。来巴黎的外国人都是来看我们的历史,不是摩天大楼。”巴黎不是有蒙巴纳斯大厦吗?“只有蒙巴纳斯。”Eva和很多法国人一样,提到这个孤立而不讨好的摩天大楼时感觉很无奈。“它破坏了巴黎的天际线。”
Eva从不相信“末日预言”,“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地方生活工作,一切都在起步,怎么会去相信尽头很快就会到来呢?而且法国人从来不迷信。”不过她对中国的“风水”之说却很感兴趣,在一个台湾朋友的怂恿下,她把卧室床的位置移到“适合磁场的方向”,“因此睡得非常安稳”。
她希望继续在这里工作,“就像在一趟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对未来怀着美好的设想——比如让更多人爱上法国葡萄酒。喝酒不止是解渴,是炫富,是交际,是商业文化,在法国人看来它是“l’art de vivre”,一门生活的艺术。艺术能给人带来“正能量”,让人升华自己,Eva希望葡萄酒也能给列车上的人们带来一些“正能量”,在都市的高压下喘口气,暂时忘记一米见方的写字台和3万/平方米的房价,放松地享受一下生活。
当然,她还有一个希望,和所有“漂”在这座城市的“新上海人”一样,就是经常有机会能和家人聚聚。
5.蓝冰,随时等待电话铃响起的日子
不管2012年的末日预言是真是假,我们总得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
记者|姜浩峰
就像围棋棋盘上的一枚闲棋冷子,生于四川、毕业于天津大学的吴端,目前工作生活在上海市西南郊区的松江新城。平时,他和普通白领一样,开车上班下班;也像其他父亲一样,去幼儿园接孩子。
然而,万一华东地区有上海“驴友”遇险,或者外地“驴友”在沪遇险,吴端就“摇身一变”,拥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蓝冰。
蓝冰,户外应急救援的行家里手。当然,他不是超人,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蓝冰,是上海户外应急救援队2012年度的队长,年底他将平安卸任。但在2012以后,他仍将是救援队的队员。就像围棋棋盘上,假若有了千变万化的险情,他这枚“闲棋冷子”仍会派上大用场,一旦华东地区有“驴友”遇险,他就能和几十名志愿者一样,前往救援。
互助精神在网上发扬光大
想要采访到蓝冰,必须要等到身为高级产品研发工程师的吴端先生下班。在初冬的一个傍晚,位于上海松江新城的开元地中海星巴克,记者终于见到了活跃于磨房网上论坛上海户外救援技术交流专版的蓝冰。他告诉《新民周刊》,自己参与的这个户外志愿救援组织,从1990年代末就开始活动了。“那时候,网络还没有普及,户外志愿者救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蓝冰说。
记者了解到,将热衷于自助户外旅游一族称为“驴友”,也是起源于那一时期国内某门户网站,随后又有了专门的户外专题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户外志愿者之间的联络能力也得以提升。
比如2009年,有一帮上海的“驴友”去浙江景宁县东南部的炉西峡,不幸遇险被冲走。当时上海户外志愿救援队有几个人前往搜救。可毕竟是当地人更接近事发地点,也更熟悉地形。几个老乡救出了那帮“驴友”。“这并不是说我们上海户外救援队就没有前往的必要。浙江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地区,遇到险情,我们志愿者有义务前往;其次,即使是老乡先救出了‘驴友’,我们也可以提供专业的辅助工作;另一方面,还锻炼了队伍。”
随着网络的发展,上海应急救援队不但开辟了磨房网专版,还于2011年建立起初步完善的后勤支援系统,申请了专门的手机求救号码——15921079835。如今,微信网络平台也正在架构中。
去年的最后一个季度,蓝冰作为值班队长曾经手持这一电话号码。最终,那三个月电话没有响起来过。蓝冰说:“救援队设一名队长,任期一年。比如我是2012年队长,即将卸任。另外一年中还有四位值班队长,值班队长拿着求救电话,24小时开机,一人值班一个季度。这样,就能更好地为广大‘驴友’在长三角的户外活动保驾护航。”
记者翻阅救援队花名册,发现目前救援队在册队员共53名,其中一线搜救队员8名、预备搜救队员25名、后勤队员20名。队员家的联络地址,从金山、松江这样的远郊,到市区,全都有。队员技能涵盖山林搜索、器械操作、通讯通联等。装备主要为个人技术装备。交通工具为私家车。
救援队设有委员会,其基本职责是规划救援队发展方向,推举常任队长及值班队长,并为值班队长及各职能小组的行动提供资源支持。具体如:负责制定救援队的长期发展或培训计划;新队员的招募考核;以及遇到险情时救援工作的协调。
去年作为最后一季度值班队长,蓝冰深深为电话没能响起而感到高兴,“其实我们不愿听到电话铃。”蓝冰说,“因为那意味着平安无事。”当然,只要有是发生,无论是有人求救,还是队员发现出意外而拨打这个电话通报,一旦电话铃声响起,家住松江的蓝冰,会立即召集其他队友行动。今年,作为队长,蓝冰需要负责的事情更多。不为人知,也不为蓝冰和他的队友们津津乐道的,是这支救援队其实还有一个更正式的名字——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山岳救援队华东支队上海中队。
“凌晨4点蓝冰接杭州救援队太阳鸟电话,说昨晚有一人在清凉峰迷路报警,杭州救援队已经出发,让上海召集一下队员,假如需要的话可以立即出发加入搜救行动。经和蓝冰商量,分头联系以前报名的队员。关于迷路人员的信息是他是孤身一人去了清凉峰,已经通过110报警,其他信息不详。”今年4月30日9时4分,注册网名大付的一位网友,在磨房网上海户外技术交流专版发出这样一条帖子。至11时4分,救援队员“太阳鸟”打来电话,称已经找到求援者,状况良好,警报解除。
原来,4月29日,杭州的邬先生独自一人登上了清凉峰,下午4点多迷路报警,临安警方立刻派人上山搜救,晚上11点12分杭州市户外应急救援队接到临安警方要求增援电话。接到电话后救援队立刻联络组织值班人员召集第一搜救梯队迅速集结,领取装备。凌晨2点多出发前往临安警署搜救指挥处与临安警方会合,了解情况后制定搜救方案,于30日上午6点55分到达野狼谷集合并建立了临时指挥部,7点10分通讯设备准备就绪,救援队队员及临安特警联合组成两个搜救分队出发上山。
虽然是杭州人在临安出现险情,可上海志愿救援队早就做好准备。这就是志愿者的互助精神。
队伍最缺的人才是医生
“集中救援力量,整合救援信息,为上海及华东驴友提供更高效的户外救援服务。”这是救援队提出的目标,也是这支志愿者队伍存在的意义。提及队伍最缺乏的是什么,蓝冰告诉《新民周刊》:“我们的经费,目前主要是自筹。据我所知,也有外地救援队接受赞助的,目前我们没有赞助。” 其实,救援队目前急需日常训练及搜救行动经费、信息平台、技术装备支持。
自筹经费,说白了就是凑份子。蓝冰告诉记者,目前救援队的伙伴们,来自各行各业。以外企白领、IT行业人士和金融行业人士居多,公务员比较少。而对于救援队来说,最缺的是医生。“公务员倒也无所谓,我们真的很需要医生。”蓝冰说,“可能医生作息时间不定,比如外科、骨科医生都是我们急需的人才,可人家说要到医院动手术就要去的,很难自己掌控时间。”
学生中,不乏户外救援的热衷者。蓝冰说:“我们很欢迎学生参加我们的‘新兵训练营’。”言下之意,真若有救援活动,他并不主张学生冲在第一线。
目前这支队伍,设有特勤部、搜救部、技术部和行政部。各个部分对成员的要求不同,肯定不是普通学生一上来就能胜任的。除了值班队长以上人员必须做到体能合格、有户外活动30次以上、领队10次以上之外,也可以看看一些救援队对一些普通组员的要求——
特勤部医疗组,需要拥有医护专业资质,户外活动10次以上;特勤部交通物资组,需要有驾照,有山区驾驶经验,能连续奔跑1万米。当然,对信息组的要求则是“有一定户外知识,上网方便”。
“目前,我们队员中,有四分之一是女孩子。她们负责信息收集之类工作。”
提到队员的流动性,蓝冰说:“毕竟大家都是这个年龄——结婚、生孩子什么的,有时候单位里有事也太忙了。所以我们并不赞成一定要留在队里。如果忙不过来,完全可以暂时退出,可以保留会籍。只要有户外活动的兴趣爱好,有爱心,就有为‘驴友’服务的机会。”蓝冰强调,体能是一个重要指标,只有体能达标,才能参与真正的搜救工作。
当然,并不是说家添了孩子,队员就完全无暇顾及救援队的活动。以蓝冰来看,目前他的女儿已经4岁。“我也带她参加一些徒步活动。比如今年国庆长假,我就带她到香港参加山区露营。她感到很好玩呢!”
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
既然是志愿救援队员,就要面对死亡。今年入夏不久,浙江“驴友”在溯溪中发生事故。杭州志愿者救援队参与事故救援。今年7月1日,蓝冰请来浙江救援队的“柳叶刀”,为队员们讲解救助经验。
“柳叶刀”在讲解中提到了应对死亡威胁。而蓝冰告诉记者,在志愿者救援队成立初期的1990年代末,市面上就曾经流传过2000年地球毁灭的邪说。“其实,世界末日真要到来了,我们也没法控制。我们户外志愿者、户外运动爱好者,为了防灾减灾,提高野外生存技能。相对于大多数都市人,对现代文明的依赖性要求稍微低一些。”当记者提及2012年世界各地的天灾,比如美国的纽约等地风灾,蓝冰说:“美国也好,日本也好,他们对自然灾害的忧患意识,比我们强烈。从小学生开始,就不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当然,我们自从汶川地震以后,这方面的教育也开始重视起来了。不管2012年的末日预言是真是假,我们总得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比如家里常备蜡烛、火柴、手电和应急包。我曾经在网上贴出过专业版的救援知识,可以保证遇到灾难的时候,住楼房的话,有10天左右的生存期可等待救援。”
提到了玛雅预言,提到“2012”,蓝冰说:“10亿美元一张‘船票’,你说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还是归我听音乐,听听古典音乐,也听听现代音乐;我还是看我的电影。我还是爱着我的家人,过我的生活,干我的工作,就好。”
6.广告人的光荣与梦想
希望身边的人都开心,在一个积极的氛围中生活,人也会变得很乐观。
撰稿|埃莉诺
赵子峡在一家全球排名第二的食品公司任市场部经理,他像是从《杜拉拉升职记》走下来的人物,衣着发型精心搭配,脸上带着职业性的笑容,说话逻辑清楚。从一个理工科毕业生到一家4A公司的“广告人”,再到全球500强企业经理,他的奋斗史活似一个男版“杜拉拉”。在这个都市中,有很多上班族像赵子峡一样凭个人努力和专业技能打拼,虽然他们头上没有光环,面前没有摄像机镜头或麦克风,不是所有人都在见证他们的奋斗,但他们组成了城市向上力量的基数,为一个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比稿之前,吃顿必胜客
2001年,赵子峡从上海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实习,这个学IT出身的男生很快被广告行业的精彩吸引住了。一个学生到金融中心上班,身边都是衣着光鲜的白领,电梯瞬间把人送到几十楼,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大半个城市的风景,同事都用英语飞快流利地交流,很符合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对自己职业的预期。
当然,实习生做的工作并没那么酷,赵子峡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是花在核对数字上。他要从面前几大摞的资料中找出几个数字,再看资料上的数字和方案上的数字是不是一致,“两张纸对齐放在面前,用一把尺压着,一行一行往下量,看两边的数字对不对。”不过理工科背景让他很静得下心面对枯燥的工作,所以当身边学广告专业的实习生嫌工作太闷而诸多抱怨时,这个踏实的年轻人被公司留下来,在高耸的摩天大楼里谋得了一米见方的位置。
广告公司是个活力迸发充满灵感的地方,每次想到一个独特的创意,做出一个提案,都让赵子峡兴奋不已。而这个行业的高压和高强度工作也让刚出校门的赵子峡迅速练就成“铁人”。每次递交提案之前一个晚上,大家都会忙到深夜,当他凌晨一两点走出办公室时,看到繁华的市中心归于平静,不复白天的喧嚣,赵子峡却觉得满足。他带着激烈讨论的亢奋余热,回到家冲个澡,睡几个小时,第二天早上7点又神清气爽去递交提案。“当自己处在一个默契合作的团队中,整个团队怀着‘必胜’的理念不计辛劳地去做一件事,感觉这样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广告业内有个约定俗成的传统,就是比稿之前一定要去吃顿必胜客,讨个“必胜”的口彩,赵子峡是这条传统的忠实信奉者,每逢重大的比稿前,总要先去必胜客“沾点儿吉利”。“我们广告人可是为必胜客贡献了不少销售额。”后来发现,这样的“迷信活动”许多人都搞过,孩子大考前、运动员比赛前??甚至向女朋友表白,都首选必胜客。
这样看似“幼稚”的方式其实欢乐的成分更大,赵子峡觉得,这其实是在工作、学习中缓解压力、提升状态的一种方式,“这种心理暗示很难说对比稿有实际帮助,但这是在给自己鼓劲,让自己的工作状态在一个饱满的位置,毕竟比稿时的临场发挥也很重要,有时可能就是你的自信和现场对客户情绪的掌控会让你最后取得胜利。”
男版“杜拉拉”的奋斗
比稿前讨“必胜”口彩的习惯其实事出有因,因为赵子峡在广告公司工作时,主要的客户就是必胜客,每次对方研发出新品时,就会召集市场部门和合作伙伴去“厨房”开会。“研发人员会充满激情地介绍他们新推出的美食,比如加了木鱼花‘会跳舞’的披萨,或是把饼底改成方形的,他们对自己的创造非常自豪,感觉好像他们发明的不是食物,而是改变人类生活的新事物。每个人会分一些新产品尝鲜,他们的情绪感染到我,让我感觉到,只有真正喜欢自己产品,觉得它好吃的人,才能想出最好的广告idea。”
“跟这么有创意的一群客户在一起工作,人也会比较容易有新点子。”赵子峡当年的一些广告点子在现在看来或许并不新鲜,但10年前却很前卫。他们将一份生活类周报,设计成一份菜单的形状,除了在铜版纸上展示美食,封面还有透明的装饰,这大概是比较早的异形广告。他还邀请了当时很火的美食探访类节目去餐厅拍摄,请名人带着观众走访美食,一边在镜头前品尝新品,一边描述味道和感受。
赵子峡认为,广告能传递给人一种正能量,一种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从广告中可以体味到平凡的幸福。“比如你看到一个美食广告,可能就会想约朋友去尝鲜,大家就有合适的理由组织一次聚会,沟通感情。如果广告里是情侣在一起享受美食,你也会联想这个食物TA是不是会喜欢吃,要不要带TA一起去试试。广告里家人之间的关怀,情侣之间的温情,传递出浓浓的温暖,让人也会想去关心家人,珍惜生活,因为广告里的故事很多就是自己的生活。”
2004年赵子峡到现在这家食品公司任市场部经理,角色从乙方转到了甲方。在代表企业和广告公司合作时,自己广告人的经历让他更能设身处地为对方思考,并且提供需要的帮助。
公司的七彩悬空楼梯和玻璃房办公室看上去很炫,咖啡喝茶一应俱全的茶水间也显得很人性化,休闲区的糖果色沙发和乒乓球桌更会吸引来访者的眼球。然而在这一切看上去轻松适宜的环境中工作的白领,生活却未必轻松。和在静安寺上班的很多白领一样,赵子峡会为每天去哪里吃午餐发愁,公司不会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设立员工餐厅,周围餐饮消费也不便宜。这只是生活压力的一部分。
人们对白领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印象,喜欢在交谈时插入一些英语表达,也习惯用英语写Email,汇报工作时就是一场PPT技能展示秀。每个人墨守外企文化,比如赵子峡在拍照时眼光还会不时从镜头飘出去,和路过的同事亲切而恰如其分地打招呼。努力修炼自己的生存之道,在每个领域都适用。
他们在电视上看林丹打球,去剧场为喜爱的明星或话剧导演捧场,大部分时间自己只是个平凡的观众,见证别人的奋斗,但在各自的小小天地中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过着光鲜亮丽上班族的市井平常生活,为这个城市的建设(或者为自己刚买下的住宅建设)贡献力量。
赵子峡“可以从周五晚上一直宅到周一早上”,不流连于泡吧和夜店,休息日睡到下午自然醒,约朋友在家里打牌聊天。他说,以前的老板曾经说自己对未来最大的期待是“让世界更美好”,虽然听上去很“宣言”,但如果每天对家人、朋友、同事好一点,自己也会觉得开心。赵子峡说,这也是他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身边的人都开心,在一个积极的氛围中生活,人也会变得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