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封面报道:中国电影囧大了

日期:2013-01-1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黄金碗,方便面

     (全景)八仙桌旁,坐着七人。

     (中景)徐峥、王宝强和黄渤眉开眼笑,泰国人妖Rose更是花枝乱颤;

     (转)对面李安、冯小刚和陆川三人,虽然也陪着勉强呵呵了几声,眉宇间都有掩不住的失落和尴尬。
     (近景)桌上是七个金灿灿的黄金碗,碗里的方便面呼呼冒着热气……
       剧本是虚拟的,剧情是真实的。一部小成本喜剧《泰囧》让中国电影市场很囧——《少年派》、《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前一阵杀得天昏地暗,可《泰囧》一出,居然迅速超越了三部片子的票房总和,12亿元人民币的炫目战绩开始挑战《阿凡达》中国内地票房No1的地位(13.8亿),而近4000万的观影人次更是一骑绝尘。
  什么价值观、历史感,什么大投入、3D高科技,什么私房菜、满汉席——人民需要的是方便面!
     当我们把视线从电影院转到电视屏幕,转到畅销书榜,转到无数人手上消磨时间的小游戏……终于发现了时代小秘密:文化消费,让智商走开!
  赚钱是硬道理,成功者是不受指责的。好吧,大家一起端起碗来,呼呼地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吧!
 
 

把脉《泰囧》,问诊华语电影

 

 
  无形中,《泰囧》仿佛被授予了一座“人民选择奖”,骂它无异于与民为敌。
 
记者|阙 政
 
     2013年的第一天,公映21天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已飙升超过10亿,它的下线日期从原定的1月13日延长至27日。截至记者发稿时,《泰囧》票房已超越12亿,正在挑战《阿凡达》创造的13.8亿元国内票房最高纪录。 
  50多万场放映、3000余万观影人次(已远远超越《阿凡达》),贺岁档从以往的兵家必争之地,变成被一片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在一片叫好又叫座的强音背后,《泰囧》吸引人们去无限讨论的,与其说是电影,倒不如说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个案。
  我们像对待快消品一样认识《泰囧》,仿佛它就是一桶爆米花,一碗方便面:简便易得,没啥营养,口味不错……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的泡面产量超过400亿包。
  不独《泰囧》。假如将2012年的华语电影比作一个人,那么《泰囧》正像是他的脉搏——每一次强弱跃动,都在给我们一些与健康状况微妙相关的信息。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新民周刊》记者为此遍访“名医”——戴锦华、顾小白、藤井树、图宾根木匠、韩松落、木雕禅师、阿木、本来老六、暗黑骑士、烂片通缉令……普通观众每年看电影不超过10部,这些知名影评人,却将今年的华语片看过九成以上,甚至是全部;文艺观众每周在微博上留下数百字关于电影的印记,而他们每年写下的影评,多达十几万字。
  与此同时,《泰囧》的制片人和投资人陈祉希,也受邀一诉电影背后的甘苦。且请出他们,为我们搭一搭《泰囧》的脉象,问一问华语电影的未来。
  
所有解释都解释不了的票房
  
  “类型片的巨大胜利”,这是所有关于《泰囧》成功秘笈的讨论中避不开的议题。“规范”、“工整”、“标准”——这些词一再出现在《泰囧》面前——即使普遍意义上,这样的词通常并不会被拿来形容一部疯狂搞笑的喜剧。
  事实上,2012年的华语电影并不缺类型片——《铜雀台》、《王的盛宴》、《四大名捕》、《血滴子》乃至《大上海》,都有司空见惯的类型模式。但正如顾小白所说,中国的历史传奇大片已告式微,“能通过审查的类型就这么些,还越拍越差,观众早就产生了屏蔽感”。
  多年上当的结果,大肆透支了某些类型片在观众心中的信誉度。而喜剧片,恰恰是鲜有的一种、尚存一丝信誉的类型片。“烂片通缉令”说得很直接:“我去影院就是想让你装疯卖傻逗我笑,让那些动不动就想教育观众的都去死吧。”《泰囧》在人们厌倦了曹操、刘邦的时候杀出来救市,用影评人“木雕禅师”的话来说:“最值得记取的地方,是再一次唤起了中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任。” 
  有趣的是,《泰囧》不仅导演、编剧是由演员徐峥跨界操刀,就连制片人和投资人之一,都是演员出身——叫“陈曦”的时候,她演过多部电视剧、唱过电影的主题曲。却因为不喜欢圈内的“潜规则”,改名“陈祉希”,开始转型电影制片人。《泰囧》并不是陈祉希任职制片人的处女作,2012年的《边境风云》,制片人也是她。但以自己公司“影艺通影视文化传媒”的名义投资一部电影,《泰囧》绝对是第一次。
  陈祉希与徐峥从2008年拍摄《大内低手》时已经相识,当时两人互相开玩笑,一个说对方适合当导演,一个说她适合当制片人——没想到都在《泰囧》里成了真。超10亿票房一出,别说其他人,就连他们自己都有点出乎意料:“一时间也消化不了”。超10亿里有没有运气的成分?陈祉希说:“运气的成分肯定有。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在于我们有一支精良的团队,而天时地利也就是运气的部分。比如说‘天时’:冯小刚连着两年都没拍贺岁喜剧了,观众非常需要释放压力的出口;再比如说‘地利’:上映档期里面没有同质化的题材来和我们竞争。”但她也表示:“档期时间都是我们的选择,运气并不是白来的。”
  一部成熟的小投资类型片,在如今红火的电影市场中收获亿元票房并不奇怪。但正如韩松落所说:“所有的解释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能够达到超10亿”。“影评老大爷暗黑骑士”将之归之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畸形:“如果一年能有10部这样标准的商业类型片,就绝对不会是这样。”在他看来,类型片最重要的特质,除了标准,就是“可复制”,而这恰恰是时下最缺的。“你看《血滴子》、《一九四二》,到最后人都死光了,能拍续集吗?《大上海》片尾发哥给射得浑身窟窿眼,续集里还怎么出场?再看2012年票房最火的两部:《画皮2》和《泰囧》,都是续作。这才是类型片的真正可怕之处。”
  超10亿之后,业界“复制”的雄心,此起彼伏。但真正的问题很可能是“力不从心”。以为总结了一部成功影片的规律就能为复制作品打包票?不如问问观众谁还记得2012年4月就有模仿《人在囧途》的《车在囧途》上映。北大教授、著名电影批评家戴锦华笑称:“华语电影形成类型是可能的,但不要指望每一部票房很好的电影都在预示一种类型,看一部电影红了就一窝蜂去拍,太不靠谱。”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算是徐峥和陈祉希,都不敢贸然复制。陈祉希说:“徐峥这些天来都到了害怕的地步,处女作就被捧得那么高,下一部该怎么办?”以往,一部商业片要是取得高票房,必然会引来许多批评的声音,但对于《泰囧》,批评之声却鲜有所闻。偶尔有个教授出头批评电影“三俗”,引来的反而是大家一边倒的维护。“敢骂的人不多。”陈祉希说,“超10亿压倒性的票房让挑毛病的人都无法开口了。就好像如果你比人家好一点点,别人会嫉妒,但是你比人家好太多,别人就只剩下羡慕的份。”无形中,《泰囧》仿佛被授予了一座“人民选择奖”,骂它无异于与民为敌。一部电影到了这样一边倒的程度,对创作核心——导演而言,压力太大了。“所有人都在等着你的下一部,如果下一部不OK的话,就会将你的上一次成功归结为运气,排山倒海的批评也会跟着过来。”
 
 虾有虾路,蟹有蟹路
  
  和所有扬眉吐气的励志故事一样,《泰囧》也有一个不那么顺利的开始。陈祉希的团队为《泰囧》所作的前期预算约为2000多万,而2010年的《人在囧途》,投资约为800万。两相对照,投资商都觉得《泰囧》预算太高不愿接受,拍片计划因此夭折了两次。最终,陈祉希决定,自己和徐峥、黄渤也出一部分钱,联合光线影业一同投资《泰囧》。
  身为投资人,《泰囧》是陈祉希的电影处女作;身为导演,它也是徐峥的第一次尝试。陈祉希说:“大家真的都非常尽力,导演把他能调动的关系都调动上了,我也把我能使上的资源都使上了。”——片末“彩蛋”范冰冰就是徐峥调动来的“关系”。而陈祉希则要解决拍片遇到的大大小小困难,包括争取政府层面的扶助——泰国旅游局就是通过官方联络上的,并为影片提供了200万泰铢(约合40万人民币)的赞助经费。
  而影片开始的第一场飞机机舱戏,其实是《泰囧》杀青前的最后一幕戏。之所以拖到最后,是因为拍摄模拟机舱不够大,导演需要真机机舱。陈祉希为此辗转南航、东航,多番协调方才搞定机舱。最后她还在这出戏里客串了一个空姐的角色。甚至片中“电梯遇人妖”那段,她也替泰国人妖皇后Rose配了段中文,效果爆笑非常。
  不到3000万的投资,在陈祉希看来,《泰囧》仍然是中小成本片。一般而言,对大片,我们习惯了津津乐道天文数字的票房;对小制作,则多数聊聊利润。但在2012年,《泰囧》将两者奇迹般地合二为一。表面上,《泰囧》的宣传并不及大片们的地毯式轰炸,但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影片摄制费用约3000万,而后期宣发花费近2000万。
  据《泰囧》出品方、光线影业董事长王长田透露,他们在全国70多个票房最高的城市都安排了发行人,每个影院都有专人负责。不仅如此,影片还特地针对家庭观众,在医院、药店,乃至全国各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频道进行了广泛宣传。传说中的末日降临之际,《泰囧》适时地发出宣传口号:“与其在家等死,不如看《泰囧》笑死”。时间、档期、场次、途径、内容、目标人群,像一块魔方的六个面,全都对上了。
  托网络水军的“福”,这些年来,普通观众对电影营销也有了深刻的概念。有人说,不管影片质量如何,肯砸钱大肆宣发的普遍都赚到了钱,而为了省点钱没怎么做宣发的,往往铩羽而归。但影评人“图宾根木匠”对此并不认同:“电影的营销和商业营销一样,是通盘考虑市场定位、档期、对手的结果。就像卖iPhone和卖三星或者华强北,方式肯定都不同。”
  在他看来,投入与产出未必成正比,“无效的东西时间一长必然接受市场的教育”。2012年,除了《泰囧》,还有两部电影也是图宾根眼中的营销成功代表作——“一是《白鹿原》,它采取了偏向文化的营销方式,在一些文艺类主流杂志做深度策划稿,借助书店平台和文化媒体,重点都放在‘厚重的文化性’上。同时也没少挖掘商业化的看点,比如暴力、色情,该炒作的一样不少。而且片方也很重视地域性,在西安安排首映,西北城市宣传得比较勤。”
  与《白鹿原》相映成趣的是小成本爱情悬疑剧《二次曝光》,用图宾根的话来说,“想要被人看到的东西,都重点强调了”——女导演李玉、明星有范冰冰、情感、悬疑,包括在淘宝网的道具公益拍卖、新媒体炒作,“各种期待都被强化了,尤其针对年轻女观众而言”。
  事实上,小制作也可以有大未来。在戴锦华看来,“小片是良性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电影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及格线以上的小制作电影纷纷缺席的话,中国电影的工业结构迟早会垮掉。”她曾听到侯孝贤导演对年轻导演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大明星、大投资,导演也不知名,一定要在上映之前就大量点映,去吸引观众口口相传,不要怕此举会影响到你的诉求观众。”她表示:“即使在微博时代,口碑的散播仍然需要时间,要给你的电影一个散播口碑的机会。”
  早在2年前,《人在囧途》上映时,就已经采取了类似的方法——片方在12个城市举行超前看片会,扩大口碑效应。最终《人在囧途》取得了将近5000万的高票房,档期也长达一个月。而《泰囧》的口碑传播,其实也可追溯到2年前,《人在囧途》的口碑积累。陈祉希坚信,观众齐齐爆发的观影需求,来源于“囧途”系列品牌的积累,“口碑比宣传更重要,我总是说:宣发做得好,不如电影拍得好。”
  
随便看,不代表可以随便拍
  
  对宣发、排片和口碑的依赖,其实也暗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电影和电影观众的问题。天涯影视版版主“本来老六”对此直言不讳:“大部分人看电影的因素仅仅是:到了电影,发觉放映的时间合适,就随便看看吧。”
  说“决定票房的不是影片的质量,而是排片”。就好像说“决定买某个品牌的泡面不是因为它口味最好,而是超市货架上它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不过,即使是泡面,也要推陈出新:红烧、麻辣、三鲜、酸菜……轮番上阵耍花腔;即使是泡面,也要保证基础口味不离谱、不坑爹。
  《泰囧》就像是在《人在囧途》的原版“面身”上,加盖了一层“冬阴功”新口味。陈祉希将它形容为“升级版”。升级在何处?首先是阵容比以往更强大。徐峥、黄渤和王宝强的“囧神”三人组,都有丰富的喜剧表演经验,自然率真、各有风格,演员本人形象始终亲民。“徐峥是冷幽默,王宝强比较本色,黄渤就特别会演,你看他在《杀生》和在《泰囧》里的喜剧角色就完全不一样。”反观近年来港式喜剧动不动群星云集,却不顾明星平时在各种商演和代言中的高贵形象,硬叫他们屈尊降贵来搞怪演出、取悦观众,如何能叫人信服?
  除此之外,在顾小白看来,续作相比前作的进步之处还在于:“《人在囧途》相对而言在制作层面偏电视剧化,但《泰囧》在技术层面的表现就已经很电影化。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综合分很高,每个层面都达到70分以上,因此可以成为一个工业标杆式的作品。” 
  而这一点也得到了陈祉希的证实:“我们的制作团队比以往更精良,用到了《画皮2》的美术指导郝艺;《杀生》的摄影师宋晓飞和录音师董旭,这二位都获得过金马奖的提名;动作指导是《见龙卸甲》的陈硕;特效也是行业优秀团队做的。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都很专业,没有人是在剧组里吃干饭、混日子的。”
  而其他作品,不是这里短,就是那里缺。影评人“阿木”说《血滴子》:“血滴子杀人是朝廷的污点,火枪队杀人就不是了?难道影片讲故事的逻辑就是用大污点去遮盖小污点?片中提到血滴子只能‘十步以内杀人’,那我就奇怪了,片头那些人是怎么杀的呢?前后的连贯性一直以来都是被创作者忽视的问题,人物性格前后不统一、故事没有逻辑联系,就像车子开着开着,忽然180度调了个头。”
  
被遮蔽与被掩盖的
  
  在为《泰囧》的票房胜利欢呼时,2012年的华语电影,也有它的痛处。
  当被问及“2012年印象最深的华语片”时,近百部影片列表里,能再度被人提起的不超过10部:《桃姐》、《赛德克巴莱》、《麦兜当当伴我心》、《神探亨特张》、《一九四二》、《浮城谜事》、《晚秋》、《太极1》、《泰囧》……还有些影评人索性哑口无言,沉思半响,逼问再三,才憋出个《Hello树先生》或是《钢的琴》,末了还不放心地反问一句:这是2011的吧?——没错,都是2011年的电影了。
  藤井树说,于她而言好电影必须有种能让人“耿耿于怀”的魅力,“在看完一段时间以后,某个不相干的时刻,忽然还会有电影的镜头在脑中闪过”。《泰囧》的尴尬在于,当高票房营造的魔法时刻过去之后,当明年此时我们再度审视华语电影得失时,它恐怕只会剩下一个虚淡的影子,能记载入电影史册的唯有一句“首部票房过10亿的华语片”,电影史价值远远超过电影价值。
  而如今,在“唯票房论”的一片喧哗下,被无情掩盖的还有它们——
  首先是《画皮2》的7亿票房。2012年夏天,这也曾是名噪一时的票房奇迹,到现在,已经沦为“没人记得谁是第二名”。更有趣的是,当提到“票房很高,电影其实不咋地”时,所有影评人几乎众口一词地指向《画皮2》——与他们不谋而合的还有广大观众。
  票房高而口碑差,据木雕禅师分析,“这种怪现象恰恰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画皮2》除了绑架3D之外,毁誉参半,票房反而好,因为它具有话题性。电影市场现在太单一,观众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如果有足够多的影片让观众根据口味自主选择,《画皮2》的运气就不会这么好了。”
  然而,面对地毯式轰炸的电影强势营销,国内电影观众所处的位置堪比“弱势群体”,选择的自主性其实很微小。更何况,有太多观众走进影院的唯一目的不过是:减压、减压、减压!
  在一片娱乐化的渴求声中,我们几乎忘记,2012年还曾有一个被冠名为“第六代”的导演群体,纷纷推出自己的新作——《杀生》、《飞越老人院》、《浮城谜事》、《我11》、《白鹿原》、《黄金大劫案》……这些曾经以各自独到的艺术表达打动过我们的影人,新作中仍然有着显而易见的个人标记,但结果却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在戴锦华看来,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新作并不能代表他们每个人的最好成绩”,无论管虎、张杨、娄烨还是王小帅、王全安、宁浩,纷纷如此。观众带着对他们最好作品的印象去看最新作品,必然产生心理落差。“但你还是可以从新作当中看到每个导演成长的印记和艺术文化的积累。”
  然而问题是,《泰囧》当前,影人与观众纷纷以“超10亿俱乐部”为新期待,还有多少人会真正关心哪个导演的成长印记,哪部影片的艺术文化积累呢?或许正如韩松落所说,“超10亿票房抬升了业界发言平台的高度。从前讲‘破亿’,未来就必须是‘破2亿’、‘破3亿’。电影离不开市场,只有当市场一路规范之后,形成良好的生态,保证具备一定水准的作品都不会赔钱,才会有更多电影公司愿意去投资各种类型的作品。”换言之,被“10亿”遮蔽的问题,只有当更多良性的“10亿”层出不穷时,才可能显山露水,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出现。
 
 

史诗般的爆米花

 

   作为一部百分百爆米花电影,正如编导徐峥自己说的,《泰囧》顶多是一部“正常的”电影,但现在票房飙到中国第一,真的说明,中国电影不正常太久了,中国观众不高兴太久了。
 
 
撰稿|毛 尖
    《唐顿庄园》2012圣诞特辑弄得哀声遍野,虽然所有的《唐》粉在第三季结束的时候,都知道“大表哥”要离开剧组,但怎么也没想到他会离开得如此狗血。
  前年,唐顿三小姐要离开剧组去好莱坞发展,编剧让她生下孩子死翘翘。轮到马修大表哥也要去好莱坞,编剧用了同样的桥段,唐顿新生代出生,他死翘翘。所以,网络都说这个圣诞特辑应该叫清明特辑。
  圣诞特辑变身清明特辑,其实也没什么意外,就像2012年贺岁档,死的人一部比一部多,《少年派》死一船,《一九四二》死一省。然后,就是在这阴惨的气氛中,《泰囧》出来,票房突破10亿,演艺圈集体红了眼。
  作为一部百分百爆米花电影,正如编导徐峥自己说的,《泰囧》顶多是一部“正常的”电影,但现在票房飚到中国第一,真的说明,中国电影不正常太久了,中国观众不高兴太久了。
  回顾2012,真真假假太多不正常。
  6月份,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很多朋友问我开幕电影是什么,奶奶我真说不出口,《画皮2》!狗血的故事表面纯情骨子陈腐,音乐一起镜头就慢,音乐结束镜头变速,尼玛我看完以后除了对人妖有点体认,其他都空空荡荡,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票房8亿,成为2012票房老二。我在电影院随口问过一些观众,为什么来看《画皮2》,大部分人想也没想告诉我,3D啊!
  3D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完全认同北野武,3D也就拍黄片有点用。但是,这几年,3D越来越成为我们电影院的最大广告,像《泰坦尼克》这种老电影变身3D版居然能在中国横扫9亿票房,而可怜的中国观众连温斯莱特的身体都没看全乎!真是天地良心,好莱坞的3D生意已经走下坡路,而我们现在起步拿3D当方法论。类型片还没有发育好的中国电影转手玩3D,除了死翘翘,还能有什么?
  没有钱玩3D,徐峥只能老老实实拍《泰囧》。说实话,虽然我自己因为年龄问题没有特别入戏,但是电影院里一阵接一阵的笑声让我竟慢慢有了自卑感,妈的难道我已经老到不能和年轻人同乐乐吗!这样,当王宝强和徐峥议论电梯里的美女是不是人妖的时候,我就跟着旁边的一个女大学生一起笑了笑,到后来,女大学生把头笑到我肩膀上,我简直有了几分感动。我想起少年时候看卓别林,也笑到过邻座的怀里,觉得大家笑成一团看电影,比人人戴一副3D眼镜看电影,更接近电影的本质。因此,《泰囧》大胜《画皮2》成为2012票房冠军,可能意义重大。
  当然,话说回来,《泰囧》绝对不是中国电影的胜利,这部电影的笑点设置程式化,人物设置模式化,而且全程依赖人物的非常态人格,所以,笑完,也就跟尿完一样,图了个轻松。但所有的这些缺点,都不能掩盖它史诗般的票房胜利,不用怀疑,接下来半年,关于《泰囧》会有各种解说词。
  排除《泰囧》现象所包含的各种文化因素,我对《泰囧》电影本身的主要好感是,这部电影有一种学徒的气质,甚至有两次让我想起了我们影史上的最早喜剧《劳工之爱情》,而借此,我幻想,中国电影从头开始再来过?虽然一百年过去了,但关于电影,好像我们真的不懂。
 
 

当我看电视剧的时候请不要谈智商

 
 
是的是的,这个时代不需要什么智商测试。你只要问问TA追看什么电视剧,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了。
 
 
记者|阙 政
     从1981年新中国播出的首部9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到现在,30多年里,电视剧的利弊被颠来倒去分析了不少。说它反智也好,说它乏味也罢,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每年总有那么几出剧集,会成为社会共同的话题。就好比去年,《甄嬛传》、《北京爱情故事》、《心术》、《悬崖》、《爱情公寓》、《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你也许没有看过多少,但或多或少总有接触,很难能与它们完全绝缘。
  放心,也省心。慢节奏放在电影那里是闷片,到了电视剧,就变成一种当然的节奏。坐下来,是对观众唯一的要求。
 
 
一杯甜腻的生活伴侣
  
  如果说电影像一场迷梦,那电视剧无疑就是生活的镜像。英国著名记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在为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立传时曾提到,三岛从小就开始跟随着一种设定去生活——先找到自己想成为的目标,再有样学样地试着抽烟、试着喝酒、试着与女人交往、试着成为武士道……
  有趣的是,如此这般“假面的告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除了身边的各色人等,最便利也最直观的人生参照物,莫过于电视剧中的角色。所以,每年15000多集的电视剧产出里,仍然充盈着主流价值观。即使在玄幻、穿越、宫廷、武打等等非现实的剧种里,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社会现实。不是有人说么,《甄嬛传》就是宫廷版的《杜拉拉升职记》;《薛平贵与王宝钏》呢,无非是古装版的裸婚事件。
  再看2012年仍然占据荧屏主力的苦情剧、婆媳剧、青春剧、家庭剧……那就更是家长里短,好像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就地取材,连狗血的程度,都相当匹配生活。“屌丝”流行起来,他们就聊屌丝;异地恋惹人争议,就安插几对异地恋,互相吐槽南北差异;家事楼市股市,事事操心。
  犹记得当年看完《香港有个好莱坞》后心情骇异不宁,转换频道连看两集《重案六组》后立刻得到缓解——清楚的秩序、分明的正邪,这是电视剧许诺给观众的安全感与妥帖。“毁三观”、挑战底线的事,即使在此地发生,最终也一定会被拨乱反正。
  更何况,电视剧还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谈资。看过《隋唐英雄传》,谁不讶异于57岁的刘晓庆,居然能演51岁陈冲的儿媳妇,还跟赵文瑄演激情戏?就连赵蜀黍都在微博上自嘲:“蜀黍一位学历史的朋友吐槽,收看《隋唐英雄传》之前,他都要先吞下几颗降血压的药!”而陈思成佟丽娅、贾乃亮李小璐,银幕情侣们戏假情真的故事,乃至李晨的“石头记”,都是坊间热门话题。甚至于,一个“嬛”字怎么读,也会引起轩然大波。让业内小众刊物《咬文嚼字》史无前例地备受关注。
  时装剧、古装剧,剧种名字里的这个“装”字,恰如其分地迅速成为广大人民着装坐行的重要参考。打开知名的购物网站,就像打开某部电视剧的花絮相册:一会儿是“《北爱》林夏同款豹纹毛绒外套”,一会儿又是“佟丽娅同款羊毛披肩”、“杨幂同款毛绒外套”。就连剧中重要道具“龙凤铃”,也被迅速模仿、迅速商品化,以极其亲民的价格,走进千家万户。《北京青年》、《爱情公寓》、《甄嬛传》同样如此,“丁香同款蓝色绵羊绒大衣”、“姚笛同款羽绒服”、“美嘉同款兔耳朵加绒外套”、“唐悠悠同款波点连帽卫衣”、“甄嬛千手观音指甲套”、“木底旗鞋”、“碧玉发簪”……生意好的,每个月成交量都数以万计。
 
 
每逢佳节再取经
  
  前阵子有个漫画,画上排排站着几位荧屏老熟人,旁白是:“一看到这几位登陆各大卫视,就知道寒暑假又到了”。——寒暑假家族里,有叱咤多年的孙行者、白娘子、还珠格格小燕子,也有笑脸迎客的佟湘玉、白展堂,最近还新添了男贝勒女甄嬛。有人问:“唐僧和他的徒弟们最讨厌什么?”答案是“寒暑假”,因为“每到寒暑假,他们就必须被迫跋山涉水赴汤蹈火再去取一次真经”。
  每逢佳节再取经。非但唐僧师徒,连观众都有路径依赖。中国虽然没有所谓的“大河剧”,但是你看看《包青天》,版本有多少先不去说它,单只金超群主演的,就已经多达236集。再这几年显然越拍越长的电视剧趋势——出了名勤政的雍正皇帝,在位短短13年,单是后宫风云就被衍生出76集。要是换作风流帝乾隆,岂不是760集都不够?动不动就几十集的体量,你说身为看客就真的不累么?倒也未必。但时间一长,看的那方也仿佛横生出斯德哥尔摩情结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遥想当年《武林外传》。皇皇80集,真要人认认真真坐下来观赏,再搞笑的剧情也未免难耐。但是只要电视台在播,遥控器正好转到它停下来——无论你本来是准备听个天气预报就去干活还是怎样,都会跟着它呵呵一下,再呵呵一下,最终不知不觉竟然一坐就是一个小时。
  而《爱情公寓》的大红,也可归入此列。2009年《爱情公寓》第一季播出时,口碑几乎是一边倒的:“不知道抄了多少美剧。”甚至有观众戏称,“如果片尾字幕里需要像论文一样附录文献引用出处的话,某些电视剧得附多长啊!”“我总是不禁要想象编剧们开会时是不是以‘大家说说看今天咱们抄哪几集美剧’来开头”。
  而今《爱情公寓》顺利播到第三季,仍然不免“随意打开一集十分钟就能看到两个植入广告一段抄袭”的情况。但三年来,它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却从几千万一路飙升到2亿,简直就是“负面口碑传播”的典型作品。有一百个人在骂,就有一百零一个人在看。多出来的那一位,本来对它没有兴趣,看到有那么多人在骂,特地过来一探究竟——而这种电视剧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你明知道它无聊、明知道它抄、明知道多看无益,仍然会被吸在座椅上——因为对面的人,正在拼命讲笑话逗你呢。
  
万能下茬,百年神曲
  
  这些年来,情节夸张离谱的“狗血剧”已经不稀奇了。与此同时,“贫嘴剧”这种新型剧中却方兴未艾。你以为只有情景喜剧才适合贫嘴吗?那《心术》每集40多分钟的时长里,有一半时间都在打嘴仗又是怎么回事?
  “贫嘴剧”的巨大优势,除了黏性强,还有随身携带功能。这年头年轻人看电视剧,大有古人“三上”之风:床上、地铁上、路上——尤其可以当作“跑步剧”,早晚锻炼时别一个播放器在腰间,不用看画面,听着耳机里传出的台词就足以跟进整个剧情。
  而且,天知道那些任何场合都百搭的“贫嘴”台词,什么时候会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北爱》流行的时候,“你有病啊”这句骂人话,一夜之间有了最佳下句:“我有病怎么了,你有药啊!”而“中华儿女千千万,实在不行咱就换!”也成了情场励志的万能下茬。当《北京青年》号召大家“重走青春路”的时候,到处有人在嚷“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谁知道尊严已沦为何物”。而《甄嬛传》的铺天盖地式连播甚至还催生了“甄嬛体”,还有人琢磨出语调:“口气要不急不缓,不惊不乍,从容大方”。一时间,又是“本宫”遍地、“极好”开花,好不热闹。
  看到这样的场景,怎不令人想起当年《武林外传》万人空巷时,那些空气中不断飘过的“子曾经曰过”、“葵花点穴手”、“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在电视剧复杂的传播支链上,还有主题歌的功劳。有时候,一部热播剧火过便了,而它的主题歌却会被广泛传唱于各种场合,风头甚至盖过剧作本身。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韩磊的一声怒吼,随时又能将人带回《康熙王朝》。《天龙八部》末尾那曲歌词纷繁绕口的《难念的经》,又是多少人在K房的炫技曲目。刘欢“路见不平”吼了不知道多少声,《好汉歌》从梁山泊一直唱上春晚。
  不是神曲,赛过神曲。今年元旦,和龚琳娜新神曲《法海你不懂爱》一同登上各大卫视晚会的还有杨幂为《宫》演唱的主题歌《爱的供养》。《北京爱情故事》家喻户晓的同时,汪峰那首《北京,北京》和陈思成亲自翻唱的插曲《滴答》,也红极一时,成为多少人或婉约或狂放的手机彩铃。
  是的是的,这个时代不需要什么智商测试。你只要问问TA追看什么电视剧,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了。
 
 

在机场书店吃文化泡面

 

 对于书店而言,畅销就是成功。机场书店是观察畅销榜单、了解全社会心智水平的标准化窗口。
 
 
记者|何映宇
 
     有人概括现今的阅读生态是:利用垃圾时间,摄取垃圾内容。
  坐飞机的前前后后,就是最典型的垃圾时间。机场书店里出售“文化泡面”,也就理所当然了。
  作为机场书店的看家之宝,你总能看到一个个慷慨激昂巧舌如簧的演讲者反反复复地播讲着成功的秘密。这些屏幕为中国的机场书店定下了统一的基调,也让乘客们在下意识里为自己定位:究竟是已经成功的,还是正在成功的?甚至是:不成功,便成仁的那一群。
  成功,是社会评价体系中几乎唯一的标准。对于书店而言,畅销就是成功。机场书店是观察畅销榜单、了解全社会心智水平的标准化窗口。
  
 
认识莫言,可李居明是谁?
  
  财经类图书是机场书店的重头戏。上海复星书刊发行产业有限公司商品采购部经理黄书丽女士负责机场上行书店图书采购,她给记者回顾了这两年机场书店的超级畅销书,清一色都和财经有关:“2009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免费:商业的未来》和《滚雪球:沃伦·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2010年的《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2011年的《史蒂夫·乔布斯传》长期占据销售排行榜前列,后两本同样也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可以称之为难得一遇的超级畅销书。”
  2012年的畅销书虽然没有《乔布斯传》的销售那么强劲,没有特别的亮点,但是郎咸平《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卡内基《淡定:内心强大的力量》这样的财经书依旧表现抢眼,黄书丽说:“在乘飞机一族中,商务人群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财富经管类的图书就成为了成了畅销书的主力军,《乔布斯传》的热销风潮虽然已经消退,但是传统经典的经管类图书——比如德鲁克和巴菲特这两位大师级人物的作品——都是重要的常销书品种,依然是商务人群选择购买的对象。而像郎咸平这样具有比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的教授,撰写的与整体宏观经济形势有关的图书,也成为2012年销售最好的图书之一。”
  当然,机场书店也不是只卖财经书,这里的图书大致可以分为6大类:文学、财经、人文社科、摄影、生活、综合(包括一些建筑设计和艺术类的画册),每一类都可以说是时下畅销和常销书的佼佼者,畅销,才有利润,这是所有书店追求的目标,黄书丽说:“由于机场书店空间比较小,如果销售不佳,则会下架,机场书店还是比较讲究时效性,一般出版社会提前一个月作用把重点图书推荐到上行书店,再由他们来挑选。”
  除了财经书,整个2012年,陈忠实《白鹿原》、高晓松《如丧》和《晓说》、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文学类)、梁晓声《中国社会阶层分析》、《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人文社科类)、《国际风格酒店》、《101建筑设计》(综合类)都很畅销。
  而从央视“百家讲坛”起家的诸多学术明星已经风光不再,在2012年整体走弱,硕果仅存是易中天。他的《中国智慧》一书购买者至今仍络绎不绝,一直排在销售前30位之列。而其他诸位,不论是于丹还是阎崇年,在排行榜上,都已不复当年之勇。反而是《背包十年》这样的旅行类图书比较热销,安妮宝贝、韩寒的青春文学也仍然生命力旺盛,而在年末,柴静的一本《看见》成为了翘尾之作,“《看见》两周就销了300多册,登上了最新一周排行榜的冠军宝座。”
  “我们选书的标准就是:按照出版商的出版计划推荐,我们再根据作者的知名度,出版商的推广力度、社会需求和大众关注的程度来选择图书。热点话题作家、知名财经作家、财经评论员和青春小说作家成为了这里排行榜上的常客。2012年的一大热点话题是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像莫言的小说系列,在排行榜上的表现非常抢眼。”黄书丽说。
  问题在于,即使莫言获得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奖,他的书也不会让机场书店大赚。黄书丽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这一套《莫言文集》有16本,整套要几百元,不太可能扛着一套书上飞机吧,一般读者都是买其中的一两本,它对书店和行业的整体销售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莫言的书根本比不过那些实用性更强的图书。比如,李居明的“运程系列”。系列今年出到了“蛇年运程”,和星座书一样,它预测你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个人的事业和生活走势。这就是现实。
  黄书丽觉得,这样的书,满足了相当一部分居家读者的需求。借助于某种形式的心理暗示,以模棱两可的套话来换取信任,这样的书能够热销,算不算劣币驱逐良币? 
  一般而言,这样的书都有一定的时效性,“运程”系列从年前的11月份开始上市,到第二年春节过后的3月下架,大概有三至四个月的销售期,一旦年程过半,恐怕也就乏人问津了,走的就是短线操作。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
  
  2013年1月5日,当当网2012年度图书畅销榜揭晓,《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遇见未知的自己》三部图书分列榜单前三位,而诺奖新科状元莫言的长篇小说《蛙》销售排名仅列第44位。 
  客观上也有一些原因,比如说诺奖公布时已经是10月,2012年已去了大半,而且,此前没有多少书商、电商真的相信中国作家能在2012年问鼎诺奖,所以存货不多,结果导致诺奖公布之后,莫言作品在上海书城这样的大型书店都在10分钟内售罄,直到一周之后,“上海文艺”等出版社才陆续加印上架,满足读者需求。所以在当当网方面看来,在短短两个月内,莫言的图书一飞冲天,达到排名44位的销量,其成绩已经令人咋舌。
  可是,莫言在中国绝非无名之辈,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作家,他的著作还得依靠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百年一遇的大奖才能热销,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呢?
  和纯文学作家的冷遇相比,在畅销榜上的又是些什么样的图书呢?
  女性读者作为新世纪阅读的一大群体,她们的喜好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对于华丽文字的喜好,对浪漫爱情的憧憬似乎是很多女性深入骨髓的阅读基因。名不见经传的白落梅和她那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在机场书店和网上的热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本被认为“迄今为止最唯美、最诗意、最精致的林徽因传记”显然走的是把《人间四月天》发扬光大的老路,你看,一开始就是文艺腔: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应该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流年分明安然无恙,而山石草木是这样毫发无伤。只是曾经许过地老天荒的城,在细雨中越发地清瘦单薄。青梅煎好的茶水,还是当年的味道;而我们等候的人,不会再来。
  如果是建立在言必有据基础上的传统传记写法,这本书还会不会热销100万册?显然,白落梅的《林徽因传》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大段抒情,有网友吐槽:“怎么那么多自我臆想、自我意淫的段落?”殊不知,动辄如梦如烟的句子,正符合相当一部分女性读者的心理诉求。对于她们来说,梁思成林徽因式的家国大义实在是太沉重了,不如将他们的人生简化为爱情与美文,满足她们对于浪漫爱情的想象,真实的林徽因是怎么样她们其实并不关心。否则的话,林徽因的传记都这么热销,林徽因的小说和建筑文章,怎么反而不见踪影? 
  徐志摩和林徽因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恋情?徐志摩落花有意,林徽因流水无情,这是之前文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如果白落梅能拿出切实的证据证明两人之间确有男女之情,则也是郎才女貌的一段佳话,结果通篇都是作者在那臆想“那一场康桥绝恋” 。也难怪有犀利评论直称该书:“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
  美文之美,在于恰到好处,从头至尾都是“一直以来都认为,最美的女子应当有一种遗世的安静和优雅”的调调,是不是有点吃了太多糖的腻歪味儿?“反智”图书能大行其道,可知矣。
  尹建莉靠亲子读物起家,排在第三位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是灵修加心灵鸡汤的路径,排在第十位的《因为痛,所以叫青春》是治愈系的图书,前十位中,只有一个马尔克斯单枪匹马杀入重围,其他一众诺奖大腕,统统给挤出前十位的行列。纯文学未必就高于俗文学,细分市场当然是图书市场化发展的必然,但那么多世界级的大作家不敌《子宫健康书》、《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如何才能让孩子听话》,是不是多少也呈现出一些中国当下阅读现状的问题?反智、短视、追求速成、实用、急功近利快餐化的阅读已经蔚然成风,这恐怕并非中国一国的特例,但是,速成鸡的口味,我们不也知道得很清楚吗?
 
 

用指尖放空自己

 

为什么你们热情盎然花费时间精力的游戏,有时是那么地“弱智”?而且越是那些重复而机械的游戏,越能受到人群的追捧?

 
 
记者|钱亦蕉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巨著《历史》中曾记载古人用游戏来度过饥荒:大约3000年前,濒临爱琴海的吕底亚(Lydia)王国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大饥荒,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饥馑——为了减弱对食物的渴求,他们先用一整天只玩游戏,然后第二天吃东西而克制对游戏的渴望,这样周而复始,他们居然熬过了18年,还发明了一大堆流传至今的游戏。
  即便是吕底亚人,如果看到游戏在当今覆盖到如此广泛的地域和人群,并且衍生出如此多的品种和维度,肯定也会自叹不如。游戏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据悉,美国有1.83亿活跃的游戏玩家,韩国1700万,欧洲1亿,而中国则超过2亿,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这个数字仍在扩大。
  即使不算那些被我们认为沉迷于大型多人在线网游的骨灰级玩家,我们生活中还是各处可见以各类休闲游戏为消遣并且上瘾入迷的人们。有人每天睡觉前一定要玩几盘“切水果”(《水果忍者》)才能安然入睡,有人在公交地铁上Temple Run(《神庙逃亡》)差点“跑”过站,有人在世博馆门口排队时玩《植物大战僵尸》玩到手机没电……
  休闲游戏因为简单上手快、对设备存储和处理功能要求低等特征,正处于大范围的蔓延之中。根据美国娱乐软件协会(ESA)统计,目前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是37岁,玩游戏的历史已有12年,55%的玩家在其手机或手持设备上玩游戏;而美国“未来研究所”游戏研发总监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写到,美国对包括CEO、CFO等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70%的高管经常一边工作一边玩电脑休闲游戏,他们每天平均花15分钟到1小时,抽空玩游戏。没错,这些我们眼中的高管们可能跟他的下属们一样,也正在连连看、扫雷或者空档接龙,用指尖放空自己。
  是什么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是什么让我们集体狂欢念念不忘?如果按照《哈利·波特》里面的称呼,我们完全可以把不玩游戏的族群称为“麻瓜”。那么,让“麻瓜”们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你们热情盎然花费时间精力的游戏,有时是那么地“弱智”?而且越是那些重复而机械的游戏,越能受到人群的追捧?
 
 
有多少鸟可以重来?
 
  如果以移动设备(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休闲游戏来看,这两年经历了从《愤怒的小鸟》到《水果忍者》到《神庙逃亡》的流行线——“麻瓜”们会说:看,都是些不动脑筋的玩意儿。确实,这三个游戏,一个比一个更省脑子,“小鸟”还需要计算一下角度、力度来通关,“水果”纯粹是切得快切得准,而“逃亡”类游戏更省心,就是比反应和熟练度而已。
  休闲游戏大多是上班族的最爱,累了一天回到家里,或者密集工作了一段时间想放松一下,你说他会选择一个需要动足脑筋的智力游戏还是随便“run”一下、“切”一下呢?而且这些游戏还不怕停不下来,随时随地可以引爆炸弹和跳崖“自杀”来终止游戏。
  我们都知道,电子游戏一般都以完成任务得到奖励(或者是虚拟金币或者是升级经验值或者是装备和材料等等)为通行法则,但是千万别以为只有获胜完成任务通关的游戏才受欢迎,像《神庙逃亡》一类“永无止境”的游戏更加容易让人上瘾。《愤怒的小鸟》如果有一关过不了,一只只弹过去的小鸟总是砸不死猪头,反复几次,很多人会选择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但是《神庙逃亡》最后的结果总是死,只是难度越来越高而已,所以你完全可以重复一遍遍跑下去……直到精疲力竭(当然是你的手指累了,游戏人物永远累不垮)。
  这就好比曾经风行一时的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电脑游戏”的俄罗斯方块,就是因为“赢不了”,它才让人欲罢不能。而这一类游戏的目的,就是尽量长时间地玩下去。简·麦戈尼格尔认为,这样的游戏让玩家一直游走在濒临失败的边缘,但等你真的失败了,却会产生一种重新攀登高峰的冲动。这是因为玩家进入了一种心理学家所谓的“心流”(flow)状态,“一旦进入了心流状态,人们就想长久地停留在那里,不管是放弃还是获胜,两种结果都同样无法让你心理满足”。也因此,微博上虽然流传着一张不知真假的《神庙逃亡》“通关照片”,人们在一阵讨论之后就不再关心通关后的景象,因为他们执迷的是跑“在路上”。
    
我偷我偷我偷偷偷
 
  游戏分好多种,有的是脑力工作(比如即时战略游戏《帝国时代》),有的是体力工作(比如跳舞机),有的是团队工作(比如网游中的多人副本),有的是探索性工作(比如很多角色扮演游戏,但现在挪到手机上的角色扮演游戏,探索元素已经逐步退化,可以一键到达目的地),更多的游戏是重复性工作。
  现实生活中谁会喜欢重复性工作呢?但在游戏中,“重复性”却是魅力的符码,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比如一度风靡的“开心农场”,种菜、浇水、除草、捉虫、收割……每天都是这些重复性的“劳动”,那么多自命不凡的人却为着金币、经验和升级买更高级的植物而乐此不疲。
  另一种广受欢迎的重复性工作游戏是“三消”游戏。它的知名代表是“钻石迷情”,挪动手指,把颜色形状一样的三个宝石凑成一排(横、竖,有的游戏斜也可以),就能消除。三消游戏可以是有时间限制看分数高低,也可以无时间限制直到无法挪动凑成3个一排为止,还有的通过“三消”把物体背面的方格也消除——这一类通常会有多个关卡,逐步增加难度。后者,可以设计出很多变体,有的提供炸弹、延时、锤子、混合等工具,有的可以用通关奖励的金币购买水族馆里的鱼和装饰,还有的甚至利用“三消”来攻击对战等。Playrix旗下的多款三消游戏都精心设计,成为手机和平板电脑玩家的最爱。但是不管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机械性地挪动手指消消消。变化带来的只是让玩家可以花更长的时间沉醉其中,比如为了把水族馆装饰得美轮美奂和功能齐全,你就不得不一关一关点点戳戳“消”下去。    
 
高智商都是浮云
 
  相信但凡对自己的智商有点信心的人,都会尝试解谜类游戏。典型的解谜游戏基本采用密室逃生模式,你需要通过线索,找到一些工具,解决一些难题,然后得到进入下一个地图的钥匙……制作精美的解谜游戏如同电影一样,让人身临其境,《阿扎达》系列、《梦之旅》系列、《觉醒》系列、《神秘视线》系列等,都是其中翘楚。大多解谜游戏都会嵌入迷你小游戏和根据单词找东西(这个元素可是青少年向父母要求玩游戏的一大借口,当然其实里面最多的也就是蜥蜴、扳手之类的单词),很多游戏还颇有些惊悚风格。
  然而,这样精美的游戏却很难让人像玩那些重复性游戏一样废寝忘食,通关当然是最大的目的,但是玩家们经常会被谜题卡住,不知道下面要做什么,在几个地图之间跑来跑去,即使有“提示”仍旧无法继续下去。更有一些解谜游戏,完全就是找东西的集合,花花绿绿的画面造成视觉疲劳,而那些看都没有看到过的单词不仅让中国普通玩家望而却步,即使英语高手也要准备在线词典作为比“提示”更有力的解谜工具。而且,为了适应手机玩家,新的解谜游戏不断在简单化。
  而解谜游戏的一个分支——物理类小游戏永远是叫好不叫座,“疯狂机器”只能是疯狂其名,无法让玩家真正疯狂起来。《愤怒的小鸟》制作商Rovio新近出品的游戏《神奇的阿力》就是这样一款物理益智游戏,设计精致,却根本无力复制“小鸟”的“神奇”。
  当休闲游戏逐步移植到移动设备上以后,简单化成为趋势,模拟经营类游戏成了“手指点得快”游戏,角色扮演类游戏打斗都不用按技能,赛车游戏基本不需要精确操纵……这样的情况下,也难怪我们只能跑、跑、跑,偷、偷、偷,消、消、消了,或许这样的反智游戏才是顺应这个时代科技进程和精神走向的产物。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