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热粉TED
记者|黄 祺
不是狗血八卦,不是明星丑闻,一段演讲视频,却在各种社交网络上疯传。马云,被认为是中国最会演讲的企业家,就算是卸任,马云也“秀”足了自己。
5月10日傍晚的西子湖畔,交通异常拥堵,有人抱怨,原本10分钟的路,汽车“爬行”一个小时才能到达杭州黄龙体育馆。当晚在体育馆中举行的,是淘宝网10周年庆祝活动,但更多的人,是抱着一睹偶像风采的心态赶赴会场的——商界领袖马云,在当晚的舞台上宣告退休并发表告别演讲。
偶像马云显然没有令他的粉丝们失望,他站在偌大的体育馆舞台中央发表了近20分钟的卸任演讲。马云身材瘦小,但他善于用声音与激情,营造出强大的气场。
“当所有人都不相信这个世界、所有人不相信未来的时候,我们选择了相信,我们选择了信任……20年以前也好,10年以前也好,我从没想过,我连自己都不一定相信自己。但现在,你居然会从一个你都没有听见过名字的叫‘闻香识女人’的人这里,付钱给他,买一个你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经过上千上百公里,通过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到了你手上。今天的中国拥有信任,拥有相信……”一如马云的风格,卸任演讲让在场的听众振奋。
演讲结束不久,完整的视频已经开始在网络上流传,于是,马云铿锵激昂的演讲,穿透了体育场的墙壁,传播到世界各地。
马云今天的成就不能完全归功于他的口才,但他的成功,一定与他出色的口才有关。可以想见,尽管辞别商界投身公益事业,马云未来的演讲秀只会多不会少,公益事业“售卖”的是观念,这比售卖商品更需要领袖的说服能力。
多年前,一部记录马云创业年代的影片,记录了处于互联网低谷时,马云在企业内部会议上鼓舞员工的细节。镜头中,员工围坐在摆设简单的会议室里,中间是站着的马云。与卸任演讲的风格一样,马云在会议室里语气坚定、激情四射,他内心强大的自信,通过带着浙江口音的普通话,感染到每一个听众。在马云的鼓舞下,一批年轻人跟着他趟过互联网低潮,终于迎来商业上的巨大成就。
当然,业内也有不喜欢马云的人,认为他的特长不过是“忽悠”。但无论褒贬,马云都通过演讲,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为行业领袖,而这样的形象,无疑为企业发展加分不少。
演讲,曾经是一个时髦的词语,在被冷落近20年后,如今又重披光鲜的外衣。企业家中擅长演讲的除了马云,还有冯仑、俞敏洪、任志强等等,而易中天、于丹这样的文化明星,更是因为演讲成为公众人物。
对演讲的热衷,不仅仅限于所谓的精英阶层。名为“TED”的美国演讲活动在中国拥有大量的粉丝,国内各种拷贝TED模式的演讲活动层出不穷,在这些演讲活动中,演讲嘉宾可能并非名人,但他们会将自己擅长的知识、技能演绎得足够精彩。
有趣的是,尽管各种演讲活动轮番上场,但“演讲”一词如今常常被“分享”所代替。对“演讲”的回避,体现出人们对说教的反感,这个时代,平等分享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关于演讲又热的原因,有人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比如,信息时代,人们必须主动学习,演讲可以传播知识与信息;比如,有竞争才需要演讲,职称竞聘、求职面试、竞标说明……
可能还有更多原因,助推了公众对演讲的兴趣,演讲又热的背后,一定是社会正在发生隐秘的变化。
中国版TED
许晓鲁身穿白衬衣、白毛衣,深色裤子,走到“听道讲坛”舞台中间,那一刻,他重温了多年前当教师时走上讲台的感觉。不过,许晓鲁还是很快感受到了不同,做教师的时候,面对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和权威感,而现在,站在舞台上,许晓鲁甚至有些忐忑,在这样的演讲活动中,没有人是“权威”,讲者仅仅就是一名讲者,必须靠演讲本身的吸引力获得观众的关注。
聚光灯从头顶投射下来,许晓鲁看不见台下的观众,这种“暴露感”常常让初次登台的演讲者感到紧张。观众当然没有看出许晓鲁的紧张,他一手插进裤兜,看起来气定神闲。
在“听道讲坛”的网站上,许晓鲁被介绍为“中国云计算应用行业专家”,他演讲的主题是“生死大数据”。作为一家IT企业的CEO,许晓鲁常常要在各种行业会议上发言,但像今天这样面对非专业听众演讲的机会,还真是不多。
许晓鲁事后告诉记者,登台前一晚,太太还在“陪练”。家中太太是“外行”,正好成为最佳的“评委”,只有让太太听懂并乐于听懂,才有可能在“听道讲坛”的舞台上吸引听众。台下的观众来自各行各业,以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他们通过在“听道讲坛”的网上提交申请,获得现场参与的机会,因此,观众没有义务鼓掌,除非他们觉得讲者的话值得鼓掌。
“什么是‘大数据’?各位男士可以看看你身边的女士,她们就是‘大数据’。比如我的太太,她喜欢看电视剧,美剧、英剧、日剧、港台……我保守估计,这些信息大概有500个T。她还知道很多八卦、选秀、综艺……这些数据保守估计也有500个T,两个加起来就是1个P,那就已经达到了大数据的级别。她知道这个化妆品品牌有什么含义,口红有多少种颜色,每种颜色配什么鞋子……所以,男士们千万不要小看女性,她们代表了更加先进的生产力。”
许晓鲁语速有点慢,正好让观众们的笑声适时地穿插进停顿中。显然,许晓鲁的比喻在年轻观众中引起共鸣,现场气氛热烈。
“听道讲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这是今年4月“听道讲坛”第十场的录制现场,地点在上海市徐汇区一所剧场。同台的6个人,看起来互相之间毫无关系。李万万,自称电子商务“草根创业者”,演讲题目是“O2O的亡命之徒”;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讲男女相处之道;简昉,媒体人,题目是“女性的表达”;沈建华,毒理学专家,他讲的题目人人关心——“吃还是不吃,这是个问题”;刘润,微软高管,讲的却是关于公益事业的“透明的力量”。
“听道讲坛”就是这样一个平台,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在舞台上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每场演讲很难用主题来归纳,但每一场都有同一个目标——让听众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虽然诞生只有一年多时间,这个从上海发端的公益性演讲活动,已经拥有不小的社会影响。
“听道”是个什么东西?发起人戴剑飚博士在邀请演讲者的时候,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中国的TED。”然后,就像对上了暗号,受邀者大多心领神会,然后就乐意地接受了邀请。
各路神人登场
就像那些唱歌跳舞的国外选秀节目蜂拥中国一样,从2012年开始,各种模仿TED的演讲活动在中国风生水起,每个活动都号称自己是中国版TED。TED,是科技、娱乐和设计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1984年由美国一名建筑师发起,它是一个跨界人才的聚会,它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由各路“神人”登台演讲自己的专长和思考。
2002年以前,TED的影响还只限于精英人士,但自从2002年TED视频被搬上互联网,这个精英活动迅速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2011年左右,TED开始在中国获得粉丝,视频网站纷纷为TED演讲配上中文字幕,一些家长将TED演讲作为教材,用来给孩子练习英语听力。
目睹TED的成功,有不少人开始琢磨,办个中国版TED如何?
2011年,戴剑飚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讲座活动时,遇到活跃在电视圈的媒体人简昉,饭桌上,简昉开始“忽悠” 戴剑飚:“你有自己的企业,又有行业里这么多朋友,还是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会长,你来办个中国版的TED怎么样?”
“听道讲坛”的诞生,就在饭局上确定下来。很快,“听道讲坛”受到关注,舞蹈家金星、中科院院士郑时龄、纪录片导演范立欣等名人登上讲坛,除了各界明星,“听道讲坛”上更多的讲者是各界精英人士,涵盖IT业工程师、律师、记者、医生、艺术家、科学家……
“听道讲坛”拷贝了TED的模式:剧院中举行,舞台上用灯光、背景营造出“剧场感”,每位讲者发言不超过18分钟,内容为专业知识和独特见解的分享。“听道讲坛”每两个月举行一次,现场录制的视频经过编辑后上传到网站,一些视频已经得到上万点击量。与TED不同的是,TED现场门票高达7500美元,而“听道讲坛”只需要观众预约就可以免费参加。
以TED为蓝本的中国演讲活动,不止“听道讲坛”。以北京为基地的“一席yixi”,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一席yixi”发起人言冬,原就职于出版社。从目前的演讲内容看,“一席yixi”更偏“文艺范”,讲者多来自人文社科领域,演讲的话题也集中于社会范畴。
如果要论演讲内容,更接近于TED的是由果壳网发起的“万有青年烩”。像TED一样,“万有青年烩”上更多科学、技术话题。“万有青年烩”抛弃了TED的精英门槛,提倡“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万有青年烩的讲者”,因此,“万有青年烩”上的演讲者可能是大学生、年轻白领甚至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人。
央视的《开讲啦》,也是一档演讲秀节目,接下来,电视荧屏上的演讲秀节目可能会越来越多。据知情人士透露,一家公司正在筹划另一档模仿TED的演讲秀节目,主持人是陈鲁豫,节目可能会在电视台播出。为了增强收视吸引力,节目设置了淘汰、晋级的环节,变成演讲PK秀。
重要的是讲了什么
明明是演讲,但如今的各类演讲活动,都不再用“演讲”这一名称,在主办者看来,“分享”更能准确描述演讲活动的真谛,而“演讲”一词则裹挟了太多说教的含义。
“演讲”一词最早活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旗下的演讲”、“爱国主义演讲”、“先进事迹演讲”……类似的演讲活动大多以宣导观念、感召心灵为目的。
张海迪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1983年,共青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并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此后,她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听众常常因为她的演讲而感动流泪。
70后央视记者柴静,这样描述自己学生时代的演讲活动。“上学时我常参加演讲比赛,通常几个拔地而起的反问句‘难道不是这样吗’,再加上斜切向空中的手势:‘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狗血一洒满堂彩。”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重心的改变,人们忙于生计,官方组织的演讲活动也逐渐冷清。90年代以后,演讲开始被作为商业推广的手段,最有名的演讲家是“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他那极具煽动性的演讲方式,曾感染了一大批学生听众。也在这一时期,“演讲”开始变味儿,传销组织利用演讲这种形式在“老鼠会”中洗脑,不少受害者拜倒在传销人员的三寸不烂之舌下。
因为时代的变迁,“演讲”也带上了贬义色彩,并逐渐被人们淡忘。
而如今,听演讲不再是“任务”,说教式的演讲也不再受到欢迎,新的演讲文化,重新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几年前,央视《百家讲坛》捧红了一批演讲者,于丹、易中天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尽管于丹的学术水平饱受质疑,但在演讲技巧上,于丹的确有一套。
于丹近期到贵州省一所高校演讲,她重新解读“贵州三无”:“正是因为天无三日晴,才能酿造出茅台这么好的酒;地无三尺平,才会有黄果树瀑布的壮丽;人无三分银,才会有无限的未来。”在那样的场合、面对那样的观众,于丹最知道如何把话说到人的心坎上。
“重要的既不是演也不是讲,而是你说了什么。”演讲的作用变成了传播专业知识和信息、表达独特观点,演讲者如果没有“想法”,再会“演”和“讲”都没有用。
就算是平常发言四平八稳的人,来到“演讲秀”,也要被要求“讲点不一样的”。朋友向戴剑飚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到“听道讲坛”时特别嘱咐,郑院士平常发言比较谨慎,不知道能不能符合演讲活动的要求。戴剑飚约到郑院士,谈了2个多小时,他发现,郑院士“货”很多,“听道讲坛”要的就是郑院士肚子里这些独立思考的“货”。
最终,郑时龄院士的演讲题目是“大小之道”,他从建筑“小”之美谈起,一直说到社会对“大”的崇拜。“我们喜欢建大广场、大草坪,都是大手笔。电影要大制作、文学作品要大叙事、论文要大框架,我们是不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大了?”这样的演讲,显然已经超出了学术专业的范畴,与他平日的发言风格截然不同。
经历过束缚思想的时代,有“想法”的演讲者其实不多,国内各家“演讲秀”活动主办者,最操心的事就是寻找合适的演讲者。“听道讲坛”也曾计划像TED一样,以技术类话题为主要内容,这个想法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太差。”戴剑飚一语道出背后的原因。因此,国内演讲活动还是多以人文社科类话题为主,很难真正变成中国版的TED。
让思想流通起来
国内目前活跃的各种演讲活动,大多以“公益”的面目出现,让很多人不解的是,如果无名无利,演讲是为了什么?
戴剑飚是上海一家IT企业董事长,但现在他更愿意给客人递上“听道讲坛发起人”的名片。支撑“听道讲坛”的,是一个由媒体人士、企业家等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大多数繁琐的日常工作,都是戴剑飚自己企业的员工义务帮忙。按照戴剑飚的说法,他的那些企业老板朋友,在“听道讲坛”上都只能发传单、送矿泉水。对于他自己来说,办演讲秀就是兴趣,“想赚钱不用搞这个”。
记者面前,戴剑飚深挖了一下自己的“动机”。戴剑飚,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理工科文艺青年,他经历了社会从封闭保守到开放的过程。
如今时代不同,戴剑飚说,他就是想办一个让人公平、自由表达的活动,可以在活动上认识各种朋友。当然,话题也不是没有边界,他希望这个边界是“正能量的、符合价值观的”。
演讲秀可以让思想流通起来,演讲秀的红火其实与微博等自媒体的崛起一样,是个人表达得到张扬的体现。
记者坐在“听道讲坛”观众席上,左手边是一位年轻女士,计算机公司职员,她觉得听听“挺好玩的”。女士左手边,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这名小伙子热衷于参加校内外各种讲坛活动,认为听了总会有用。也许观众无法总结演讲秀带来的影响,但一个社会中,如果经验、知识与观念能够流通,一定是一种健康的现象。
当然,演讲还有它功能性的一面——通过口头表达来展现自己的才能,从学校面试、求职面试到职称竞聘,一个人需要在这些人生环节中通过表达来赢得机会,因此,演说能力也越来越受到普通人的重视。
“因为有竞争,竞争更加透明,大家才会重视演讲能力。”潘黎,从小学开始拿各种演讲比赛冠军,1999年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出征国际大专辩论赛,现为资深商业谈判沟通专家。深谙演讲之道的潘黎认为,演讲又热的原因除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外,也是社会竞争对人的要求。“企业要上市融资,就要‘路演’。什么叫‘路演’,就是说服投资人信任你,就是要在投资人面前与其他企业做价值展示竞争。”
在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中把演说作为学生重要的能力来培养,这与西方社会的政治演讲传统有关。马丁·路德·金、克林顿、奥巴马……口才出众的政治人物会被小孩当做偶像。
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电影讲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乔治六世国王曾经有严重口吃,经过训练,他最终得以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1939年 9月3日,德国政府冲破防线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向德国宣战。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国王决定向国民发表演讲,他的发言通过广播传送到全国,也将王室的信心传递到民众中。在西方文化中,出色的演讲能力代表了一个人的才能。
中国的演讲偶像集中在文化界和商界。除了马云,中国商界另一位演讲家,是冯仑。党校教师出身的冯仑,演讲风格不如马云有激情,但却善于在插科打诨中,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冯仑上过央视《开讲啦》节目,与青年人谈“理想”:“我们有理想,但不等于可以跟现实做交易,说我今天有理想,明天就变成了要什么有什么,你爹就变成了李刚,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经常开玩笑讲说,我们最差的是爹不行,但是我们爱我们的爹,因为他创造了我们,让我们今天有机会来这世上折腾。我们最牛B的是什么事儿呢,我们识字,我们会读书,所以我们就把读书这件事,学习这件事,和自我改造这件事加强,反正这事儿便宜,不需要爹,自己就可以做到。”
同样是鼓励青年学习和进步,冯仑的表达自然要比“马列主义老太太”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链接
TED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这个会议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
TED于1984年由理查德·温曼和哈里·马克斯共同创办,从1990年开始每年在美国加州的蒙特利举办一次,而如今,在世界的其他城市也会每半年举办一次。它邀请世界上的思想领袖与实干家来分享他们最热衷从事的事业。
在1984年的第一次TED大会上,有人带来了日后风靡全球的CD光盘,第一台苹果电脑也被带到了讲台上。今天,新版的MacbookAir让全世界无数的粉丝为之疯狂。
2001年,媒体大亨克里斯·安德森买下了TED,他自称“TED的守护人”,并将TED演讲者的领域从原先的技术、娱乐、设计三个领域扩展到了各行各业,邀请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探险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宗教领袖、慈善家等人加入,致力于使TED成为超越会议性质的世界品牌。
TED演讲的特点是毫无繁杂冗长的专业讲座,观点响亮,开门见山,种类繁多,看法新颖。
“TED”由“科技Technology”、“娱乐Entertainment”以及“设计Design”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这三个广泛的领域共同塑造着我们的未来。事实上,这场盛会涉及的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展现着涉及几乎各个领域的各种见解。
参加者们称它为 “超级大脑SPA”和“四日游未来”。大会观众往往是企业的CEO、科学家、创造者、慈善家等等,他们几乎和演讲嘉宾一样优秀。比尔·克林顿、比尔·盖茨、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歌手保罗·西蒙、维珍品牌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爵士、国际设计大师菲利普·斯达克以及U2乐队主唱Bono都曾经担任过演讲嘉宾。
每一个 TED 演讲的时间通常都是18分钟以内,由于演讲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他们的演讲也往往最能打动听者的心,并引起人们的思考与进一步探索。
参加过TED的人会说,说不定你身边坐的就是一位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得主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四天的会期里,你听到许多看似不相关的演讲,有很多你甚至根本听不懂。但正是在这样一种交流当中,在思想的碰撞当中,诞生出了伟大的东西。
从2006年起,TED演讲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在改变世界的同时,TED自身也在26年后由与会成员不过千人的“晚宴”,成长为每天50万人观看其视频的社区。
尽管每年有上万人申请参加TED,但只有1000人能得到邀请,他们要“有好奇心、创造力,思维开放,有改造世界的热情”,还要付得起7500美元一张的门票。
TED大会希望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优秀的思想可以改变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TED大会只是TED社区的一部分,任何人,只要他认同某个TED演讲所传递的观点,都是TED社区的一员,他们都可以为实现某个伟大的理想而共同努力。
TED以其容纳和博大给每一个人以思维的启迪,讲座也许深奥难懂,但主讲人对学科的热爱与领悟无疑会给听众打开新一扇思考之门。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