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人口潮头看就业

日期:2013-06-1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对于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即便考虑到大学扩招等因素,找不到工作就不能像今年毕业生那样理直气壮地怪“人多”了。
 
记者|金 姬
 
 
  “史上最难就业季”,也许在20多年前就可以预见到。今年毕业的699万大学生,大多出生于1990年-1991年,是严格一胎化政策后的一个生育高峰。尤其是1990年,中国出生人口高达2621万人(1971年以来最高值),这也能部分解释2012年大学生同样难找工作了——去年的毕业生也高达680万人。
  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看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周期高峰高度吻合。“人口周期对经济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劳动力供给,二是消费投资”,李长安对《新民周刊》表示,“今年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不景气,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吸纳就业能力也随之下降。毕业生数量达到峰值只是一个次要原因。”
  中国家长在做生育决策时,虽然难以准确预见国家经济未来发展,但至少可以避开生产特别高的年份。中国人生孩子讲究天时地利,“千禧宝宝”、“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的扎堆出现也不足为奇。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受生肖影响特别明显,例如龙年多、羊年少。”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左学金博士告诉《新民周刊》,出生人口的短期波动会给教育资源和就业形势造成影响,聪明的家长完全可以避开生育高峰,因为这些年份意味着孩子上学和就业机会的更加激烈的竞争。以上海为例,2003年羊年出生人数为8.38万(户籍人口5.73万),2007年猪年为16.66万(户籍人口10.08万),2012年龙年则高达22.61万(户籍人口12.11万)。
  也许是羊年的缘故,1991年就比1990年一下子少了621万新生人口,总和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一对夫妻2.1个孩子)以下,中国人口出生率总体呈下降水平。对于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即便考虑到大学扩招等因素,找不到工作就不能像今年毕业生那样理直气壮地怪“人多”了。 
  
经济随着人口波动?
  
  对中国人口周期和经济周期已有十年研究的李长安,认为这两个周期在高峰点上有着十分惊人的吻合度。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比较大的周期,当然其中还有若干个短周期。
  1949~1956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就业率有很大提高。由于措施得当,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这一阶段也是解放后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1955年的新生人口数就比1949年增加了470万。
  1956~1976年,中国实行单一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运行了三个短周期,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很大,呈现典型的“大起大落”特征。而每次经济收缩的结果,均使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呈绝对下降,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而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现国民经济经历三年灾害(1959-1961)之后的调整和恢复期——1962年的新生人口一下子比上一年增加了951万人,1962年开始到1976年,每年的新生人口都保持在2000万人以上。
  1977~199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时期。经济体制从严格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这一时期,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三个明显的短周期。但经济波动发生了深刻、明显的变化,波动幅度明显下降,经济扩张力度得到一定控制,经济增长的抗衰退力增强,质量有所提高。第三次出生高峰出现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头十年,1978年虽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但1982年到1991年的仍然保持在每年2000万以上的新生人口数量。
  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深化改革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了一轮较长的周期。本周期的显著特点是,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增长,越过高峰后,以“小幅缓收”为基调,波动较为平缓,但下滑时间较长。1997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中国每年的新生人口都不足1500万人。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再次进入了新一轮周期运行当中。2001年以来,每年的新生人口都超过1500万——1594万“金猪宝宝”,1608万“奥运宝宝”、1615万“金牛宝宝”,而去年的“龙宝宝”更是高达1635万。
  “这就说明中国的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是基本同步的。不过,对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的正向或反向互动关系,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李长安说。
  据悉,人口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十分复杂。马尔萨斯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会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态环境退化,社会总储蓄减少、投资率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尽管技术进步可以加速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人口无限制地增长下去,那么,技术进步的步伐将最终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从长期的观点看,人口增长阻碍经济的增长。
  而反对马尔萨斯的理论则认为,人口增长可能在短期内会不利于经济增长,但从较长的时期看,人口增长将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他们的论据是,首先,人口增加将增加劳动力供应,增加人口密度,人口压力的存在将激发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第二,较多的人口可能产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科技进步正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第三,人口多也是资源优势,较大的市场规模必将产生“规模效应”。
  
可知的未来
  
  学术界都争论不休的问题,家长们又能如何预测自己孩子毕业时的经济环境呢?但你至少可以知道孩子的竞争者大概有多少。
  2009年以来,参加高考的孩子逐年下降,直接选择留学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主要的还是1991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1991年新生人口2008万,2009年高考人数1020万;1992年新生人口1875万,2010年高考人数957万;1993年新生人口1791万,2011年高考人数933万;1994年新生人口1647万,2012年高考人数915万;1995年新生人口1693万,今年高考人数912万。
  其中,2009年到2012年的高考人数占当年同龄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从50.8%增至55.6%,即便在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也达到53.9%。而高校因为硬件和师资力量的相对刚性,不会因为高考人数的减少而减少招生数,这对于那些“小年”出生的孩子来说,上大学的概率就更高一些。
  上海今年的中考人数8.1万人,比去年减少了大约1000人。事实上,上海初中毕业生从2010年开始就逐年递减,这可能是因为上海户籍出生人口从1996年开始到2003年都每年不足7万人。2004年开始户籍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不难想象,上海整体中考难可能从2019年开始。
  由于外来人口也能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因此上海的入托难、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激烈竞争和这座城市的整体出生人口息息相关。从2004年猴年开始,上海每年的新出生人口就在10万以上,2007年猪年一下子跃升到16万,去年龙年更是超过22万,这对于上海的义务教育硬件和师资力量提出了很大挑战。想象一下,如果2010年在上海出生的虎宝宝在今年全部入托,也只有17.5万而已,2年后新增加的5.1万个龙宝宝该何处安置?
  也许在今天,对于“羊年不生子”、“蛇年不宜婚”的中国传统来说,还是反着来比较好。
  
  链接
  
1最差就业专业:
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2最佳就业专业:
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
3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专业为经济学(3023元),其次为工学(29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 (2491 元)。
4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5%);最低的为历史学(47%)
     (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