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吐”故我在
记者|阙 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进入一个造词时代——奇葩、极品、傲娇、学霸、十动然拒、药不能停、我勒个去??有的转瞬即逝,有的独领风骚。
如今风头正健的词,“吐槽”必属其一。不信你抬头看看上一段里那些词,怎么样?基本上全都属于吐槽的衍生品吧?
据说“吐槽”这个词来源于闽南语中的“?\臭”,原意是抬杠、拆台或者掀别人老底。然而在异国的源流中,你却可以发现,“吐槽者”现身最频繁的场合,并非“骂山门”,反而多见于曲艺表演——在美国是脱口秀,在日本则有“漫才”和“落语”,情况近似于中国的说相声。
表面上,吐槽是在数落对方的各种缺点、雷区;实际上,吐的与被吐的双方,却都难说怀有什么愤懑之情。更多时候,施方不过是在调侃,受方也当浮云掠过。新世代的周瑜与黄盖,假如被影像化的话,脸上一定都是挂着微笑的。
荧屏毒舌当道
凡事以个性为先的年代,温良恭俭让显得很不时髦,处于对立面的“毒舌”,反而受欢迎得多。
你去数数看,多少热门英美日剧里都有一条“毒舌”在?答案一定是惊人的。喜剧片尤其毒舌遍地——刚刚结束中国行的《破产姐妹》里,Max有“三宝”:毒舌大胸红唇妖;老年同志英剧《基阳红》里有针锋相对的高龄毒舌Freddie和Stuart;而说到高龄,又势必要请出92岁高龄的Betty White奶奶。美剧《热力克利夫兰》里四个女人一台戏,一半都是毒舌,尤以White奶奶最毒辣,段子不论荤素张口就来,毁人不顾远近出招即是。不鸣则已,一出口就切中对方要害——这是什么?必须是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累积的人生智慧呀!
不过,在毒舌这件事上,是不分胸大胸小、高矮胖瘦、年龄高低的。众生平等,年轻的毒舌也有翻身机会。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卷福”,脸有多长,毒舌就有多深。因为受欢迎,卷福毒舌的程度也越发地无边无际,从最初稍有收敛的“华生你就是个笨蛋!别用那种表情看我,大部分人也跟你一样”,到“瞧瞧你们这群草包,不是我的感觉应该很好吧?多轻松呀”,再到“你把整条街的智商都拉低了”,顺利完成了他毒舌路上的三阶进化。最末一句更被奉为毒舌界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啥场合都可并用不悖,堪称百搭。
再往前数,毒舌路上还有“谢耳朵”和流氓医生“豪斯”做出过非凡贡献。前者的毒舌重心在于彰显自己的智商优势,比如“这种情况就是不知道大数定律的人常说的巧合吧”或者“我是‘聪明人’?要被归为‘聪明人’我得去掉60点智商才行。”后者则是完全外向型的讥刺爱好者和笑点古怪星人:“你和上帝说话,你是信仰者,上帝和你说话,你是精神病”;“你无论如何都成不了总统的,白宫之所以叫白宫可不是因为它是给漆成白色的”;“你体内有个寄生虫??它的眼睛很像你”??
除了电视剧,美国还专门有个用来挖苦名人的电视节目叫《吐槽会》(Comedy Central Roast),不定期于有线电视台播放。
我是来吐槽的
吐槽不只是名人的特权。“我来打酱油的”是吐槽;“做了三个俯卧撑”也是吐槽。再说到“躺枪”、“膝盖中箭”、“毁三观”、“中二病”、“我当时就震惊了”、“注定孤独一生”、“你懂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臣妾做不到啊”、“说多了都是泪”、 “为何放弃治疗”、“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如果以上词句常常出现在你微博里的话,恭喜你,你也成为吐槽军团的一员了。
看到这些词句出现在某个段子前的感觉,就像相声社开讲之前先来段山东快板热热场。有时后面如何反而不重要,第一句吐槽已经先声夺人,奠定了喜剧的基调。
槽点满满,欢乐多多。爱吐槽的背后,是一颗深深的寻欢作乐之心。无怪乎有那么多时政丑闻都被披上了吐槽的外衣——世道艰难,苦中作乐的调侃便成为必需的调剂、微弱的反抗。
我们爱吐槽,还有一个原因是,吐槽要吐到点子上,可比抒情难多了——所以,吐槽也被视为一种具备一定技术难度的社交活动,有难度,才越发吸引人前去征服。
如果要下定义的话,吐槽有点像一种温和的骂战——它绝不是满口喷粪随便发泄,反而需要于讽刺中寄托点幽默感或者自嘲;它并不与对方有深仇大恨,却有准确命中对方痛脚的义务。像讲笑话一样,吐槽得兼具智商和娱乐精神。它既牵连众多又短小精悍,以至可以取代长篇演讲,成为一个人个性、逻辑思辨乃至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考量标准——换句话说,你在吐槽的同时,也正在为自己代言。
吐槽的层阶很多,“初级灰”与“高级黑”的差距也不是一点点。让我姑且拿大家对《富春》刘德华的吐槽给你“举个栗子”:
吐槽可以简单陈述事实,比如:“这就是,因为实在太烂所以刘德华经纪人多次打电话要求不要上映的那个片”;可以开门见山泄私愤,比如“刘德华演的片子就没几个好看的”。而进阶版是:“这片太适合刘德华了”;还有“你们都错了!华仔出演这片是告诉世人,他老妈被导演绑了!”至于“高级黑”,就往往要读两遍以上才能体会,比如杜琪峰导演的那句:“演员相貌越不好戏演得才越好。黄渤很多年前去香港我就觉得他戏演得好。你看我和刘青云合作那么多,他长得帅吗?(旁人点头说帅啊)他帅?你盲的吗?他怎么能和刘德华比?”
一桃杀三士,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吧。
吐槽=自白+求偶
我们的吐槽时代,深深镌刻着互联网的标签。这倒不是说网上有那么多吐槽网站,每天都有人往上post海量的搞笑图片或冷笑话。而是,互联网已经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我们的吐槽方式。
迄今为止,互联网对人类社交活动最大的改变是:交际圈越来越大,人却越来越宅。在网络的1.0时代,我们在聊天室里发现了“新鲜”的互动方式。随后,这样的“新鲜互动”被一再刷新版本: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
其实这所有种种互动的需求,早就写进了人类的基因,并非今日才有。今日科技的助力最终解放的,不是新增了哪些互动需求,而是让宅人、忙人,能够以最微小的体能支出来换取最便捷的互动体验。
比如我们需要有人陪着看电影、看电视,但约人所费时间、金钱成本都太高,于是就有了字幕组,于是就有了弹幕。
可以想象,启发弹幕的一定是才华横溢的字幕组——横溢到仅仅翻译字幕已经不足以承载字幕组的智慧,于是他们选择在寸土寸金的视频屏幕空白处——用“括号体”吐槽。
括号里开始是简短的叹词——(闹太套)、(图样图森破),慢慢开始字变多了——(一张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脸)、(肯定是装死)、(一万只草泥马在心中奔腾而过),偶尔还有道歉声明——(我不懂法语,前面都是我编的,我编不下去了)。
如此做法,在明确告诉观众“字幕组也是人,不是翻译机器”的同时,意外地还起到了即时分享观感的作用。屏幕里与屏幕外,此刻水乳交融。宇宙浩瀚,但你我不是一个人在追剧。
这样的同步互动,发展到极致,就有了弹幕。“弹幕”顾名思义,就是视频屏幕上满满的都是滚动而过的观众点评。动画网站Bilibili上,满坑满谷的都是弹幕视频。弹幕多的可达上万条,几乎遮满屏幕,与其说看剧,倒不如说是直奔弹幕而去。
而在原创漫画网站“有妖气”上,赫然就是一行口号:“没有吐槽的人生,那就不叫人生。”网站特地给观众设置了吐槽功能:每个视频窗口下方都有一个长条框,在框内输入想要吐槽的话,再选择这句话出现的时间节点,等视频播到那个时间点时,你的吐槽就会悠悠从画面上飘过。——于是,在网络进行到3.0时代,我们又从吐槽中重温了一次人类远古以来的共鸣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