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舆论大案
国内舆论大案
孙志刚案
案件概要
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殴打,于3月20日死于救治站。
2003年6月27日,广东省高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乔燕琴(救治站护工)死刑;李海婴(被收容人员)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钟辽国(被收容人员)无期徒刑。其他9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刑。
各方舆论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此后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文,开始追踪报道。
2003年4月至6月,孙志刚的悲剧引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通过互联网及报纸杂志,民众呼吁严惩凶手;先后有8名学者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就此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
2003年6月20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公布。
2003年8月1日,1982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即日起正式实施。
邓玉娇案
案件概要
2009年5月10日晚,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一宾馆女服务员邓玉娇,刺死、刺伤镇人民政府人员。
2009年6月16日,湖北省巴东县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邓玉娇案”,并做出对邓玉娇免予刑事处罚的判决。
各方舆论
巴东警方在事件发生后三次通报案情,过程争议颇多。其间关于邓玉娇“是否有精神问题”、“是否被强奸”、“辩护人变更”、警方多次更改变换案情陈述及媒体采访遭地方不明人士暴力阻挠等事件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网民专门成立网站“六月飞雪”,以关注案情发展。
2009年5月22日,全国妇联在其网站首页上发表《全国妇联高度重视邓玉娇事件并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的文章。
2009年6月17日,香港《大公报》刊出文章说,湖北巴东邓玉娇刺死寻欢官员的案件尘埃落定,判决结果无疑顺应了民心和法治精神。
2013年,贾樟柯新片《天注定》最佳编剧奖,剧情取材于邓玉娇杀人事件。
唐慧案
案件概要
唐慧,“湖南永州少女被迫卖淫案”中受害者乐乐的母亲。2008年4月,案件由永州市人民检察院向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几名犯人分获死刑、无期徒刑等罪名。
唐慧多次上访,被网友称作“上访妈妈”。 2012年8月3日,湖南省永州市公安局零陵分局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由,对唐慧处以“劳动教养1年6个月”,随后唐慧被押送至湖南株洲的白马垅劳教所。唐慧诉永州市劳教委一案于2013年4月12日开庭,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唐慧的诉讼请求。2013年7月15日唐慧案二审胜诉。
各方舆论
唐慧被判劳教后,普通民众、意见领袖、官方媒体都纷纷为唐慧发声。巨大舆论关注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
唐慧被劳教一事在受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关注后,其影响达到了顶点,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学者专家的意见,使该案的舆论关注度飙升,在8月7日达到高潮。这一天,关于唐慧被劳教的消息占据了多家新闻网站的重要位置,“永州卖淫案”成为当天百度新闻的十大热搜词之一。
8月10日,唐慧的劳教决定经复议被依法撤销的消息公布之后,“上访妈妈获释”成为8月11日百度新闻的第一热搜词,来自媒体和网络的评论“呈井喷状态”,由唐慧案引发的讨论达到顶峰。
国外舆论大案
马丁枪击案
案件概要
2012年2月26日晚上7点左右,美国社区志愿协警齐默尔曼发现一名名叫马丁的17岁黑人青年在社区出现。在此之前一两年中社区发生多宗盗窃甚至枪击的个案,且齐默尔曼本人作为协警亲自参与过多宗调查,他“觉得”马丁的形迹可疑,于是报警并跟踪。马丁发现齐默尔曼在追踪,于是质问,两人随即发生冲突。最后,齐默尔曼开枪打死了马丁。事实上马丁当天是与爸爸一起去该社区探望未来的后母。
齐默尔曼被控告二级谋杀,而他则宣称是自卫杀人。佛罗里达州桑福德镇法院就17岁黑人青年特雷万·马丁遭枪杀一案作出裁决:被起诉的社区警卫乔治·齐默曼获判无罪。
各方舆论
这起诉讼进行了一年多,由于媒体在报道这起案件时,有意或无意地把它塑造成“白人警察对手无寸铁的黑人少年开枪”的事件,引起了一些非洲裔的注意。当陪审团裁定齐默尔曼无罪之后,黑人社区舆论大哗,全美各地的黑人社区,示威抗议更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态势。在特雷沃恩·马丁遭枪击而身亡之后,超过220万名网友在一个名为Change的网站上签下了各自的请愿,请求对齐默曼的正式逮捕。
为了表示抗议,在美国不同城市,人们身着马丁遇害时穿着的连帽运动衫参加游行集会。许多明星,如NBA球员安东尼和韦德,也身着连帽运动衫对此次枪击表示抗议。
杜克大学轮奸案
案件概要
2006年3月12日凌晨,美国一名黑人脱衣舞女克里斯陀·曼格姆向警方报案,称自己被杜克大学曲棍球队的3名白人球员强奸。警方于4月18日逮捕了杜克大学的两名学生,并将于5月15日出庭受审。
案情最终逆转于舞女承认通奸。2007年4月17日,北卡罗莱纳州总检察长宣布这几名队员无罪,并称根本没有犯罪发生。总检察长在报告中说:“没有医学证据证明原告所说的一切。”至此,之前的检查程序所获证据被推翻。
各方舆论
从此案发生直至3名曲棍球队员被宣布无罪的一年时间里,主流媒体一直没有公开原告克里斯陀·曼格姆的姓名,而是称她为“这个女人”、“原告”、“所谓的受害人”或者“受害人”。
2006年4月21日,克里斯陀·曼格姆的名字首次被一个名为“Johnsville News”的博客曝光,互联网搜索的信息,为主流媒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媒体表现出对曲棍球队员固有的成见——白色人种、富有、自负和残暴,这是一个无良群体且通常可能是种族主义者。被害人被媒体塑造成一名悲情的单身母亲。许多记者在幸灾乐祸地嘲讽那些所谓的享有特权的曲棍球队员,强化了杜克大学作为精英统治和种族主义机构的形象,人们将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诉求问题转化成了阶级间、种族间的和性别间的全面的斗争。
威廉·肯尼迪强奸案
案件概要
1991年3月30日晚上,30岁的威廉·肯尼迪·史密斯和几位亲友一起到当地知名的酒吧去喝酒跳舞。他们在酒巴里遇到一些年轻美女,大家一起喝酒聊天、谈笑风生。其中,威廉的堂兄(参议员Ted Kennedy之子)和一个女孩谈得很投机,便偕伴先行离去,留下威廉与刚结识的女子帕特西娅·鲍曼(29岁的单身母亲)。不久,帕特西娅向警方报案,指控威廉强奸。
肯尼迪家族立即斥巨资聘请了两位著名律师出庭辩护,并邀请著名华裔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加入辩护团。经过李昌钰“微量物质转换定律”的论证,陪审团最终一致裁定肯尼迪·史密斯的强奸罪名不成立。
各方舆论
案发后各大媒体闻风聚集在佛罗里达的棕榈滩,竭力渲染这宗望族丑闻。
此案发生8个月后的1991年12月2日,此案正式开庭审理并被全美各大电视台转播,引来全球数百万的收视率。
经历高度曝光的强奸案后,无罪释放后的威廉.肯尼迪开始低调淡出公众视野。2004年,他又遭遇一起性骚扰指控,因为事件发生在5年前,时过境迁,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因为所处家族的特殊背景,威廉.肯尼迪的一举一动媒体在关注下无处遁形,各种媒体仍旧会把“强奸”这个字眼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
(谢璨灿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