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周边外交认同之旅
周边外交认同之旅
借参加9月的圣彼得堡G20首脑峰会和在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年会,习近平主席访问了俄罗斯和中亚四国。10月他又出席了在巴厘岛举行的APEC首脑会议。
更早一些的5月,李克强的第一次出访选择了印度和巴基斯坦。10月,在参加东盟10+1、10+3会议和东亚峰会后,李克强总理又访问了文莱、泰国和越南。
频密的外交活动为中国新领导人的外交理念定下基调。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传统优先项。中国领导人的这些出访寻求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广泛认同,梳理与排解那些由来已久的争端,吸引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目光,而各种耳目一新的活动内容与话语风格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在李克强最近这次出访中,无论是意义深远的“2+7合作框架”的提出,泛亚铁路项目里中国高铁的新机会,还是充满期待的中越海上合作……一系列的成果,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外交的务实、大气与远见。
新总理的魅力外交
对于国内民众来说,外交场合的表现丰富了人们对新总理的个人认知——李克强的性格色彩、个人理念、语言风格和行事方式,通过发生在国境之外的许多细节,生动地浮现出来。
撰稿|史可汗
中国新总理李克强上任后的第二次出访目的延续了其首访“救火队长”的风格。
几个月前,李克强上任后首次外访的目的地就包括刚与中国发生边境对峙的印度和贸易摩擦的欧洲。而这一次,他要深入对中国心怀警惕的邻居——东盟。
在东盟十国中,一半的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而在2012年中国海洋领土争端集中爆发后,世界亟待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展示周边外交姿态。
继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展现柔软身段后;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紧接着来到文莱,出席由东盟主办的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并顺道访问了该地区最亲密的伙伴泰国和领土争端最激烈的越南。在东亚峰会结束时,李克强给自己的评价是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对于李克强来说,这次出访不仅释放了南海局势缓和的信号,还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下一个十年划定了框架。对于国内民众来说,外交场合的表现丰富了人们对新总理的个人认知——李克强的性格色彩、个人理念、语言风格和行事方式,通过发生在国境之外的许多细节,生动地浮现出来。
刚与柔:直面南海争端
在东亚系列峰会的圆桌前,李克强每次发言都主动提及了南海问题,姿态坚定而坦然。这与上次到访欧洲时第一时间讲出“双反”调查“损人不利己”异曲同工。
在10月10日的东亚峰会上,他甚至表示愿意就南海问题“多讲几句”。他将南海问题一分为二:一方面,南海的航行自由“从来就没有问题,将来也不会成为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主权争议,他则用“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来释放善意。从一开始,李克强就断言,南海形势不会影响到中国-东盟合作大局。
这样从容的表现也许源自出访前长时间的热身。2013年8月末,李克强在北京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并出席了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议。9月初,他又在南宁出席了中国-东盟博览会,除了在上午的开幕式上阐述中方立场,还在下午密集会见了参加博览会的东盟十国中六个国家的政要,会见时间总长超过5小时。几乎在每一次会谈中,李克强都会谈及南海问题。
9月15日,中国与东盟国家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第六次高官会在苏州举行,各方首次就南海行为准则进行了磋商——这意味着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努力进入了新阶段,也为李克强此次东盟出访增加了底气。
尽管如此,南海争议仍然是此次东亚系列峰会中热议的“焦点话题”。在文莱接见当地侨领代表时,李克强毫不示弱地将这归因于“炒作”和“一些人的实际努力”。
与中国政府主张由直接当事方协商和谈不同,菲律宾希望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并形成统一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菲律宾的这一号召得到其盟友美国的坚定支持,大国的积极介入让周边国家愈发摇摆不定。
在与中国存在南海领土争议的周边国家中,越南和菲律宾显然是最强硬的两个。就在5个月前,越南总理阮晋勇还在香格里拉峰会上以强硬措辞不点名地批评中国,引发河内大规模反华游行。
不过很快,2013年6月19日,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华,同意与中国建立应急热线以处理海上争端。8月,中国外长王毅访问越南。9月初,阮晋勇出席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并在与李克强会谈时建议在两国国防部、渔业管理部门间建立应急热线。
因此,10月13日,当阮晋勇在主席府前对刚到访的李克强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间特有的拥抱礼时,并不显得突然。会谈后,两人共同宣布,中越将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通过友好协商和对话谈判解决争议。此外,中越基础设施和金融联合工作小组也同步成立,三个小组将在年内开始工作。李克强称之为这次会谈最重要的成果。
越南的媒体更喜欢把双边贸易合作的新闻消息放在前头。2013年越南的经济增速降到了13年来的最低点,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对低迷的越南经济无疑有益。
中国在2004年开始就成为越南的最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对越出口是进口的两倍还多。在会谈中,中越总理重申将在2015年把双边贸易额从目前的400余亿美元增加到600亿美元的目标,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贸易平衡。
与中越关系日渐热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与菲律宾关系的持续冷却。
截至目前,中国外长王毅在上任后6次出访东盟国家,至今未踏足菲律宾。作为主宾国的总统,阿基诺缺席了8月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
李克强对越南的访问,似乎“无意间”再次凸显了中国对菲律宾的孤立策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越南许多学者认为政府依然不排除加入菲律宾的法律行动。而《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则指出,越南似乎仍在坚持它的行事原则,即在对抗的同时试图与中国友好共处。
在这次“10+1”峰会的开幕式上,阮晋勇被安排站在了李克强的右手边。在中方安排的切蛋糕仪式上,阮晋勇下意识地主动走上前,而阿基诺则站在离李克强最远的位置。
2+7:做蛋糕的哲学
10月9日,伴随周围领导人的掌声,李克强与泰国和东道主文莱的领导人一起,切下一块巨大的蓝、粉两色的蛋糕。在随后的会谈发言中,李克强表示还在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得下一次更大,下一次,更更大”。
与如何“分蛋糕”相比,李克强总是对如何“做大蛋糕”更感兴趣。
就像李克强没有在南海问题做出让步一样,在首次出访时,李克强也没有对贸易争端中态势逼人的欧盟委员会让步,而是积极与柏林探索经济发展的“中德梦之队”,并承诺优先对德国开放中国的物流、教育、培训和医疗领域。
对于东盟,这个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李克强似乎有更高的期望。2012年,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已达到4000亿美元。而中国-东盟这个19亿人口的地区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如今,李克强希望能通过升级自贸协定在2020年达到双边贸易额1万亿美元的目标。
在这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2+7”的合作框架,除了政治互信、聚焦经济两点基本共识之外,还提出了涵盖贸易、金融、基础设施、安全、人文科技等7个具体的合作领域。其中,他将探讨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放在首位。
这不失为一个雄心勃勃的倡议。如李克强所说,他希望中国和东盟能“办成几件大事、上一个大台阶”。
在“10+1”峰会上,李克强提到了在他看来可以作为中国-东盟合作“旗舰项目”的宏大计划—— 泛亚铁路。这个几乎串联起整个东盟的铁路网分别由途经越南、柬埔寨的东线、途经老挝、泰国的中线和途经缅甸的西线构成,再穿越马来西亚最终到达新加坡。
目前,泛亚铁路计划进展最快的就是泰国-老挝一线。泰国国会上个月刚刚通过了高达700亿美元的贷款计划,以完成交通设施更新换代的计划;而老挝国会更是已经通过了与中国合作修建高铁的计划。
在泰国,李克强亲自上阵充当“推销员”,与英拉一起参观在曼谷举行的中国高铁展时,他称赞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这只是一个开始,10月17日,李克强又向到访北京的澳大利亚总督推销中国高铁。
这确实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不久前,日本与印尼政府达成一致,将在2014年就印尼引进日本新干线展开可行性调查。
对于引进国来说,最大的顾虑是资金。此前预计,老挝将为修建高铁向中国贷款72亿美元,这几乎与老挝全年GDP相当。
为此,李克强又在此次峰会上提出了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倡议,以期用开放的方式解决融资问题。而在泰国,李克强与英拉达成了“高铁换大米”的意向。李克强承诺未来5年内,中国将从泰国进口100万吨大米,并增加进口橡胶。而根据他刚与英拉10月11日签署的《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泰国将以农产品抵偿中国有意参加的泰国高铁项目。
这并不是第一次中泰两国做出类似的安排。上世纪70年代,泰国就曾用龙眼干等农产品向中国交换坦克和装甲车。
如今“大米换高铁”同样是一次务实的各取所需。由于泰国政府两年前开始以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农民收购大米,泰国国库的大米储备已经创出了1700万吨的历史新高,这也给泰国带来了近45亿美元的财政损失。
对于泰国来说,李克强对于进口大米的承诺来得正当时。反观中国,2012年大米进口量突破230万吨,同比增长3.1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满足国内进口需求的同时完成输出高铁技术的计划,这似乎应验了李克强本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讲的——“帮你也是帮我,我们是互相帮助”。
轻松妙喻:新话语风格
李克强在泰国的“推销”之旅并没有止步于英拉,10月11日,李克强又来到泰国国会,发表了30分钟的演讲。
尽管在中国领导人的出访中,国会演讲并不算特殊安排;但在泰国,这次演讲却创造了历史。李克强成为了泰国国会81年历史上首次登台演讲的外国政府首脑。他的听众包括了上下院议员、泰国的商界领袖以及外国使节。
显然,李克强并不介意这样大胆的突破。两年前,时任国家副总理的李克强曾在香港大学百年校庆的演讲末尾大段讲英文。而在访问印度时,李克强还用英语开玩笑地问摄影记者,他和辛格的握手照会不会上报纸头条。
尽管发音并不完美,但李克强轻松、自如的讲话风格从一开始就惊艳中外。要知道,上一位愿意如此大胆秀英文的中国领导人大概要追溯到江泽民时代了。
在泰国国会的演讲中,李克强保持了一贯的开朗风格。一开场除了用泰语问好,还大段脱稿讲出自己在泰国这个“微笑国度”的经历。当他用泰语讲出“中泰一家亲”时,台下立即响起掌声。而在提及影片《泰囧》即将在泰国上映时,他又开玩笑说“我不是为这部片子做广告,而是为中泰友谊交往做广告”,也引得台下会心一笑。
如此卖力互动,李克强毫不避讳地讲出这次演讲的目的——“所有这些(中泰)合作需要的法律支持,各位将会投赞成票。”他随后解释,这并不是在拉选票,而是希望听众为对中泰友谊投赞成票。
李克强似乎特别喜欢用这种轻松而略带悬念的转折句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在“10+1”峰会上,李克强讲起2012年赴东盟旅游的中国游客时,用了一个他自认为“并不很精确”的数字——969万。“可能这个数字也是为了好听,实际上大概超过1000万了。”李克强紧接着解释。
李克强更喜欢用通俗、直白和平民化语言,而这样的偏好同样反映在他外访时的举动中。
在这次讲话中,李克强鼓励与会各方“多栽花、不栽刺”以力避分歧;他将东亚地区的国家比作筷子,“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将国家间的互信比喻为“梭”,将互为“经纬”的东盟紧密交织,“织就壮丽锦绣”。他提到会后各国领导人穿着文莱传统的织锦服装合影,也让这个比喻显得格外应景。
《文莱时报》在评论李克强在“10+1”峰会上的讲话时写道:“他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发言,穿插中国的成语和吉祥数字,体现了温暖和发自肺腑的情谊。”
为了把事情讲得更清楚,引起听众的共鸣,李克强同样喜欢运用比喻。早在刚上任伊始,李克强就用一句“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向中外媒体表明了改革的决心。
而在上一次出访时,李克强也曾用“柴米油盐酱醋茶”形容作为总理日常工作的千头万绪。在印度,他用“两匹大马”来比喻中印两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德国,他又用共同转动的“两个轮子”来比喻政、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时,他向听众介绍了在中国网络军事论坛上诞生的俗语“巴铁”,以比喻中巴特殊的传统友谊。
平民行止:夜访杂货店
东方政治的传统之一是凸显权力的神秘,政治人物的日常生活往往被区隔在普通人的视线在外,这反过来引发了中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另一种情绪,使得西方政客们习以为常的举动常能成为热门话题。两年前,美国大使骆家辉在机场星巴克独自买咖啡的照片曾红极一时;就在上星期,英国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也与北京乘客一起搭上地铁1号线,再次引发热议。
李克强却在尝试不同的作风。在越南访问时,李克强结束白天的官方行程后,脱下西装、摘掉领带,与中国代表团一行人走进酒店附近的小店。他和店主攀谈起中国游客和生意状况,还赶在打烊前买了四盒茶、一盒莲子和一盒果脯。次日,李克强在小店柜台前结账的照片也连同这条新闻一起由新华社传回国内。
这次“购物秀”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形象公关。与考察救灾时吃泡面就咸菜的操劳不同,在小店里比价、购物的总理似乎展现出烟火世俗的平凡一面。在越南购物后的第二天,李克强在同中越青年交流时也引用了与越南小店店主交流的故事。
在上一次出访时,李克强也有一样类似的“行程”——在柏林看欧洲冠军杯决赛的转播。事后,他还多次在与当地的官员和记者谈起这场比赛。
在李克强的历次出访中,也不难见到关照国内民众趣味的举动。在泰国国会的演讲中,他提到曾打破国内票房纪录的《泰囧》。此前在印度访问时,李克强还提起和女儿看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经历,这同样是一部在中印两国都广受好评的电影。
这些细节让李克强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尽管手握巨大的权力,却尽力维持平常人的生活方式。他不仅在向外国人展示这一面,国内民众同样留意着他在国外的言行举止。
李克强对这一点很明白。即使是在出访期间,他也不忘回应国内民众的严肃关切。
在东盟会上,李克强和阿基诺提起了久拖不决的香港人质事件,称其牵动中国人民特别是香港同胞的感情。在泰国,李克强与同酒店的中国游客分享了中泰即将实现免签的消息——这同样关系到越来越多出国经商、旅行的中国公民的切身利益。不久前,一项免签国家数量排行榜中,中国仅排在第82位,与喀麦隆、刚果并列,在国内引发巨大反响。
在结束东盟之旅,离开越南之前,李克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国内经济改革,表示“不论是险滩还是深水区,我们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而在上一次出访结束前,李克强同样在对当地华人华侨的讲话中提到了中国国内的紧迫问题——“让人民吃上安全食品、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他坦承中国在这些领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鼓励在场听众学习德国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日后建设家园。
类似的“总结发言”是否会成为李克强未来出访的惯例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国际经贸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外交和内政的边界同样在重合。对于中国来说,除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缓解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矛盾等等,已是新总理即便在出访时也放不下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