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门萨女神”自述成长史
学霸の诞生
每到考试季节,各种祈祷帖就会在各个平台疯转,内容大同小异,一般总是祈求孔子保佑语文,祖冲之保佑数学,司马迁保佑历史,霍金或者爱因斯坦保佑物理……诸如此类。虔诚转发的除了忧心忡忡的学子,还有大量焦虑的家长。
按照钟形曲线,一群孩子中真正的学霸和学渣总是少数,大部分人可上可下,于是在希望和失望的波浪中载沉载浮,可能是最受煎熬的一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好心态,是这个社会的稀缺品。
通往学渣的道路有无数条,成为学霸却有明确的路径。周刊记者对学霸集聚地的调查发现,智商,或曰禀赋,只是外场的入场券(至关重要的入场券);如要登上万众瞩目的舞台,还需要明确的目标,超强的执行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兴趣是超级学霸的终极武器。
如果编写《学霸喂养手册》,管用的也就是这么几条。天底下真正的秘诀其实都晒在阳光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变渣为宝,事在人为。
复旦“门萨女神”自述成长史
如果张安琪不是长腿美眉,是不是她的关注力就会大打折扣?
记者|金 姬
“我们班上有个人很酷,学霸当道,谁敢拦路。学霸们一直都在看书,连上厕所都要跑步。”最近,效仿《爸爸去哪儿》改编的神曲《学霸去哪儿》在网上爆红。网友总结:“学霸不是考满分的人,也不是成天只顾闷头学习的书呆子,而是真正为梦想而坚持的人。”
这一说法用来形容近日被网友膜拜为“门萨女神”的复旦大四女生张安琪显得十分贴切。无论是高中班主任还是大学导师,都对《新民周刊》表示:张安琪是一位天资聪颖又非常勤奋的孩子。面对自己的突然爆红,这位刚过完21岁生日的青岛姑娘有些不知所措,刻意远离媒体的聚光灯。她再三强调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学生:“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特别聪明或者是什么女神,我只是坚持自己的目标,专心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我觉得自己最引以为豪的,不是智商或其他别的,而是努力的一股韧劲,以及对科研梦想的坚持。”
事实上,像张安琪这样的“学术之星”(我们尽量避免使用令她反感的“学霸”、“女神”等称谓)在复旦并不少见。“‘致力于培养具有学者精神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复旦大学教务处徐雷处长告诉《新民周刊》,复旦从1998年开始就为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提供平台,张安琪的成功并非偶然,这是一个“本科生学者”辈出的年代。
复旦有个张安琪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在2014年新年献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在2013年度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四位复旦学子以其优异成绩和全面发展向全社会传递了勤勉好学、追求卓越的正能量。”张安琪就是其中之一,也因为这次颁奖典礼而“一举成名天下知”。
2013年12月23日,复旦大学举行2012-2013学年奖学金颁奖典礼,学校为此提供了包括张安琪在内的4位优秀获奖学生材料。 结果,外界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张安琪一人身上。
平心而论,即便张安琪不是身高1.78米的90后美女,她的履历已经羡煞旁人:作为复旦大学2010级材料科学系材料化学专业本科学生,她成绩排名年级第一,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5篇,最高影响因子7.79),获全国大学生创新计划、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莙政、望道等研究资助。她曾受邀在U21国际大学联盟年会、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进行口头报告,也是唯一收录在《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中的复旦学子(全国5万名国奖获得者中共选72名学生)。
除了“学术达人”的光环,张安琪打破了“好学生书呆子”或“成绩好的女孩不漂亮”的传统模式——她是上海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教师、高智商国际组织“门萨俱乐部”会员和专业模特。尤其当部分媒体将她相册里的一些生活照放到网上之后,网友们真心跪了,“美女学霸”和“门萨女神”的称呼铺天盖地。“对于无端的炒作,我非常失望。”为此,张安琪的手机大部分时间处于关机状态,对于媒体的采访要求也一律婉拒。
青岛小嫚初长成
张安琪在一篇早期的博客中曾这样回忆进复旦以前的生活:“大学之前,我从来不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不爱听课,喜欢玩,但是为了不被批评,经常装出一副好孩子的样子……我的高中叫做青岛二中,山东省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而当时我所在的班叫做直升班,可以理解为重点班吧。在这样的班级里面,一个不爱学习的有点小聪明的孩子当然只是个被埋没的位置了。”
当年张安琪的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邹欣对张安琪印象非常深刻。“我对她现在的出名并不感到奇怪,我很早以前就经常对周围的人提到这个孩子。”在青岛二中执教19年的邹老师告诉《新民周刊》,“这是一个非常聪明又非常勤奋的学生。”
在青岛二中这样的省重点,个个都是尖子生。但张安琪有些与众不同。据邹老师回忆,青岛二中2007级共有16个班,其中2个是直升班。“我带的1班就是直升班,是全青岛市自主招生选拔进来的,这些孩子不用参加全市中考。而张安琪和其他四五个学生比较特殊,是参加中考进来的,她的中考成绩是全青岛前十。她初中念的是志成实验中学,也是青岛市最好的初中之一。”
张安琪的父母都是高中老师,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女儿的独立性。小时候妈妈经常告诉她:“你是这个家庭的三分之一,就应该干三分之一的活。”所以她从小就会做饭洗衣缝纫,习惯自己解决各种困难。在学习方面,父母并没有给独生女太多压力。“我的妈妈在我小时候就致力于培养我对读书的热爱,并尽全力满足我大量看书的渴求,所以这种习惯延续至今。”
邹老师表示,张安琪的学习成绩一直处在班级上游,各科成绩都不错,但高一和高二时并不拔尖,主要是当时她没有全力以赴抓成绩。“她是到了高三才突然加速的。”邹老师说,高三开始,张安琪基本上每天做完一本习题册。“每天从早到晚,从不间断。这需要很大的毅力。”
在邹老师看来,张安琪是个有能力、有目标,只要想干就会坚持到最后的孩子。高三时,张安琪提出想参加一次学校的运动会,因为高一高二都没有参加过,所以她想实现一次对自我的突破,报名参加了800米跑。“我们开始都觉得,她瘦高的身板跑800米很可能坚持不下来,没想到她那段时间天天去锻炼,最后不仅跑下来了,还拿了奖。”邹欣说。
张安琪很要强,也是一个心灵纯净的女生。高三第二学期,当时55个人的班里有11人保送,班长也是其中之一。邹老师就想让她出任临时班长,“她一口答应,虽然这可能影响学业,也不能加分什么的”。
在张安琪看来,高考是个灰暗的回忆,所以不想提及太多。邹老师说,张安琪本来希望自己成绩能够有700分(总分750分),但是理综成绩不如预想的好,最终高考成绩是675分,即便在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也算是高分了。以她所在的省重点直升班为例,除去保送和出国的学生,当时班里有30多人参加高考,670分以上的只有6个。
潜心科研的女学者
进入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学习材料化学专业的张安琪,导师是化学系无机组的副教授陈萌博士。这样的跨系模式在复旦也很正常。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成立了复旦学院,每年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包括留学生)按专业录取后首先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然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而从2008年开始的“启航”项目,就是校方鼓励大一新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这让张安琪有了在本科期间就有了成为“学者”的可能。
张安琪告诉《新民周刊》:“我与化学的渊源由来已久。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参加化学竞赛,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进入大学后,我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大一起就加入化学系陈萌老师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由于我在学业上只需付出比较少的精力,所以一进课题组,我就对导师提出独立写论文的想法。考虑到我的英语基础较好,他建议我写一篇综述,总结纳米颗粒合成中用到的具有还原性和稳定性的聚合物。”
陈教授在接受周刊专访时说,张安琪是2010年底主动提出加入自己的课题组的。“通常大一学生帮不上太多。但她英语好,而且做事很认真,我和她说过的事,她很快就会做好。”第一篇综述,让张安琪体会到了科研的不易。“综述通常是由积累了多年研究经验的前辈完成的,不仅要总结某专题的发展方向,还要做出可靠的趋向预测。那时的我从来没有写过学术论文,也没有太多实验经历。我怀着初涉科研领域的一腔热血,接下了这个任务。之后的一个月中,我认真阅读了上千篇有关论文,完成了初稿。然而,导师告诉我,文章结构和用词太过青涩。我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论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反复修改,可得到的评价还是太不专业。”
徐雷老师说:“张安琪在大一的时候已经看完1000篇SCI期刊文献,堪比大部分优秀本科生大学四年,甚至研究生的文献阅读量,可见她的用功。”正如篮球飞人科比知道每天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学术之路注定是布满荆棘的艰难旅途。张安琪加入陈教授课题组的头两年,她把大多数时间都投在科研上,却没有任何成果发表。“此时,许多同学正活跃在学生会和社团当中,他们的付出立竿见影,很快就晋升到了主席、部长。数次与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擦肩而过后,我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我到底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名字写在SCI论文上?如果这些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会不会已经硕果累累了?更重要的是,难道我真的要终身从事科研工作,奋战在做实验、写论文、改论文、投稿、被退稿的循环之中吗?虽然有这些顾虑,但我并没有放弃的念头。”她骨子里是一个不甘平淡、享受挑战的人。既然决定要走的路,那么跪着也要走完。
在逐字逐句修改了十几遍论文之后,张安琪初步掌握了纳米科学合成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年后,这篇综述发表在了聚合物顶级SCI期刊上。此后,她写的论文几乎都可以一次通过导师的审查。她也感慨道:“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除了自身的兴趣之外,科研工作对我的巨大吸引力,皆源于此。”
多种角色,多彩人生
张安琪是如何19岁就当上新东方托福老师的呢?这可能要感谢她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
她小时候看很多小说,逐渐发现中国名著文笔精致,而外国名著却往往枯燥无聊,语言平平,后来才明白这是翻译的问题。幸运的是,青岛二中的图书馆有一大架子英文原版图书。“像《巴黎圣母院》、《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虽然我早就看过中文版,但是原著的感觉却截然不同。我天天抱着这些书看,甚至上课的时候也装模作样偶尔抬头看看老师,继而低头继续看书。”张安琪看书的速度极快,很多时候一天就可以结束两本。直到高二结束,一大架子书全部搞定。“当时班上不少同学在准备出国留学考试,单词量很吓人,不过我倒是乐得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体会故事主角们的喜怒哀乐。”
从大二起,张安琪成为了国家认证翻译,从事中英双向交替传译和笔译工作。她也得到了去新东方教托福的机会,但大多数学生都比她年纪大,如何镇得住全场?为了锻炼讲台上的气势和激情,她每天中午站在教学楼下练习演讲。这种“不要脸”的精神收效极佳,她在最后的试讲中成功打动了评审委员会,从此走上讲台,并成为了首个在学生评教中获得满分的教师。
过去两年,张安琪累计面授学生数千人,授课班级最大规模在200人以上,学生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四十多岁。在享受教学乐趣、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她也学会了如何进行公众演讲,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更有效地交流,因此复旦参与的国际国内重要本科生学术会议常会推举她为现场报告代表。
在张安琪的履历上,提到她是“门萨俱乐部的会员,数次担任门萨入会测试主考官、年会主持人等,结识了不同年龄的朋友”。为此,她对《新民周刊》表示,所谓的“主考官”只是监考官,门萨入会测试由门萨总部出题。
至于履历上提到的“5年专业模特经历”,她对此不愿多说。据青岛二中的一位同学透露,张安琪曾被星探看中,但之后就拒绝了对方。
如今的张安琪还有一个学期就要本科毕业。“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沉稳的心态和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我会始终保持初衷。我毕业之后要出国留学,虽然现在再有什么科研成果也不能用来申请了,但是剩下的半年多我还是要继续做研究,只为追求科学的梦想。”
反思“美女学霸”现象
事实上,和张安琪一起获奖的另外三位复旦男生也都是学术牛人——数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李睿霖专业绩点满分,并通过坚持跑步成功瘦身超过20公斤;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博士生王传超过去3年发表SCI论文13篇,累计影响因子60.71;高分子科学系和先进材料实验室彭慧胜课题组博士生仰志斌荣获世界材料研究学会2013年度优秀博士生奖,是亚洲唯一获奖人,有6项专利授权……
如果张安琪不是长腿美眉,是不是她的关注力就会大打折扣?复旦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办公室主任徐红老师说,张安琪的确很优秀,但这样的漂亮学者在复旦也很多,例如2002级力学系同样有个漂亮女生金丽华,不仅专业课程成绩全A,还是“校园十大歌手”、运动健将;2006年她代表复旦参加“莙政基金”年会时,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自谱词曲并现场清唱一首《莙政学者,你给我们共同的名字》,为李政道先生祝寿,博得满堂喝彩,该歌曲之后在复旦“本科生学者”中广为传唱,并成为每年的结题典礼上“学者”们为导师献唱的曲目。金丽华现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
人们对于优秀美女学生的关注度似乎太高。如果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的女友、脑科学家艾米拥有餐厅女招待佩尼的火辣身材会怎样?至少美剧编剧都不愿打破大众的传统思维窠臼。但这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 :艾米的扮演者童星出身,本身就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博士。如果哪一天大家对此见怪不怪了,张安琪也就不会如此被人热议了吧?
链接:“本科生学者”
1998年,复旦大学在李政道先生设立的“莙政基金”支持下,鼓励优秀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学生结题通过后,授予“莙政学者”称号;之后复旦大学自筹经费设立“望道项目”,资助更多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并在学生结题通过后授予“望道学者”称号。“莙政学者”和“望道学者”已成为复旦学子心目中最高的本科生学术研究品牌。
门萨(Mensa)俱乐部
门萨是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的名称,1946年成立于英国牛津,创始人是律师贝里尔和科学家兼律师韦林。当时,这两位自认聪明异常的人突发奇想,编制出一些高难试题以测试智商,受到广泛追捧。兴奋之余,贝里尔和韦林干脆成立一个俱乐部,号召高智商的人士加入。
目前,门萨俱乐部拥有10万多名会员,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当中有商贾学者,也有主妇蓝领。门萨测试试卷一般有30题,换算成智商是148,也就是可以加入门萨俱乐部的标准。门萨测试一般从注意力、观察力、逻辑思维、想象力和记忆力这几个方面出题。截至2012年6月,门萨中国已有会员逾200人,年龄以70后、80后为主。
SCI和影响因子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是一部国际性索引,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别、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美国ISI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