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70周年:今天怎么看?
阅读提示:观察家和历史学家们却惊诧于今天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将会引导世界走向何方。
二战历史是否会重演?
诺曼底登陆70周年的纪念仪式隆重拉开,当年计划、指挥和参加那场战役的人们多已作古,唯一不变的是那依旧巨浪滔天的英吉利海峡,那曾经硝烟弥漫的诺曼底海滩……历史上最漫长的一天,再度重现!
作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登陆战役,经过6月6日一天的激战,盟军将近10个师的部队登陆成功,5.75万名美军和75215名英国及加拿大军队的官兵,先后登上诺曼底。至7日,在诺曼底滩头,盟军的空降兵和登陆兵加在一起,已经有17.6万人踏上了法国的土地,2万辆各种车辆在诺曼底的大地上行驶。
这其中,有177名法国士兵以及20多名中国士兵。他们的勇气和忠实,直到诺曼底登陆60多年后,才获得了法国国家的承认。一枚骑士勋章,表达了“对所有参加过这场战役中国人的感谢。……1944年,在法国最困难的时刻,中国与我们并肩站在一起,法国不会忘记”。
是的,人们不会忘记,二战真的已经在欧洲翻过了历史的一页,而亚洲的二战伤口依然没有愈合,今天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欧洲出现新的排外主义,美国意欲重新挑起冷战,俄罗斯决心使用军事手段捍卫自身利益,日本否定历史、重新武装,并蓄意挑起领土争端……这一切都令人极其担忧:二战历史是否会重演?(陈 冰)
撰稿|郑若麟
纪念盟军在诺曼底登陆70周年的仪式已隆重拉开帷幕。各种各样吸引游客的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在英吉利海峡的这一边展开。焰火、音乐会、空中跳伞、盛大的露天野餐、电影、讲座……记得我在法国报道2004年诺曼底登陆60周年时,对类似现场做过详尽的描述。当时确实是一片庆祝胜利的欢庆场面。特别是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破天荒邀请了二战时的仇敌德国总理施罗德参加纪念仪式,令全球舆论为之动容:二战真的在欧洲翻过了历史的一页。相比之下,亚洲的二战伤口实际上仍然没有愈合,侵略者日本迄今不仅未如德国般忏悔和请求原谅,而且在其舆论中出现了否定二战史的“历史修正主义”倾向,其中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是发人深省的……
今年在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之际,观察家和历史学家们却惊诧于今天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将会引导世界走向何方,令人警惕、令人担忧。说欧盟正面临内外“交困”可能属于“用词不当”;但欧盟必须直面深刻的内外危机,则是无疑的。恰好在纪念登陆70周年前夕发生的乌克兰事件和欧盟议会选举,从两个领域展现了欧盟面对的严酷现实。
但在探讨这两个重要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提及另外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和评价历史?
纪念诺曼底与正确评价二战历史
法国在二战中的作用是独特的。戴高乐将军和主导着法国国内抵抗运动且牺牲巨大的法共,几乎是法国得以挽回荣誉和跻身战胜国行列的唯一“通行证”。法国日益隆重地纪念诺曼底登陆,但令法国颇为尴尬的却是当时参与登陆的法国士兵实际上仅177名,不仅大多数战死沙场,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为法国国家所承认,一直到诺曼底登陆战役60年后,其中的36名战士才得到国家勋章,他们的忠诚和勇气才得到国家的承认……
当时诺曼底登陆从军事角度看,其战略意义是否能够与斯大林格勒之战甚至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相提并论,史界是有争议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在他的畅销书《第三帝国的兴亡》里甚至没有为诺曼底登陆花费太多笔墨。事实上,二战史的关键性战役,是苏联在1942年年底对斯大林格勒采取的大反攻及其决定性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与阿拉曼战役、英美在北非登陆合在一起,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伟大的转折点。”夏伊勒这样写道。但对比今天诺曼底登陆与斯大林格勒之战在世界舆论中的影响和地位,是令人深思的。
在很多二战史学家的眼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首次关键性军事失败,德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被迫转向战略退却。瓜岛战役也同样标志着日本皇军在太平洋战区战略优势的终结。而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盟军开辟西线战场的重大胜利,当然值得纪念。但这一战役在军事上的意义并非那么重要。然而问题是,在今天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西方统领的世界舆论中,对诺曼底登陆的纪念,远超斯大林格勒,以至于今天世界各国很多年轻一代只知诺曼底而不知斯大林格勒战役。今天把诺曼底战役说成是“第三帝国灭亡的开端”,显然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一种有意的“重新评价”,以抬升美、英等西方国家在二战中的角色而故意削弱苏联的作用。对比一下诺曼底和斯大林格勒两大战役中参战人数、作战时间、阵伤亡统计以及此后战局的发展、变化,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
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早在1941年9月,独力承受着希特勒投放战场几乎全部精锐兵力的苏联,就已经要求英美尽快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以从东西两线夹击法西斯德国,减轻苏联的军事压力。到1942年6月德国攻势最猛烈而苏联处于军事上最为艰难的时刻,斯大林几乎是“恳求”罗斯福和丘吉尔登陆法国,但却遭到明确拒绝。当时美英的借口是尚未做好军事准备,但实际上则是怀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并希望苏德两败俱伤而有意拖延。事实上正因为对英美战略决策做出了正确判断,希特勒才敢于在1942年夏季将德国在西线的几乎所有精锐部队都调至东线,意欲一举击垮苏联的军事抵抗。史学家们后来发现,当时德国在意大利和的黎波里“除了几艘潜水艇和几架飞机以外,别无任何武装力量”(可参见《第三帝国的兴亡》等书)。也就是说,如果当时西线立即开战,法西斯德国垮台的日子可能会提前。但当时英美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而希特勒也将战争前景放在打垮苏联后与英美媾和的希望上。这是否导致英美拖延对德作战,迄今史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今天在西方话语权的强大导控下,历史确实存在着失去其客观、真实面目的危险。
诺曼底登陆纪念日趋隆重,其中的潜台词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要再过若干年才能洞悉。我们对国际事务的理解总是慢了半拍甚至一拍,这正是欧美能够在世界舆论上主导话语权的重要原因和结果。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不惜代价也要将历史的解释权牢牢控制在手中的根本原因。
乌克兰危机投下的阴影
在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仪式上,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被邀请出席。当时首次出席诺曼底登陆纪念的普京来到诺曼底小城拉罗芒什参加纪念仪式时,并非聚光灯下的主角。当时人们关注点都在另外一位同样也是首次应邀前来的国家代表:德国总理施罗德。媒体甚至对当时因伊拉克战争而处于严重分歧和对立之中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和美国总统小布什倾注了更多的笔墨。说普京当时是叨陪末座并不为过。
然而这一次情景则大不相同。因为发生了乌克兰事件。普京扮演着“不是主角,胜似主角”的作用。
尽管对乌克兰局势各有各的解释和分析,但俄罗斯事实上控制克里米亚而西方特别是欧洲对此无能为力则已经成为今年以来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于纪念盟军登陆诺曼底70周年而言,更是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无论冠之以“新冷战”、“准冷战”或其他记者们热衷于所取的新名词,事实是俄罗斯明确地划出了一道红线,而美欧实际上默认了这道红线。克里米亚事件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说美欧打出的第一张牌是策动乌克兰新一轮颜色革命、成功地将亚努科维奇赶下台的话,那么俄罗斯的反击让一厢情愿的西方自食其果:几乎是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和同样的方式,克里米亚通过“科索沃式”的公投而并入了俄罗斯。对此,西方打出了第三张牌:经济与金融制裁牌。而莫斯科回应的则是一张“地缘能源牌”。由于中国、印度等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因而对西方对俄经济与金融制裁并不感兴趣。而在没有中、印等国的参与下的经济与金融制裁形同虚设。甚至同样离不开俄罗斯能源的欧洲此时也在暗中悄悄地拉开与美国的距离。奥朗德领导的法国显然私底下已经否决了美国意欲孤立俄罗斯的打算。法国不仅拒绝取消与俄罗斯签订的出售两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合同,而且坚持邀请普京前来诺曼底纪念登陆70周年。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更是直截了当地拒绝将俄罗斯排除在G8峰会之外。
因此,乌克兰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俄罗斯重返全球性大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法国奥朗德总统坚持邀请普京参加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则是拒绝重启冷战的一个信号。这显然与美国拉开了距离。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在西点军校发表演讲时,将恐怖主义、俄罗斯“入侵前苏联共和国”和中国“引起邻国不安”的“经济崛起和军力扩张”,列为美国面临的“世界新危险”。无独有偶,5月底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在“大西洋委员会”发表讲话时提出,美国面临2-2-2-1的敌人构成,其中第一个2是重量级的俄罗斯与中国、第二个2是中等量级的伊朗与朝鲜、第三个2是“基地”和国际海盗这两个非国家体系、而最后一个1则是指“网络战”。显然,美国有意无意地在朝着一场新的没有名字或不叫冷战的“冷战”方向在挪动。然而问题是,美国的军事实力是否能够继续支撑美国在全球推行肆无忌惮的军事行动,已经是摆在椭圆形办公室主人面前的一个硕大问号。但邓普西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目前在军事上已经不再占据绝对优势。美国需要至少10年时间来重整军备,以保持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全面军事优势。因此,与俄罗斯打一场“新冷战”,至少从目前来看,美国已力不从心。邓普西甚至对经济制裁俄罗斯也丝毫不抱任何幻想。也就是说,事实上,不管美欧在口头上叫得如何之凶,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已成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事实。这一事实在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之际,显得特别炫目。“后冷战”新的世界格局首次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美国已经不能说了算。这究竟是奥巴马总统的“软弱”还是美国总体衰落的开端,目前下定论显然为时尚早。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今年的诺曼底登陆纪念,从奥朗德到奥巴马,从默克尔到普京,参加者可谓“各有心事在心头”。
欧洲“排外主义”重新抬头
与乌克兰事件同样形成对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的另一个重要冲击的大事,是刚刚结束的欧洲议会选举。欧洲极右翼政治势力在此次选举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样也标志着欧洲再度进入一个多事之秋,欧洲各国的民族—排外主义情绪正在急剧上升。这不得不令人回想起大萧条后那几年欧美发生的同样的趋势。
众所周知,当年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即今日欧盟之前身),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终结两国及欧洲各国为争夺能源和原材料而发生两次惨绝人寰的大战历史,使欧洲各国共同走向永久和平。然而,就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欧盟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治力量大有席卷欧洲之势。在法国,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夺得24.9%的选票,成为欧洲议会选举中的法国第一大党!英国“疑欧派”独立党也一跃成为此次英国欧洲选举中的头号大党。极右翼在其他欧洲国家也大多取得令人吃惊的成绩。这令人不得不担忧的是,历史是否会重演?
极右翼政治势力在欧洲的重新崛起,对于正在纪念诺曼底盟军登陆70周年的欧洲是一个重要的冲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极右翼政治势力当时在欧洲的主要特征,就是排外;只是当时的“外”主要针对的是犹太人、斯拉夫人和吉普赛人。法西斯德国当时的崛起是有多重历史原因的。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对外当时意图雪耻一战战败的耻辱,并以一个后发强国的姿态,欲与英美争夺霸权;并视共产主义苏联为最大的意识形态敌人。对内则发起了一场排犹排外运动。当时在1929年大萧条的冲击之下,欧洲处于经济、金融与社会动荡之中。一股排犹排外的阴云游荡在欧美各国。欧美主流舆论中的一部分认为,危机源于犹太人,特别是犹太金融财团。欧美舆论坚信是犹太金融财团暗中控制了西方国家的金融与媒体,并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当时在欧美各种反犹书籍和理论盛行。美国著名企业家、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撰写了一本在西方非常有名的书:《国际犹太人:世界的首要问题》,对当时的欧美、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亦是反犹主义的大本营之一。当时在法国知识界有一批著名学者和作家参与反犹行列,其中包括著名作家、《漫漫黑夜漫游》的作者路易-费迪南·塞利纳。当时名声如日中天的塞利纳接连撰写了三本反犹小册子,大受欢迎。而在纳粹德国,一本《我的奋斗》自然是最重要的畅销书。反犹已经成为当时德国占压倒性势力的主流思潮。由此,法国乃至欧美当时的社会氛围可窥一斑。
今天在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之际,欧洲居然重新出现了严重的排外主义倾向,尽管目前尚未成为主要倾向。但这次欧洲议会选举极右翼势力大幅进步,证明这股排外势力已经不容忽略。只是,今天欧洲的排外与上世纪30年代以反犹为主的排外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作为纪念诺曼底登陆的东道国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的崛起并非偶然。
作为一股极右政治势力,国民阵线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而发展于80年代。当时国际阵线主席让—玛丽·勒庞是一位明确的民族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他强烈反犹,曾因表示“毒气室只是二战中的一个细节”而被判罚1法郎并向有关组织和人员道歉;他同时也强烈反对外来移民……2002年勒庞出人意料地在总统大选中击败左翼社会党对手、在任总理若斯潘而进入大选第二轮,当时被舆论称为“政治大地震”。2011年勒庞的女儿玛丽娜·勒庞接任国民阵线主席一职,开始了对这个极右政党的改造。
与欧洲其他极右翼政党的变化一样,国民阵线在玛丽娜·勒庞的领导下,逐渐摆脱了“反犹主义”的色彩,而将“排外”和“反移民”主要集中在反对来自马革里布的阿拉伯穆斯林移民和来自黑非洲的穆斯林移民身上。近年来由于中东地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摩擦和斗争不断加剧,法国又是一个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居住的一个国家,因而中东以巴冲突大有“进口法国”之势。这也造成了法国右翼政党,特别是萨科齐当时领导的传统右翼“人民运动联盟”在意识形态上向右急转的主要原因。国民阵线的选民大多为中、下层法国土著民众,他们大多相信国民阵线所鼓吹的“法国的问题均来自移民”的说法,因而有着强烈的反移民情绪。萨科齐当时看到了这一点,在2007年大选时萨科齐制定了向右转、争取国民阵线选民的方针,并取得了成功,当选法国总统。但这一做法使得极右翼思想在法国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在萨科齐5年执政政绩平平,因而竞选连任失败后,国民阵线的选民又重新回到极右翼,因而造成极右翼在此次欧洲议会选举中一举成为法国“第一大政党”。
再加上法国近年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国家债务负担沉重,企业竞争力持续下降,民众购买力亦出现连年下降;社会不满情绪在不断增加。选民们对先后轮流执政的传统左、右翼政党极度失望,而极右翼的国民阵线的声望却日益高涨。一方面,国民阵线因从来未执过政(法共曾多次参加过左翼社会党政府),因而批评和指责其他政党时更为理直气壮。另一方面,国民阵线扇动民众的主要口号,就是将法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外来移民,称是外来移民——包括合法与非法移民——是造成法国今天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源。这一口号简单明了,而且非常蛊惑人心。但在让-玛丽·勒庞的女儿接班其父成为国民阵线党魁之前,该党一直因其明确的反犹色彩而遭到法国主流媒体的一致抵制。在法国各类选举中,国民阵线一直因无法与其他政党组成联盟而被排斥在法国执政团队之外。在玛丽娜·勒庞接班后成功改造国民阵线,使主流媒体逐渐重新接纳勒庞。这就使极右政治势力在法国日益强大。问题是,一旦极右翼势力成为主流时,法国将往何处去?欧洲将往何处去?
以史为鉴,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上个世纪20年代末大萧条发生时,欧美各国意识形态也是急剧向右转,政治上出现极端势力上台、经济上出现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社会上出现激烈的反犹排外情绪……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今天在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之际,欧洲出现新的排外主义,美国意欲重新挑起冷战,俄罗斯决心使用军事手段捍卫自身利益,日本否定历史、重新武装,并蓄意挑起领土争端……这一切都令人极其担忧:历史是否会重演?
登陆日大事记
1944年6月5日
22:00
“海王星行动”开始,盟军5支突击大队离开英国港口。
1944年6月6日——登陆日
00:05
盟国空军开始轰炸勒阿弗尔至瑟堡之间的海岸炮兵连。
00:10
盟军侦察大队伞降到美英空降部队着陆区。
00:20
霍华德少校指挥英军空降部队搭乘滑翔机着陆,随后对奥恩河和卡昂运河大桥发起攻击。
00:30
霍华德少校的部队成功夺取大桥。
01:00
马修·李奇微少将指挥美陆军第82空降师在指定空降区着陆。
01:11
第一份关于美军空降部队突击的报告送抵驻圣洛的德国第84集团军司令部。01:30
马克斯韦尔·泰勒少将指挥美陆军第101空降师在犹他海滩附近伞降着陆。
01:50
英军第6空降师主力部队在奥恩河以东地区伞降着陆。
02: 45
进攻奥马哈和犹他海滩的盟军部队开始从突击舰换乘到登陆艇上。
03:00
盟军战舰抵达攻击阵位:盟国空军开始攻击“大西洋壁垒”2号阵地。
03:20
滑翔机运送伞兵重型装备和增援兵力抵达战区。
03:25
德国海军观察哨向上级报告在诺曼底海岸发现盟军特混舰队。
03:50
英军伞兵部队开始进攻兰维尔小村。
04:30
美陆军第82空降师第505团夺取圣梅尔-埃格利斯,犹他海滩附近马尔库夫小岛被美军攻占。
04:45
X一20和x一23两艘微型潜艇浮出水面,为在英军主攻海滩上岸的登陆艇指示目标。英国伞兵部队摧毁德军位于梅维尔的炮兵阵地。
05:30
盟军战舰开始炮击德军共岸要塞。
06:00
太阳开始升起,盟国海军炮击控制美英军队进攻海滩的要塞。
06:30
美国第7军和第5军开始在犹他海滩和奥马哈海滩登陆。
06:52
第一份海滩战况报告送达拉姆齐海军上将手中。
07:00
德国广播电台首次播报盟军登陆消息。
07:10
美陆军第2别动营开始对霍克角岸炮阵地发起突击。
07:25
英军第3步兵师开始在剑海滩登陆。
07:35
加拿大第3步兵师在朱诺海滩登陆。
08:00
英军第3步兵师压制剑海滩的抵抗行动。
09:00
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向民众公布盟军进攻行动开始。
09:13
布雷尔利将军担心奥马哈海滩难以攻下,于是呼叫后方支援。
09:30
加西诺大楼被自由法国突击队占领,剑海滩后面的赫尔曼维尔也获得解放。
09:45
美军清除犹他海滩所有残敌。
10:00
英军开始从金海滩向前推进。
11:00
加拿大部队从朱诺海滩出发,攻占伯尔尼斯小镇。
12:00
温斯顿·丘吉尔就登陆行动向英国议会下院发表演讲。从犹他海滩出发的美军第4步兵师与第101空降师在旁普维尔会合。
13:00
洛瓦特爵士指挥英军突击队在登陆剑海滩后,与坚守奥恩河大桥的英军伞兵部队会合。
13:30
奥马哈海滩部队开始向内陆推进。
14:30
德军第21装甲师向海岸方向发起反击。
15:00
第12党卫军装甲师进人卡昂以南阵地。
16:00
英军装甲部队抵达阿罗芒什。
18:00
奥马哈海滩后面的圣洛朗获得解放。加拿大第3步兵师与金海滩的英军第50师连接起来,构成登陆日盟军最大的一片登陆场,在盟国海军火力的攻击下,位于隆格斯的德军岸炮阵地一片沉寂。
20:00
第21装甲师抵达朱诺海滩与剑海滩之间的吕克,但却遭到英军装甲部队和步兵的顽强阻击。盟军巡逻队抵达巴约城下。
21:00
英军第6空降旅搭乘滑翔机在奥恩河地区着陆。
22:00
在德国参加完会议后,隆美尔返回前线指挥部口英加两国军队受阻于卡昂城下。
23:59午夜时分
登陆日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最大登陆场是英国与加拿大军队夺取的金海滩和朱诺海滩,二者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纵深10千米、正面成一个纵深10千米、正面15千米的大型登陆场。剑海滩大约10平方千米。在奥马哈登陆的美军部队苦守维耶维尔、圣洛朗和科科维尔,构成一个纵深2千米、正面7千米的登陆场。在美军空降部队的支援下,犹他海滩登陆的美军部队已向内陆推进10千米,其中就包括圣梅尔-埃格利斯,这是盟军解放的第一个法国小镇。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