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来,是因为前方有奇迹
阅读提示:想要放弃,你会有一万个理由;但坚持就只有一个理由。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
记者|王 煜
“当我奋力跑过上海马拉松终点时,记时钟显示的时间刚好是2小时59分55秒。没有特别的兴奋,高强度的运动感觉在一两分钟内就消失了。静静地走向终点领物区时,泪水毫无征兆地淌了下来,就像汗水一样流淌着。也许到这一天的时间有点久,所有预想过的激动、兴奋、幸福,经历过的痛苦、执著和放弃,都被时间蒙上了灰;当这个时刻到来的时候,都忘了该怎样庆祝。”
——这是今年的“上马”,资深跑步爱好者kaka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跑进全程3小时后的感慨。无论是“菜鸟”还是“骨灰”,无论起因如何、过程怎样,热爱跑步的人们都觉得:一旦开跑,就有一种力量驱使着自己永不止步。
良药、休闲、生活方式
对于kaka来说,开始跑步源于5年前自己30岁时的生活状态。那时,他和朋友共同创业的公司进入第二年,之前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余波未散,为公司事务在上海市区内奔波,每天开车的路程都有200公里。过度疲劳,身体每况愈下,根本没时间参与群体运动;而跑步所需条件特别简单,从家门口的马路就可以开始。
身体的好转、对生活节奏和情绪的控制,是跑步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他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为了完成跑步训练计划,每天的生活必须过得有秩序,吃饭、休息都是定时的。当然,跑步对意志的磨练、性格的塑造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现。在长跑的过程中,身体免不了遇到很多个“崩溃点”,而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常有这种时刻,坚持下来的精神收获、激情的燃烧,打磨出人性坚韧的力量,是可以在各个层面互相传递的。跑步,帮助他走出了低谷。他认为:“跑步是中年人战胜危机的一剂‘良药’,我‘服药’的时间较早。”
48岁的卢剑华正处于kaka所指的年龄段,但他的看法与之不同。在卢剑华眼里,跑步是一种调剂工作的休闲方式。担任中信泰富副总经理职务的他,无论到哪里出差,都要随身带着跑步装备,上马作为“主场”,他从2007年开始每年一定要参加;国内的北京、厦门、香港,国外的东京、首尔等地的马拉松,他也常常上阵。在工作和跑步之间的切换,让他觉得充实。虽然作为企业高管,工作常常很忙,但他坚持每一两天就要跑上10-20公里。最近几次马拉松赛,他的成绩保持在3小时45分左右。圈内跑友评价,以他的年龄和职务,这个成绩很不错;同为地产公司高管,同为“65后”,万科公司的“运动总裁”郁亮去年完成北京马拉松的成绩也差不多如此。
和万科一样,在中信泰富,跑步也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30余人组成了长跑兴趣小组,除了平时一起训练、一起比赛,还会共同交流关于跑步的心得。“虽然我们不像万科那样强制管理团队要跑马拉松,但我们追求的精神是一样的:房地产项目从立项开始一直到结束,中途要经历许多年、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个过程就如同马拉松一样,必须有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勇气才能达到目标。”中信泰富投资计划部总经理吴军这样说。
吴军比卢剑华年轻10岁,是中信泰富跑步兴趣小组的组长。他的第一场全程马拉松完成于2002年,那时这项运动在国内还相当冷门。凭着一直以来喜爱运动打下的身体素质基础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成绩目前已经跨入3小时以内,今年柏林马拉松的成绩是2小时54分。而他参与的长跑团体“土人登山”,几乎每次组团出战都能拿下国内长跑赛事的前三名。
“我现在一拿到新年的日历,就要以跑步比赛的时间点来规划全年的日程。”吴军说。因为工作的特点,晚上的应酬比较多,工作日他都在清晨跑步;而到了周末,常去参加朋友们组织的各种跑步活动,跑完大家聚聚吃个饭聊个天,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连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都没有;在妻子的“强烈抗议”下,他现在每周末的跑步活动时间压缩到了两个半天,终于能在跑步和家庭上取得平衡了。同事评价他是个“跑步疯子”,一到了跑道上就如鱼得水。跑步已经成为他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坚持就有奇迹”
“在跑步这件事上,我是个缺乏天赋的人。”kaka这样评价自己。跑步8个月后,他的第一次全程马拉松在厦门以4小时36分完赛。这次比赛前他做了最周全的准备,结果证明,认真的态度让结果不会太差。他评价自己具有典型的“理工男”气质,喜欢有序的规划、严格的执行、有把握的必然结果。
在开始马拉松的前2年时间内,他的生活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每周按时跑步,成绩也缓慢地提升。2010年的上海马拉松,他以4小时18分完赛。
2011年的夏天他下决心要参加第二年在北京的TNF100越野赛。那场比赛是当时全国最顶级的越野赛,100公里组只有200个精英名额,报名要求是必须有3场3小时45分以内的全程马拉松成绩,而在计划参赛时他刚刚能跑进4小时。整个夏天他都在世纪公园苦练,无论高温还是暴雨,他从未懈怠。他回忆,当时没有好的训练方法,只是想去参加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比赛,只想看看在天赋和努力的较量中,老天是否会给努力留个位子。
与训练相配合的就是减重。在“每轻1公斤,马拉松比赛成绩提高3分钟”的“理论诱惑”下,kaka计划把体重从84公斤减到74公斤。整整10公斤的减重,在三个月高强度的训练和饮食控制下,他成功了,而当年的北马他也真的跑出了3小时29分。
2011年的上马,他跑出3小时26分。赛后聚会时,一位跑友当面问他最终究竟能跑多快,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至少跑进3小时。其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跑进3小时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今年上马之后有人问我是不是努力就能跑进3小时,我说是的。他说要多努力,我说不知道,只能告诉你我的情况:在过去3年时间内,每年我的跑量都在4000公里左右。包括春节在内的所有假期都没有停止过训练,每年的大年三十我都训练了。”
有很多人都向kaka提出质疑:一个业余跑者追求更快的成绩到底有什么意义?快10分钟、3分钟、1分钟有什么价值?他的回答是:为了能看一下更好的自己。
2013年,他的成绩到了3小时5分。以跑进3小时为目标,在他眼里这5分钟其实是一个不同的自己。为了这5分钟的进步,他对自我又整整打磨了一年。“对我来说,这一年的路、这一年的时光、这一年的汗水让我更有效率,更勇敢也更坚强。为了这5分钟的进步,我找到更好的训练方法,在更匆忙中建立工作、生活与训练的平衡。曾经的门槛,变成了现在的正常水平。有什么比在生活面前游刃有余更好的选择么?”
他做到了。“看见更好的自己”,这样的目标是不是有些抽象?“当你没有达到目标时,你永远不会知道那时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的;只要你坚持,时间一定会给你一个答案。”kaka说。
吴军也在坚持。12年前一次跑全程时,他对马拉松完全没有概念,以为就是“10公里乘以4”,结果跑了1个多小时之后,从上到下全身抽筋,后面一直是在走,收容车紧紧跟在他后面,随时准备载上他。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退赛,最终花了5小时26分,在比赛关门前4分钟完成了比赛。后来他的成绩一路提升到3小时以内。
在一次北京100公里越野跑比赛中,跑到十几公里时他就开始呕吐,一路吐得“连胆汁都出来了”。当爬上山顶时,他坐下来休息,“思考人生”:究竟为什么不在家里舒舒服服地躺着晒太阳,而要来跑这个比赛、这样自虐?!后来一想,“反正跑不死”,于是继续。下山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超越其他人,也不断地互相鼓励,“那感觉太爽了”。最终他以13小时56分完赛。
“在跑步的过程中,想要放弃,你会有一万个理由;但坚持就只有一个理由。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吴军说。
跑出事业来
对kaka来说,全马成绩从3小时30分到3小时的这3年时间里,“运动和生活都进行了急剧的转向”。运动的转向自然指的是更快更好的成绩、更专业的训练方式;而生活的转向,则是离开原先自己的公司,从2013年开始至今他的又一次创业。第一次创业的行业,是大学所学专业和自己工作的对口;而第二次,则是把自己跑步的兴趣变成了事业:创立了互联网运动社区“爱燃烧”。
有人质疑:把兴趣变成自己的工作,会毁了你的兴趣!kaka回答:这么说的人,不能算真正热爱你的兴趣。“每一件事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两面,如果只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消费者,那当然只会愿意去享受它带来的美好舒适;但如果你愿意更进一步,不只消费,还愿意做一个生产者、建设者、执行者的话,那就你就能同时接受它带来的艰难困苦。”他在做的就是这么一个生产者。
kaka表示,他目前的团队成员都是跑步爱好者,而短期内他招聘的条件也必须有“热爱运动”这一条。实际上,像kaka这样从资深跑者转为投身跑步相关行业的创业人士还有不少。近几年来,马拉松等长跑赛事在国内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热门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卢剑华看来,跑步运动的兴起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进步的标志。参加过柏林、波士顿等世界经典马拉松赛事的吴军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相比庞大的运动人群,国内的赛事供给量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美国每年的马拉松有700多场,日本也有200多场,而我国今年只有50场不到。因此,组织赛事是跑步创业者的一个方向。他举例说,知名跑友“大宝”就成为UTMF(环富士山越野跑)和UTMB(环勃朗峰越野跑)的协办方,除此之外还主办了国内的一些越野跑赛事,可以从赞助费用中分成。另外,还有资深跑友组织铁人三项赛,不从赛事本身盈利,但可以凭借出售比赛用的自行车打开商业之路。
kaka以他的“理工男”思维认为,要做好一件事,关键在于创造完善的体制。因而,他的创业目标是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例如,平时训练该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装备、从哪里召集伙伴,这是他为用户提供的资讯;想参加比赛了,他也能帮你搞定从报名到注意事项、参赛提醒等一系列环节。
kaka坦言,无论是产业还是赛事本身,欧美的马拉松要普遍优于国内。吴军在亲身体验了国外成熟的马拉松赛事后,认为国内马拉松与之最大的差距在于,成熟的马拉松赛事是以运动员为本的,从整体组织到细节都非常注重运动员的体验;“而在国内的赛事里,运动员更像是背景。”另外,在氛围上,成熟的马拉松赛事也远超国内。他亲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波士顿马拉松,今年已经是第118届,“比赛那一天,真正是整个城市的节日。全程都有市民自发为运动员呐喊助威,许多乐队想要申请在赛道边演出都排不上。在临近终点时,只要你一挥手,欢呼鼓掌声震耳欲聋,那感觉实在太妙了。”相比之下,以上马为例,吴军发现观众有不少是被组织前来的,而且多数只分布在比赛的开始路段,到了后面就看不见了。
kaka说,近年来,跑步赛事的主办权逐步从政府下放到民间,让更多爱好者和市场力量进入,这也是推动这项事业走向规范和成熟的好时机。他相信,无论是爱好者还是从业者,在跑步这条路上,他们都将永不止步。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