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上海新目标:世界城市

日期:2014-12-1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如果没有市民素质的普遍提升,甚至由于人口规模的膨胀导致普遍素质下降,上海作为世界性全球城市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将无从谈起。
记者|姜浩峰
 
        东亚地区标杆城市是哪家?
  上溯50年,东京绝对占有首席地位。当时,随着新干线开通,奥运会举办,东京可谓风头无两。如果再往前看,1930年代的上海足够摩登。
  那么现在呢?今年早些时候,上海市将《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发布,旨在科学分析和预测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远景。《新民周刊》记者近几个月以来,在不同层级、不同学科的各类研讨会上,不止一次听到“世界性全球城市”这个词儿,不少中外专家认为,2050年的上海,会成为世界性全球城市。那么,在目前诸多领域仍落后于其他国际都市的上海,如何能在21世纪里后来居上,在2050年成为世界性全球城市呢? 
  
从历史中寻找智慧种子
  
  “4050”这个数字,对上海人来说并不陌生,1990年代中期,它代表一个特定的人群——女的超过40岁、男的超过50岁,是就业老大难、内退协保、历史遗留问题的代名词。“然而,‘4050’现在指的是上海2040城市总规、上海2050战略规划,是大都市圈、世界城市、美好未来的代名词。基本解决旧的‘4050’,谋划新的‘4050’,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伟大变革。”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何万篷说。
   “21世纪,上海所处的时空特征、中国具备的经济潜力,基本上为30年后的上海成为全球城市奠定了基础,具备了全球城市的物质条件。但是,仅有经济基础和时空要素还是不够的,全球城市的声誉和影响力、全球城市的精神物质,还需要我们在全球城市塑造过程中挖掘深化,并反过来促进全球城市的建设。”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伟芳说。陆伟芳是2014年上海市政府“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她认为,上海自开埠以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创新与探索,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预测未来的前景,只能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求支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正如英国权威杂志《经济学人》出版的著作《2050:趋势巨流》中指出的,“要往前看,必须先往后看”。回顾过去,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历过三次战略大讨论。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沈峻坡写的文章,题目为《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探讨》,由此引发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广泛讨论。在探讨的同时,财税负担过重、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城市改造和社会建设欠账多,住房紧缺、交通拥挤、城市公用事业落后和环境污染等难题亦不可能一朝一夕解决。6年以后,当沈峻坡的这篇文章获得1986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时,广东省外贸出口总额42亿美元,130余年后首次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一。当时有外媒评论:“1853年上海超过广州,象征了中国古典外贸体制的结束。今天广东超过上海,宣告了现代中国开放改革的深化。”
  第二次大讨论,已是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的1993年。当时的大讨论,课题为《迈向21世纪的上海》。讨论抓住了上海作为欠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如何崛起为国际经济中心这一主题,认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将转向亚太地区,这是工业革命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发展机遇,而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必然会在经济增长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产生。这就意味着上海完全有可能再度崛起为世界级城市。
  2014年11月发布的《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4)》显示,全球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十大金融中心中,上海的席位比去年上升一位,与香港并列第5,而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和伦敦牢牢占据两强席位。由此数据不难看出,上海已经跻身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值得瞩目的是,中国首都北京也在榜上,位列第九。而韩国首尔在这份榜单中名落孙山。当然,无论从何种角度衡量分析,上海已然达到了《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中所预估的目标。
  第三次大讨论,即为今年的《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在此之前,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中已提出,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近来,又有学者提出,到2050年,上海将在“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资源配置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信息交互中心,换言之,这就是所谓世界性全球城市。
  何为上海版世界性全球城市?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说:“2050年愿景的依据是什么?变数太多,所以我们采取目标阶段性推进的研究方法:2020年定位是‘四个中心’建设完成,但今天讲的‘四个中心’建设和1990年代所讲已经完全不同。2030年的上海,定位是‘世界最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这个定位,我们是在数据上做了一些计算,我们按照7%的速度测算。2040年的上海,定位就是全球城市。2050年则是‘全球文明城市’。”
  可以说,学界有人对上海未来的期许,高度空前。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全球城市上,上海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三第四,但现在看不出超越纽约伦敦的潜力。
  
从人口中看到未来方向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分析认为,从城市类型看,目前全球城市体系中,有一类属于全球化的城市,这些城市已经进入到全球城市体系中,但其层级、所起的作用和地位相对较低,连通性稍差,比如香港,比如法兰克福。而全球城市可分为世界性全球城市、区域性全球城市、专业性全球城市、综合性全球城市等。周振华判断,诸如香港、法兰克福都是区域性全球城市。“初步研究显示,上海依据现有的发展基础,未来应该是世界性、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周振华说。
  在西方眼里,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传统上被认为是“四大世界级城市”。如今想要跻身其间,谈何容易?在信息化、网络化支撑的深度全球化背景下,在全球网络系统中,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科技等领域,上海是否具有很强的资源集聚力?是否具有很强的创新辐射力?乃至是否具有很强的战略领导力和优势竞争力?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指出,从规模和实际情况看,现在的上海已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不过,伍江亦表示,从结构竞争力而言,上海与世界级城市的能级仍存在差距。据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发布的研究数据,上海在世界城市等级序位中,已从2000年的第4档、全球第20位,提升至2012年的第2档、全球第6位。排位再想往前进一步半步,难度自然比之前大许多。
  上海如何进一步提升?伍江给出的答案是——造就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无论创新中心还是人才高地,其基础则是年富力强的人口。
  在上海师范大学于10月30日举行的“全球城市论坛”上,美国巴克尼尔大学教授彼得·克莱斯(Peter  Kresl)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上海的未来,取决于未来的上海人。未来在上海的人们,能够决定未来上海的效益。这并不是说人口越多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就越具有竞争力。”
  提到城市规模,记者从上海市计生委官网上查到——2050年印度预计人口达到17.5亿左右,而中国的数字在14.3亿,可相对全国人口的增幅,未来上海人口的相对增幅可能会很显著。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表示:“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是52.57%,这就意味着今后还会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向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参考其他几个城市化率在80%以上的国家,大城市的人口分布和其在国内所占有GDP比重非常接近。东京都市圈的GDP占日本的33.01%,人口则占28.96%;纽约的GDP占全美国的7.71%,人口占6.09%……”由此,傅蔚冈认为“如果还是按照在2040年把上海的人口控制在2400万或者3000万的标准来做城市规划,那会很糟糕。”
  与此同时,有学者按照齐普夫法则测算出——上海未来的人口将达到5000万,比之更剧的将是重庆,将达到7000万。所谓齐普夫法则,按照北大教授高利明的解释:“一个经济体内,最大的城市,其人口数是排名第二名的2倍、第三名的3倍、第四名的4倍、第5名的5倍。”高利明认为,如果齐普夫法则在中国成立,“其头号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将继续坚挺、高端商品房将有更大的上扬幅度;人口年龄的中位数将持续下移,换言之,这个城市将越来越年轻,而不是想象中的老龄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富有的城市和发展最快的城市,并且是——同时成为。”
  当然,按照人口数量来算,目前重庆以2970万人占统计数据第一位,可重庆市整体城市化率不高。那么,2050年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上海,还是重庆呢?上海真的会成为符合齐普夫法则的那个中国第一大都市吗?
  也有学者认为对城市规模不必过虑。中国的面积与欧洲仿若,假若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算起,欧洲经济一体化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欧洲并没有诞生超级城市,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是莫斯科。可见,齐普夫法则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一个体量面积足够广大的经济体内,齐普夫法则很可能失效。
  与傅蔚冈的预测值差异很大,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周海旺对上海常住人口总量的预测是——上海2050年人口应为2778.3万人。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根据印度、巴西以及阿根廷的经验,当城市的承载力非常脆弱时,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周边就形成了所谓的贫民窟,这些人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稳定住房,他们的生活条件是相当差的,我国要吸取这种教训。”竹立家认为,作为发展中大国、一个正在向城镇化迈进的大国,中国要避免这种类似的困境,因此,在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实施积分落户制,不仅能控制特大城市过快增长,也能逐步提高人口素质。
  世界银行社会学家王德文也同意,积分制是可取的。“香港和新加坡已经有政府机构设置和实施吸引人才计划。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高端人才和熟练工人,比如新加坡就会把高端人才和一般的移民区分开来。像伦敦也采取积分的方式,决定你是不是能到英国伦敦区。”无疑,只有筑巢引凤,才能造就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基础教育塑造文明
  
  12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就近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从2014年到2050年,共36年。换言之,现在的新生儿、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将成为2050年上海城市发展的中生代力量。
  1995年上海的出生人口为7.53万人,而2012年拥有上海户籍和居住证的出生人口已达22.6万人,2018年上海小学入学人数估计将达31万人。这对于上海的教育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固然重要,如何做好初中等教育,其实更是一座城市是否拥有未来的基础。
  去年一份《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披露:“非沪籍学生家长中,来沪居住时间5年以内的占28.3%,5至10年的占44.7%,10至15年的占19.1%;家长拥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68.1%,23%的家长每周对孩子家庭作业辅导的次数只有1到2天,10.3%的家长从不辅导。”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如果能使得未来上海更具竞争力?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经提到,“到2020年,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努力使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转眼,近五年过去了,当时提到的许多方面,尚无多少改观。比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重‘育分’、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再比如“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学校办学自主权尚未很好落实”等。
  周海旺认为,上海人口素质结构需要大幅度提高,劳动力中的人才比例到2050年要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水平。而提高上海人口素质的具体路径可以有多种。一、适当调控人口增长进程,避免短期行为,通过人口调控实现上海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二、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三、以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为先导,引导人口空间布局优化,逐步实现多中心布局结构。四、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大上海城市圈内实现人口、就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建非看来,如何通过教育提升市民的普遍素质,该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课题。陆建非说:“市民的语言交往能力是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对市民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城市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是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多元文化中心。全球城市国际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具有人口多样化的特点。全球城市的各项衡量指标既包含对高素质外语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包括对普通市民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普及程度的要求。”
  美国哲学家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讲到,历史性的大都市,不是考虑经济中心,而是考虑文化中心,这个文化是广义的,讲功能、实业、技术、风格。上海社会科学院屠启宇教授认为:“如果细分创新,再看300年的资本主义史,只有三个城市曾经登顶,纽约挑战伦敦用了30年时间,从硬实力真正转化为软实力。东京的冲顶失败,关键是在文明意义上没有形成普世性贡献。对2050年上海,时间节点是第二个百年,讲的是民族复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考虑的是上海的文明贡献。在全球文明史上做出贡献的全球城市是什么?神圣、繁荣、安全。”
  如果没有市民素质的普遍提升,甚至由于人口规模的膨胀导致普遍素质下降,上海作为世界性全球城市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将无从谈起。基础教育的目的,即在于提升人口素质,增加沟通能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当时的韩国国家馆馆长朴殷雨曾说:“比高科技更重要的是沟通和融合,通过沟通和融合,丰富多彩的生活所营造的能量使城市充满了活力,人与人之间建立了纽带,和睦相处,彼此关怀。一个有人情味的城市才是真正宜居的城市。”对于2050年的上海,此话恐怕依然适用。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