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繁华都市哪儿去了?
阅读提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工业文明时代的优势会否被取代?
记者|姜浩峰
未来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哪里?未来哪里是中国的明星城市?从历史长河中挑选出各个时代的几座明星城市,找出它们的一些共通之处,或许,属于未来的答案也并不遥远了。
从江南四大米市看城市兴衰
湖北沙市、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江西九江,有人称之为当年江南四大米市。如今,沙市成了荆州市的一个区;无锡在苏南的经济地位亦排在苏州之后;至于江西九江、安徽芜湖等,似乎更非经济中心。更有甚者,当年丝绸之路上的要津楼兰,早没有了人烟,建筑风化得不复当年模样。
是什么因由导致了城市的兴衰?交通方式的改变,无疑是直接原因。
以安徽芜湖为例,当年倚靠长江,加之1876年芜湖成为安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芜湖米市名声甚隆.“当年米行的房子从江堰上直伸到江心里,从大砻坊到宝塔根,五六里路长的青弋江江面上,一年365天,全是运米的帆船,首尾相接。”一位“老芜湖”曾向记者讲述他祖父的回忆。据介绍,当年米市沿江而立,现在的弋江桥原是一座浮桥,桥两边全是砻坊(仓库),砻坊路由此得名。
安徽师范大学陈敬宇和南京师范大学郭洪业合著的论文《芜湖米市的兴起及其与李鸿章的关系》中写道:“宽广富庶的福地和便利的交通,这两个条件在当时安徽城市中恰恰为芜湖所有。”在皖南来说,芜湖境内,青弋江、水阳江、横山河、荻港河等等纵横分布。铁路未通的年代,内河航运是大陆上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另一方面,政策利好。1903年,江苏省在芜湖增设江苏米厘局,规定凡经江苏大胜关的皖省米粮,必须预先在芜湖纳捐,方可予以通行。这就更为有力地保障了芜湖米市的粮源,于是皖米经过江苏出口才畅行无阻。可自1927年开始,芜湖的米市就开始逐步衰落。有学者认为是因为洋米倾销导致国产米滞销。其实,洋米除了具有价格优势以外,其采用的运输方式也是胜出的重要保证。当时已进入20世纪,芜湖米市出入的还是旧式帆船,无论是装载、入仓,都还在采用人工模式。粮商订购芜湖的米粮,往往无法按期拿到货。比如广州粮商订购芜湖米粮,起码要等上一个月才能到货,而订购洋米,海外运来,一星期保准到货。
在米市衰落之后,由于铁路一度没有通到芜湖,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城市逐渐褪去昔日的光泽。“哪怕由于背靠长江,芜湖港依然作业,可要想追上当年米市兴盛时期的辉煌,起码还得等到高铁开通以后。”“老芜湖”悠悠地说。
与芜湖类似的则是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自古繁华。当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之际,做了千年的扬州梦,登时醒来。当时,“南漕”改用火车运输,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原先经数月或半年以上的运输时间才能将漕粮运到目的地,在改为铁路运输后,快则不足10天,慢则也在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效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原有的漕运体制。原本处于交通要津的扬州,直到21世纪才开通铁路。此时,其城市地位已经落后不知几许。
国外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伟芳告诉记者:“从阿姆斯特丹、伦敦到纽约,都是大西洋贸易的重要口岸城市。地理大发现以来,随着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移到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成为世界经济大动脉,无论是三角贸易,还是后来的东方贸易,大西洋都是必经之地。因此靠近大西洋的区位优势,使它们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都有极为辽阔的内陆腹地作为经济支撑。伦敦本身位于英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工业革命以来又成为最为重要的进出口通道。纽约位于美国东海岸,从殖民地时代起就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其最早定居地之一、位于今天曼哈顿的新阿姆斯特丹,原是17世纪的世界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殖民地,国际贸易是其建立、发展的重要基础。后来,这里成为英国殖民地,并改名“新约克”,也就是今天中文翻译成纽约的地方,到19世纪成为美国的首位城市。纽约以新英格兰地区为资源腹地,新英格兰在殖民地时代就是经济繁荣发达、特别是工业经济发达之处,这就保证了纽约逐渐发展成首位城市,成为美国东海岸腹地的重要枢纽。
“随着未来30年,世界权力重心的进一步东移,上海恰好就处于地缘权力的枢纽地位。上海位于环太平洋地带,这个地带在21世纪以来,以高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强劲的经济实力。从国内区位来说,大致位于中国沿海地带的中段,通过长江水域和交通设施,与长江腹地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特别是长江流域、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为上海提供了雄厚坚实的腹地资源,上海具备了成为全球城市的空间条件。”陆伟芳说。
上海退为二线城市的可能
张骞出使时西域的时候,不少地方曾是水草丰茂,林桑翳野。如今这里的大片土地已经变成了荒漠。探究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课题。
上海开埠于1843年。短短十年,上海的外贸出口总额就超出了广州。由此,中国近代最辉煌的一座城市诞生了。
由于鸦片战争之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为何五口通商上海成就最大?
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首先,它位处长江三角洲。中国东南沿海并非没有比上海滩更好的海港,否则21世纪以来洋山深水港也就无需建设了。可上海是长江东流入海的地方,这一点只有南通可以与之相比。事实上,南通也曾经几度崛起。比如清末状元张謇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规划,使得南通的近代化速度得以大大加快。可当时南通的背后是并不富饶的苏北大地,上海的背后则是富甲天下的江南,乃至有英国人来到黄浦江与吴淞江的交汇之处,将吴淞江称为苏州河。
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在日前举办的“复旦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前景”上说:“人类一万年前有农耕文明,最早是在中东地区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国的长江黄河文明都差不多在同一个纬度上,为什么人类的农耕文明起源于这样的纬度上?因为它有河流,有很多冲积平原,它土壤肥沃。工业文明繁荣,则起源于海岸带,它是‘碳’能源驱动下的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的特点一个是碳能源驱动,另外,它必须要有资本优势,劳动力优势、交通便利、市场优势和技术发明。”而在东亚的范畴来说,上海无疑是一处工业文明时代的绝妙之地。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工业文明时代的优势会否被取代?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提出了一系列猜想。今天,每个人大约会有两个移动设备,30年后,每个人被连接的设备数量会达到1000个。那时候,上海拥有的资源优势又会是什么?假如没有这些资源优势,上海还能成为经济中心吗?如果不抓住互联网,那么上海是否会像20世纪早期没抓住交通工具升级换代的芜湖一般,退为二线城市呢?另一方面,互联网会否在不久以后的将来,消弭地域差别呢?比如假若芜湖的互联网建设超越上海,芜湖是否会成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
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Ben Derudder在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城市论坛”发言时亦直言:“全球城市的数量是有限的。称为全球城市,首先要考虑的是生产性服务业。比如可以研究跨国公司比如德勤,他们是怎样配置全球资源的。未来,他们会选择在哪里办公?武汉?南京?还是别的什么地方?这些办公地点,对城市有多么重要,需要数据加以分析。”
文明的高度决定历史地位
多伦多大学教授帕特丽夏·麦卡尼教授告诉《新民周刊》:“城市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居住在其中的人,考虑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达成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曾几何时,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不容挑战。如今的情况则全然不同,人们更加关注卫生医疗条件、教育、空气质量等等。”
褚劲风是上海考试院教授,她还是201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褚劲风认为,1990年代以来,欧洲一些国家开始重视并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芬兰1997年在其《文化产业最终报告》中不提工业标准,转而强调内容生产,突出创意发展。瑞典近年来媒体、音乐、设计等行业就业比例不断增加。2008年英国在1997年创意产业战略基础上,又提出“创意英国”纲要,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等国提出国家战略发展创意产业。亚太地区的国家更是把创意产业作为积极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日本的“酷日本”计划、韩国设计国度的打造、新加坡的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国策、澳大利亚的创意国度战略等等。创意兴邦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转型发展的选择,创意之都建设的潮流席卷世界。未来上海应该走一条创意之路。诸如文化思想与数字技术跨界融合、生产制造与服务设计的跨界融合、地方文化与全球经济的跨界融合都将提上议事日程。
除了狭义的文化以外,一座城市的文明达到怎样的高度,将决定城市的历史地位。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认为,2050年的上海应该成为“全球文明城市”。王战曾经以历史中的上海来预推未来。“上海是有独特优势的,最近我们在做上海通史研究,江南文化和江南经济在18世纪以前都是空前繁荣的,而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和西方一些优秀文化碰撞所留下来的精髓。”王战说,“这并不是在数量上去比较,这里面有一个很重大的历史意义。18世纪以前,美国加州学派论证认为18世纪以前,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地方在中国,实际上真正繁荣的就是江南。江南和今天讲的长三角城市群,基本是对应的。也就是说,到2030年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区域发展角度讲,至少把170年的历史又扳回来了。”
当然,回顾18世纪以前的江南,并不是说复制一个当年的人文环境,就能取得21世纪中叶的成功。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王国平在“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愿景”专题研讨会上发言说:“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人文环境主要指在社会领域内的语言、诚信、态度,包括行事风格、爱心等。吸引、集聚国际资源的前提是语言环境。在语言无法沟通的区域,外商难以立足。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则认为:“语言环境不完全是说多少人讲英文多少人讲中文,而是整个语言环境,话语体系。今天所有中文报纸,一字不落翻译成英文,没有人看得懂。因为讲的不是世界的话。如果不改,你就没有办法吸引人。人家到这儿来,学会讲中国话、上海话了,不是我们要的,我们要的是全世界最精英的人才在这里集中。”
陆伟芳教授则称:“上个世纪初,上海曾经是一个具有广泛国际性的城市,21世纪中叶,上海可能再度成为具有广泛国际性的城市。不过,前者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后者是上海主导的民族文化交融。未来,外省人口、外国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伴随着民族多样与文化多元,尤其大量外国专家、人才的引进,大量外籍劳工的到来,势必增加上海人口的肤色、民族、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这为上海成为一个文明的新起点奠定了基础。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