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移动互联时代看网易“有态度”

日期:2014-12-2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让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接受一些常识,激发一些思考,这也是一种有态度。
你,什么态度?
 
  网络时代,似乎最不缺的就是态度了。跟帖是态度,点赞是态度,转发是态度,弹幕即兴发言也是态度……
  当年“沉默的大多数”,如今个个手拿“麦克风”,随时随地都能表态了——当然还不能由着性子“耍态度”。这无疑是进步。虽然很多态度还不太有风度,至少体现了温度吧——说明你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不是只接收不发送的“黑洞人”。
  名流自然是有态度的,他们的态度人人都能看见。芸芸众生的态度不会闪闪发光,从大时段来看,却常常是气场的决定因素。
 
移动互联时代看网易“有态度”
 
主笔|张襦心
 
        说起网易,瞬间浮现的就是“无跟帖,不新闻”。用媒体的话说,网民智商有多高,得看网易盖楼团。脍炙人口、奇搞无比的“元芳,你怎么看”、“挖掘技术哪家强”皆出于此。网易还专门做过一期年终策划,不无动情地表示:“现在的历史是网民的历史”、“你们用跟帖诠释网聚人力量,你们就是网易新闻。”
  但跟帖文化,并非网易新闻彰显“态度”的唯一。在抗战老兵回家、罗昌平《打铁记》、马航失联、呼格冤杀案等一系列新闻事件的背后,我们都看到了网易的力量和不一样的表达。在 2014网易“有态度人物盛典”前夕,《新民周刊》专访了网易新媒体中心总监龙志,听一听这位媒体老兵,聊一聊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易新闻怎么“有态度”?
  
有态度的栏目
  
  《新民周刊》:在门户网站中,网易率先提出了“有态度的新闻”这一口号。在你看来,何为“有态度”? 
  龙志: 我觉得有态度,更关键的在于对新闻事件专业的操作手法和判断。除此之外,在做“轻阅读”的时候,虽然这些栏目可能跟新闻没关系,我也会设计一些题材,让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接受一些常识,激发一些思考,这也是一种有态度。
  《新民周刊》:网易通过哪些栏目和操作,来凸显“有态度”?
  龙志:我们设置了一些栏目,比如理中客、今日环球侃客、大国小民、轻松一刻等。
  “理中客”现在是个贬义词,但我们觉得有些事情,恰恰需要有理性、中立、客观的态度。在“理中客”栏目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当时媒体一面倒地从产妇的角度来报道,信息比较单薄和偏颇,我们编辑找到了产妇的医生,从另外一面讲述了这个事情。
  在“大国小民”里,有很多非常感人的奋斗故事或者生活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早期推的“帝都屌丝传”,连载杨教授在北京的生活状态。这在平常的新闻报道中是看不到的,因为我们的传统新闻关注的是典型事件,而“大国小民”关注的则是一种非典型的状态,发动的是每个人写他在这座城市里的真实经历,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者生活状态。
  就我目力所及,新闻客户端头一次连载纪实性的高官题材报道,则是罗昌平的《打铁记》在网易UGC独家连载。从他实名举报副部级高官刘铁男,一直写到了刘铁男被起诉出庭。
  孙春龙发起的“老兵回家”,一开始也是我们的客户端在推,贡献了一点我们的力量,由此让很多人注意到他的公益项目,影响力非常大。
  另外还有袁凌的“死亡系列”,他忠实记录了自己人生中见证过的九十九次死亡,为人,甚至为动物、植物留下了遗言,传达了他面对死亡的直接体验……这样一系列的特色鲜明的栏目和文章,就构成了我们的“有态度”。
  
有质量的跟帖
  
  《新民周刊》:跟帖文化是网易的特色,网易在移动端如何更好地运营这种优势?
  龙志:网易确实以跟帖文化著称。对于舆论场来说,需要有质量的跟帖,起一个带头推动作用。我现在给你打电话的这个办公室叫做“火星网友”,它其实就是一个我们跟帖人的ID,网易很多办公室、会议室的名字,都是以这些著名的ID来命名,十多年了他们一直在网易评论里面活跃。每个月我们也都会搜集跟帖精华,形成一个小册子。
  从新闻的角度说,资讯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事情本身,但是少了一个有态度的空间,新闻加上评论,才形成了一个闭环。每个人都想对事件发言,这是天性使然,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也没有给他们发声的场所。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好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不仅有技术可以让用户想说就说,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很便捷地说,拿起手机就可以跟一个帖。相对PC端,评论是移动客户端的高频需求。
  《新民周刊》:移动互联网兴起后,网易新闻在表达形式上,进行了哪些探索?反响如何?
  龙志:我在2012年来网易之前,在《南都》呆了七年。以前我们在做传统媒体的时候,经常说我们要“快的更快,慢的更慢”,但受出版流程、版面的限制,真的很难做到。新媒体则是24小时不间断地更新的状态,对事情重新解读,甚至是用技术搭建一个新的模板出来;只要这个选题是有价值可以挖深的,就可以给它更宽裕的时间和环境去做。
  我以马航失联事件为例,说说我的观察。
  在马航失联事件发生第一时间,我们移动端进行了直播专题搭建。这个直播专题实际上是24小时不间断的,几乎所有能够出现的消息都在里面,包括我们的前方记者24小时陪着家属在机场做的机场特写、家属动态等,以及他们从吉隆坡发回来的报道。在时间发布上,几乎做到了与事件同步。
  网易门户PC端也搭建了资讯专题,这些PC端专题的特点就是方便阅读。但是PC端重要节点不能推送,也无法让用户做到随时随地看新闻,这是它的缺点。
  除了速度快以外,我们还做了一些细节的特写和现场的综合稿梳理。出了九问马航的质疑稿,以及独家汇总失联事件的不实报道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会根据事情的进展,以及具体稿件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如说哪个数据可能呈现出来,我们下一次的报道或者是专题可能会做调整。其次就是对碎片化的报道进行第二次加工, 
  后期网易新闻客户端及时转载了各方信息,包括传统媒体的报道,我们很多信息也是来自各家。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来自社交媒体,比如说微博、推特、Facebook和境外媒体的报道,最重要的是用户可以参与其中。我们做马航的直播,仅仅是跟帖就有240万。
  在马航失联的报道之后,我们就建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叫做网易新媒体实验室,承担着新技术运用到内容上的探索。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可以有系统地持续地推出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报道,用新的技术手段,去更多元地呈现、还原新闻事件。 
  《新民周刊》:还原事实真相,无疑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网易如何应对?
  龙志:在当下做新闻,都会面临同样的压力,我现在的压力不比我在之前单位轻,甚至更重。我们会在选题上有一些把控,另外更关键的是专业。如果专业度不强,留下很多漏洞或者把柄,迟早会出问题。在人员的配置上,2012年我来网易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现在就有很多了。这些资深的编辑记者,无疑会有更好的掌控把关能力。
  《新民周刊》:你认为在中国的当下,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态度?
  龙志:一个是要更积极乐观。虽然有些事情很无奈,尤其我们做新闻的,每天都会接触到很沉重的话题,但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
  另一个,就是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我们看跟帖言论,很多都是基于情绪的东西,钻牛角尖,甚至上升到漫骂、地域攻击。从建设性来看,我们需要更理性。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