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笔,永远不会折断

日期:2015-01-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当恐怖分子把枪口转向手无寸铁的漫画家与编辑们的时候,也许觉得这些嘲讽者是无力的,但他们永远不能理解,代表言论的笔,是永远不会折断消亡的。
撰稿|王碧颖
 
讽刺,从未停止
 
  《Charlie Hebdo》,中文名《沙尔利周刊》,是法国著名的极左翼杂志,创刊于1970年,总部位于巴黎。惯用激进、调侃的语气刊载讽刺极端右翼分子、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政治、文化的漫画、报道、政治辩论和笑话等,有着明显的反宗教和左倾色彩。
  《沙尔利周刊》的前身为于1960年创办的《Hara-Kiri》杂志,其名称来自日文“切腹”。1970年11月,因为嘲讽法国前总统夏尔·戴高乐,周刊遭到禁止发行。为躲避禁令,发行团队决定改名沙尔利周刊(Charlie Hebdo)重新发行。
  似乎从创刊起,《沙尔利周刊》就肩负着把嘲讽进行到底的决心,而它所发行的每一份杂志,都积极地贯彻了这一理念。从宗教领域的先知、耶稣、教皇,到政治领域的总统、总理,再到恐怖主义、影视明星、热门话题,沙尔利永远是最为尖刻毒舌的段子手——就在此次袭击事件发生的前一小时,《沙尔利周刊》刚在推特上发布了嘲笑“伊斯兰国”组织头目巴格达迪的漫画。
  其实,此次袭击事件并不是《沙尔利周刊》的第一次危机——被告、被威胁、网站被黑、编辑部被袭击,沙尔利早已“身经百战”。
  早在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去世后,《沙尔利周刊》前身《Hara-Kiri》周刊出版了一期名为《柯伦贝悲剧性舞会:死者一名》的报道。柯伦贝是戴高乐的故乡,也是他的安葬地,“死者一名”指戴高乐去世。次日,法国当时的内务部部长Raymond Marcellin便下令禁刊。
  2011年11月2日,《沙尔利周刊》曾刊登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并戏称这一期刊物由其亲自参与编辑。出版次日,杂志办公室就遭到燃烧弹袭击,该案至今未获侦破。
  周刊接下来的一期继续讽刺主题,漫画的标题叫《爱比恨的力量大》。结果,这本杂志被伊斯兰团体告上了法庭。伊斯兰教法国委员会当时对法新社表示:如果这是一起刑事纵火案,该委员会将给予强烈的谴责。但他们同时表示:“讽刺先知的做法被看作是对穆斯林的侵犯。”而此前的2006年,该委员会为该刊转载丹麦《日德兰邮报》讽刺穆罕默德12幅漫画起诉《沙尔利周刊》,但法庭判《沙尔利周刊》无罪。
  《沙尔利周刊》引发的最严重的一次穆斯林团体抗议发生在2012年9月19日。当日,《沙尔利周刊》杂志的封面上印着一个坐轮椅的穆斯林,身后推着他的是一名正统的犹太教徒,这幅漫画上面的标题是《不可触碰2》。《不可触碰》是一部获奖的法国电影,讲的是一名贫穷黑人照顾一名瘫痪的白人贵族,并成为朋友的故事。这幅漫画“改编”了电影的海报。而这本周刊的封底,画的是在一名电影导演面前戴着头巾、没穿衣服的穆罕默德,这个场景来自法国影星碧姬·芭铎在1963年主演的电影《轻蔑》。当期杂志是这本漫画周刊1992年复刊以来卖得最快的一次,杂志一个上午销售一空。当天,巴黎的马路上四处可见撕得粉碎的《沙尔利周刊》。随后,法国有一名43岁的男子在网上扬言要杀死史蒂芬·夏邦尼,该男子随后被警方抓获。
  法国是西欧拥有最庞大的穆斯林人口的国家,保守估计有470万。而法国与法国曾经的殖民地北非地区,也有大量的人员和商贸往来。仅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就有3万法国人长期居住。在穆斯林群体如此庞大的法国公然嘲讽且屡教不改的,大概也只有《沙尔利周刊》,就如其杂志官网所写的那样:“杂志没有广告,没有靠山,沙尔利只有玩家和用户。感谢你们在报摊购买沙尔利。新闻自由,除了你,我们还能指望谁?”
 
幸存者专刊
 
  说《沙尔利周刊》从骨子里就带着叛逆与嘲讽,除了它的创刊风格、“一喷到底”的一贯做派,以及主编“我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宣言之外,其刊名本身就带着浓浓的多重讽刺。
  首先,在法语和英语中,Charlie均是Charles的昵称,而Charles又是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名字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暗指戴高乐的意图实现了。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沙尔利·布朗。
  本来,Charles是含有男子气概、有能力的意思,本为褒义。但自从沙尔利·布朗这个由于宠物狗史努比而红遍全球的小学生出现后,沙尔利渐渐成了受气包的代名词。所以,周刊改名为Charlie Hebdo的另一层意味是:小夏尔(Charles,暗指戴高乐),其实就是小沙尔利(Charlie Brown),吐槽技能满分。
  不过,虽然周刊本身名字颇有亮点,周刊的风格也算独树一帜,但其发行量却并不高,甚至于1981年停刊,直到1992年才得以复刊。2012年,该周刊在法国发行量4.5万份。有报道称,在此次袭击发生之前,《沙尔利周刊》已濒临破产边缘。虽然往期印量为6万份,但仅能售出其中约一半。去年11月,这家杂志社公开请求捐款,寻求100万欧元(约合120万美元)以维持运转,但最终只获得2.6万欧元(3.1万美元)。
  现在,法国各大媒体都伸出援手。其中,《解放报》为这家杂志社免费提供办公场所,《世界报》则免费提供电脑等办公设备。法国政府正考虑动用公共资金帮助这家杂志社摆脱困境。
  一名记者在接受《解放报》采访时说,网上有人自发发起募捐活动,不到24小时已经筹集到了98000欧元。《沙尔利周刊》的订阅数大增,但眼下人手不够,来不及处理订单。《沙尔利周刊》的律师理查德·马尔卡说:“到处都有人给我们钱,给我们提供援助、场地、人手……”《沙尔利周刊》的另一名律师克里斯托弗·泰弗内附和:“我们得到很多媒体的支持。有很多捐款,已经有媒体和多元化协会捐的25000欧元,弗勒尔·佩瑞琳(法国文化部长)承诺提供100万欧元……《沙尔利周刊》的资金状况会比以前好。”这名律师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过去几个月,《沙尔利周刊》资金吃紧,每周都呼吁人们捐款,以填补资金缺口。
  而杂志发行业内部消息人士10日也表示,负责代理《沙尔利周刊》发行业务的法国公司已和多家外国出版商达成协议,免费把《沙尔利周刊》下周出版的特别版出售到国外。这些出版商包括瑞士纳维尔出版社和西班牙的SGEL出版社。根据这名消息人士的说法,这家法国公司还正与加拿大等国的出版商商讨这一事宜。另有许多国家也纷纷要求引进《沙尔利周刊》。此外,谷歌还为这家杂志社捐助25万欧元,助其完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发行。谷歌是通过数字创新新闻基金会(Digital Innovation Press Fund)捐出这笔善款。虽然该机构不归谷歌管制,但它在董事会中拥有一个席位。
  周刊的发行赢得了大转机,而沙尔利们的脚步也不会就此停歇。杂志社遭恐怖袭击后,幸免于难的编辑们9日重新聚首,在借来的办公室中用借来的电脑开始编辑新一期杂志。《沙尔利周刊》编辑说,新一期杂志将囊括编辑部整个团队的漫画作品,包括恐怖袭击中遇难的多名漫画家。杂志售出的全部收入将捐赠给12名遇难者的家人。
  新一期杂志为特别版,名为“幸存者专刊”,将于下周三如期上市。以往,每期杂志印量为6万份,而这期杂志印量将为100万份。编辑科琳娜·雷伊说:“让我们传达这样的讯息吧——我们还活着!”
  当恐怖分子把枪口转向手无寸铁的漫画家与编辑们的时候,也许觉得这些嘲讽者是无力的,但他们永远不能理解,代表言论的笔,是永远不会折断消亡的。沙尔利,会一直活着。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