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电影的N种可能
阅读提示:互联网企业全面进军传统影视业的背后,必然有着消费杠杆的撬动,而票房,只是其中微不足道 的一小块。互联网精神的加入,确实让电影这个夕阳工业在资本眼里重新显得性感。
记者|阙 政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博纳总裁于冬放话:电影公司未来都将为BAT打工。
如今,一年即将过去,在被誉为“互联网电影元年”的这一年间,电影公司究竟有没有显出为BAT打工的苗头?BAT是否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搅局者?
BAT重拳频出的一年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看清楚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2014年纷纷打出了哪些重拳。
动作幅度最大的毫无疑问是阿里巴巴。2014年,它先是斥资62.44亿港币收购文化中国,成立“阿里影业”;又与好莱坞以制作低成本惊悚片闻名的“狮门影业”达成战略协议;紧接着,马云成为华谊兄弟第四大股东;光线传媒吸引阿里巴巴成为第二大股东;再加上对优酷土豆的注资,和小米的战略合作,淘宝电影票……阿里巴巴对电影业的投入,在短短一年间已经达到了全产业链的规模。
百度也不遑多让,先是与爱奇艺资本融合,又与民营电视剧公司中位居第一的华策影视强强联手,同样与小米战略合作,同样打造百度糯米电影票务。
腾讯虽然是BAT里最晚进军影视业,也已成为华谊兄弟的第三大股东,持股数量仅次于王中军、王中磊。微信电影票借助微信平台的强大基础,一问世就势不可挡。
不只是BAT。2014年,视频网站的龙头:乐视、优酷土豆、搜狐视频,同样有大手笔——
搜狐宣布与韩国人气明星金秀贤所属的公司Keyeast签署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注资150亿韩元,成为Keyeast第二大股东。张朝阳还曾在公开场合透露:搜狐视频未来有可能单独上市。
已经上市多年的优酷土豆成立“合一影业”,与阿里、小米合作密切。
而乐视影业更已宣布完成B轮融资,额度达3.4亿。融资后的乐视,在原有的电影银幕、PC、平板电脑、乐视超级电视、乐视商城基础上,2015年初又推出了乐视超级手机,五屏联动,打造智能生态圈。
这一年来,即使你只是一个普通电影观众,不怎么关心资本市场,也会从娱乐花边新闻里管窥资本的暗潮汹涌:比如“娘娘孙俪2亿身价成泡影”,告诉我们孙俪是海润影视的第四大股东,而后者最新的借壳上市计划失败;比如“赵薇是娱乐圈的巴菲特”,告诉我们赵薇最近减持阿里影业,套现8亿净赚4.71亿;又比如“范冰冰赵薇深交所同台敲钟”,告诉我们两位都是唐德影视的股东,当年不到100万元入股,如今市值超6亿……
据预测,当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等影视龙头被瓜分完毕后,像唐德影视这样的公司,很快也会成为奇虎360等第二梯队互联网公司的收购目标。将来,如果再看到哪位明星股东身价暴涨的消息,你就知道,互联网企业对影视产业又在进一步深耕细作了。
网络自制元年
2014年,BAT、乐视、优土不但纷纷参与投资电影,还都是大制作:《智取威虎山3D》、《一步之遥》、《太平轮(上)》……加起来,互联网企业投资影片的年产量已达三四十部之多。
不过,如果仅仅是出品人,仅仅是土豪一般的浪掷千金,就真的太不互联网了。事实上,2014年不仅仅是“互联网电影元年”,还是“网络自制元年”。
所谓网络自制,最初都是视频网站为了应对激烈的版权争夺,迫于内容供给压力,开始自己制作一些短剧、栏目,在自家平台独播。乐视、优土、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等,都在2014年进行了大量的自制尝试,产生了《东北往事》、《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暗黑者》、《灵魂摆渡》等不少点击过亿的话题性自制剧。
据统计,2014年全网自制剧突破55部、1242集,自制节目突破143档。几乎各大视频网站都有一套堪比电视台的全线节目模式——文娱播报、脱口秀、访谈、科普、短剧、长剧、微电影、电影……一应俱全。
视频网站早已从当年播出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辨识度不高的平台模式,转化到平台与内容的结合,依靠风格独特、黏性强的自制内容,突出平台特征,打造品牌。下一步计划,是以日渐精品化的自制内容对卫视平台进行反哺输出。
能在短短一两年间完成自制领域的突飞猛进,靠的当然不只是平台效应和互联网精神。实际上,目前供职于各大视频网站自制部门的核心人员,约有七成来自传统电视台,是资历长达十多年的骨干。他们的影视制作经验,加上互联网精神,才是自制内容不断大获成功的真正奥秘。
不仅如此,各大视频网站在核心人才的笼络上都堪称不遗余力、求贤若渴。比如乐视,上游依托乐视影业、花儿影视,中间有国师张艺谋、陆川坐镇,还成立了田朴珺、吴宗宪、苏芒、郭璟泽四大工作室,宣布将以“互联网产品经理思维”打造三大类细分的全新自制节目。而爱奇艺则依靠百度资本的推动,将高晓松等人拉入旗下。
据统计,2013年时,视频网站在购买播出版权和自制内容上的投入,还是37比6,到2014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24比6,其中自制内容的总投入达到12亿,创造了30多亿的广告收入。预计到2015年,总投入将超过20亿。
除了并购、投资,互联网企业在电影售票上的投入也相当直观——2014年,网络平台的电影票交易额已经占到总票房的40%左右,明年有望超过50%。
8.7亿移动用户的吸引力
身为传统影视产业的代表人物,在BAT刚刚将触手伸入影视产业时,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曾说过这样一番话:“现在BAT都进入电影公司这个领域,而且带来大量的资金、客户和大量的年轻人。我也愿意跟马云、马化腾这些朋友在一起交流,甚至连剧本我们都在一块讨论。”
表面上看,BAT只是在影视产业插了一脚,分别成立了“百度影业”、“阿里影业”、“腾讯电影+”。实际上,它们却已经把庞大的根系蔓延到了四面八方——从投资出品,到选题制作,再到营销发行、售票服务,以平台起家的互联网企业,并不甘心只把自己当成一个为传统影视产业服务的大平台,而是一出手,就非常主动地往打造全产业链的大局上高歌猛进。
有人说,影视产业投资大、回收慢、风险高,电影年度总产值也不过300亿,还比不上游戏产业的三分之一。为什么互联网巨头却纷纷将影视视为制胜新高点?
不错,天猫2014年双11,一天的交易额就是571亿,区区300亿,如何能入互联网大佬们的法眼?BAT进军影视产业,与其说是为了票房,倒不如说是为了票房背后的人,为了用户,为了流量变现。
2012年时,有媒体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字将超过8亿。实际上呢?去年7月,工信部公布的数据已经显示,我国仅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72亿。
8.72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当他们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时,都在干什么?据艺恩咨询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络自制内容白皮书》显示——他们之中的87%是为了购物,84%为了看视频,其次才是浏览新闻、即时通讯、收发邮件、听音乐玩游戏、浏览社交网站。
这份报告同时显示,热衷于观看网络自制内容的用户,大多本身就是社交活跃分子,愿意做意见领袖,这意味着他们更愿意与社交伙伴分享内容和观感,形成“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态势。不仅如此,这些用户中的80%是80后、90后,月收入在4000-10000元,消费理念超前,认为会花钱比会赚钱重要,热衷品牌效应,容易受广告影响,对广告产品有一定购买欲,是品牌广告投放的最佳对象。调查中,只有9%的人对于节目中出现的广告品牌觉得“太刻意”,产生反感;高达64%的人会被激起购买欲望。
消费至上,娱乐至上,这是8.72亿移动互联网背后的真相。不难理解,互联网企业全面进军传统影视业的背后,必然有着消费杠杆的撬动,而票房,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块。
“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
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曾说:“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
什么是“电影+互联网”?可以说,一切与互联网有关的都算——互联网资本、互联网人才、借助互联网平台打广告、在网上卖电影票……
但“互联网+电影”,更多地却是在揭幕一种新玩法,一种基于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思维的新游戏规则。
在刚刚过去的“互联网电影元年”,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这个新游戏的一些端倪。
比如说,点对点营销。“大数据”的概念虽然已被炒俗炒滥,但它毕竟可以告诉我们:上网看视频的人,工作日比周末多,工作日的午间时段不仅仅是家庭主妇的,也是公司白领的,深夜可能比黄金档更黄金;70后爱百科、80后爱脱口秀、90后爱明星;低收入爱古装剧,高收入爱悬疑爱科幻爱纪录片,而所有人都爱喜剧;21点前人们对着电视电脑,21点后普遍改捧手机平板……2014年4月,阿里巴巴投资12.2亿美元,与优酷土豆建立战略投资关系,将彼此掌握的大数据打通——优酷知道你在看什么,阿里知道你想买什么。电商剧就是这么来的。
比如说,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大数据已经告诉我们,内容有趣比明星云集更重要。网民对网剧的要求,排名前三的是:创意、突破原有尺度、大片的视觉效果,对一线明星的诉求跌出了前五,反而是具备网民基础的内容,最吃得开——这直接导致了IP概念的大热——正如唐人影视总裁蔡艺侬说的:“其实IP十年前已经存在了。我们现在思维里的IP,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网络小说。”于是,《步步惊心》、《甄嬛传》、《何以笙箫默》、《芈月传》、《盗墓笔记》席卷荧屏,“剧王”屡出;《小时代》、《老男孩》、《同桌的你》、《左耳》、《鬼吹灯》席卷银幕,票房屡传捷报;《暗黑者》、《心理罪》等突破传统尺度的网剧,也屡屡点击轻松破亿。有人说,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之所以票房失利,就是因为缺少互联网基因:“在电影里,民国这么多大师扎堆出现,却没有一句名人名言能在网上传播开来。要知道一个小小的《后会无期》就有那么多的段子传开,每个传播开的段子都能价值5000万的票房的啊!”可见,产品思维正在取代作品思维。
再比如说,互动、分享——这个互联网诞生以来就被写入基因里的词,在2014年也以“众筹”、“弹幕”等形式焕发新生。阿里的“娱乐宝”上线四天就众筹到7300万,投给了《小时代3》等4部电影。百度的“众筹频道”项目《横冲直撞好莱坞》即将公映。《十万个冷笑话》背后的“微投资人”达到5000个,组织方放言:“还有什么互动,能比你愿意把钱给我这种方式更深度?”
弹幕也是这个电影互动时代的新产物,尽管在视频网站上它早已不新鲜。就像《智取威虎山》里土匪们的黑话一样,新生代的观众对于看电影也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话语规则,像是“23333”、“羞耻play”、“泥垢”、“立flag”、“前方高能预警”、“抖S抖M”……越是叫人看不懂,越有小圈子交流的隐秘喜悦。从前“你播你的我就看看不说话”的单向简单输出模式,受互联网文化影响,已越来越受到挑战。今年,在乐视的发布会上,《甄嬛传》、《芈月传》导演郑晓龙宣布未来将尝试推出“移动互动剧”:用户可以通过与播出平台的互动,选择剧情的“AB走向”,电视剧的结局也根据用户的选择改变。今后,选题材、选制片团队、选剧本、选演员,甚至于决定故事走向、改编剧本,都变成观众的事儿了。
互联网+电影,还能怎么玩儿?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召开了一场由18个创业团队与投资人深度交流的“黑马超级路演:电影+互联网的18种可能”。前来参与的18支创业团队包括:筹拍网、明星汇、桔豆盒子、疯狂电影、PlayGlass、陪你看电影、Wish TV、艺恩汇、爱沐电影、7D互动影院、毒药、开拍、蓝海龙、魔力盒、比由文化、相机阵列、逗比、猫猫网——每一个都可能是下一个爆点,引发全民热潮,继续深入改变我们的观影模式。比如“PlayGlass”,能用一部智能手机,模拟出一个虚拟影院;比如“开拍”,内置有80多款电影特效,用户可以随意选择创意模板进行拍摄分享;又比如因为“大片模式”火起来的“足记”,创始人杨柳在会上分享了即将推出的“电影故事”功能。
无独有偶,即将开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将推出“互联网电影嘉年华”,发布一份由上海网络视听行业协会主持调研的《互联网电影未来趋势研究报告》,并邀请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大佬主持电影节论坛,探讨“互联网+电影”的N种可能。
2014年,中国的总银幕数已经增加到24000块,观影人次达到8.24亿,总票房296亿,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而BAT,不仅是来分这块蛋糕,更是来共同做大这块蛋糕的。尽管“互联网+”并不代表稳赚不赔,但互联网精神的加入,确实让电影这个夕阳工业在资本眼里重新显得性感起来——将来,中国的影视版图能不能扩大到全球,压过戛纳红毯的能不能是作品而不是棉被精,就看它的了。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