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的生命线
阅读提示:建桥时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战前夕,茅以升预感到,也许建成后不久,他就不得不亲手将桥炸掉。
撰稿|刘建春 陈慈林
20世纪中前期的铁路,几乎是唯一的大运量、长距离、全天候快速运输工具,是国家的生命线。战争时期,铁路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往前线可以运送部队、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往后方可以转移物资和人员。抗战期间,铁路作为战时交通运输工具,是战场,也是“诺亚方舟”。
对中国来说,为了保护战争中的生命线,有时候却需要毁坏生命线。如此无奈的选择,是何等悲怆的事件。
铁路,战时大动脉
1934年,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就进言蒋介石:“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交通系统,在日本入侵时,可以迅速地输送部队至危急地区,实为当前首要任务。”
铁路自从传入中国,一直以缓慢的速度发展。自1876年吴淞铁路建成通车后的近20年时间,一共只修建了400多公里。就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所谓的“黄金十年”的前期,1935年之前的8年半时间内仅修建铁路1763公里,平均每年仅修建207公里。
1935年11月,中国国民党在“五大”之后对日政策逐渐强硬。1936年底,国民政府制定国防交通建设计划,使交通建设得到了比较高速的发展。从1936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的一年半中,共建成铁路2030公里,平均每年达1353公里。这是1927年至1935年8年间年建筑速度的6.5倍。
抗战期间,铁路作为战时交通运输工具,发挥了巨大作用。铁路担负着向各战场输送军队及军需品,抢运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到后方,保证外援物资的输入等繁重任务。
贯通不久的平汉、粤汉和广九铁路成为抗战初期中国重要的陆上通道。当时中国军队80%的补给靠这条铁路北运。中国从国外购买的全部轻重武器、弹药、器材由香港进口后,再由这条铁路运往东南战场。从“七七”事变到广州失陷的15个月中,这条铁路共运送部队200余万人、军用物资70余万吨。行车最密时,全线列车达140列,成为维持中国抗战的主要交通线。
浙赣、沪杭甬、京沪、苏嘉和津浦铁路的贯通,对东部地区的国防意义十分重大。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之后,南京到上海的京沪杭铁路成为军用列车专线。淞沪会战3个月,共开列车1346趟,运兵50个师、辎重5万吨。该铁路除了前运军用物资外,还向大后方搬迁工厂、学校的人员和物资达数百趟列车。
广州、武汉失守之后,宁波、温州是唯一与铁路连接的港口,西南的锑、钨、桐油、茶叶等农、矿产品由该两处出口,以换取国外的军用品。从1938年初到1939年3月的15个月中,浙赣铁路计开军列1700趟,运送部队150万人。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沦陷的15个月中,是铁路运输最繁忙的时期,军事运输几乎全部依赖铁路。武汉失守后,交通运输重心才不得不由铁路向公路和水路转移。
茅以升造桥与炸桥
钱塘江大桥位于杭州六和塔旁边的钱塘江上。1935年之前,南岸的杭江铁路和北岸的沪杭甬铁路是不连通的。为加强华南、华东的联系,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把杭江铁路沪杭甬铁路跨越钱塘江连接起来,扩展为浙赣铁路,为此亟需修建钱塘江大桥。国民政府任命茅以升为工程处处长,罗英为总工程师,李学海等桥梁工程专家为工程师,负责大桥的勘测设计。
钱塘江大桥上为公路,下为铁路,全长1390米,1935年4月正式动工。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后,工程建设人员更是夜以继日工作,终于于当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通车后,大桥从早到晚被行人和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当人们从桥上走过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脚下的14号桥墩中,已经预留了可以埋设500公斤炸药的方形大洞,足以将大桥炸毁。因为建桥时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战前夕,茅以升预感到,也许建成后不久,他就不得不亲手将桥炸掉。
当时淞沪会战正酣,大桥立即担负起铁路、公路军运任务。京沪、沪杭甬、苏嘉铁路上的机车、车辆和各种器材,快速运转到浙赣、粤汉、湘桂等线上使用。同时还疏散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居民。
1937年11月的一天,一位神秘的客人造访了茅以升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处,他是南京工兵学校的教官,受国民政府指派,向茅以升传达了炸桥密令。他对茅以升说,杭州即将沦陷,钱塘江大桥决不能资敌,他还告诉茅以升,440公斤炸药已直接从南京运来了。
1937年12月22日,大桥通车不到3个月,为抗战需要,钱塘江大桥被炸毁,茅以升亲手启动了爆炸装置。目睹大桥被炸,茅以升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悲痛,他愤然作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其中,“五行缺火”指的是钱塘江桥的偏旁分别是金、土、水、木,独缺一个“火”字,“火”字一到桥被炸毁。
他还在1937年12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12月23日,敌军迫近杭州,本桥为我方自动爆炸,第十四号桥墩被毁,五孔钢梁落水。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将来。”桥被炸的第二天,杭州就沦陷于日军。
历史学家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说:“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后,南侵镇江、无锡、芜湖等地,所到之处疯狂实行‘三光’政策,杀我同胞无数。唯侵占杭州后,发现几乎已是一座空城,是所有城市中被杀军民最少的。此钱塘江大桥莫大之功也。”
悲壮的苏嘉铁路
“和路轨并行的,是银灰色的一泓,不怎么阔,镶着芦苇的边儿。青蛙间歇地阁阁地叫。河边一簇一簇的小树轻轻摇摆。”这就是78年前,茅盾先生笔下的苏嘉铁路。只读这一段文字,还以为是和平时期一家人乘坐火车出游,事实上,这是1937年10月的一天,茅盾先生带着儿女告别申城,乘上了逃难的列车。为躲避日机轰炸,列车半夜从上海西站驶出,进入苏嘉铁路时已是后半夜,窗外是昏黑而无际的原野,列车驮着逃难的人,在黑夜里轰隆隆地前进。不仅车厢内挤满黑压压的一片,甚至连车顶上也坐满了人。
苏嘉铁路是历史上存在了7年多的一条铁路,北起京沪铁路苏州站,与运河、苏嘉公路并行南下,途经相门、吴江、八坼、平望、盛泽、王江泾六站而抵沪杭甬铁路嘉兴站,全长74公里。
这条铁路是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936年7月建成的,为何要建造这条铁路?事情还得从1932年说起,当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淞沪抗战失败后,国民政府被迫与日寇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其中规定中国军队不得在安亭镇至长江边的浒浦口以东驻军,军队的调动也不能经过上海,而日军却能在上海市郊驻军。上海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城市,是京沪和沪杭甬铁路这两条主动脉的交会处。这样一来,两条动脉被切断,南北之间国防和军事活动无法正常进行。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首都南京面临着直接的威胁。为抵御日寇进一步的侵略,使南京与杭州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国民政府开始筹划建设苏嘉铁路,并把它作为京沪杭国防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2月,苏嘉铁路正式破土动工。它全长约74公里,宽度42米至200米不等,共征地约6800亩,每亩价格最高才50元,国难当头之际,苏州和嘉兴人民为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沿线农民又承担了大量的土方工程,由于路基全为填土,基高1米至4.5米,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所有施工只能靠肩挑人抬。
1936年7月15日7时20分,苏嘉铁路第一趟列车正式驶离吴县站(今苏州站),驶向嘉兴,沿途不时有成群结队的百姓驻足观看。出了苏州火车站,沿运河南下,第一站就是相门站,著名记者冯英子先生那天从苏州的相门站上车,大概花了三个多小时,赶到嘉兴参加了通车典礼。
苏嘉铁路通车后,不仅使南北间的军事活动得以正常进行,防御设施得以贯通,也扩大了经济交流,为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铁路沿线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条件大为改观。苏州以西、嘉兴以南之间的客、货运输不再绕道上海,运输距离缩短了110.7公里,节省了3小时旅行时间。在淞沪会战的3个多月中,苏嘉铁路作为战时的交通大动脉,为保卫大上海输送大量的战备物资,注入了不计其数的新鲜血液。
1943年,败局已定的日本,其国内军用物资原材料极度匮乏,苏嘉铁路被日军拆除运回日本。至今,人们在苏嘉之间的水乡田埂旁,还能依稀看到苏嘉铁路路基的形状。
新四军夜袭浒墅关车站
从上海乘坐沪宁高铁往南京方向前行,过了苏州站,下一站就是苏州新区站。就在苏州新区站数百米外,有一座现已不办理客运的老火车站——浒墅关站。沪宁铁路是1906年修到浒墅关的,车站就建在镇东侧离开京杭大运河大概一公里外的地方。
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苏州很快沦陷,浒墅关成了日军调兵和转运后勤物资的重要节点。扼守水陆交通要道的浒墅关,离苏州城和无锡城都比较近,周围的黄埭、望亭、枫桥等地均为日伪军据点,在十几公里范围内拱卫着浒墅关火车站。假如受到攻击,无论从苏州或无锡方向来增援部队都方便。新四军著名的将领叶飞在1939年夏天成了驻守浒墅关火车站日军的终结者。一直到今天,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在小镇几乎还是家喻户晓。
事情要从1939年夏天说起。那天夜晚,在无锡郊外的田野上,叶飞司令员一声令下,江抗战士们出发了。当时正值江南梅雨时节,白天的一阵梅雨后,田埂道路泥泞。渡过蠡水后,东桥镇已在眼前,去浒墅关,东桥镇是必经之路。为使日伪无法得悉情报,侦察排率先行动,解除了东桥伪警的武装,剪断了电话线,夜袭总指挥部就设在东桥镇上。
自幼生长在浒墅关的爱国青年邹根木,早已在东桥和浒墅关交界处的大通桥等候,为部队带路。凭着对当地一草一木地形高低的熟悉,他很快带领部队摸黑前进到了火车站附近的牌楼村。
江抗支队三个连的战斗任务是:一连向火车站南苏州古城方向监视苏州方向来敌,三连向北监视无锡方向来敌,二连在吴立夏连长率领下,直捣日军队长驻所,指导员吴立批则率队越过封锁沟后消灭巡逻哨兵突入营房。
三路队伍分兵到达车站时,正是半夜子时。主攻的是二连,指导员吴立批带着二排,悄悄地跟着5个巡逻日本兵进了火车站。连长吴立夏则带领一排摸到了东车站的日军营房,迅即把3间屋子包围起来。
吴立夏向东西房间各投进一枚手榴弹,战士们跟着投进20余枚,正巧击中汽油桶和弹药箱,发出巨大爆炸声,燃起熊熊烈火。吴立批带领二排包围了火车站西边的日军营房,他们跟着巡逻兵摸进营房大门。一排在东边打响后,二排战士迅即向屋里投掷手榴弹,顿时房屋成为一片火海。战斗于半个小时后结束,此战歼灭日军一个排20余人。
6月25日凌晨,日军从苏州城内出动200多人,乘坐装甲车赶来浒墅关增援。进到东桥时,新四军早已渡河撤走。日军在蠡河渡口犹豫了半个多小时,怕中伏击,不敢贸然渡河,悻悻而归。
由于浒墅关火车站被焚毁,路轨被破坏,沪宁铁路被迫停运3天。夜袭浒墅关火车站战斗胜利的消息不胫而走,上海《大美晚报》、《译报》、《新闻报》等竞相刊载,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还将这次战斗写成战地通讯刊于《密勒氏评论报》上。
如今,浒墅关老火车站还有一块“夜袭浒墅关”纪念碑。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