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立定,还是起步走?
阅读提示:到底是持有人民币,还是把人民币换成美元或美元资产,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
“汇率”高冷,我们为啥关注?
有人说,“人民币贬值”成为划分圈层的又一关键词,“资产1000万以下的就不必参与讨论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先去观察了一下我的朋友圈。那里恰好有整400位联系人,涵盖还算广泛:从50年代生人到90后;从四线城市到一线城市;从企业家到职场新人;从文化学者到工程师,不一而足。但总体而言,创业者和文化人比例偏高。
结果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发表过“天津爆炸事故”话题的,占到95%以上;发表过经济话题的(包括股票与创业),占到44%;但在8月11日人民币贬值至今,发表过汇率话题的,去掉经济学家和媒体人,剩下的仅占4%。后者的资产(去掉房产),大部分在千万以上,乃至上亿。这也给外界造成了“汇率话题”似乎很“仙”的印象,讨论者多少会带有一点智商与财富的优越感。
而本文的主旨,则是想打破这重“藩篱”,让人们明白,其实你家门口小菜场上鸡蛋价格十年翻一番,跟这轮汇率调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人民币汇率能否稳定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前景如何预判的问题。这与我们每一个人,更是息息相关。
如今人民币汇率正在关键一战。方正证券最新出炉的报告预计:人民币资产的预期稳定性,在未来一个季度,将压倒一切政策目标。(主笔/张襦心)
人民币贬值:立定,还是起步走?
主笔|张襦心
躺枪的中概股
“中国今年的8月,绝不是一个宁静的神话之月。”说这话的是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令不少国人“心有戚戚焉”。
纵观整个8月,A股再下层楼。从8月1日 3614点开盘,到8月31日 3205点收尾,再跌逾11%。其间最重要的是跌破了3000点心理大关,创下2850点新低。
一家著名互联网公司的品牌经理告诉记者:“A股大跌,连我这种2000点入市的也没能幸免。利润没了还好说,我连成本都亏损了一点。”
但最让她不能接受的还不是A股,而是手头的美股,竟然也莫名其妙地跌得一塌糊涂。
“我7月底手欠,买了京东和阿里。京东那时候才30元多一点,价格还挺好的。9月3日看了一下,跌到24元了。这还不是太狠的。阿里这种盘子特别大的公司,居然也跌。我80多块买的,现在都跌到60多块了。”
在她看来,自己选的股票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我们公司楼下的收发室大约有60-70平米,每天堆满了包裹,京东一家就能占到半壁江山,不知道是不是我们互联网公司的人更喜欢买电子产品。在我住的小区里,也是天天都能看到京东的小车在跑来跑去。有些公司你不一定能看得清楚它的模式、营收,但有些公司确实是好公司。我们自己就在这个行业内,对它们的老板、管理层,多少也都有一些了解。我觉得不会有问题,没想到股票跌成这样。”
另有一位持有港股的投资者告诉记者,他购买的“腾讯控股”,本是一只走势超级稳健的股票,已经在手上放了七八年,但最近一个月以来,罕见地呈现了“一泻千里”之势,让他第一次萌生了全部出掉的念头。同样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从股票的基本面看,腾讯一切正常,8月12日第二季度财报出来,更是报了一个喜讯。
两位投资者疑惑多时,直到他们接触到“人民币贬值”这个概念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他们选的股票有什么问题,而是被一个“担忧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的大命题乌云盖顶,无辜躺枪。
“最近一两年以来,有关中国的各种各样的信号,让全球各界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确定感。最近半年以来的经济数据,更让市场参与的机构越来越猜测中国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的阴影。在这么多信息的铺垫之下,中国央行主动对人民币贬值,相当于对这一现象做出了一个回应,于是引发了全球比较大的震荡,这种关注也会表现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上面。”青年经济学者温克坚认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8月12日,朋友圈里突然流行晒一张中概股“全红图”(美股用红色标记下跌)。因为就在前一天,央行宣布了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并一次性贬值近2%,然后大家就纷纷出来看“跳水奇观”。
首当其冲的是借了大量美债的南航与东航,分别下跌16.58%,13.50%。互联网概念股也是重灾区。截至12日早间收盘,唯品会大跌13%,创10个月以来最低收盘位;聚美跌12%,达5月份以来最大跌幅;去哪儿跌10%;畅游跌10%;京东跌6.8%;百度下跌5%,创14个月最低收盘价;阿里巴巴跌3.9%,还在盘中创了一个历史新低。甚至连苹果都下跌了5.2%,理由是“与中国存在大量业务联系”。
剑在弦上,不得不发
上述两位投资者,能在海外优化配置自己的资产,已经属于对财富拥有更高的掌控力、令普通人有些羡慕的“高能人士”,如今也深陷泥潭。这时候大家难免会有点埋怨央妈到底是不是亲妈了。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去主动贬值自家货币呢?此前整整10年,人民币对美元都一直行进在一条单边升值的通道里。
其实央行也是剑在弦上,不得不发。并且这场贬值,不少经济学家早有预见。比如早在去年11月份,著名外汇理论家何志成曾告诉记者:“预期明年二季度以后,人民币汇率必然下行。”
今年3月份,温克坚曾言:“如果非要预测未来的话,我认为不排除货币当局在某个阶段,主动通过贬值,来分化市场压力,比如在某一天央行宣布特定幅度的贬值。”
这些预言,大多建立在两条基本逻辑上:1. 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即美元要更值钱了,造成人民币相对贬值的压力。2. 中国央行为了经济增长不断的释放流动性,导致了货币内在购买力不断下降。
先来看看美元。
“最主要的一条线索,还是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前些年美联储释放了很多美元的流动性,流向了全世界,这也是导致了之前中国很多资本流入的原因。现在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很多投资会投到美国,美国内部有一个通货膨胀的压力,美联储肯定想回收流动性。作为全球资本流动格局中最重要的一个机构,它要提升利息的后果,会对全球资本流动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当然美联储最近半年或者一年,虽然不断释放升值、加息的预期,但是到现在为止,它还没有开始操作。因为它也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尤其是看到美国现在物价上升的压力还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加息。但是大家都觉得,这是迟早的问题。而美联储一加息,其他国家的货币都会贬值,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温克坚说。
再来看看国内。涉及一段略显悠长的货币史。
很多年以前,可能很多人还记得,那时候中国居民每人每年只有2万美元的换汇额度。但是到了2007年,央行把这个额度给提高到了5万美元。200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还一举取消了强制结售汇。
这些底气十足的举措,其潜台词就是:我手上有充足的美元,随便你们换,换得越多越好。
但在人民币强烈升值的预期下,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收藏美元”的癖好。手上有点美元,就赶紧去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了。反正需要美元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再去银行买。企业也不愿意持有外汇。因为人民币持续升值,手头的美元就会持续贬值。甚至一些企业需要美元的时候,连买都不愿意买,而是从银行做美元贷款。等到还款的时候,这笔债务还有可能会缩水。
面对这些合法的货币兑换需求,商业银行有且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接受,然后再把美元卖给央行。虽然央行后来要求商业银行也必须留一部分美元,然而,央行的外汇储备还是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央行收购美元,就需要向外放出等价的人民币,成为这些年资产泡沫化的一大源头。
“中国进入WTO以来,我们享受了WTO红利,外贸出口一直非常强劲,每年都有非常大的国际收支的顺差。在人民币要升值的预期下,这些顺差都会结汇,变成人民币。这些年来,释放了差不多20多万亿人民币的流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央行是充分独立的,只对币值的稳定负责的话,贸易顺差带来的人民币的被动投放,完全可以通过对冲手段,把它回收掉。但是这些年来,为了驱动经济增长,给大项目融资,给国有金融体系重新注资等等,都要通过央行货币投放的方式来埋单。所以国际贸易顺差的被动投放只是假象,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央行每年主动的货币投放。从数据来看,每年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都在14%-17%左右,而GDP才7%-8%,理论上来讲,意味着货币内在有一个贬值的机制。”温克坚认为。
按理说,这么多年货币的投放,实际上会造成比较严重的通胀,这也是为什么10年来,很多老百姓会有“票子毛了”的切身体会。但总体而言,对基本民生,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因为政府通过各种补贴,保障了这些低收入阶层基本的生活水准,并没有被通货膨胀所剥夺。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人的财富都是有所增加,所以他们也没有感觉到通货膨胀带来的财富损失。”
中国版的金融危机?
铺陈许久,想必大家已经能够明白,人民币汇率无论想还是不想,都有一个下行的压力。
如果放任这个压力,甚至形成人民币贬值的单边预期,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温克坚表示,那就是中国版的金融危机。
“如果中国很多资产不断美元化,资本外流的趋势不断加强,那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将会是非常大的,意味着巨大的流动性收缩,整个经济活动的成本上升,融资行为下降。随之而来的一些企业的倒闭和失业潮,类似一个外汇引发的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至于危机理论上的链条传导,很有可能先从房地产引爆。因为这些年来,国外的融资,已经是很多房地产企业重要的融资通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如果人民币从6贬值到8,首当其冲的就是负有美元外债的房地产企业,其债务总成本会从目前的11000多亿美元多骤增2750亿美元。在房地产不景气的当下,估计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无法承受,破产倒闭不可避免,并进而将“炸药包”踢给了国内银行。
没有人愿意成为金融危机的“亲历者”,中国央行更不例外。
何志成认为:“2014年年初,中国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就是有意识的,至少有点顺水推舟的意思。但在看到人民币汇率连续下跌,市场出现一定恐慌情绪时,中国央行的操作方向立即改为正向干预。”
8月11日的人民币贬值,则是一次“主动出击”。
“站在央行的角度,提前出击,提前释放一些压力。我觉得还是比较恰当的。关键是贬值的幅度,市场能不能接受。从8月11日到13日,人民币三天贬值了5%,我觉得这个幅度各方还是基本认可的。只不过后续人民币又往上升值,把之前的合理性又给否定了。我想央行可能想通过策略操作,贬值一些,再提升一些,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人民币还是在有限的区间之内波动,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打破单边贬值的预期。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后续的这些操作,贬值5%,效果可能会更好。” 温克坚说。
另外还有一个非趋势压力,值得关注。
中国高达3.5万亿的外汇储备,成为稳定汇率的“定海神针”。
但目前这些外储,似乎正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支付压力。
“很多国家的外汇贬值,尤其是突然的快速贬值,比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都是因为外汇储备快速流失,资本外流导致外汇储备紧张或者枯竭。银行无法及时回应居民外汇兑换和提款的要求,进而形成挤兑风波。这是一个支付压力,而不是一个结构性的趋势压力。
“当我们有巨额的外汇储备的时候,会给人们一个信心,中国的外汇储备有足够的应对货币兑换的基础,外汇支付不存在危机。但是我后来也对外汇储备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挖掘。发现外储资产确实庞大,但流动性的资产比例比较低。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来讲,进行多元化的投资,选择中短长期配置,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这么多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在这些财富当中,如果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开始重叠,有一部分要求美元化,短期内产生了比较大的资本流出和兑换压力的时候,就会对流动性造成压力。我大概估算过,可能再有50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再过一年,会对外汇储备资产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压力,意味着中国要抛售一半的美国国债。这样本身也会引起美国国债市场的动荡。”
但反对者亦有之。方正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杨为敩即表示:“按照市场悲观的理解,如果按照目前的速率,那么 3 年左右时间外汇储备将消耗殆尽。但这一推理是不可靠的,外汇储备变化并非线性。 ”
蚂蚁蚂蚁,向哪儿搬家?
专家认为,“8·11人民币贬值”,从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中产阶层的汇率安全意识。在此之前,他们大多数对此无感。
一位投资者告诉记者,因为对经济前景看不清楚,为了抵御风险,他准备将一部分资金,转移到美国去买房。
而这样的“蚂蚁搬家”,近两年似乎逐渐增多起来。
有一组辅助数字,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和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的变化曲线。根据国家外管局的数据,2014年前五个月,我国银行结售汇顺差出现连续下降,表明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在降低,顺差额分别为4475亿、2796亿、2465亿、597亿和241亿人民币。6月份,结售汇顺差额大幅提升至948亿,而后7月份又大幅下降至73亿,8月更出现逆差51亿。在经历了连续9个月的逆差后,今年今年5月顺差78亿,6月顺差129亿,但到了7月,银行结售汇逆差突然增长到2655亿元人民币,逆差规模创了新高。
还有一组高净值人群的海内外财富配置,也体现一种由“创富”到“守富”的潜在趋势。
2014年6月24日下午,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了一个财富管理沙龙,其财富研究部负责人孙雅娜透露,全球高净值人群财富总量54万亿美元,海外配置24%,本国配置76%。中国高净值人群财富总量4.4万亿美元,海外配置5%,本国配置95%,显然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海外配置比例比较低。当时她指出:“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改革期,增速明显放缓。人民币升值也基本到位,未来人民币升值空间有限,近期的汇率波动也打破了人民币一味单边升值的预期。而此时海外经济已重拾上升趋势,中国客户配置走向海外是大势所趋。”
鉴于境内不少大额资金,假道地下钱庄流出,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在数量上采取了管控措施。公安部决定从8月24日起至11月底,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打击地下钱庄集中统一行动。8月24日,被誉为“股市救火队长”的孟庆丰,在公安部电话会议上指出,地下钱庄日益成为各种犯罪活动转移赃款的通道,一些“灰色资金”通过地下钱庄跨境流入流出,不仅对我国外汇管理造成严重影响和冲击,而且严重扰乱国家金融资本市场秩序,危及我国金融安全。
“如果这个不起作用,还可以对外汇兑换额度进行调整,比如把最高允许个人兑换5万美元,重新调整回2万美元。央行最近也开始动用它的外汇储备,在进行一场资源消耗战,扭转公众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但这些举措,也会强化人们对于人民币贬值的心理预期。假设这些举措都顶不住压力,明年就有可能在价格上再进行一次贬值。这种贬值的幅度,真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但我认为,它会要向市场传递一种‘一步到底’的信号,即未来两三年不会再贬,所以它的贬值幅度应该会比较大才合理。”温克坚预判。
当然这只是经济学家们预测的轨迹,而趋势到底会用什么姿势在现实中打开,这是一个谁都猜不中的问题。温克坚也承认,他其实在2013年就预测人民币要贬值,但在央行的策略操作下,此后的人民币走势反而水波不惊。
说到底,到底是继续持有人民币,还是把人民币换成美元或美元资产,依靠的最终还是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
悲观者认为,支撑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都不景气。新经济虽然比较热门,但还比较边缘化,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对中国经济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也支撑了这些判断。
但中国确实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如果要在棋盘上摆出“车马炮”对阵,相信对中国经济持有乐观态度的理由,跟持有悲观态度的理由会一样地多。不少人笃信克强总理的“工具箱”里,还有很多大家伙没使出来。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位品牌经理,她便信心满满地选择了不卖股票,就地卧倒。
鉴于经济学家们已经掐晕在地,我们只能让这个问题,再飞一会儿……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