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中美地缘政治之博弈

日期:2015-09-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历史上,一个新兴的大国总是要挑战现存的大国,而现存的大国总要尽其所能来遏止新兴大国的崛起,保持其霸权地位,这就导致了大国政治的悲剧。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避免大国之间冲突的常态,实现和维持和平共存状态。
记者|应 琛
 
       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可以说是世界上比较稳定的地区,既经历了高速经济发展,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冲突。
  但近年来,地缘政治回归世界政治舞台。有中东变局,有俄罗斯和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冲突,但人们更多担心的是,在东亚地区中美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之争。有美国学者甚至称,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到了“临界点”,即中美两国之间的冲突即将来临。
  地缘政治,这个国际关系中的永恒现象,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打上东方的烙印了。这样说起来,世界上也很难找到像中国这样,有一打以上陆上邻国,和近半打的近海邻国。它们有的与中国存在着陆上和海上的领土纠纷,其中有些缘于历史,有些则缘于大国的利益代理而产生。
  诚如中国领导人所说的,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但导致现在这样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中美两大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变化,给两国所带来的心理冲击。
  习主席此次访美不仅攸关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也将对国际格局和地区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台湾,中美地缘必争之地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其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而一个国家的地缘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在军事安全领域的体现。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的采访时则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地缘”解释为——由于地理上的相邻而造成的特殊的缘分,“地缘可以是一种亲缘,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也可以是一种恶缘,相互妒忌,相互踩一脚。而地缘政治,就是因为地理上的接近,造成政治上的特殊关系,可以更亲密无间,也可以更加不信任。”
  沈丁立告诉记者,中美两国处于浩瀚太平洋的两岸,本来并无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但在美国看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如果保持与中国较远的物理距离它可能会“吃亏”,“历史上,日本去偷袭珍珠港,走过半个太平洋去打美国。在此之前,美国也觉得它离开日本很远,两国没有特殊地缘关系,但后来发现半个太平洋挡不住日本,和日本其实也存在地缘关系。所以美国觉得与其等着被人打,还不如我主动出来做你的邻居。于是,在其‘全球地缘’政策的作用下,美国在全世界有许多个基地,把它的部队放到那里,用这种方式来同每一个国家都形成地缘。”
  中美之间就这样形成了一个不是地理上相邻的关于地缘的“准地缘”。
  自从地缘政治学产生后,它就成为各国制定外交和国防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而这一点在台湾问题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海峡两岸持有不同政治理念的中国人之间的历史与利益关系,更在于由台湾自身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其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缘意义。
  从地理位置来看,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一百多公里的西太平洋中,是亚洲大陆、特别是中国大陆通往西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门户。台湾又位于西太平洋连接东北亚与东南亚海上通道的中段,控制了台湾就控制了西太平洋的南北海上通道。其地缘政治含义就是,只要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存在地缘政治上的对立,谁能控制台湾,谁就能控制这个区域的海上通道,谁也就能占据地缘战略上的有利地位。
  事实上,从16世纪末期开始,无论是西方殖民者还是日本侵略者,它们图谋台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东亚大陆边缘地带占据有利位置,以便日后伺机挺进中国大陆。在冷战时期,如果说两岸之间是由国共内战延续导致的冲突与对立的话,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博弈的实质就是两国在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上的较量。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1972年,20多年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1950年美国武装干预入侵朝鲜半岛,武装介入台湾海峡,直至承诺以军事手段保卫台湾。1961年美国入侵越南,起初是为了阻挡所谓“共产主义”的扩张,但后来都无一例外地演变为围堵中国。
  从1960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对周恩来的一次采访,可以看出中国参与朝鲜战争的动机:“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改变了政策,采取了侵略中国的政策。在出兵朝鲜的同时,美国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准备军事占领台湾。从那时起,美国就开始了对中国的新侵略。”
  据此,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有两个战略目标:一是保住朝鲜半岛不被美国全盘控制,不让朝鲜成为进军中国的跳板;二是以在朝鲜战场上对美国军队的成功抗击,使美国不敢贸然抢占台湾,保住台湾仍在中国主权之下。
  后来,由于美国与苏联在全球进行冷战下的争霸,暂时减轻了对中国的压力。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才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机。
  在经过20多年长期对峙、封锁、互不来往之后,尼克松、基辛格等美国高层人士出于美国的战略利益,认为有必要让中国回到国际大家庭之中。因为中国已经是一个拥有占世界人口近1/4的并拥有核武器的新兴国家,不同中国合作,许多世界问题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美国当时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沼,想借中国的帮助让其体面地脱身。
  1972年2月28日,《上海公报》发表,这是尼克松访华的重大成果。在《公报》中,美国间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只有一个中国。
  《公报》说:“美国领导人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美国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
  但美国并不打算放弃对台湾的干涉。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声称:“美国作出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决定是以台湾的前途将以和平方式决定这种期望为基础的;凡是企图以和平方式以外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都将会威胁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引起美国的严重关注。”
  该议案还提出要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使之“保持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的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能力”。这个法案实际上继续将台湾当作受其保护的“独立国家”,公然违反了中美建交时双方同意的原则以及美方的承诺,是对中国内政的严重干涉。
  沈丁立表示,美国不愿意停止对台出售武器,而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当时选择了暂且搁置,先建交,“但到现在36年了,美国还在卖武器给台湾”。
  据统计,台湾几十年来用于购买美国武器的金钱不少于1万亿美元。这让美国的军火商发足了财。美国还打着保护台湾的名义压榨台湾。美国试图长期保持台湾与大陆“不统不独”的状态,让两岸不停地争斗,不停地内耗,并坐收渔翁之利。
  如今,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国着力于加强亚太同盟体系,扩大盟友合作以制约中国影响力的增强。
  在2015年2月7日奥巴马政府发表的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美国一方面强调“欢迎和平、稳定及繁荣崛起的中国,寻求双方发展建设性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坚持“重启与日本、韩国的联盟关系,继续实施亚太再平衡”。这表明美国在整体实力下降的情况下,将不断强化美日、美韩同盟在东北亚战略中的地位,将其作为制约中国的主要手段。
 
日本:从“坏邻居”上升到“恶邻居”
 
  事实上,在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地缘政治含义也在不断上升。
  就日本而言,台湾除了具有遏制中国大陆的意义外,日本自身的重大利益还倚赖台湾。两岸一旦统一,中日之间在关于东海、钓鱼岛的争议中,中国都将处于比现在有利得多的地位。更重要的,台湾还处于扼住日本海外运输线的关键位置上。因此,日本实际上比美国更担心两岸统一,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上兼有“势”与“实地”之争的两重意义。
  此外,中日两国冲突更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具体问题和领域上。历史问题几乎成了两国关系的一个死结。中国不可能以牺牲民族感情为代价发展中日关系,日本在历史观上却日益右倾。
  沈丁立说,对于美国塑造的东亚秩序,中国过去出于安全和务实的因素,一度曾经接受,中日关系表面上曾经相对稳定,“但中日友好的基础是脆弱的。在特殊情况下就会显现,例如,中曾根、小泉、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日本国有化钓鱼岛……当初地缘看上去尚可,其实隐藏着脆弱。”
  对于中日纷争,奥巴马曾在去年4月访日前接受《读卖新闻》的书面专访时,首次公开承认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对安倍政权解禁集体自卫权表示赞赏和容忍;并要求日本尽快进行普天间基地的转移,还着重提到了日本参加TPP的重要性,最后重申对朝鲜核武器的“零容忍”态度,希望日本对美国的对朝政策给与明确合作,强调“在我的领导下,美国和日本等盟国紧密合作,再度开始在地区发挥主导作用”。
  今年,安倍也在访美之行中大谈日美同盟,无非是为了进一步抱紧美国大腿。日本方面竭力支持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政策,并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谋求双方在美国力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问题上取得突破。日本因此所获回报也委实不菲,不仅日美同盟获得升级、双边防卫合作指针得到修改,日本武装力量还取得美军允其在更大地域行动的许可。
  而9月19日凌晨,日本参议院不顾在野党的强烈反对强行通过了系列安保法案。安保法案正式升级为法律。由此,日本正在按照安倍的设计成为能发动战争的国家。
  从根本看,新安保法不是为了世界,而是为了美国。安倍致力于加强日美同盟关系,调整日本安全保障政策以更好配合美国。安倍第一次就任首相期间就设立了“重新构筑安全保障法律基础恳谈会”(安保法制恳),探讨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相关问题。当时提出的可能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几大场景包括:在日本近海行动的美国舰只受到攻击时,日本能否与其共同行动;如果某个国家向第三国,比如说向美国发射导弹,日本有能力击落时可否击落。
  很明显,日本修改安保法案是为军事同盟服务,至于能否照顾到其他国家的关切,是否有利于地区稳定,却并不在日本考虑的范畴内。
  沈丁立毫不客气地指出,日本已经从一个“坏邻居”上升到了一个“恶邻居”的位置,“从中国的立场来看,中日之间的地缘环境无疑是在恶化。但是,目前看上去有点紧张的关系,其实才是“正常”表现。两个国家有主权和安全矛盾,当然是正常的。我们把过去的假正常,变成今天有问题的正常,再到未来中国继续崛起,让日本更尊重我们,从而形成健康的正常。”
 
韩国:举棋不定的“好朋友”
 
  作为东北亚的一个重要国家,韩国的“悲剧”则在于旁边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日本。
  首先,韩国所处的朝鲜半岛无疑是东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地理位置所在,自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美国而言,朝鲜半岛是监视和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的第一环节,又是牵制俄罗斯在太平洋地区军事存在的依托之地;对于俄罗斯而言,朝鲜半岛是其进入太平洋的犄角所在,压迫美日的阵列延长线;对于中国而言,朝鲜半岛是渤海湾的半个门户,与胶东半岛形成渤海-京津唐防务圈的最前沿;对于日本而言,朝鲜半岛是进入大陆的跳板。所以,周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放弃朝鲜半岛。可以说,朝鲜半岛目前所处的分裂状态,恰恰反映了周边诸强博弈的均衡。
  在东亚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下,韩国在保护自己航海线问题上存在天生的缺陷,也还是因为其周围有一个当前海上霸权美国,一个曾经的海上霸权日本,还有一个未来的海上强权中国。这样看来,太平洋何其辽阔,却好像真的容不下太多列强。
  对于中韩关系,沈丁立则表示,中韩,历朝历代都是友邻,“当年,袁世凯就曾率领清军保卫朝鲜免受日本侵略。从1992年中韩建交提出‘既往不咎,开创未来’的目标后,经过20多年发展,中韩关系的发展总体是上升的”。
  但由于一些历史和安全问题,韩国对中国其实内心怀有纠结。沈丁立说,现在美国提出要把萨德反导系统部署在韩国。原先部署的爱国者反导系统是拦截低空层进攻导弹,而萨德是拦截高层的。中国认为,韩国要增强抵御来自朝鲜的进攻导弹,并非不能理解,但朝鲜针对韩国的导弹都是短程低层的,用爱国者系统实施防御足矣。只有从中国飞出的实施报复的战略导弹是高层的,所以美国在韩国部署,已经超出针对朝鲜,将有损中国安全。
  “就看韩国是好邻居还是坏邻居了。好邻居,不让美国部署;坏邻居,乐见美国部署,积极给美国当帮凶。”沈丁立说,“韩国迄今没有答应美国要求,不想得罪中国。但加上之前加入亚投行,参加北京阅兵,这意味着韩国已经得罪美国。但韩国没有说永远不让美国部署,还在观望。所以,韩国还不是中国真正的好朋友。”
  其实,韩国不想得罪中国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比起周边四国,韩国更担心的是北方的亲戚。
  沈丁立表示,韩国必须适当地在政治上示好中国,因为似乎只有中国能够牵住朝鲜,“朝鲜越是挑衅,中韩关系就越好。因为中国一定批评朝鲜,这让韩国很放心。”
  当然,还有另外的因素,那就是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某种程度上,日本或有资本死心塌地追随美国与中国竞争,但是韩国没有。
  有文章认为,如果中美之间迟早有一次面对面的直接交锋,那未必是战争,而可能是人民币与美元的竞争。这时,韩国肯定不能独善其身,而很大程度上,人民币和美元直接交锋的第一个战场可能就是在韩国。
  换言之,韩国最终将不得不在中国美国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无论选择哪一方,都将会对韩国自身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南海问题:考验中国的智慧
 
  另一个考验北京政治智慧和能力的地缘政治风险是南海局势。南海局势之所以越来越复杂,一个主因是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在中国和其他域内国家的领土和权益争议上,发现了一个极好的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
  华盛顿利用这个战略机遇的方法既老到也简单,这就是鼓励南海各申诉国保持对中国的强硬姿态,挫败北京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迫使北京提前摊牌强硬出击,以便美国“渔翁得利”。
  在沈丁立看来,围绕着南海问题,美国最近发出了不少针对中国的杂音。美国个别部门不光放出狠话,并且行事莽撞。美军先是派出军机对我岛礁扩建抵近侦察,还扬言将考虑派遣军舰强闯中方新建岛礁12海里以内海域。不仅如此,美国还在印太地区拉帮结伙,利用各种以它为首的军事同盟与伙伴关系,利用军售和军技援助,鼓励一些国家寻衅中国。
  沈丁立表示,美国近期的南海政策,充分体现了它的主导思想的迷思。
  一方面,对于中国在历史上形成的对南海岛礁的主权拥有、对于中方在上世纪中叶对此做出的明确诉求,美方目前一概置若罔闻。历史事实是:是美国向中国提供军舰巡视南海,在中方做出了关于南海诸岛主权的明确宣示后,其他环南海国家曾经或者公开接受,或者间接承认,或者予以默认。但其后个别国家却改变政策,非法攫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岛礁。对于这种背弃承诺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美国采取了选择性失明。在去年,美国提出争议各方以2002年达成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基准,要求各方不要采取有违“现状”的行动,旨在使其他各方对我国领土的侵犯变为“既成”事实,迫使我国接受已经受到损害的“现状”。
  另一方面,美国最近对中国扩建部分南海岛礁却十分重视,不仅派遣机舰抵近,而且勒令中国从速停止。
  “在相当程度上,南海地区当前局势,与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偏颇和骄横,以及对中国的无端猜疑与制衡有着密切关联。”沈丁立说。
  通过把日本以及更多域外国家拖进南海,美国希望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其一,通过扩大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国际压力;其二,经由美日等国的武力显示,为对华威慑升级;其三,向那些在南海损害了中国主权与权益的声索国发出信号,即只要依靠美国就不必通过外交手段与相关利益的当事方寻求互利互让。
  沈丁立强调,任何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如果其立场不公不允,就会损害其调和国际关系的能力,而且可能引来冲突;这对美国也并不例外。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没有采取以武力解决分歧的立场。相反,我国与东盟各国达成行为宣言,共同致力于和平解决争议。我国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上的建设活动,是符合国际法范畴的主权行为,依法合规。中国通过扩建的岛礁为南海海事安全和秩序提供的公共产品,不久以后,各方便能分享。
  南海浩瀚无垠,中国扩建岛礁决不会对航行和飞越自由带来阻碍,美国刻意抵近挑衅才是对国际法中自由航行原则的过度滥用。
  沈丁立提醒道,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必须时常考虑两个大局,一是和平稳定的大局,二是中美关系的大局,“美国的安全和发展得益于亚太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南海动荡在根本上有害于美国维护其国家利益。一个清醒的美国,要认清影响南海安宁的,恰恰是美国的偏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长期低调,但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却丝毫不会退缩。挑战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底线,破坏中美关系的大局,从长远看美国很可能受损更多。美国应该看得深一些,远一些。”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
 
  回顾过去,中国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和深化有个过程。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的一篇谈中国和平崛起的文章中就提到了“新型大国关系”,作者对其内涵的表述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到了2011年1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访美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就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虽然中国高层尚未公开阐释“新型大国关系”,但胡的表态无疑体现了中国高层对中美关系的探索,并且这种表述比《学习时报》提到的中美关系内涵还要有所增加。
  2012年2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期间,提出要构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是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是进一步指出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在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文件里出现,预示着这将是一个对美关系指导性的外交纲领。
  但是“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却很少出自美国高层之口,而中方一直在各个可以接触的场合,希望美国能够认可此提法,同时两国能够为此共同努力。
  因此,有不少专家担心,中美两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变迁,是否会导致中国所追求建设的新型大国关系的终结?
  历史上,一个新兴的大国总是要挑战现存的大国,而现存的大国总要尽其所能来遏止新兴大国的崛起,保持其霸权地位,这种“修昔底德陷阱”就会导致大国政治的悲剧。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避免大国之间冲突的常态,实现和维持和平共存状态。
  对中国来说,要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就要分析目前在这方面所面临的困难的原因。沈丁立说,现在中美两国互存猜疑,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建设一种“不对抗,不冲突,合作共赢,和平互利”的关系?沈丁立同时也表示,在国际层面,中美两国的合作其实要远远大于分歧。在实际层面,两国可以合作得很好,尽管也有分歧。
     “在对抗和不对抗之外,还存在第三种模式,那就是少对抗、可管控的对抗。这才是理性的,也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应有的姿态。”沈丁立说。
  为了克服以上提到的相互不信任,相互防范,沈丁立建议遵守以下的几个指导方针:第一,各方都遵守国际法,使得大家都有共同标准来行动,相互之间不要造成重大刺激;第二,尽可能维持现状,尽可能不要破坏现状,特别是通过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来改变现状;第三,最大程度地通过和平的方式管理好和解决好各种分歧;第四,在一个国家采取重大的安全举动之前,要通知其他各国,这样促进相互信任和安全合作。
  在沈丁立看来,要真正接近习主席理想中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可能还要十数年。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