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莱坞遇到华莱坞
阅读提示:眼看着合拍片即将进入2.0时代,是简单重复西方价值观,还是开拓中国本土文化,势必成为好莱虎遇到华莱坞的最大问题。
记者|阙 政
好莱坞制片界有一句名言:“印度人说为印度人拍电影,中国人说为中国人拍电影,我们美国人为全世界的人拍电影。”对全球市场的观照渗透在好莱坞的方方面面——剧本、拍摄、后期、发行,无不以“在全世界都能卖钱”为出发点——这才是好莱坞的核心生产力。
3年前,中国市场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票仓。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促成了“中美电影新政”的出台。与此同时,好莱坞也加快了它“到中国卖大钱去啊”的步伐:越来越多中国明星在好莱坞大片里露了脸,从《变形金刚4》的李冰冰韩庚,到《钢铁侠3》的范冰冰王学圻;从《环形使者》的许晴,到《云图》的周迅;从《敢死队2》的余男,到《碟中谍5》的张静初。华人在好莱坞电影里的角色设定也从昔日的丑角、武行、反派、非法移民、唐人街小贩,逐渐变成了科学家、医生、CIA探员……去年11月,环球影业正式设立中国办事处。至此,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华纳兄弟、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索尼、迪士尼、环球)已经全部进入中国。
反过来看,这几年我们的华语片里也频现好莱坞明星,还都是一线的:凯文·史派西(《形影不离》),克里斯蒂安·贝尔(《金陵十三钗》),蒂姆·罗宾斯、艾德里安·布劳迪(《一九四二》),约翰·库萨克(《天将雄师》)……即使是还没进入中国片场的莱昂纳多、妮可·基德曼、约翰·屈伏塔、凯瑟琳·泽塔·琼斯、伊万·麦克格雷格,这些我们熟知的名字也已经开始为中国“站台”——万达投建的青岛东方影都,不仅设有4亿美元的境外电影投资基金,可以直接投资全球发行的英文电影,还获得世界四大艺人经纪公司的承诺,每年将有30部左右的海外影片在此拍摄制作。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几家民营电影公司,都在与好莱坞六大片厂接洽。而中国最活跃电视媒体之一的湖南卫视,今年年初也与好莱坞风头正劲、以小博大闻名的狮门影业达成协议,共同投资拍片。
今年9月下旬,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势必在文化领域掀起新的合作热潮。当好莱坞遇到华莱坞,会怎样改变全球电影的未来?
看着引进片长大的一代
初遇好莱坞的时候,现在已然三十而立的“80后”们,还是一群初中生。虽然早在80年代初,中国就已经开始以买断版权的形式进口了一批好莱坞影片,但我们记忆最深的,一定还是《亡命天涯》、《狮子王》、《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泰坦尼克号》……对于当年的初中生来说,这些片子无不打着“学校包场”、“好莱坞大片”、“紧张刺激”的标签,却未必会去了解,解放后这第一波好莱坞浪潮的诞生背景。
后来才知道,是1993年中国大陆推行的电影体制改革,打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电影不再以拷贝销售数量计算盈利,而是开始与票房挂钩——1994年,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真实的谎言》等好莱坞大片,成了第一批“分账电影”。次年,电影局又下发了348号文件,决定由中影公司以国际通行的分账发行方式,每年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
到现在,“分账片”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名词,并且被默认为每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那些好莱坞重量级大片。而实际上,事关“分账片”数量的拉锯战,已经维持了十多年。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作为入世的条件,“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的数量,从10部翻了个番,增加到20部。这个数字在2009年遭到了好莱坞的挑战:美方要求中国放开对外国电影的引进和发行。中国向WTO提起的上诉被驳回,必须在2011年3月履行判决,放开海外影片的进口权和发行权。
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在20部分账引进片的配额上增加了14部特种影片(3D或IMAX),后者的分账从原先的13%上升到25%。此举在当年被称为“中美电影新政”。
想当年,哈里森·福特长驱直入时,进口分账大片虽然只有10部,却能够占据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的六到八成之多。这样的局面直到2002年《英雄》在人民大会堂首映、票房破2亿、标志着中国式大片元年的降临,才得以改变——2002年,国产电影票房总额终于超过了进口片。但2012年,增配的14个特种片额度立马又将国产片总票房拉到了五成以下——全年国产片票房占比48.46%,9年来首次低于进口片。直到次年国产片进入“破10亿”时代,才有所反弹。
如今,中国每年引进的海外分账大片仍然维持在34部这个数字,但我们每年能够看到的海外影片却在两倍以上——除了“分账片”,还有“批片”,即买断中国发行权的进口片。当好莱坞大片纷纷以“分账片”形式登上银幕时,其他国家的影片往往只能以“批片”形式上映,有时也如流星一闪而过。
这也是为什么每每谈及“文化例外”政策时(一种为了保护本国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袭,而把文化排除在一般性服务贸易之外的政策),欧洲电影人举双手赞同,还希望推广到中国,而美国电影人却猛摇头的原因。把好莱坞视为威胁,希望通过政策保护来予以提防的,并不只是中国电影。
中国功夫通行全球
为什么好莱坞能把电影卖到全世界?理由可以分析上三天三夜。而其中之一恐怕是:你不得不佩服好莱坞的学习能力。
中国功夫片也曾是一个能够卖给全世界的片种,好莱坞亦不乏痴迷者。大名鼎鼎的昆汀·塔伦蒂诺本人就是个功夫迷。早在1995年他就因为圣丹斯电影节来北京展映交流。2002年他的代表作《杀死比尔》中东京场景的部分实际上也大都是在北京完成了拍摄,为他担任动作指导的是著名的袁和平和他的袁家班。热爱功夫的昆汀一度还曾想过由自己来出演片中的“白眉道长”。
和很多港片迷一样,昆汀在大洋彼岸当录像带租赁店伙计的时候也没少看港产功夫片,从邵氏的张彻、胡金铨,嘉禾的李小龙,一直看到吴宇森、徐克、程小东、成龙。《杀死比尔》为了致敬港产片,片头还硬生生加入了邵氏的标志:一个醒目的“SB”。尽管影片中时空穿越得近乎荒诞,但漫画式的强烈风格倒真得了几分港片的真传:尽皆癫狂,尽是过火。
无独有偶,美国导演沃卓斯基姐弟打小也是功夫迷,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黑客帝国》,同样请来袁和平担任动作指导。救世主Neo拗的许多经典造型也正出自对于中国功夫的借鉴。当年袁家班的成员之一陈虎,担任了主演基努·里维斯的功夫教练,两人也因此结下长达十多年的友谊,以至于2013年基努初当导演,就决定要拍功夫片《太极侠》,而且非陈虎主演不拍,还把正面角色留给了兄弟,自己则怀揣着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演起了大反派。
不只是这些极端痴迷者,中国功夫早就渗透进了好莱坞的角角落落。每年盛产的大量动作片里,或多或少都有中国功夫的影子。当年在好莱坞做武术指导的陈虎早就提醒同行:“要留着点,不要为了多挣眼前的一点钱,把看家的东西都教给美国人了,美国人是非常善于学习的,等他们都学会了,我们就该没饭吃了……”而实情是好莱坞制片公司早已开始有心收集中国功夫,一招一式拆解,逐格扫描入库,需要时即取即用,一般制作都不需要再聘请中国武指了。
这一点在动画片领域恐怕更加明显:当年梦工厂准备拍摄中国背景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时,问遍了华裔动画师(其中还包括今年以《捉妖记》拿下中国票房冠军的香港导演许诚毅),但结果都不太懂功夫。反而是丰富的数据库造就了熊猫大侠。
横冲直撞好莱坞
演而优则导,对袁和平来说,则是做武指做到天下第一。造就过《黑客帝国》、《杀死比尔》、《卧虎藏龙》这样的名片后,在好莱坞声名大噪的袁和平在十多年前就曾传出过要当导演的消息,据说准备拍摄的电影叫《白雪公主和七武僧》,出品方迪士尼。讲的是1880年,一位中国公主从宫中出走,在流浪期间碰到七位少林武僧,并一路受到保护的故事。然而这部电影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命运多舛,始终未能与观众谋面。最新消息是旧案重提,今年又开始启动了。
与袁和平相似的是,许多香港导演进军好莱坞的敲门砖,也都是动作片。中国功夫成为他们“横冲直撞好莱坞”的一张通用名片。
在好莱坞,吴宇森拍了《变脸》、《碟中谍2》,徐克拍了《K.O.雷霆一击》、《双重火力》,于仁泰拍了《五行战士》、《鬼娃新娘》、《佛莱迪大战杰森》,程小东拍了《潜龙轰天3》,陈嘉上拍了《拳皇》……票房都还不错。但是当华语导演想要尝试拍摄一些和功夫无关而和中国有关的题材时,却立马遇到了障碍:吴宇森曾想拍摄《飞虎》,讲述美国飞行员在中国的故事,却被美国片方明示:不希望有那么多中国人出现在影片中,因为美国观众不爱看。
陈可辛大概是香港唯一一个闯荡好莱坞却不拍动作片的导演。当年他报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第一志愿是电影,却因为没有背景没被录取,于是转读历史系。“历史都是讲故事”,陈可辛说,“我不是那种十多岁就拿着摄影机,懂得怎么去拍的人,我只是个说故事的人。”
很多年后他回国拍摄了《中国合伙人》,英文片名叫作“American Dreams In China”,在中国发生的美国梦,颇有些夫子自道的意思。“有一点讽刺荒谬的感觉,大家觉得美国梦肯定是美国的,但是美国的经济已经饱和了,从穷致富在美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每个阶层都定下来了,发展得很成熟了,所以在美国已经发生不了美国梦了。但反而这个美国梦每天都发生在中国,直到今天都还在发生……” 片中,邓超饰演的孟晓骏带着陈可辛自己的故事和影子:在餐厅做busboy,帮忙收拾桌子,倒茶倒咖啡,比负责点菜的侍应还低一等。但他满怀自信,野心大,抱负高,而且“都写在脸上”。
在好莱坞,陈可辛拍摄了《情书》,作品评价不低,但导演却执意回流国内,原因是“在好莱坞遇到了最不喜爱的掣肘,见识了大企业文化,剧本不是出自我手,大部分导演都是雇佣导演,所有东西早已有了”,而“我的坚持,就是坚持创作里自己说了算”,“要拥有话语权,只有自己当老板”。
在内地第五代导演中,除了顾长卫为好莱坞担任过多部影片的摄影,陈凯歌也曾以导演身份闯荡好莱坞。但唯一一部R级(限制级)惊悚片《温柔地杀我》,却不幸口碑与票房双双失落。
合作1.0时代:游戏规则决胜负
最近几年,随着中美电影新政的出台,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越来越多好莱坞制片巨头走进了“华莱坞”。“横冲直撞好莱坞”再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中美合拍”成了新的生意经。
《环形使者》、《钢铁侠3》、《太极侠》、《敢死队2》、《超验骇客》、《云图》、《狼图腾》……无不打着“中美合拍”的旗号。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合拍片,实际上只是“合资片”。
“好莱坞制片巨头们对中国知之甚少,但他们知道有一些巨变正在中国发生,他们也想分一杯羹。”奥斯卡前主席希德·甘尼斯如是说,“尽管他们也会抱怨中国实在有太多规则,太难和中国人合作了。”
而合作的1.0版本,大都只是用参与投资来换取利益分账,中方最多只能算是“协拍”,帮忙联络一些取景场地、打酱油的群众演员……所谓的中国元素多是强硬地“植入”,而非“融入”,更不用提本土文化云云。
1.0时代,合拍纯粹是一盘生意:中方通过投资大片获得分账,而美方则因此顺利将原本的“引进片”变身为不需要受到配额数量限制的“合拍片”,分账比例也从原先的最高25%,一跃升至43%。
相对于这18%的重大利润提升,中方在合拍中取得的利益却很有限——中影曾与哥伦比亚影业合拍《功夫梦》,由威尔·史密斯的儿子贾登·史密斯和成龙共同出演。中影的投资约为500万美元,但在要求分账权利时,却不敢提出全球票房分账,而只求大陆发行收益权。之所以如此保守,是顾忌到财务和法律成本——美国六大影业对合拍片要收取25%的全球发行代理费,高昂的成本甚至可能反超票房分成,令中方不敢贸然轻举。
“全球分账就意味着一定要查账,要做审计,财务成本很高,还得有会计制度,既要经得起美方来查账,又得有能力去查人家的账。”乐视影业CEO张昭说,“一旦有问题还得走法律程序,而好莱坞的财务制度和法律制度早就非常规范了,它掌握了游戏规则。”
在他看来,合拍片赚钱不难,难的是掌握知识产权。而这一点也正是好莱坞一直以来最看重的。一位好莱坞制片人告诉《新民周刊》:“好莱坞大集团的老板都是犹太人,很会做生意,大都是做发行起家,对知识产权非常重视。现在的六大电影公司,手里都掌握着自己的电影系列,拍摄计划已经排期到了2020年。什么季节出产什么电影,像短裤和围巾一样准时。万一中途遇到演员受伤,失去两个月怎么办?就用特效补回来。”
一些经验和教训教会我们,倘若想要真正的合拍,从剧本阶段就参与讨论,演员不再是打打酱油,必须先从体制、规则出发。
今年1月,全球最大的电影完片担保公司“美国电影金融公司”选择在中国上海落户。所谓“完片担保”,就是由出品方购买保险,确保影片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这不仅仅是买份保险那么简单,更是一个成熟电影市场的象征——在好莱坞,一部电影能不能顺利获得投资方的资金,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这部片子有没有完片担保合同。一旦影片正式投入拍摄,除了摄制团队,还会有一些拿着各种文件表格的人“流窜”在片场,他们就是完片担保公司的人,负责在整个电影拍摄周期内,监控每一分钟、每一笔现金流。完片担保进入中国,标志着一个电影金融信用体系的建立。
合作2.0时代:知识产权定乾坤
不过,即使扫除了金融、法律体系的障碍,中美合拍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DMG印纪传媒总裁丹·密茨,人称“丹员外”,纽约人,上世纪90年代就来到中国北京创业广告公司,中国通,已经投拍了包括《环形使者》、《超验骇客》在内的多部合拍片,《钢铁侠3》更在中国收获了7亿票房。但即使在这个被誉为“最懂合拍片”的人看来,“中美合拍并不是那么容易,要经过很多坎儿”。
最大的原因,当然是文化差异。别的且不说,语言关就第一难过。一位美国导演曾经直说:“美国人不爱看字幕,即使可以学到很多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冯小刚也曾说:“我们的电影都在说汉语,而在世界各地大部分电影观众都是看英语的,我们还是‘少数民族语言’”。
解决的办法有几种,一种是像多民族的印度一样,大量拍摄歌舞片,不但摆平了国内不同种族,还冲出亚洲,成就了“宝莱坞”。另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则是配音,比如《狼图腾》在全球上映时就采用了多语言版本。但这种做法的后患也很明显:黄种人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看过英文版《末代皇帝》的观众大概都免不了会在太监和老佛爷英语对话时出个戏、笑个场。
即使语言问题可以解决,文化差异仍是难题。“对好莱坞来说,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然而即便再重要,好莱坞也不会因此就把百年形成的模式改变了。”丹·密茨说。
目前,广电总局对于合拍片的要求包括:中方出资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需要在中国取景……出于在中国赚尽可能多的票房考虑,美方同样需要加入尽可能多的中国元素,但中国元素太多,却又会影响到其他海外市场乃至全球票房。一边是鱼,一边是熊掌,仅仅美国一方已经开始纠结。
而此前的一些经验,又都证实了这样的纠结并非空穴来风——当年《功夫梦》国内票房惨淡,北美票房却高企;华裔导演王颖根据华裔畅销作家邝丽莎同名小说改编的《雪花与秘扇》,国内票房同样惨淡;而前些年一部国人非常不熟悉的《幸福卡片》,却在国际市场上相当畅销……
眼看着合拍片即将进入2.0时代,是简单重复西方价值观,还是开拓中国本土文化,势必成为好莱虎遇到华莱坞的最大问题。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