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就是朕的任性,把故宫变成博物院

日期:2015-10-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乾隆热衷于形象工程主要是在晚年,但自恋情结在他还是雍正朝的宝亲王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文图|千江月
 
 
       乾隆帝的“朕就是这样任性”,从前篇的《石渠宝笈》的编纂使用上可见一斑,但正如故宫珍宝绝不止于《石渠宝笈》所辑录,“十全老人”的骄奢如果用贬义词形容,“罄竹难书”绝不过分。但必须要承认的是,正是他的任性,才奠定了故宫真正成为博物院的物质文化基础。
  
买买买的恋物控,买出个首任“院长”
 
  “其实,首任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不是李石曾先生,更不是我,应该是乾隆皇帝才对。”已故的台北故宫创立者蒋复璁先生曾如是说。的确,上下四朝六百载,古老的故宫在轮到那位十全老人掌门时,才成了真正集合天下精华于一身的“博物院”。
  乾隆一朝,奠定了天下奇珍看故宫的格局。故宫奇珍看哪里?就在紫禁城东路一隅,5900平方米、还不如一块标准足球场大,却足足容纳了27座建筑物的一处院落。那里是宁寿宫及花园,乾隆帝的御用养老院,也是令后人瞠目结舌的一座秘密花园。
  乾隆六十大寿时许下做满六十年便归政太子、退居太上皇的诺言,从那时便开始打造自己的“养老院”,二十五年不辍。宁寿宫第二进遂初堂中,挂着首乾隆自题诗,无论是“周书称初服,勤政要始终。楚骚称初服,谢政适其躬。二语胥宜味,放卷用不同”的内容,还是御笔亲撰的圆润字体,都不难看出卸任前的“国家领导人”功成身退、修身养性的志趣理想。
  但这修身养性的代价可不低,从乾隆帝“十全老人”的自况就能看出,他好的不是淡泊明志,而是好大喜功,踵事增华。除了亲任宁寿宫项目的总设计师和总建筑师,每一项画作、器物均由他亲自挑选,不仅宫内精品向此集中,还有从海内外苦心搜集、定制符合他“长宜茀禄”愿望的各种喜好之物。
  去年夏天,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90年系列活动的先声,一批来自宁寿宫的珍宝首次在境内展出——此前,这批国宝仅曾在中美建交30年时访美、香港回归15年之际访港,结果这场“长宜茀禄:乾隆花园的秘密”展,在首都博物馆引发前所未有的轰动。
  “穷玩车、富玩表。按这逻辑,乾隆才是真土豪啊!”面对一座巨大的“土豪金”钟表,一位从事艺术品收藏的专业观众表示:自己和小伙伴都惊呆了。虽然那时没有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有据可查的是,热衷于收集各种奇钟异表的乾隆皇帝,正是当时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收藏者。
    不要怪当代人没见过世面,这座西洋舶来的铜镀金四豹驼人打时刻钟,铸造精致,其工艺放到现在也是顶级配置:每到正点,造型逼真的“敲钟人”便会敲击手中的锤子,而钟声随即响起;更绝的是:左侧圆盘如现在的手机一样,可以调整至静音状态,而右侧的表盘甚至可以通过拨弄指针,来选择作为大钟铃声的四首歌曲。
  不光是这座奇异的大钟,超过两米长的天然木雕大床、以及配套的天然木雕桌椅,紫檀雕回纹嵌瓷片夹纱槛窗、攒竹嵌玉石宝座……随便哪个不是价值连城、举世无双?这就是这个占故宫总面积不到1%的一个角落的家底,可谓深不见底。
  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不只当代的管理大师,乾隆帝也深谙这一道理。而他本人在宫中最爱的角落——倦勤斋,就是一个光靠钱堆不出来的现象级存在。这是宁寿宫花园的最后一进,横向共9间,东五西四。自1924年溥仪出宫后,这里就一直落锁直至本世纪初大修才重见天日。
  当时还不是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以文物建筑学专家身份见证了尘封80年的倦勤斋那惊为天人的“复出亮相”。“就拿其中西边第四间说吧,那是座室内亭式木制小戏台,顶棚及墙面上方有巨幅绢面通景画,上绘有茂盛的藤萝,戏台刚好在藤萝下方;戏台周围仿制的斑竹篱笆,也和墙上画中的斑竹篱笆不露痕迹地连接在一起;坐在戏台前看戏,仿佛置身暮春的露天庭院之中,极尽巧思……”
  这样的大繁若简、大奢若朴的“世界最美戏台”,靠钱当然堆不出来,那靠什么?主要靠更贵的人才。前面的藤萝通景画,就出自郎世宁等人之手。当年的巧夺天工已经无法想象,但单从后世的大修场面,就可以倒推出古稀天子那刁钻的品位了——历时八年的大修,光放回原处的脱落玉片、竹丝、木雕等精巧构件就达到三万多件,精美的双面绣壁画则由二十多位苏杭非遗传人花费了五年时间,光用来清污的面团就足足用了几十吨!
 
形象工程祖师爷,“国家大剧院”他开创
 
  政绩工程这事,在中央集权之下自然屡见不鲜,到了国力空前、皇帝本人又好这一口的乾隆朝,自然攀上了新的巅峰。目光不用离开宁寿宫这个乾隆爷为自己打造的养老院,位于宁寿宫东路的畅音阁大戏楼,就是乾隆一手创办的清代“国家大剧院”。在那里,你会发现比起好大喜功界的帝王前辈,乾隆帝还是赢了。至于他赢在哪里?赢在如前面提到的那座大钟一样,再次刷新那个时代人类想象力的奇迹。
  畅音阁这座光怪陆离的戏台暂且按下,有演戏的戏台就得有看戏的观众席与之配套,我们先表这配套的后者——阅是楼。在畅音阁北侧的阅是楼,单檐二层,卷棚歇山顶,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绘金龙和玺彩画。从昔日帝后们VIP包厢的正门进入,里面如今常设清代宫廷戏曲陈列展。从中除了能看到中国古代戏曲是如何在清代走到鼎盛期,更能发现乾隆在其中的作用,绝对不让梨园行的祖师爷、也是他的帝王前辈唐玄宗。
  财大气粗的乾隆爷对戏曲的热爱,和许多现在土豪表达的方式一样——盖楼台馆所。根据展馆中的一张清宫所有戏台建造的列表,紫禁城内清代建造的戏台有10座,绝大多数都是这位爷批建的。随着戏曲活动的日渐兴盛,戏台的营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形式十分多样,装饰更是奢华。
  清代的戏台规模划分主要按照帝后看戏的需要:像建于漱芳斋室内的“风雅存”,就是用来演宴戏、岔曲为主的小戏台;像颐和园听鹂馆,算是中型规模,图的是和寝宫相临近、以承朔望、年节频繁演戏。相比之下,三层的畅音阁,严格说不能算戏台,得叫戏楼了。乾隆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72年始建,历时四年建成的畅音阁,从外观上看,除具备一般戏台方形、三面开放的特点外,又有它本身的特殊构造。
  整个建筑坐落在1.2米的高台上,楼分三层,各有舞台面。最上一层叫“福台”,中层叫“禄台”,下层叫“寿台”。三层中以第一层寿台面积最大,约有14米见方;中层禄台的演出面积则不及寿台的三分之一;上层福台的表演区更小,仅仅是靠近前檐的一小块地方。这都是以观众视线所及来决定的。寿台是基本表演区,使用率最大;其后部又分上下两层,上层叫“仙楼”。一看这就是高举十全老人“长宜茀禄”志趣的大手笔实践。
  虽然如今戏楼不让入内探秘,但在阅是楼中有一个畅音阁的半剖模型,将这座国家大剧院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机关秘密和盘托出:从寿台到仙楼有4座木阶梯,叫“搭垛”。在仙楼两端又各设一搭垛,可以通向中层禄台。加上仙楼,实际表演区有4层。这4层都有上下场门,而且都用槅扇把前台与后台区别开来。寿台的天花板上有3个天井,井口设有辘轳架,可供升降演员、道具用。寿台的地板下有5个地井即地下室,灌上水能达到混音的效果。室内设有绞盘,也可用作升降演员、道具。
  在畅音阁的半剖模型中,通过演戏的泥塑,将这戏台中间机关如何使用解释得淋漓尽致:泥塑表演的是连台本戏《升平宝筏》最后一出,唐僧师徒五人历尽劫难,取经还朝,拜见如来佛祖,加封庆贺之事。据戏本记载,此出演员多达百余人,在福台有天龙八部朝佛稽首;禄台师徒五人谢拜佛祖;寿台取经途中的护法神祇轮换登场;仙楼上咏歌的罗汉;天井上欲飘而下的仙女。从模型上看,这一百多演员虽然同时在舞台上演出,却丝毫不显杂乱,人员道具互不干扰,秩序十分井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乾隆不像唐明皇本人也是表演艺术家,但宫廷演戏的流程规范及礼仪,都是他定下,并延伸到后世的国家级隆重场合。
  在“十全老人”那儿,演戏除具有娱乐功能之外,还是宣传手段和礼仪形式。自乾隆朝,不仅食物讲究不时不食,戏也是如此——不同年节时令编有相应的剧本,畅音阁的演出内容必须逢时按节。元旦、立春、上元前一日、上元、上元后、燕九、花朝、寒食、浴佛、端午、赏荷、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冬至、腊日、赏雪、祀灶、除夕这些节令都有固定上演的剧目,就和春节联欢晚会的最后肯定会唱首《难忘今宵》一样。元旦的戏码,只可能会从《喜朝五位岁发四时》、《寿山福海》等10部中挑选;花朝则必须是《千春燕喜百花献寿》。而巨大的人才需求,也让故宫以东的王府井地区,形成北京乃至中国首屈一指的演艺业中心,并沿袭至今。细究起来,这也必须要“谢主隆恩”了。
 
“留念帝”的背后,自恋狂其实很缺爱
 
  乾隆热衷于形象工程主要是在晚年,但自恋情结在他还是雍正朝的宝亲王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这位‘偶吧’P得也太过了吧?”看过帅得如此顶天立地、表情又如此“淡定帝”的《弘历采芝图像轴》,不少观众都曾在故宫的留言簿上如此戚戚。
  不过,比起曾两度作为国礼出境的《乾隆皇帝殪熊图》,前者起码没那么雷人。在后者中,三十多岁风华正茂的乾隆爷独自与熊对峙,毫无惧色不说,而且本是强大的黑熊被绘得怯弱胆小、甚至畏缩在树后,一副紧张的神态。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出版社社长、文史专家王亚民直言不讳:乾隆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爱在藏品上留念的皇帝了。而在笔者走访故宫时,文物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专家一路上不停地指出:“你看,又是‘乾隆御览之宝’,他连画自己的也不放过。不过有些更古老的传世之宝更可怜:本来最有意境的留白处,被乾隆密密麻麻地题上‘御制诗’。”更让后世的专家们有些哭笑不得的是,“真的,你很难评价乾隆的品位。能搜罗来这么多传世瑰宝,他确实很有眼光。但他糟蹋它们的本事也不小,而且本人还浑然不觉。”
  就拿仅仅在三次出宫时面对过外界的顶级国宝、供奉于宁寿宫花园萃赏楼的紫檀雕花框极乐世界佛屏来说,这就堪称这位自恋的天子鼓捣出的“极品山寨版”。必须要承认,佛龛采用的源自藏传佛教的“漆泥子”工艺称得上是精巧绝伦,以净泥为胎,压模成型,然后根据尊神的特征绘画色彩。但定睛一看,雕刻着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龛正中,原本在中央结跏趺坐的释迦摩尼,怎么越看越眼熟?可不眼熟么:在前面的“采芝图”见过,就是乾隆皇帝自己!老祖宗的行为,也惹得一位身为居士的启字辈爱新觉罗后裔连连摇头,“要说您一生特别是晚年虔心向佛,这有点太放肆了吧?算是僭越的大罪了。”
  不过宁寿宫中有几幅作品,令知情者五味杂陈、百感交集。那是名为“婴戏图”的通景画,依然算得上是形象工程,但多少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出乾隆真实内心的某个面向。它们由郎世宁和他的中国学生王幻学等所绘,主题均为嬉戏中的皇子皇女,长辈则是一派慈爱、温和的形象,十分珍惜与儿女相处的亲子时光,让人感觉他多子多孙、尽享天伦。其实,这并不是乾隆家庭的真实写照:他虽育有17子10女,早夭的却很多,有的还为夺嫡争得你死我活,为他送终的仅有四子一女。这样的最大缺憾,无疑是对这位“十全老人”的最大讽刺。
  除了儿孙绕膝的“下孝”、宁寿宫花园里还不乏诸如嵌珐琅的“太后赐宴图”挂屏这样的“上慈”之作。它们都在表明乾隆非常渴望亲情温暖。只是晚年的乾隆徜徉于自己留下的这座包举天下收藏、席卷宇内奇珍的宝库,又提笔写下“亿万人僧(通“增”)亿万寿、泰平岁值泰平春”的对联时,他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究竟是徒增伤感、还是聊以自慰?就像“朕为何这样的任性”一样,恐怕只能是个永远的问号了。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