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从《石渠宝笈》看三代帝王品位

日期:2015-10-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位一个甲子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其收藏之道正是要用丰富的宫廷典藏来证明他治下的盛世。对比当今,历史文物乃至中华文化,自然也需要一个和平、富足、开放的社会,来保护、研究和发扬。
记者|王悦阳
 
       与历代皇家书画著录相比,《石渠宝笈》具有著录数量多、品类多与孤本绝品多三重优势。鉴定、欣赏、装褫、铨次,共同构成古代书画的收藏传承体系。《石渠宝笈》的意义在于对古今书画的详述、慎思与细品,为后人解读经典、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提供了有益帮助。
  若无几代皇帝对书画的欣赏与鉴赏,恐怕是很难成此煌煌巨著的。而事实上,皇家对书画的重视与珍藏,代不乏人,所遗憾的是,经历年战乱损毁,许多汉唐时代的收藏不复再见。而就从《石渠宝笈》里的收藏来看,宋、明、清三代帝王的书画品位与造诣,堪称精绝。
  历代喜好书画的帝王之中,声名较为显著的当是三位:宋徽宗(赵佶)、明宣宗(朱瞻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比较他们可以看出,赵佶在艺术上书创一体,画作也为宋院体一脉,可他身在帝位却不务正业,自受靖康之辱;弘历自诩“十全老人”,其在书画收藏上,的确做了不少功德,但就书画本身的水平来说,却只能算个普通的爱好者;朱瞻基治国之才有余而书画技艺也颇佳,似乎可以看做三位“艺术票友”中的“中庸状元”了。
  
宋徽宗:戴着皇冠的大艺术家
  
  宋徽宗,即赵佶。宋代第八位皇帝,其在位二十五年,使得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其本人也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吹弹、书画、声歌、词赋、蹴鞠等无不精擅。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北宋却亡在他的手里,他自己更是落得被俘受折磨而死的悲惨下场,终年54岁,因此后世评之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徽宗从小酷爱艺术,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画家往来。即位以后,在书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画院的重视和发展。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如有一次出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足以令人遐想;另有一次出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向意境刻画上发展。
     画家考入画院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候、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都比其他艺人为高。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加上作为书画家的徽宗对画院创作的指导和关怀,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可以说,宋徽宗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
  除此之外,宋徽宗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也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本人书画造诣也十分突出。他所独创的“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书史会要》曾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在绘画上,有着极高鉴赏能力的他也拥有极佳的笔墨功夫,特别强调写生的重要性。他对自然观察入微,曾写出“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等有关绘画的理论文章,强调形神并举。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鸟类的眼睛,使之更加生动立体、栩栩如生,令人惊叹。此外,他还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创作时,常以诗题、款识、签押、印章巧妙地组合成画面的一部分。这成为元、明以后绘画派传统特征。
  在他的领导与实践下,宣和时期的画家几乎都是全面的,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他的创作面目是较为多样的,徐邦达先生将传世的徽宗画迹分为粗拙简朴与精工细丽两种,认为后者只能代表徽宗的鉴赏标准,应是画院中人代笔,而简朴生拙的才是赵佶亲笔。但谢稚柳先生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从绘画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个画家的画风往往不止一种,有主要的画风,也有次要的画风。两种画风有时几乎对立,让人难以相信是出于一人之手。画写生的人有时也画写意,画青绿的人有时也喜欢水墨。早年用功的作品与老年成熟的作品也必然大有差别。作画人若一生只画一种风格的画,那是画工,不是画家。对赵佶画笔真赝的考辨见仁见智都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但是,每一位优秀的画家,总有一种艺术化的人格精神把他所有不同体貌、不同风格的作品融为一体,声息相应。可以说,谢老的观点更为客观与全面一些。
  此次展览,徽宗两种风格的作品都有体现。《雪江归棹图》以墨笔画雪后山川,起首平远空阔,中段渐起奇峰,下多坡岫,间有寒林、寺观、桥梁、栈道,天地间一片寒碧。岸边停船、渔罾,旅人踏雪过桥,江心渔舟归棹,点题恰切。卷后段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画法细笔勾皴,尖劲紧峭,意境肃穆凝重。卷尾蔡京长跋有云:“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备四时之景色,究万物之情态于四图之内”,可知此为春夏秋冬四景的最末一图。
  另一幅《听琴图》则为工笔设色人物画,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坐于松前石墩上,双目直视前方,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取景于盘绕着盛开的凌霄花的长松与数竿修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的古鼎和优雅的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幽美清静的氛围。画面上方有宰相蔡京手书七言绝一首:“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书风老劲,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画面右上有赵佶瘦金书题“听琴图”三字,又在左下钤“御书”朱文方印,上面押“天下一人”章。整幅作品构图简净,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描劲挺略带战笔,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由于本幅有徽宗题名与画押,此作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实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这也为后人留下了这位“翰墨风流,行事荒唐”的亡国之君最生动的形象。
 
朱瞻基:紫禁之巅的太平天子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次年改元宣德,庙号宣宗。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最能体现宣宗朝历史风貌的艺术作品,无过于此次展出的《明宣宗行乐图》。该图分六段,分别表现射箭、蹴鞠、打马球、捶丸、投壶及皇帝起驾回宫场景。色彩鲜艳,是写实的院体工笔绘画,记录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各段之间,以宫墙或屏障隔开。画面中,皇帝形象与传世明宣宗朱瞻基画像接近,戴笠子盔帽,身穿浅色辫线袄式样长袍,宦官身穿青绿等色曳撒,显示出受到蒙元服饰影响。其人物和风景细部描画较为呆板,反映了明前期院体绘画的艺术成就。
  朱瞻基雅尚词翰,精于绘事,山水、人物、花鸟皆能,其画多为水墨戏写,略加染色,花鸟竹石受到孙隆没骨法及同时代文人墨戏的影响。《列朝诗集》中说朱瞻基“点染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赵佶)争胜”。他临政时明画院比较兴盛。从现今流传的明宣宗画作来看,题材以花鸟走兽为主,画风与同时期的院体绘画同源,艺术水平在历代帝王书画中属于上等,一般帝王的闲情雅致、信笔草草在朱瞻基这里发展到了准专业水平。
  他的《松云荷雀图卷》是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之一,此图有前、后两幅,前幅绘松石,有远山、云霭;后幅绘莲蓬残叶,一小鸟立莲茎上。该图笔墨清润,设色淡雅,意境清幽。后幅图上署“御笔”二字,钤“安喜宫宝”朱文方印,另钤有清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
  尽管朱瞻基在位只有十年时间,但他的统治却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宦官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
  
乾隆:十全老人的收藏之道
  
  说起《石渠宝笈》,不得不提的正是乾隆皇帝。继北宋宣和内府书画收藏高峰之后,清乾隆时期的内府书画收藏达至鼎盛。在继承明代内府藏品的基础上,乾隆内府书画的充实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购买;二是臣工进献,乾隆南巡途中又有“路贡”迎銮;三是籍没;四是乾隆早年收藏在登基后转归内府,《石渠宝笈》著录此类作品有三十八件。此外,乾隆还有数量相当的本朝作品,包括宸翰、宗室、词臣及院画家之作。至嘉庆朝,内府又新增法书名画二千余件。
  弘历,乃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氏,庙号高宗。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于雍亲王府,清世宗雍正皇帝第四子。弘历自小受祖父康熙皇帝的宠爱,养之宫中。雍正元年,世宗即密建其为皇储,雍正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即位,年号乾隆。弘历在位六十年,是清朝皇帝中最长寿的一位,自称“十全老人”。他一生游艺翰墨,尤喜诗文,存世墨迹极多,书法主宗元代赵孟,用笔圆润,结体秀媚,意趣潇洒飘逸。
  乾隆帝儒雅风流,极为注重文治武功,他精于骑射,一生著文吟诗,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近。他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执政后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稽古右文,崇儒兴学”,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
  《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书于乾隆五十八年,弘历时年八十三岁,用笔圆劲纯厚,结体娴熟疏朗。《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有两件“高宗纯皇帝御笔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皆为手卷,内容、尺寸、质地均无二,只是钤印稍有差别。此卷为其中之一。整个托裱及包装精工细作,代表了乾隆内府造办处的高超技艺,凸显出清代中期封建盛世时的皇家气象。
  全卷缂丝包首,外签缂以“御笔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十三字,配以清宫原装锦袱雕匣,匣表面嵌螺钿刻“御笔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 详述续纂之缘由、内府藏品条件、人员、体例等,是研究《石渠宝笈》编纂过程的重要史料。另有碧玉“御制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册,文字为浅刻描金,一册六页。册以玉版为册心,装帧成书籍形式,并盛于金漆匣内。册原文收录于乾隆御制文集三卷九。据介绍,乾隆时期常令人将其御制诗文中一些得意之作制成玉册,置于左右把玩欣赏,以求自娱。
  除了收藏,乾隆的书法也颇具面貌。其本人雅赏赵孟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在宫中、御园、名胜古迹、寺庙等几乎到处可见其墨迹,至今海内乾隆御碑甚多,其擅书之名流传普遍。可以说,乾隆对于书法的嗜好和倡导,比之祖父康熙更胜一筹,历经数年,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特建“淳化轩”藏《淳化阁帖》,一时帖学之风大炽。
  对于历代书法宝迹的收藏整理,也是乾隆极为看重的一项文化工程。特别是他所设立并亲自题写匾额的“三希堂”。据匾后字条记载,此匾悬挂于三希堂“南床罩内东墙上向西”。四周围以木框,于云龙纹地上墨笔书写“三希堂”三个大字,正中钤“乾隆御笔”。用笔遒劲,结体秀媚,意趣飘逸。
  “三希堂”位于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因贮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而得名。可以说,“三希堂”的命名开启了乾隆时期以书画名室的先河。为此,乾隆还特别书写了《行书三希堂记卷》,叙述三希堂命名缘由及意义,全卷笔法自然流畅,结体娴熟圆劲。以“倪仁禀进”藏经纸书之。弘历御笔书法用纸多为清宫特制,做工精良,品类繁多,此件用纸与“金粟山藏经纸”、“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等同为乾隆时期名贵纸张之一种。
  不久之后,乾隆又开始着手编纂《三希堂法帖》。其全称为《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是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二年特谕梁诗正、蒋溥、嵇璜、汪由敦等大臣,据内府所藏书画精品目录《石渠宝笈》选择法书,收入三国至明的精品三千四百余件,分三十二卷。摹、刻、拓俱用天下良工,帖石采用上等的“艾叶青石”。帖首刻乾隆十二年上谕,末有乾隆十五年梁诗正等大臣的刻跋。每四册装一木函,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序。
  帖刻成后,帖石嵌安在北海阅古楼至今,凡大臣及翰林之值南斋者即赐一部,道光时加刻花边。《三希堂法帖》的问世,为后世保存了极为珍贵的书法真迹,它的流传为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乾隆雅好书画的文人情结,体现了他深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所命人绘制的多幅“易装像”也显露无遗。此次展出的《弘历古装像》图,状绘乾隆于书房内伏案写字之情景。图中的乾隆帝弘历身着儒装,举止文雅,表现出其一代贤主勤勉好学之气质。人物五官似出自郎世宁之手,而衣纹背景当是金廷标所画。该像轴具有中西合璧之特征。绝不似一位皇帝“高大全”的肖像,而更像一位汉族文人学士在书房中观书赏画的悠闲状态,体现了乾隆皇帝独特的艺术观。
  乾隆曾在《钦定周官义疏》中写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食足而后教化兴,教化兴而后国治安;国治安而后祖宗之器得以常守而弗坠,是民之谷之数重于守器也”。由此可见,在位一个甲子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其收藏之道正是要用丰富的宫廷典藏来证明他治下的盛世。对比当今,历史文物乃至中华文化,自然也需要一个和平、富足、开放的社会,来保护、研究和发扬。在这一点上,《石渠宝笈》特展的出现,无疑是一次良好的尝试与美好的开端。(本文写作参考故宫出版社《石渠宝笈特展——典藏篇、编纂篇》)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