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贵州 不止山水
阅读提示:旅游的方式无非两种,一个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种是“人生那么难,先让我歇歇”。在贵州,两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记者|黄 祺
这是沪昆高铁开通后贵阳北站迎来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车站又现爆棚景象——所谓“又”,是相对于今年盛夏暑假,贵阳这座山城已经领教了游客纷至的热闹场面,各大景区甚至频超负荷。
贵州山水美众人皆知,但过去,如果计划去贵州旅行,大多数人必须拿出大大的决心。主要的原因在于交通。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形象深入人心,正因为“地无三尺平”,黔地交通之难不输蜀道。
多年前从上海到贵阳有多慢?上海作家叶辛的回忆中详细记录了入黔的艰难。1969年,上海知青叶辛从上海彭浦车站登上知青列车。“上午10点14分发的车,过浙江金华的时候,已是晚上了。列车经过56个小时的行驶,抵达了贵定小站。”
46年后,2015年6月,沪昆高铁开通,上海到贵阳的火车之旅缩短到9个小时,入黔,多了一种既能领略风景又能半天到达的中间方式。
路途也是体验
从来喜爱火车旅行,这种跨越地表纹理的感受,是飞行无法体会的。
国庆节,记者踏上上海开往贵阳的高铁列车,开始一场穿越四省,行程1518公里,从平原到山地的旅途。终点有美景美食等候,路途也能领略不一样的自然景观。
从虹桥站发车,前3个小时里,列车在江南大地奔驰。窗外是江南人熟悉的景象,要么是富庶的小镇,要么是散落的农田,要么是成片的厂房,细小的河流穿插其间。桐乡、杭州、诸暨、义乌、江山五个车站所停留的地方,正好浓缩了浙江的精华——浙江既拥有江南水乡的清秀山水和丰厚的人文传统,同时又是中国轻工业和新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杭州的阿里巴巴和义乌的小商品产业,可能是外国人对中国经济印象最深的代表。
列车进入江西境内,山更多,湖也变得更大,鱼米之乡就是从这山与水中得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得天独厚,江西农业发达,温饱之后,江西人还特别重视读书和科举,所谓“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江西历朝历代出了不少状元、高官和文人雅士。从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10.67%,其中状元48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别称“临川先生”,他的出生地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至今还是高考状元频出的地方。
进入江西后,土壤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在红色的土地上,江西也有自己的“红色记忆”。如果可以在南昌稍作停留,当地人一定会引导你去八一广场。就像人民广场是上海的中心一样,对南昌人来说,八一广场就是这座城市的核心。
八一广场是为了纪念发生在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八一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反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如今的建军节也是根据八一起义的时间而确定的。
经过上饶、鹰潭、南昌、新余四站,高铁列车进入彻彻底底的山区,隧道和隧道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有时候光亮的时间只有几秒钟,列车就钻进了下一个隧道。
过去开往西南地区的火车,一进山区就会放慢速度,铁路必须顺着山势起伏、拐弯。高铁线路则采用开洞架桥的方法,扫清了大山障碍,让列车在平原和山区保持同样的车速,大大缩短了旅行时间。
上海开往贵阳的高铁在湖南境内停留的车站最多,有7个,因为这个原因,高铁开通后,从湖南到贵州的游客大大增加。
我们搭乘的是一班中午发车的列车,时近晚上9点,火车准点停靠在贵阳北站。火车满员,车上几乎全是有老有少的家庭旅客,车厢里充满孩子的欢笑。下到站台,明显能感到气温比上海低不少,这座避暑胜地、森林之城果然名不虚传。
经典和经典之外
旅游的方式无非两种,一个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种是“人生那么难,先让我歇歇”。在贵州,两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贵州经典的玩法,首先是看山看水看洞。
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距离贵阳市区130公里,全程高速公路,驾车大约耗时近2小时。黄果树瀑布宽101米,高度近78米,距离几百米外,就能听到瀑布飞溅深潭发出的巨大声响。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来到黄果树瀑布并撰文称“一溪悬捣,万练飞空”,黄果树从此成名。黄果树瀑布好玩的地方,在于游客可以进入瀑布的里面,体会瀑布近在咫尺、从天而降的奇妙感受。特别是对于小朋友,能像孙悟空一样钻进水帘洞,实在是让人兴奋的游戏。
黄果树风景区不单单只有黄果树瀑布一个景点,大瀑布下游6公里处的天星桥景区,是与瀑布雄壮风景不同的另一番景致。天星桥景区包含了天星盆景区、天星洞、水上石林三部分,浓缩了喀斯特地貌的几个最明显的特征,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游客来说,这些景观都非常新奇。
贵州另一经典景区是织金洞,今年9月,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到过织金洞的游客无一不会发出“哇~”的惊呼声,如果不是身处其间,很难想象洞的巨大和神奇。
织金洞长6.6公里,最宽处175米,有上、中、下三层,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芽、钟旗等四十多种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洞中道路纵横交错,身边是石笋石柱,脚下有水塘小河,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地下湖。过去从贵阳到织金洞耗时很长,今年高速公路贯通后,贵阳至织金洞仅有98公里,驾车1小时即到,交通的便捷让织金洞的吸引力大大加分。
贵州的经典山水还有龙宫、百里杜鹃、梵净山、娄山关等等。
经典之外,近些年,贵州的人文风俗旅游项目更受游客喜爱。
记者见证了青岩古镇在国庆假期里挤满游客的景象,窄窄的青石板街道上是摩肩接踵的游客,两旁的小店店主卖力地吆喝着,热闹非凡。
青岩古镇距离贵阳市中心仅40公里,2000年以前,还是一个不为外界知晓的清净古镇。2002年,陆川导演,姜文和宁静主演的电影《寻枪》上映,电影的拍摄地青岩古镇一举成名。
古镇依山而建,就地取材,青岩的城墙、院墙都是石头垒成,地面也是石片铺就。房屋则是精致的木结构,很多人家的房梁上都有木雕图案装饰。在青岩街上行走,一会儿爬坡一会儿上坎,房屋高矮参差。其中一条完全由石头垒成的小巷,在《寻枪》中多次出现。
青岩古镇既是当地人居住的小镇,也是军事要塞,同时还是重要的驿站,当年是繁华开放的物资和人员交流地。与江南水乡古镇相比,青岩古镇更加粗犷,带着少数民族的彪悍之风,但细节里又保留了文人的精细雅好。
从镇上的主要建筑可以看到,青岩古镇曾有非常繁荣的时期。从文昌阁、状元府到万寿宫、寿福寺、龙泉寺、天主教堂,多元的文化在这里交融。记者看到,很多院落里都有戏台,这直观地说明,古镇曾经历了繁盛的年代。
记者在万寿宫巧遇安顺地戏表演,万寿宫原本不是道观,而是江西会馆,为来往的江西商人提供方便。地戏其实是当地人所说的“跳神”,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汉族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
屯堡人是明代从北方来到云贵地区的移民。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儿全部送到戍地。在当地,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因此,屯堡人亦民亦军,而地戏大多数就是表现战争场面。
如今,屯堡遗址、土司遗址是贵州旅游新的热点,今年,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一起成为世界遗产。
到贵州,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可错过。这些年,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受到驴友们的追捧,今年两地通了高铁,更是让两处火热非常。
清凉地寻访人文历史印记
记者惊叹国庆期间贵州旅游的火热,贵阳当地人却说,比起盛夏,国庆不算什么。
贵阳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市被森林环绕,夏天十分清凉,对于贵阳人来说,上了30度就会大呼“热得受不了”。而贵阳周边,却恰恰是重庆、武汉、长沙等中国著名“火炉城市”,夏季酷热难当。因此,贵州旅游的真正旺季是夏季。
到贵阳避暑其实并不是这些年刚刚兴起的时髦,只不过之前基本限于在贵阳有亲属的外地人或者周边省市的游客,今年夏天高铁开通,瞬间提起了更多人去“爽爽贵阳”纳凉避暑游的兴趣。
如果不想太辛苦,只想避暑休闲,贵阳周边也完全能够满足你的愿望。到贵州,体验少数民族风情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从早期受驴友追捧,发展成为现在成熟的旅游景区。
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居住着“西”氏族苗族。从白水河对岸的观景台看苗寨,苗家木质吊脚楼的屋顶层层叠叠,与背后的青山之间既是反差又是和谐。西江千户苗寨特别受到外国游客的喜爱,记者多年前遇到游览苗寨的日本游客,他们诧异于苗寨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相似,一个人说:“难道日本人盖房子是从苗族学到的?”
西江千户苗寨原本偏僻难寻,现在,每天从贵阳到凯里的动车有十余班,路程35分钟。到达凯里后再乘1小时汽车就可到达苗寨。夏日到苗寨中体味民族风情,喝一杯苗酒,听一支苗歌,一定十分惬意。
肇兴侗寨在交通上比西江千户苗寨更加方便,贵广高铁开通后,从江站距离侗寨仅仅5公里,过去只有背包客才能到达的千年侗寨,现在成了最容易到达的地方。侗族大歌这些年盛名远扬,很多都市人着迷于它多彩的和声和纯净嗓音,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大歌的演唱者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的音乐厅表演。
游客来到肇兴侗寨,可以在侗族人生活的环境中,领略侗族大歌的魅力。都说艺术一定来源于生活,回响在侗寨的侗族大歌,一定比在城市中聆听更有特别之处。
贵州还有多处天然温泉,其中息烽温泉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被开发作为疗养之用。如果去息烽,除了泡温泉以外,寻访历史旧迹又是另一番体验。
著名的息烽集中营就在县城以南6公里处。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犯,南京岌岌可危,蒋介石令军统将关押在南京“军人监狱”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迁至武汉,不久再迁湖南益阳,最后转移到贵阳息烽关押。
息烽集中营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是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之一。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了1200多人,被秘密处决和折磨致死的就有600多人,人们熟知的罗世文、杨虎城、杨拯贵、宋绮云、小萝卜头、黄显声、马寅初等都曾囚禁于此。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囚禁地后来随着战事而改变,总共十一个囚禁地中,有五个在贵州境内,其中就有息烽集中营。
今人的休闲地,70多年前曾是让人恐惧的集中营,如此反差不能不让人唏嘘。
数万上海人的记忆深处
上海开往贵阳的列车上,有一道风景十分特别。记者就多次碰到他们——年龄在60多岁的旅客,一会儿说贵州方言,一会儿开上海闲话。这一群特殊的人,是贵州的上海知青或者三线企业的上海员工。他们在贵州生活了几十年,很多人常常往返两地,两边都是他们的故乡。
作家叶辛是贵州的上海知青“代表”,他创作的《蹉跎岁月》《孽债》等知青小说,让更多人了解到上海知青这一特殊的群体。叶辛插队的地方在贵州省修文县,这里也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被贬之地,王守仁号阳明,他在修文所居之洞被称为阳明洞,王守仁潜心悟道,成就了他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并萌发“致良知”思想。他的学说后来对梁启超、严复等学者产生很大的影响。
贵州的上海知青大约有1万余人,都像叶辛一样被知青列车先送到贵阳,然后换汽车一路颠簸再加步行,到达最偏僻贫困的山村。原本生活在大城市的青春少年,之前只知道弄堂马路和学校,如今却必须完成繁重的农活,上海知青们的困苦和寂寞是可以想象的。
按照当时的精神,知青插队扎根农村,是要扎一辈子的,“一个插队落户知青,一辈子可以享受两次探亲假期,由政府报销差旅费”。叶辛的文章中曾如此回忆。知青们在农村挣工分不易,路途遥远,探亲的花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能回上海探一次亲,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事。
知青回上海探亲,不仅对知青本人是大事,对整个山村也是大事。“消息传开,老乡们都拥来了,有的让我带海虎绒帽子,有的要我带花手帕、有机玻璃扣子,有的要我带半导体收音机,还有要带中长纤维料子的……”对于知青来说,当年从贵州乡下到上海的这条探亲之路,一定是刻骨铭心。
后来,大多数上海知青都回到了上海,这些年,回贵州当年插队的地方看一看,已经是退休后的不少上海知青最喜爱的活动,一些人还带上第三代回到贵州,越来越快捷的火车旅行,让老知青们也有了更多重聚的机会。知青和知青家庭对贵州的特殊情结,不是时间可以磨灭的。
在贵州很多城市,本地人一定会认识几个上海人,要么是同事、朋友、父母的朋友或者父母同事的孩子,其中许多上海人或者上海人的后代,现在还生活在贵州。这些上海人多半是三线建设期间从上海来到贵州的。
1964年至1978年间,中国政府在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贵州是重点省份之一。三线建设期间,许多沿海的工厂、工人响应国家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或是整厂西迁,或是一分为二,在中国中西部新建起若干工业基地。
一位名叫顾荣根的上海工人回忆说,“当初从上海到贵州来,我们这群人是‘包’了火车过来的,足足坐了4天才到,整列火车应该有近700人,都是我们同一个厂的。”
三线建设带来的外地移民,被认为是贵州第四次移民潮,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来到原本封闭的贵州,给贵州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上海工人、技术人员在贵州的山区甚至山洞里建设工厂,奉献一生。一些军工企业以代号为名,当时具有保密性质,因此贵州当地人对这些军工厂充满神秘感,对代号背后的上海人,也抱着好奇心。
后来,军工企业逐渐转民,很多工厂从深山搬迁到城市附近,神秘感才慢慢消退。上海工人的后代许多留在当地,融入当地人生活。
知青下乡和三线建设,使得上海和贵州之间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往来两地的上海人,让原本枯燥的地理距离,变得温情脉脉。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